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期中考题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6698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NS期中考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CNS期中考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CNS期中考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CNS期中考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CNS期中考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NS期中考题汇总.docx

《CNS期中考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NS期中考题汇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NS期中考题汇总.docx

CNS期中考题汇总

CNS期中考题汇总

一、判断题(2分*10=20分)

1.脊髓在新生儿时达到腰椎第二节

L3

2.头曲在胎龄3周形成

5周

3.轴突中的蛋白质大都来自胞体中的尼氏体☆

4.脊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为双极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内耳的前庭神经节和蜗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才是双极神经元

5.高尔基二型神经元又称为投射性神经元

高尔基一型长轴突投射性,高尔基二型短轴突

6.内脏神经系统传出部分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7.4岁时,人体内突起和突触数达到成人水平

2岁时达到成人水平,4-10岁超过,16岁减至成人水平

8.胸核位于脊髓的颈8-胸2节段☆

颈8-腰2,T10-T12最发达

9.遗传基因是决定神经系统发育的主因☆

对遗传物质给出了神经系统发育的框架。

出生后的发育阶段,外界的刺激和学习对突触结构和脑的发育有巨大的影响。

如果考虑智力的形成,后天的影响更明显

10.调节眼球外肌运动的神经包括动眼滑车外展和面神经

面神经:

面肌运动、腺体分泌、部分味觉

11.前角运动神经元可以分为内侧、外侧群,外侧群位于脊髓全长,支配躯干肌☆

内侧群几乎位于脊髓全长,支配躯干肌;外侧群主要见于颈膨大和腰膨大,主要支配上下肢肌

12.只有颈髓和上胸髓横切面才能在后索看到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13.水螅的神经网有相对极性

神经细胞连接成弥散型的最原始的神经网,机体的反应仍然是“全反应”型,即神经冲动的传导没有一定的方向性,没有中枢和外周之分,任何一点的刺激都会引发全身性反应。

14.海葵的神经网的突触出现了相对的极性,对神经冲动有了一定调节作用。

15.脑、脊神经中感觉神经元属于假单极神经元

16.与运动皮层比,感觉皮层中央后回先发育

与感觉皮层相比,运动皮层的中央前回先发育,其中上肢先于下肢;感觉皮层的中央后回后发育,视觉先于听觉

17.昆虫头端的几对神经节组合成简单的脑,分别构成了前脑,中脑和后脑。

对,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在昆虫发展到极致,电突触数量少而化学突触数量增加,有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节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化和复杂化,头端的几对神经节组成简单的脑。

昆虫的神经系统开始发达,前三对神经节分别构成了前脑、中脑和后脑。

功能上划分还不明显。

18.爬行动物始现新纹状体,延脑进一步发达,出现颈曲,有12对脑神经☆

对,爬行纲动物的神经系统已经完全适应陆上生活。

脑和脊髓进一步发达,脑曲趋于明显。

出现了颈曲,开始出现可弯曲活动的颈部。

脑神经有12对,增加了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大脑半球增大,开始出现新皮层和锥体细胞。

古旧皮层成为梨状叶或海马组织等边缘系统结构。

始现新纹状体

19.视觉比听觉早

20.神经元表型多样性:

与特定脑区微环境中的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

21.新纹状体是鸟的智慧中枢

上纹状体是鸟类复杂的本能(如筑巢、孵卵、育雏等)和“智慧”的中枢

切除上纹状体,兴奋抑制被破坏,视觉受影响,求偶、营巢等本能丧失,许多学习性的动作不能实现

22.延髓椎体是皮质脊髓束

23.基底部向外逐渐变窄,移行为小脑中脚

24.婴儿(?

)脊髓在第一腰椎下缘

L3

25.脑桥核是传递由大脑皮质向小脑发送信息的最重要的中继站。

对,脑桥核由若干群细胞构成,散在地埋于双侧脑桥基底中,细胞数量很多。

接受来自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皮质脑桥纤维,发出的纤维越过中线,组成大量的横行纤维,即脑桥小脑纤维,组成粗大的小脑中脚进入小脑。

26.支配内脏活动的神经系统通常不受意志支配而自动工作,所以又称为植物神经系统。

支配内脏活动的神经系统通常不受意志支配而自动工作,所以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的传出部分形成植物神经系统:

交感+副交感。

植物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各种腺体的活动。

27.延髓腹面正中裂两侧的锥体是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每侧锥体内含有各种大小的纤维约100万条,大约85%的纤维经锥体交叉越边到对侧下行,组成皮质脊髓侧束;其余15%的纤维不交叉,为皮质脊髓前束。

都是皮质脊髓束!

28.内耳的前庭神经节和蜗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是双极神经元。

29.4岁幼儿的突触数和成人一样多。

超过

30.发育过程中,脑内大约15%-85%的细胞会发生凋亡。

对,哺乳动物胚胎脑细胞大约有50%的细胞会发生凋亡

31.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髓鞘直径、神经纤维直径成正比。

32.神经纤维越粗,髓鞘越厚,其传导电信号的速度也就越慢。

越粗电阻越小,传导得越快

33.鱼拥有脊髓小脑束,是运动协调中枢

34.网状结构通过松果体调节内分泌活动

网状结构发出纤维直接或间接投射到下丘脑神经的内分泌细胞,影响下丘脑神经调节肽的合成。

运输和释放,进而影响垂体和全身内分泌腺的活动

网状结构还会影响松果体的内分泌活动,间接参与生物节律的调节

35.面神经控制面部痛温觉和面部肌肉;

三叉神经:

咀嚼肌和面部的痛温觉

面神经:

面肌运动,腺体分泌,部分味觉

36.延髓腹面橄榄背面出入第IX、X、XI条神经;

对,在延髓腹面,前正中裂两侧有隆起的锥体,主要由皮质脊髓束纤维聚成。

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组成锥体的纤维束大部分交叉,在外形上可以看到锥体交叉阻塞了前正中裂。

锥体外侧有卵圆形隆起的橄榄,内含下橄榄核。

在橄榄背方,由上而下可见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的根丝入脑或出脑

37.脑桥核是小脑到大脑的重要“中转站”;

大脑到小脑

38.只有颈髓和上胸髓横切面以下后索能看到薄束和楔束;

以上

39.楔束向脑部传导来自上肢的本体感觉与精细或者辨别性触觉。

对,薄束是下肢,楔束是上肢——薄下楔上

40.中间内侧核是由植物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组成的

对,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组成,胸1-腰3,组成前根;中间内侧核是副交感,骶2-4,内脏感觉冲动传入

41.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纤维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

以丘脑为中介,再到大脑皮层

42.能分泌细胞因子的只有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以神经生长因子为主,少量细胞因子

 

二、填空题(1分*20=20分)

1.新鲜标本中,界沟附近的蓝黑色小斑为蓝斑☆☆

2.白质中5条上行纤维束:

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束☆

3.鸟的智慧中枢为上纹状体

4.三种中枢内的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5.髓鞘中断部位名为郎飞节,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与髓鞘厚薄成正比☆☆

6.人类大脑皮层中新皮层占96%,联络皮层高度发达

7.扁形动物中出现乙酰胆碱、5-羟色胺作为神经递质

8.神经管两侧细胞称为神经嵴☆☆

9.化学突触的结构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0.成人第二腰椎以下椎管内无脊髓,仅有马尾和脑脊液

11.自主神经系统传出部分称植物神经系统,由交感和副交感构成

12.脊髓发育过程中,前角来自基板套层,后角来自翼板套层☆

13.神经网络中出现极性是神经系统发育的第一步

14.第9对脑神经是舌咽神经

15.一般神经元只有一个长而直径均匀的轴突,被称为神经纤维

16.颈膨大位于颈4至胸1☆

17.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和毛细血管内皮(?

)中间基底

18.延髓、脑桥、小脑交角处(脑桥小脑三角),前庭窝神经和面神经根位于此处☆

19.一般内脏和特殊内脏感受核实际上是同一个核,即孤束核

20.延髓网状结构有呼吸和心血管中枢

21.颈曲发育是在三周胎龄。

22.根据神经元轴突长度,中间神经元可分为高尔基一型、高尔基二型。

23.控制眼球外肌的脑神经有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24.胸核又叫(背核),位于颈8至腰2之间。

25.额叶的成熟是智力发育的神经基础。

26.大型神经胶质细胞分为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27.延髓脑桥沟从外向内的三对脑神经:

前庭窝神经、面神经、展神经;

28.T10-T12是胸核最发达位置,轴突构成脊髓小脑后束;

29.大脑皮层高尔基I型和II型的代表细胞是锥体细胞、星形胶质细胞(?

30.头曲出现时间是5周,桥曲出现时间是7周;

31.中缝核上行纤维包括5-羟色胺,控制睡眠,又称上行抑制系统;

32.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脑大约15-85%发生细胞凋亡;

33.脑桥和延髓背面和小脑相连,之间的腔室叫第四脑室

34.脊髓某处完全截断后,其下方的全部感觉和随意运动消失;

35.脑干脑神经核中一般内脏感觉核和特殊内脏感觉核是同一个神经核;

36.菱形窝中内侧隆起下又分为两个三角形区域,分别为舌下神经三角和迷走神经三角。

37.脑干的网状结构的抑制区与易化区分别发出网状脊髓侧束和网状脊髓前束到脊髓的前角细胞。

38.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与毛细血管内皮紧密连接,被称为血脑屏障

39.控制面部的咀嚼肌与表情肌的两对脑神经分别为三叉神经和面神经

三、名词解释(5分*6=30分)

髓质

神经元的轴突和少量长树突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白亮,得名白质。

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神经嵴

沿神经管两侧分布的细胞群被称为“神经嵴”细胞。

神经嵴细胞不断地增殖、分化、迁移,最后发育成外周的神经细胞等结构(各神经节、肾上腺髓质、雪旺细胞、黑色素细胞、某些分散的内分泌细胞)。

神经核

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神经节

神经细胞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

尼氏体☆☆

胞质内的一种嗜碱性物质,广泛见于各种神经元,但其形状大小和数量则各有差异。

在大的神经细胞内,尼氏体大都呈块状,而一些较小的神经元,尼氏体呈颗粒状。

在电镜下观察,尼氏体主要由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组成。

尼氏体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作为神经活动时所需,如细胞中的某些成分的更新以及产生神经递质有关的蛋白质和酶类。

轴突端的蛋白质大都来自胞体的尼氏体。

神经元在兴奋传导过程中,不断消耗某些蛋白质物质,尼氏体可合成新的蛋白质以补充这种消耗。

腰膨大

位于腰2至骶1节段,集中着来自下肢的感觉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及支配下肢肌肉运动的运动神经元。

细胞凋亡☆

是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不同于细胞坏死的另一种细胞死亡方式。

通过基因调控,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级联反应使细胞调亡。

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脑内约有15~85%的细胞发生凋亡。

极性(神经网络)

对神经冲动有了一定的调节作用,表现为机体对弱冲击出现相应的局部反应,而不是不加区分的“全反应”。

始见于海葵。

神经网络出现的极性是神经系统发育的第一步。

血脑屏障☆☆

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有一支形成血管周足,另有一支可附于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上,从而构成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转运站”。

在电镜下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与毛细血管内皮紧密相接,其间夹有一层20nm厚的基膜,此种结构可以有选择地使血流中的某些物质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等通过而进入脑组织,故起着选择性生物屏障作用,称为血脑屏障

纤维束

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长上行纤维、长下行纤维、脊髓固有束

网状结构

在脑干中,除了脑神经核、境界明确的一些非脑神经核团和长的上、下行纤维束以外,还能看到有分布相当宽广、胞体和纤维交错排列成“网状”的区域。

反射

对一定刺激的模式化、非自主的反应。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

分为浅反射(皮肤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深反射(骨骼肌、肌腱、骨膜和关节受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活动)、内脏反射(内脏受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活动)

脊神经节

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后根由感觉纤维组成,每侧的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成脊神经。

在合并前的后根有一膨大,称为脊神经节

脊髓固有束☆☆

紧贴灰质表面的白质,由连接脊髓各节段之间的纤维束组成,在脊髓内起联络作用。

是脊髓反射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神经系统

支配内脏活动的神经系统通常不受意志支配而自动工作,所以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化学性突触

依靠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进行冲动的传递。

包括三部分:

突触前部、突触后部和突触间隙。

突触前部有密集的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

皮层性失明

两侧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视辐射或枕叶视觉皮质损害引起的视力丧失

上行激活系统(网状组织)

除嗅觉纤维外,经脊髓及脑传入的各种感觉纤维束,在其行经脑干时,都发出侧支或直接终止于脑干网状结构,再经过网状结构内多次换元,发出纤维上行终于背侧丘脑内属于古丘脑的核团,换元后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这是上行感觉传导道的一条“旁路”,称为做“上行激活系统”,其作用是使大脑皮质处于清醒状态,而不像其他的感觉传导道使大脑皮质产生特定的感觉,故又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

四、简答题(30分)

以皮层性失明为例,简述后天刺激和学习对大脑皮层发育的影响(10分)

出生后早期的视觉缺失将引起视皮层神经联系的改变(关键期)

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出生后的发育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外界后天的刺激和学习对突触结构和脑的发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经验能影响突触联系的数量和类型,最终影响动物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特异性回路对于经验影响的敏感性在生命早期的关键期尤为明显。

如果在关键期结束以前不改变异常的环境影响,则因此发生的脑回路结构和行为异常将很难或不可逆转

简述哺乳动物脑的先进性(12分)☆☆

大脑皮质的存在是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脑之间最大的区别。

其他脊椎动物的大脑表面由称作皮层的简单三层结构。

而哺乳动物的皮层演化成了复杂的六层结构称为新皮质。

哺乳动物许多位于新皮质边缘的区域,包括海马体和杏仁核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巨大发展。

1.大脑两半球体积增大

2.大脑皮层的沟回加深且的复杂

3.皮层加厚

4.特有的胼胝体连接着大脑两半球

5.从大脑皮层到脊髓的运动纤维束形成独特的锥体束

6.纹状体地位下降,仅为调节运动的一个皮层下中枢

7.间脑进一步分化

8.小脑进一步分化

9.延脑有许多控制内脏活动的中枢

 

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突触形成的影响因素(8分)

1.突触形成过程中,神经元的迁移受周围胶质细胞、局部环境物质和靶细胞的影响

2.突触的形成受突触前后细胞相互识别的影响

3.突出后细胞诱导突触前细胞轴突的生长和迁移

4.突触前细胞对突触后细胞有支配和营养作用

5.在整个生存期内,神经元连接的类型和功效受后天刺激的影响,这是一个不断增殖和精简的过程,遵循“用存不用则废”的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主要过程☆

1.外胚层形成神经板和神经管

2.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3.细胞群落和神经核团的形成

4.细胞轴突的生长

5.细胞间突触联系的建立

6.复杂神经回路的构建和出生后早期的修饰

星型胶质细胞功能

1.中枢神经系统中星形胶质细胞彼此连接成网络,对神经元起支持作用,并使神经元互相分隔,又起绝缘作用

2.摄取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参与递质的代谢和释放的调节

3.合成和分泌神经生长因子、前列腺素和几种白细胞介素等

4.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有一支形成血管周足,另有一支可附于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上,从而构成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转运站”。

在电镜下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与毛细血管内皮紧密相接,其间夹有一层20nm厚的基膜,此结构可以有选择地使血流中的某些物质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等通过而进入脑组织,故起着选择性生物屏障作用,称为血脑屏障

5.一旦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星形胶质细胞可分裂增生并参与吞噬损伤的细胞碎片,代谢活动增强,胞浆中出现大量的糖原颗粒和细丝,溶酶体增多,并释放神经生长因子刺激神经元修复。

脊髓的传导功能

•长上行纤维:

它们分别投射到丘脑、小脑和脑干的许多核团(向脑干和小脑传递躯体感觉的投射通路);

•长下行纤维:

从大脑皮质或脑干内的有关核团投射到脊髓(调控躯体和内脏的活动、肌张力和脊髓反射);

•脊髓固有束:

是紧贴灰质表面的白质,由连接脊髓各节段之间的纤维束组成,在脊髓内起联络作用,是脊髓反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枢神经系统发展过程中,脊髓及其反射机能出现最早,以后才相继有脑干及大脑皮质等的出现和反射机能的完善

在发展过程中,每个上位脑或新结构出现,都参与和调节脊髓的反射活动,即各种感觉冲动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后,除构成脊髓反射连接之外,还通过在脊髓白质内形成的上行纤维来将感觉冲动传至脑,在脑内经过进一步的整合后,发出下行纤维束,经脊髓白质降至脊髓前角或侧角的运动神经元,继而沿脊神经至效应器,产生反应。

脊髓的各种纤维束,将各种性质的冲动向上或向下传导,使脊髓一直受到脑,特别是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

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包括传导浅感觉,即传导面部以外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的脊髓丘脑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以及脊髓小脑束的小脑本体感觉径路。

这些传导径路将各种感觉冲动传达到脑,进行高级综合分析

脑的活动通过脊髓的下行纤维束,包括执行传导随意运动的皮质脊髓束以及调节锥体系统的活动、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使动作协调、准确、免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的锥体外系统,通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调节脊髓神经元的活动

脊髓含有哪些纤维束,写出名称及其功能;

上行纤维

•薄束和楔束:

分别向脑部传导来自下肢和上肢的本体感觉(肌、腱、骨骼、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以及精细或辨别性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

•脊髓小脑前束:

向小脑反馈下肢在运动过程中某些相关中枢的运转情况

•脊髓小脑后束:

在小脑参与下肢随意运动(特别是肌张力和肌肉间的共济协调)过程中,给小脑提供与外环境变化有关的反馈信息

•脊髓丘脑束:

传导上下肢的痛、温、触觉

下行纤维

•皮质脊髓束:

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

兴奋对侧屈肌,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调节肌紧张,协调身体运动姿势

•前庭脊髓束:

兴奋同侧伸肌,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提高同侧伸肌张力,调节身体平衡

•顶盖脊髓束:

使头旋转和上肢运动,以完成视听的反射运动

•网状脊髓束:

分为前束和侧束,与调节肌张力有关

脊髓固有束:

联络作用,脊髓反射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状结构功能

1参与上行激活(活化)系统的构成

除了嗅觉纤维外,经脊髓和脑传入的各种感觉纤维束,在行经脑干时,都有侧支或终支进入网状结构,再经过网状结构内多次换元,发出纤维上行终止于背侧丘脑内属于古丘脑的核团(板内核),换元后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这是一条上行感觉传导道的一条“旁道”,称为“上行激活系统”,其作用是使大脑皮层处于清醒状态。

并不会像其他感觉传导道使大脑皮层产生特定的感觉,称为“非特异性传导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的内、外侧区的诸核及其发出的纤维参与构成此系统。

因此,脑干网状结构受到损害时,可导致长期的昏迷。

2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中有两个区域对肌紧张和肌运动起抑制或易化作用。

抑制区范围较小,位于延髓下部网状结构腹内侧区,由此区发出网状脊髓侧束传递抑制性冲动到脊髓前角的α和γ细胞,以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

易化区范围较大,位于中脑、脑桥核延髓上段的网状结构外侧区。

由此区发出网状脊髓前束,传递易化性冲动至脊髓前角的α和γ细胞,以增强肌紧张和肌运动。

网状结构抑制区并不能自动发出神经冲动,而是受大脑皮质、基底核、红核、小脑等传入冲动的影响。

网状结构易化区除了接受基底核、小脑和前庭核等的传入冲动之外,还能自动地发出兴奋性的冲动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时,由于抑制区的传入纤维被切断,抑制区不能发出冲动至脊髓,而易化区能自动地发放冲动,并保留了前庭核传入的冲动,从而肌张力明显增强,出现四肢伸直,躯干向后伸张(角弓反张),即去大脑僵直的体征

3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内脏感觉纤维进入孤束核,换元后进入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核团发出传出纤维至内脏,这就形成调节内脏活动的反射弧,这些核团称为中枢

4参与内分泌活动和生物节律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纤维直接或间接地投射到下丘脑的内分泌细胞,影响下丘脑神经调节肽的合成、运输和释放,间接影响垂体和全身内分泌腺的活动。

网状结构还能调节松果体的内分泌活动,间接影响生物节律的调节

5中缝核的功能

下行抑制+上行抑制

中缝核的神经细胞含有5-羟色胺,由中缝大核发出至脊髓后角的下行抑制性纤维能阻止痛觉冲动向上传导

在脑桥、中脑中缝核团发出的上行纤维至背侧丘脑换元后,再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质。

这种含有5-羟色胺的上行纤维,使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即会引起睡眠。

若损毁中缝核可导致高度失眠。

64种唤醒:

唤醒皮质(大脑皮层)、唤醒情绪(边缘系统)、唤醒内脏(下丘脑)、唤醒肌紧张(脊髓前角)。

参与应激反应

简述网状结构的唤醒功能;

唤醒皮质(大脑皮层):

网状结构汇集各种感觉传入,多次换元后经丘脑投射到广泛的大脑皮层

唤醒情绪(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参与情绪的表达。

网状结构汇集各种感觉传入,多次换元后投射到边缘系统

唤醒内脏(下丘脑):

下丘脑是高级内脏脑。

网状结构汇集各种感觉传入,多次换元后投射到下丘脑

唤醒肌紧张(脊髓前角):

网状结构下行纤维至脊髓,易化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提高肌张力

简述脑干内部脑神经核

脑神经核,共18对,分为7类:

躯体运动核、一般内脏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一般躯体感觉核、特殊躯体感觉核、一般内脏感觉核、特殊内脏感觉核。

一般内脏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实际上是同一个核,即孤束核。

此核的颅侧部接受味觉纤维,其余部分接受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因此脑干中实际存在6种核团。

运动

躯体运动核

相当于前角运动细胞,支配头面部发生自肌节的骨骼肌,包括舌肌和眼球外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

相当于脊髓侧角的内脏运动细胞,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特殊内脏运动核

支配发生自腮弓的骨骼肌,如咀嚼肌、面肌和咽喉肌

感觉

一般内脏感觉核

接受来自内脏、心血管的感觉纤维

特殊内脏感觉核

接受来自味觉器官的感觉纤维

一般躯体感觉核

接受来自头面部皮肤、骨骼肌、口鼻腔粘膜的躯体感觉纤维

特殊躯体感觉核

接受来自内耳听器和平衡器的感觉纤维

 

脑桥核

由若干群细胞组成,散在地分布于双侧脑桥中,细胞数量很多。

广泛地接受来自大脑皮质的皮质脑桥纤维,这些纤维越过中线,形成横行纤维,即脑桥小脑纤维,组成粗大的小脑中脚进入小脑。

脑桥核是大脑皮质向小脑传递信息的重要中继站。

皮质核束

皮质核束起自中央前回的后1/3,经内囊膝部下行至中脑的大脑脚底。

纤维分成小束,绕过内侧丘系下行,大部分终止于双侧的脑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的下半和舌下运动核仅受对侧皮质核束的支配

脑桥小脑三角

脑桥、小脑、延髓的交角处,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

该部位的肿瘤可引起涉及这些脑神经和小脑的多方面的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