高考二轮复习生态系统专题模板.docx
《高考二轮复习生态系统专题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复习生态系统专题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二轮复习生态系统专题模板
专题八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10分)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2、(10分)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B.影响因素不同
C.起始条件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3、(10分)
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4、(10分)
如图为某一区域内共同生活的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
A.d>b时,M与N的种间竞争激烈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D.当M呈“S”型增长到达K值时,会将N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
5、(10分)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长度可作为反映食物网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的综合指数,有关食物链长度说法正确的是( )
A.长度越大说明能量传递效率越低
B.长度越小说明物质越不能循环
C.长度在不同生态系统中不同
D.长度能体现能量传递的单向性
6、(10分)
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7、(10分)
下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一定小于①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8、(10分)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或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评卷人
得分
二、读图填空题
9、(10分)
下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⑥代表相应的生理或生产活动过程。
结合图回答相关问题。
1.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来自图中的 (用①~⑥序号作答),下列做法中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 (用a~d序号作答)。
a.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d.优化建筑结构,增强室内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自然环境之间主要以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与①②两个过程有关的主要细胞器(主要考虑其为真核生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是 (用A~D作答),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评卷人
得分
三、实验题
10、(10分)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请分析回答:
实验一:
按表中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共4组实验,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用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并根据实验结果绘出了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实验二:
进一步进行了下表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1.为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 ,每次计数要做 。
2.实验一:
图中曲线②代表的是______组的结果;A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想研究 因素对酵母菌数量增长的影响;此实验中酵母菌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是 组。
11、(10分)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12、(10分)
下面是一则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高效农业新技术和新型有机化学材料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实用典范,其基本构思和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中新型塑料是科学家利用发酵罐提取物及其他物质研制成功的一种可降解塑料。
这种塑料超过使用期限后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自然分解,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白色污染”。
看图并结合生产实际回答有关问题:
(1)科学家把发酵装置与温室大棚建在一起并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植物秸秆生产环保型的新型塑料,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科学家这样做的生态学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发酵罐中的A过程进行最重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对发酵罐中B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和温室大棚下层蘑菇而言,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相同点是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陈代谢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温室大棚的下面种植蔬菜效果不佳,改种蘑菇后不但有了蘑菇的收获,而且蔬菜产量有所提高。
试分析蔬菜增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利用植物秸秆发酵生产乳酸的实践得知,单一用庄稼秸秆作原料,微生物生长很慢,适当添加哪类物质可加快生产进程?
(至少说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发酵生产和培养蘑菇用的原料在接入菌种前为什么都要进行灭菌?
(6)对于缺水的西北地区来说,利用大棚生产还可以节约用水,请说出其中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夏季,温室在夜间要通风降温,在蔬菜生产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0分)
【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习题:
(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
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作用是。
(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的过程。
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的中。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和等。
(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
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原因是。
14、(10分)
如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
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査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
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垂直结构:
动植物的分层,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0分)
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如下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
试回答: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
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 。
2.下面是落叶松沼泽中,落叶松种群碳元素的流动过程模型。
①图中碳的流动形式是 和 。
②落叶松的碳流出途径除图中已经表示的,还有 。
3.下表是大兴安岭5种沼泽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单位:
kg·m-2)。
①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 ,这是因为 。
②草丛沼泽的凋落物层碳储量最少,但是土壤有机碳储量却最多,其主要原因是 。
16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根据右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只/m2。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答案:
D
解析:
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人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
2.
答案:
C
解析: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
3.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幼虫的密度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多少,而图中落叶松是一个物种,故B错误;幼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由图可知幼虫的数量变化并不会立即影响松树的松针长度,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D正确。
4.
答案:
A
5.
答案:
C
解析:
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与食物链长度没有关系,A不正确;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与食物链长度没有关系,B不正确;食物链的长度与所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密切相关,不同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长度不同,C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与食物链长度没有关系,D不正确。
6.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
由植物、旅鼠及其天敌形成的食物链为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此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正确;三种生物都生存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都存在环境容纳量(K值),并且种群数量都在各自的A:
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主要是由食物和天敌的变化引起的,C正确;在这三种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中,捕食者数量的增多,必然会引起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D错误。
7.
答案:
D
解析:
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人工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的参与,能提高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效率但不能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人类每天会定时定量向鱼塘投放饵料,初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来自鱼塘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饵料中的能量两部分,⑤不一定小于①,A错误;各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均是其上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所以图中的④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的能量,B错误;该食物链中,输入生产者的能量形式为太阳能,方式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形式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方式为各级消费者的摄食,C错误;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某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得同化量×100%,所以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流程图的能力。
8.
答案:
B
解析: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完成A过程的生物不一定具有叶绿体,能完成B过程的生物能进行呼吸作用但不一定具有线粒体;能进行A过程将CO2转化成有机物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二、读图填空题
9.
答案:
1.⑥;acd;2.CO2;叶绿体;线粒体
3.AB;生产者A所固定的总能量
解析:
1.温室效应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有关。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
3.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为A生产者和B分解者。
三、实验题
10.
答案:
1.振荡;重复实验;2.A;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有氧呼吸总产能少
3.温度和培养液;B、C
解析:
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为了保证计数的准确性,应在取样前振荡试管,使酵母菌与培养液混合均匀,并多次取样求平均值。
2.实验一:
曲线中的种群密度是与培养液的葡萄糖浓度有关的,A、B两组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大,而由于A组中的培养液体积较少,所以培养液上方的氧气充足,A组酵母菌的繁殖速率要快于B组的。
3.实验二A组中加入了培养液而C组中没有加人,此对照是为了证明培养液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
A组的温度为28℃,B组的温度为5℃,此对照是为了研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由于B组中温度较低和C组中无培养液,所以这两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会减少,为衰退型。
11.
答案:
【答案】
(1)次生土壤
(2)草丛常绿阔叶林
(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12.
答案:
(1)由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贮存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被人类利用。
(2)纤维素酶 细胞壁 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蘑菇细胞有细胞核 同化作用都是异养型 前者的异化作用是厌氧型、后者是需氧型(3)蘑菇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4)氮源 无机盐 生长因子 (5)消灭杂菌,防止与生产菌竞争(6)大棚内湿度比外面大,植物蒸腾作用降低,消耗水分少(7)夜间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适当降【答案】
(1)次生土壤
(2)草丛常绿阔叶林
(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低温度,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解析:
(1)科学家把发酵装置与温室大棚建在一起并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植物秸秆生产环保型的新型塑料,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科学家这样做的生态学目的是由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贮存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被人类利用.
(2)对发酵罐中的A过程进行最重要的酶是纤维素酶.发酵罐中B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温室大棚下层是蘑菇,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不同点是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蘑菇细胞有细胞核;新陈代谢的相同点是同化作用都是异养型,不同点是前者的异化作用是厌氧型、后者是需氧型.
(3)温室大棚的下面种植蔬菜效果不佳,改种蘑菇后,由于蘑菇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不但有了蘑菇的收获,而且蔬菜产量有所提高.
(4)从利用植物秸秆发酵生产乳酸的实践得知,单一用庄稼秸秆作原料,微生物生长很慢,适当添加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可加快生产进程.
(5)对发酵生产和培养蘑菇用的原料在接入菌种前为了消灭杂菌,防止与生产菌竞争,因此都要进行灭菌处理.
(6)夏季,温室在夜间要通风降温,在蔬菜生产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夜间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四、探究题
13.
【答案】
(1)杀灭杂菌增加乳酸菌数量
(2)无氧呼吸【答案】
(1)杀灭杂菌增加乳酸菌数量
(2)无氧呼吸细胞质
(3)温度腌制时间食盐用量
(4)乳酸菌数目增多,杂菌数目减少乳酸菌比杂菌更为耐酸
细胞质
(3)温度腌制时间食盐用量
(4)乳酸菌数目增多,杂菌数目减少乳酸菌比杂菌更为耐酸
五、问答题
14.
答案: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恒定;S0;
③(n1+n2+n3)/(3S0)
2.光;垂直;①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②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解析:
1.植物种类调査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面积,应选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时的最小面积,由图乙可知,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为S0;对种群密度的估算,应以调査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即(n1+n2+n3)/(3S0)。
2.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
15.
答案:
1.水平;种群;2.①CO2;有机物②流向分解者(或燃烧)
3.少;毛赤杨沼泽中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环境条件抑制了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解析:
1.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水平格局,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镶嵌性是由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白桦沼泽中所有的白桦构成一个种群。
2.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大气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碳的流出途径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
3.比较灌丛沼泽和毛赤杨沼泽中灌木层单位面积的有机碳储量可以看出,毛赤杨沼泽灌木层中的有机碳储量少,这是因为毛赤杨沼泽中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制造的有机物少;草丛沼泽的凋落物层的有机碳储量少,土壤有机碳储量多,说明有机物分解速度慢。
16【答案】
(1)随机取样16
(2)ⅠB
(3)农药分解者(或:
细菌、真菌等)无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