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6884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理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理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理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理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

《地理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

地理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满分:

100分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2.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

A.尼日利亚    B.韩国C.澳大利亚D.美国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完成3~4题。

3.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

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000B.10000C.6000D.4500

4.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D.内蒙古——水资源

下图是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5~6题。

5.该市拟在规划区建设一大型仓储式批发市场,合理的布局方案是(  )

A.甲区B.乙区C.丙区D.丁区

6.近年来,M住宅区对市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理由是(  )

①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②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③靠近工业区,方便职工上下班 ④有城市主要干道经过,交通便利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下图为中心地服务范围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与乙相比,甲中心地(  )

A.级别高B.同等级中心地数量多

C.服务范围小D.提供商品货物种类少

8.近年来,甲城市工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缘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降低运输成本B.减轻城市中心区环境压力

C.提高生产效率D.拓展城市的地域空间范围

读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完成9~10题。

9.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10.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

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12.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

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20世纪70年代前甲鱼无人愿吃,天然甲鱼很多,价格便宜。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们对其营养价值的认识加深,甲鱼的价格飞涨,而自然生长的甲鱼要7年才能成熟上市。

随后,江汉平原有很多人养殖甲鱼,在冬季用温室不让甲鱼冬眠,这样3年就可上市。

此后甲鱼价格大幅度下跌,于是有的人又转向养观赏龟。

据此回答13~14题。

13.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决定产业活动类型和产量的是(  )

A.气候 B.政策C.科技D.市场

14.甲鱼3年就上市,这是由于人们改造了(  )

A.光热条件B.土壤条件C.地形条件D.交通条件

下图为欧洲西部大不列颠岛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农业地域类型甲为(  )

A.大牧场放牧业B.季风水田农业

C.乳畜业D.商品谷物农业

16.该农业地域类型在该地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①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劳动力丰富 

③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④机械化水平低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③

我国首次航空生物燃料用于客机试飞取得成功。

试飞使用的生物燃料由麻疯树的果实加工而成。

麻疯树原产于美洲,现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及干热河谷地区。

麻疯树根系粗壮发达,具有较强的耐干旱瘠薄能力,生长迅速,在部分地区可形成连片的森林群落。

读麻疯树制作生物燃料流程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由图可知,种植麻疯树和使用麻疯树果实加工而成的燃料可以(  )

①防治水土流失 ②缓解全球变暖 ③减轻臭氧层破坏 ④减轻大气污染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18.该生产模式最适宜建在(  )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D.云贵高原

下表是某产业建厂的几个预选地点与成本分析表,据此完成19~20题。

工厂地点

成本分析

集货费

加工费

工资

3

5

12

4

5

9

8

5

7

5

5

14

19.从经济效益看,该厂最好建在(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20.如果该公司在丙地建厂,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有(  )

①电视机装配厂②软件开发公司③有色金属冶炼厂④移动通信器材厂⑤普通玩具厂

A.①③B.②⑤C.②③D.①⑤

瓦房店是中国轴承工业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轴承工业的故乡和摇篮。

瓦房店轴承及相关企业总数超过300家,除拥有各类规模不等的轴承生产、加工企业200余家外,还包括市区内轴承包装、销售、维修企业100多家。

读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显示该市轴承企业向郊区扩散、布局,最不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地价B.交通C.环境D.能源

22.瓦房店轴承及相关企业高度聚集最主要原因是(  )

A.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B.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耗

C.有利于集中处理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

D.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避免“用工荒”

某品牌电子商务平台2016年“双十一”网上购物交易金额高达1207亿元,并产生了约6.57亿件快递量。

据此完成23题。

23.“双十一”巨量快递能及时投送,主要得益于(  )

A.娱乐业发展B.工商业发展

C.物流业发展D.金融业发展

北京市地铁10号线贯通后,成为京城地铁第二环,其站点周边住宅区、大型商场等不断涌现。

地铁已成为北京市民出行的重要方式。

据此完成24~25题。

24.北京地铁建设导致(  )

A.地铁沿线住宅价格降低B.城市形态呈现条带状

C.地铁沿线商业网点增多D.城市人口向市中心迁移

25.资料所述北京市的变化体现出(  )

A.交通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的兴衰

B.能否成为特大城市,关键是交通的发展

C.交通通达性的变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D.商业中心的兴衰只与交通的布局关系密切

图1中的铁路线是2014年底贯通的兰新高速铁路局部路段,为保障列车正常运营,该路嵌建有许多地上隧道,在隧道一侧留有通风和采光的窗口。

图2是该路段甲地隧道施工现场。

据此完成26~27题。

       图1              图2

26.图示路段线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是(  )

A.生态B.气候C.地形D.水文

27.地上隧道的主要作用是(  )

A.阻挡风沙B.遮阳防雨C.避寒保温D.防御滑坡

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是经过辽宁省反复实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效农业生态模式。

下图为该模式的农业联系图,其中沼气池的产气量与热量呈正相关,读图回答28~29题。

28.关于该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模式解决了北方地区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

B.沼气池主要向菜地提供热量,促进蔬菜生长

C.大棚温室主要向沼气池提供氧气

D.该模式可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推广

29.该农业生产模式所属农业地域类型及这种生产模式的优点是(  )

A.大牧场放牧业——充分利用资源和废物利用

B.市场农业——农产品种类少、质量低、收入少

C.地中海式农业——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

D.混合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30~31题。

30.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31.图示该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①环境决定论 ②人定胜天论 ③和谐论 ④可持续发展论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2.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保护

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

③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④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读图,回答33~34题。

33.假设甲、乙、丙三地有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则速度最快的是(  )

A.甲B.乙C.丙D.乙和丙

34.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比例尺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

B.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

C.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丙

D.乙处比例尺最小

读某地等高线图(等高距:

100米),回答35~36题。

35.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东北流向西南B.东南流向西北

C.西南流向东北D.西北流向东南

36.X点和Y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290米B.385米

C.550米D.632米

下图是沿20°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37~38题。

37.关于甲、乙两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位于印度洋板块

B.地形均以高原为主,地势北部高、南部低

C.均为重要的铁矿、锰矿产地

D.气候均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

38.关于甲地形区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

B.与大陆主体分隔,是相对独立的“次大陆”

C.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接地带

D.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

下图为亚洲两区域略图。

读图完成39~40题。

39.甲、乙两地冬季降水较多,共同的影响因子有(  )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下垫面 ④暖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0.甲、乙两地所在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相同,但耕作制度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市场 D.政策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16分)

(1)字母c表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字母e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其走向大致为____________。

(2)图中f附近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

A.100m≤H<300mB.100m≤H≤200m

C.200m≤H<300mD.100m≤H<500m

(3)分别站在山顶a和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________山顶。

(4)图中所绘乙、丙两支流中,事实上不存在的是________。

(5)若将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图中两条规划线路①②中,比较合理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 澳大利亚最大钢铁公司在印度投资建立多家工厂,以满足印度汽车制造商和建筑商对钢材的大量需求。

材料二 印度已成为向澳大利亚移民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

材料三 澳大利亚(左图)和印度(右图)略图。

(1)A地是澳大利亚重要的混合农业区,说明促进该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并指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条件。

(6分)

 

(2)简析印度吸引澳大利亚钢铁公司建厂的主要区位条件。

(8分)

 

(3)分析促使大量印度人移民澳大利亚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对迁入地的影响。

(10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5BADDA6-10DABDC

11-15AADAC16-20DDDBD

21-25DBCCC26-30CAADA

31-35BCBDB36-40BDBBA

二、综合题(两道大题,共40分)

41.(16分,每点2分)

(1)鞍部 山脊南北走向 

(2)A 

(3)b 

(4)乙 

(5)① ①路线的水可以自流

42.(24分)

 

(1)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

(4分,每点1分) 

限制性自然条件:

降水少(或灌溉水源不足)。

(2分)

(2)印度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市场广阔;政策支持;海陆交通便利。

(8分,答对其中4点即可)

(3)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大;就业困难;社会福利保障差。

(或答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好。

)(6分,每点2分)

影响:

带来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口对社会、环境的压力。

(4分,每点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