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春》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6755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1《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1《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1《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1《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春》教案.docx

《11《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春》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春》教案.docx

11《春》教案

11、《春》教案(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目标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字词。

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弄清文章层次。

二、自主学习

板块一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课文体裁

写景抒情的散文(阅读写景的文章要注意什么?

(1)弄清要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这个对象有什么特点?

(3)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4)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5)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

《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3、学生试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4、听读课文,感受春之美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lǎng钻出zuān嫩绿nèn眨眼zhǎ酝酿yùnniàng

鸟巢cháo宛转wǎn蓑衣suō稀疏shū抖擞sǒu

5、学生齐声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6、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描绘了春回大地、诗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文章的思路如何?

三个部分:

盼春——绘春——颂春

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

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

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3)课文主体部分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

五幅春景图:

春草图(第3节)、春花图(第4节)、春风图(第5节)、春雨图(第6节)、迎春图(第7节)

板块二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7、朗读第一节

8、分析思考:

第一段写盼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运用反复,突出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心情多么急切。

运用拟人,写出作者看到东风送来春天的消息,心情殷切而又喜悦。

9、熟读并当堂背诵第一节

三、当堂训练

一、下列字是多音多义字,根据它们在句中的读音,将拼音填写在括号内。

1.涨(zhăng;zhàng)

(1)水涨起来了(zhăng)

(2)生花生米被水一泡涨起来了( zhàng)

2.藏(cáng;zàng)

(1)捉几回迷藏(cáng)

(2)我们的祖国有丰富的宝藏( zàng)

3.和(hè;huó)

(1)跟轻风流水应和着(hè)

(2)他正在和面( huó)

4.晕(yūn;yùn)

(1)一点点黃晕的光(yùn )

(2)刚才我有点头晕( yūn )

5.应(yīng;yìng)

(1)跟轻风流水应和着(yìng)

(2)这个责任不应该他负(yīng )

二、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呼朋引伴(C)A.引起 B.离开 C.招引 D.拉着

2.花枝招展( D )A.招引 B.伸展 C.招呼 D.迎风飘动

3.一年之计在于春( B )A.计谋 B.打算 C.计划 D.计算

三、写出句中划线词的同义词。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春天的脚步近了。

( 希望、热望  )

2.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 好像、如同  )

3.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 普通 )

4.一点点黃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 衬托 )

5.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 振奋 )

第二课时

一、了解目标

3、分析课文,弄清每幅图画中所写对象的特点。

4、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二、自主学习

板块三(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朗读第二节

2、分析思考:

(1)第2段和第3至7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3段至第7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2)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3)课文第2段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

由面到点

(4)“刚”照应前面哪个字?

“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

“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5)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太阳“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6)本段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

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到春日的可爱。

2、熟读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板块四(四)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春草图)

1、朗读第三节

2、分析思考:

(1)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

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2)“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

(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去体会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3)“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4)“嫩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你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5)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戏?

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

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3、熟读并当堂背诵第三节

三、当堂训练

一、按原文填空。

1.《春》是一篇优美的__写景抒情__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江南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

抒发了__对春天的赞美___之情,表达了作者___热爱生活、积极进取___的情怀。

2.在描绘春草图时,“___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___,___嫩嫩的____,___绿绿的 ”,写出了春草的情态。

“___园子里___,___田野里__,瞧去 _,___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

二、说说下列划线词语为什么用得好。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朗润”总写了春山由灰暗渐渐明朗、润泽,照应上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草木萌发的情态表现出来了;

“涨”写出了冰消雪融;所以用得好。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钻”写春草破土萌发,不仅写出它生长的状态,还显示出它不可压抑的旺盛生命力。

3、园子里,田里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从范围、程度上突出春草的长势旺盛。

第三课时

一、了解目标

5、分析课文,弄清每幅图画中所写对象的特点。

6、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二、自主学习

板块五(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春花图)

1、朗读第四节

2、分析思考:

(1)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

(2)“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果不写这几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些句子以拟人的方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树写活了,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了什么修辞?

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

为什么?

用比喻来写花色。

不能颠倒。

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说树上结满了果实吗?

你是怎么理解的?

虚写,由春花联想到秋实,想象日后的丰收景象,将花写得更加充实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6)“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的“闹”改为“飞”好不好?

为什么?

改成“叫”呢?

不好。

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而用“叫”也不好,“叫”只是单纯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闹的热闹景象。

(7)写“花下”的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8)“遍地”和“杂样儿”各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9)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

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

这两个比喻又互补:

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3、熟读并当堂背诵第四节

板块六(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春风图)

1、朗读第五节

2、分析思考:

(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六种感觉。

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

(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引用是一种修辞。

“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

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温暖、亲切、慈爱、幸福……

像和煦的阳光、像温暖的海水……

(4)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

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5)春风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3、熟读并当堂背诵第五节

三、当堂训练

一、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拟人、反复   )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拟人、排比   )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比喻、排比   )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引用、比喻 )

二.填空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是__好像__的意思,本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__没有__。

“仿佛”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__不能删去。

这句话是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用虚写开拓了诱人的丰收美景。

如果不用“仿佛”,句子变成“树上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

_

三、阅读“春风图”,回答下面问题:

2.注音:

巢(  cháo ) 清脆(  cuì )

3.解词:

卖弄—  有意显示、炫耀。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4.这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

①触觉方面:

____吹面、抚摸____。

 ②嗅觉方面:

___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_____。

③听觉方面:

____清脆的喉咙、宛转的曲子、应和、嘹亮地响着______。

 

④视觉方面:

____鸟儿、牧童、短笛、牛______。

5.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香 _____。

6.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

春风鸣春 

四、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

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粗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 视觉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

(  听觉 )

③踏花归来马蹄香( 嗅觉  )④一枝红杏出墙来。

(  视觉 )

⑤处处闻啼鸟。

(  听觉 )⑥天街小雨润如酥。

(  味觉 )

第四课时

一、了解目标

7、分析课文,弄清每幅图画中所写对象的特点。

8、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自主学习

板块七(七)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春雨图)

1、朗读第六节

2、分析思考: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

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3)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3、熟读并当堂背诵第六节

板块八(八)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迎春图)

2、朗读第七节

2、分析思考:

(1)“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2)“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

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

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全篇用叠字17处。

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

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

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

试读这一句: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

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

“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4)“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5)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3、熟读并当堂背诵第七节

三、当堂训练

一、阅读“春雨图”,回答问题。

1.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

多、细(密),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___,b___“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____。

2.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牛毛”形容雨丝的紧密,“花针”形容雨丝闪光,“细丝”形容雨丝的细长。

3.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

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写雨中的树叶是怎样的绿,雨中的小草是怎样的青。

因为树叶是一片一片的,沾了水,所以说“绿得发亮”;因为地上的草是大片大片的,沾了水,所以说“青得逼你的眼”。

是从侧面烘托春雨的可爱。

 

4.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因为上文已写春风,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可是含蓄着春风了。

“织”字与细丝的比喻又相照应。

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拟人____。

二、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著名诗篇《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好雨知时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说是“好雨”?

拟人。

因为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所以说是好雨。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什么特点?

“润”字怎么用得好?

“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是濛濛细雨、无声无息的特点。

“润”字表明春雨使万物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

刻画出了春雨的特点。

 

3.这首诗哪儿是想象?

这想象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想象。

这想象表明了作者因春雨及时而降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明了杜甫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憧憬。

第五课时

一、了解目标

9、理解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10、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二、自主学习

板块九(九)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第八九十节

2、分析思考:

(1)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如:

春天像刚刚升起的一轮红太阳,给人温暖,给人希望。

(3)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

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4)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结尾三个句子,比喻巧妙,先后有序,分行排列,鲜明醒目,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3、熟读并当堂背诵第八九十节

板块十(八)课文总结及延伸

1、课文结构

盼春

(1):

统领全篇,开启下文

盼…盼…:

反复(热切盼望)

来了…近了…:

拟人(无限欣喜)

宏观勾勒

(2):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绘春(2-7)

3:

春草图(草报春):

春草勃发

4:

春花图(花争春):

春花竞放

微观描绘(3-7)5:

春风图(风唱春):

春风和煦

6:

春雨图(雨润春):

春雨滋润

7:

迎春图(人迎春):

春给人希望

颂春(8-10):

总结全文,深化题旨

娃娃(新)姑娘(美)青年(力)

写景:

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春景

抒情:

热爱春天、赞美春天之情

2、思想内容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3、写作特点

选用准确的词语写出春天的特征。

大量运用叠词叠句和对称、排比短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运用许多精彩生动的比喻句、拟人句,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

4、如何写景(课文给我的启发)

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②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③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等;

④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5、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唐·杜甫《绝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三、当堂训练

一、这篇课文多处运用叠字,说说下列句子中叠字叠词的表达作用。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强调出春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

“嫩嫩”“绿绿”重叠,强调“嫩”“绿”的程度深,突出了嫩、绿。

2.一大片一大片満是的。

“一大片一大片”重叠,写出遍地春草,表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重叠反复,突出、增强了描绘人们期盼的殷切心情。

4.舒活舒活筋骨,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抖擞抖擞”的叠用,强调了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叠字叠词的使用,还使音调和谐,语气活泼。

5.风轻悄悄的,草软绵。

“悄悄”“绵绵”重叠后,描绘风给人的感觉非常轻柔;描绘草给人的感受非常软和。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中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为什么还要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

从多方面赞美春天,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说春天如同新生儿,像生命的开始,全人无限希望。

把春天比做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是比喻春天美好,令人赏心悦目。

把春天比做健壮青年,突出春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作为全文结句,与文中哪句话相呼应,使全文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体现作者安排结构的精巧。

与开头“东风来了”相呼应,开头是春天在人们的盼望中到来,结尾则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

3、分析三个比喻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个比喻句从多方面、多种视角,把春天描绘得充满无限生机、无限希望、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积极进取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