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讲稿概要.docx
《兰亭集序讲稿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讲稿概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亭集序讲稿概要
编号:
15兰亭集序
编制人:
马艳佳陆惠莲审核人:
丁辉先班级____小组___姓名_____
【学习目标及学法指导】
《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情感饱含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宴会盛况,进而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
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作者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与珍惜。
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全文仅320余字,先记兰亭盛会,再论人间死生。
情景互见,淋漓满纸,也启人思考。
本文是文言文单元的扩展阅读课,是高考新增必背篇目之一。
除了解书序的特点、作者及写作背景外,本文的学习重点是:
通过反复诵读,先解决本文出现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然后品味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自主学习案
一、文体知识: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书中位置:
序(卷首)、跋(卷末)
内容:
书序:
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
分类赠序:
临别赠言,勉励、推崇、赞许
作者:
自序、他序(评价的内容)
二、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文本三次,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
(用一个字概括)
乐痛悲
2、注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标注在课文上。
癸丑(guǐ)会稽山(kuài)修禊事(xì)
激湍(tuān)流觞(shāng)骋怀(chěng)
形骸(hái)彭殇(shāng)一契(qì)
嗟悼(jiēdào)趣舍万殊(qū)游目骋怀()
3、自主学习质疑
分三次(1、2段——3段——4段)将课文翻译在作业本上,并将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写下来,待小组学习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案
第一课时
【学习路线图】
研学环节
研学内容
研学活动安排
研学设计意图
1
正音、疏通文本第一、第二段文意
正音。
朗读第一、第二段。
组内互相提问并释疑。
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问板书、其他小组学生抢答释疑。
朗读。
质疑释疑,疏通文本。
2
第一、二段重要字、词、句
小组讨论、选小组代表分题展示。
合作学习,互相更正。
通过展示,加强组组合作,加深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准确说出词义或用法。
3
作者的“乐”有哪些?
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代表展示,点评补充。
再反复朗读体会。
思维训练。
1、第1、2段文言知识点
1、解释加点的实词。
群贤毕至全,都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高映带左右周围
引以为流觞曲水作为列坐其次排列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热闹亦足以畅叙幽情幽雅的情意
是日也这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信可乐也实在
2、指出加点虚词的用法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仰观宇宙之大定后标志
3、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群贤毕至形作名贤士少长咸集形作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4、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古义:
水边今义:
副的;次序
俯察品类之盛古义:
万物今义:
品种类型
5、选择句式并翻译: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翻译:
修禊事也
翻译:
映带左右
翻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翻译:
信可乐也
翻译:
二、探究:
说说“信可乐也”乐有哪些?
良辰:
暮春之初
美景:
崇山峻岭.........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乐事:
修禊事也
作曲水流觞之饮
赏心:
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补充:
讲课时可备用:
课文的第一部分(1、2段),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气气清惠风和畅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况:
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感受:
信可乐也
写法: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
这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
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第二课时
【学习路线图】
研学环节
研学内容
研学活动安排
研学设计意图
1
疏通文本第三段文意
背诵第一、二段,朗读第三段。
组内互相提问并释疑。
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问板书、其他小组学生抢答释疑。
朗读体会赋的味道,质疑释疑疏通文本。
2
第三段重要字、词、句
各小组讨论、选小组代表分题展示。
合作学习,互相更正。
通过展示,加强组组合作,加深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准确说出词义或用法。
3
作者的“痛”从何处来?
小组探究、各小组代表展示、点评补充。
朗读体会。
思维训练。
一、第3段文言知识点
1、解释加点的实词。
或取诸怀抱有的快然自足快乐的样子
及其所之既倦等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随着
向之所欣以前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自然规律;最终
2、指出加点虚词的用法。
夫人之相与主谓之间,取独当其欣于所遇对
不知老之将至主谓之间,取独及其所之既倦往
向之所欣音节助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为代词它
3、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死生亦大矣形作名大事
4、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通:
晤面对面谈虽趣舍万殊通:
趋,取向
5、古今异义
夫人之相与古义:
夫,句首发语词;人,名称词
今义:
对妻子的尊称
6、选择句式并翻译: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翻译:
翻译:
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翻译:
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想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快乐满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
二、探究:
作者的“痛”从何处来?
(可用原文做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第一,人生美好而短暂。
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的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第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人对美好的感受不是一尘不变的,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第三,“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的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
第三课时
【学习路线图】
研学环节
研学内容
研学活动安排
研学设计意图
1
疏通第四段文意
背诵第三段,朗读第四段。
组内互相提问并释疑。
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问板书、其他小组学生抢答释疑。
朗读体会赋的味道,质疑释疑,疏通文本。
2
第四段重要字、词、句
各小组讨论、选小组代表分题展示。
合作学习,互相更正。
通过展示,加强组组合作,加深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准确说出词义或用法。
3
作者因何而“悲”;写次序的目的。
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代表展示,点评补充。
朗读体会。
思维训练
一、第4段文言知识点
1、解释加点的实词。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缘由若合一契契符
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齐彭殇为妄作夭折
虽世殊事异即使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情致
2、指出加点虚词的用法。
不能喻之于怀代词;在亦将有感于斯文对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音节助词
3、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将.....视为一体;把.....等同
4、选择句式并翻译: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
翻译:
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翻译:
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二、探究:
作者因何而悲?
写此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痛的。
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
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
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
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
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
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反馈练习案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B)
A.虚诞(dàn)癸(kuí)丑晤(wù)言
B.国殇(shāng)稽(jī)核放浪形骸(hái)
C.伤悼(dǎo)修禊(xì)驰骋(chěng)
D.嗟叹(jiē)流觞(shāng)激湍(tuǎ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群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雅的)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慨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D)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
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6、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B)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1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给下列各句加点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C)
A.原因B.凭借C.就着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C)
A.修饰B.整治C.高,长D.美好
8、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B)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B)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C)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11、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
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
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但这并不显得突然:
“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
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
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拓展阅读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
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
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
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
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着。
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
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
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
‘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
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
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
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
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
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