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古诗文阅读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6776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古诗文阅读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一古诗文阅读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一古诗文阅读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一古诗文阅读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一古诗文阅读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古诗文阅读上.docx

《初一古诗文阅读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古诗文阅读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古诗文阅读上.docx

初一古诗文阅读上

 

第六单元

一、《论语》六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创始人。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

“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  

  说:

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不亦„乎,表示反问。

“乎”相当于“吗”。

愠:

(yùn)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

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知:

理解,领会。

      以为:

“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罔:

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

    殆:

危险,学业上陷入困境。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好:

喜爱。

      乐:

愉快,快乐。

这里是“以(它)为乐”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

“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焉:

“与之”。

“在其中”         从:

采纳,听从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含而未露的意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

” 

 

有:

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

成就,有所成就。

惑:

疑惑。

  耳:

听觉从:

顺从。

     逾矩:

超越法度。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愉快,高兴。

现在写作“悦” 

不思则罔:

罔,迷惑不解。

现在写作“惘” 

2.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则表示能够或可能,许可等 

3.“而”的用法 

(1)表顺承,翻译为“然后”,“就”。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折,翻译为“可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表并列,翻译为“并且”,“而且”。

或者不译。

(4)表修饰,翻译为“的”,或不翻译。

     

2、《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元方当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

“您父亲在家吗?

”元方回答说:

“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

”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

“真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

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

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注释】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期行:

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

过了正午。

   

至:

到 

  舍去:

不再等候而走了。

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

(友人)才到。

乃:

才。

   

戏:

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

你父亲在吗?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通“否”。

君:

您。

 

  家君:

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

拉,这里指表示歉意的动作。

 

  顾:

回头看。

   

信:

诚信,信用。

   

  时年:

这年(那时)。

    

  相委而去:

丢下我走了。

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

 而,表转折。

 

  君:

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

感到惭愧。

  

引之:

拉住。

 

  不:

不,“不”通“否”。

     

1.古今异义词 

去:

古意是“离开”;今意是“到、往”。

委:

古意是“丢下、舍弃”;今意是“委屈、委托”。

顾:

古意是“回头看”;今意是“照顾”。

2.一词多义 

期:

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2、失期,法皆斩 (期限) 

引:

1、下车引之 (拉)     2、属引凄异 (延长)   

信: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 2、谓为信然 (确实) 

  3、与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内容】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

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

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

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

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人。

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

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

  【主题】“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陈太丘七岁的儿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

“信”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

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原文】华(Huà)歆(xīn)[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人,字子鱼]、王朗[三国魏东海郯(tán)县(今山东郯城)人,字景兴]俱[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zhé)难(nán)之[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为难。

辄,当即。

难,感到为难].朗曰:

“幸[幸而,恰巧]尚[还]宽,何为[为什么]不可[肯,同意]?

”后贼[这里指作乱的人]追至,王欲舍[shě,扔掉,抛弃]所携[xié,携带]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

所以,……的原因].既[既然]已[已经]纳[接纳,接受]其自托[请托,请求],宁可以急相弃邪(yé)[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宁,难道。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遂[suì,于是]携(xié)拯[zhěng,救助]如[像]初[起初,先前,当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liè)。

  【译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

(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

王朗说:

“(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华歆说:

“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

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

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内容】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请求搭他们的船一起逃难,几次华歆都不同意。

王朗认为船上还宽松,答应了这个人的请求。

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打算扔下搭船的那个人。

华歆不同意,认为既然答应别人,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不履行承诺。

世人就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王二人品行的高下。

  【主题】它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3、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

“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

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

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

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

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

(倒装句)

  译:

(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

  译:

从扬州回来。

  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译:

(他的父亲)从邻居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他立刻写了四句诗。

  10.卒之为众人。

译:

最终成为普通的人。

 

4、木兰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

问木兰在惦记什么?

(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

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诗五首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作品赏析

【注解】:

1、小廊句:

指梦中所见景物。

2、多情两句:

指梦后所见。

【韵译】:

离别后梦里依稀来到谢家,

徘徊在小回廊阑干畔底下。

醒来只见庭前多情的明月,

它还在临照离人临照落花。

【评析】:

这是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

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

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

前二句是

表明自己思念之深;后两句是埋怨伊人无情,鱼沉雁杳。

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

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

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

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

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

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

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

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

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

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

淡,未免纤弱。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

  ①淮(huái):

扬州。

  ②扬子江:

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

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xiāng):

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

柳絮。

  ⑥秦:

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

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

“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译文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背景

  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

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赏析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

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

护卫。

3、三秦:

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

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注音】

  凄凉(qīliáng)赋(fù)柯(kē)畔(pàn)暂(zàn)凭(píng)长(zhǎng)

【注释】

  

(1)酬:

答谢,这里是以相答的意思。

  

(2)乐天:

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

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

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

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

怀念故友。

  (7)翻似:

倒好像。

翻:

副词,反而。

  (9)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长(zhǎng)精神:

振作精神。

长:

增长,振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