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70分.docx
《ZHE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70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HE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70分.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ZHE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70分
2012年上半年真题分数分布
2012年下半年真题分数分布
2013年上半年真题分数分布
(四)劳动起源说
考点突破
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恩格斯
C.勒图尔诺 D.沛西•能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华生
C.沛西•能
D.马克思
(1)中国
汉代武帝以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
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2)欧洲
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三)近代教育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考点4: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中国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论语》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朱熹提出)。
启发诱导的原则。
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学思结合的方法
(2)《学记》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
2.西方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产婆术”。
(2)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99)《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实施体、德、智三育;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
(4)昆体良(公元35—96) 《论演说家的教育》
(5)培根
(6)夸美纽斯:
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 “泛智”
(7)洛克:
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绅士教育思想”
(8)卢梭:
主张自然主义教育
(9)赫尔巴特:
一二三四;教学的教育性
(10)杜威:
一三五;教育无目的论;活动课程
(11)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12)马卡连柯: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等;集体主义教育。
(13)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14)赞科夫《教育与发展》: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15)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全面
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16)布鲁纳: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17)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理论。
(18)瓦•根舍因的:
范例教学理论。
考点突破
(2012下 8)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倡导的“三中心”是( )
A.儿童、 教材、 活动
B.教师、 活动、 经验
C.儿童、 活动、 经验
D.教师、 经验、 教材
(2012上 1)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
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
(2012下 2)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
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 )
A.克鲁普斯卡娅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凯洛夫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出自以下哪位思想家?
( )
A.朱熹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学记》提出: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
育与( )的关系。
A、宗教 B、经济 C、生产力 D、政治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的规律
不平衡性
继承性上
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 性善论
弗洛伊德 性本能
威尔逊 基因复制
格塞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
高尔顿 关于遗传的研究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董仲舒 性三品说
(二)外铄论
墨子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荀子 性恶论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著名言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二)环境
(三)学校教育: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专门训练的教师;有效地控制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考点突破
(2013,上)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 )
A.决定作用 B.动力作用
C.主导作用 D.基础作用
(2013,上)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过程,在
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012,下)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
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
A 遗传素质 B 家庭背景
C 社会环境 D 个体能动性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
A.荀子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讲,洛克的“白板说”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
影响( )
A.环境
B.遗传
C.成熟
D.个体实践活动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体差异性
考点7:
义务教育及其的特点
定义
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 义务教育的开端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考点突破
第一次提出九年义务教育是在( )中。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考点8:
学制沿革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
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
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1、西欧双轨制。
2、美国单轨制。
3、前苏联型学制
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的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
1903年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
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七)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自从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的《终生教育引论》(1970年)问
世以来,终身教育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考点突破
(2013,上)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分类学校的总体称为( )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体制 D.学校教育结构
我国中小学实行的六三三学制首次规定是在______年颁布的______中。
A.1902,壬寅学制 B.1903,癸卯学制
C.1911,辛亥学制 D.1922,壬戌学制
从层次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
A.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B.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三个层次
C.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
D.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两个层次
从学制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 )学制。
A. 单轨型 B. 双轨型
C. 分支型 D. 复合型
考点9:
教育目的及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四、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宗教本位论
(二)社会本位论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
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
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
(三)个人本位论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
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体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斯宾塞、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
(四)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五)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考点突破
(2012,下)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
活更加完美幸福的观点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中,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是( )之
间的矛盾或平衡问题。
A.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
B.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要求
C.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
D.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 )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
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A. 学校教育目的 B. 学校培养目标
C. 学校课程目标 D. 学校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
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考点10:
我国教育方针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教育方针(1999)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
据。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1.德育——灵魂和统帅作用
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智育的任务
第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第二,发展学生的智力。
3体育——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体育课
4美育
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
力——最高要求
5劳动技术教育
考点突破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
A 社会本位
B 个人本位
C 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考点11: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历史法
行动研究法
考点突破
(2012,上)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
究方法是
A. 调查法 B. 访谈法 C. 历史法 D. 实验法
(2012,下)在教育调查研究中,为获取相关资料而对一所学校或一个学生进行的调查属于
( )
A 全面调查 B 重点调查
C 抽样调查 D 个案调查
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属于教育调查中的( )
A、全面调查
B、个案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实验法 D. 行动研究法
考点12:
课程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论
知识中心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这一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
1. 系统有逻辑的教学科目
2. 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知识
3. 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
有代表性的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有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课程理论、斯宾塞的实用主义课程理
论、巴格莱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以及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二)学习者中心课程论
1. 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
2. 直接经验
3.以人为本
这一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卢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禄贝尔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
课程、杜威等人的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以及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
社会中心课程论者认为:
1. 教育改造社会。
2. 应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4.课程理论
考点突破
(2012,下)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做中学”的课程理论是()
A 学科课程论 B 活动课程论
C 社会课程论 D 要素课程论
(2013,上)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有学者说:
“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
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考点13:
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分科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从性质上看,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
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
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
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考点突破
(2012,上)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属于( )
A.学科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课程 D. 社会课程
注重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教育与拓展学生文化素质的文化素养课程和艺术团队活
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社会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程属于( )
A. 基础型课程
B. 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学生中心课程
考点14:
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形象
―以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
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三)直线式与螺旋式
―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
课程设计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
过程模式 斯滕豪斯
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
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二)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
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
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
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教育评价之父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三)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
考点突破
(2012,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扩展和
深化,这种编排方式是( )
A 直线式 B 螺旋式 C 分科式 D综合式
(2012,下)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2012,上)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 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 课程说明
(2013,上)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
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
A实践模式 B,过程模式 C.环境模式 D.目标模式
考点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二)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三)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四)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五)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六)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考点突破
(2013,上)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课程是( )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探究课程
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从小学至高中作为必修课程的是 ( )
A.分科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目标具有三个维度,它们是( )
①知识与技能②知识与兴趣
③过程与方法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16:
教学及其本质
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
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
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
教学的意义
第一,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二,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孔子:
学——思——行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
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
四段教学法: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
五步教学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教学过程的本质
认识说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简捷性(或有指导的认识)
考点突破
(2013,上)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构成学校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与( )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条件 D.教学组织
孔子主张学习过程应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它们是( )
A.知、情、意、行 B.导、学、习、行
C.闻、行、忠、信 D.学、思、习、行
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将教学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
家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布鲁纳 D.夸美纽斯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考点17: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2012,上)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 )
A.生产经验 B.生活经验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2012,上)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赞可夫
(2013,上)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 )
A形式教育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