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3古诗歌技巧题增分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619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3古诗歌技巧题增分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3古诗歌技巧题增分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3古诗歌技巧题增分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3古诗歌技巧题增分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3古诗歌技巧题增分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3古诗歌技巧题增分练.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3古诗歌技巧题增分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3古诗歌技巧题增分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3古诗歌技巧题增分练.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3古诗歌技巧题增分练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3

“古诗歌技巧题”增分练

(时间:

60分钟 满分:

88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悲伤,在深秋萧瑟寥廓的景象中表现情怀。

B.“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极具表现力,这三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的暮景,抒发了游子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悲叹,情景交融,其气象宏阔,境界高远雄浑,笔力苍劲。

C.“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D.“是处”两句,词意苍莽悲壮、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

“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E.该词融写景、抒情为一体,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雄健绮丽。

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之情,语浅而情深。

解析:

选BE B项,“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悲叹”错误,应为“孤独、凄凉的满怀愁绪”;E项,“语言雄健绮丽”错误。

(2)本词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6分)

答:

答案:

虚实结合的手法。

(1分)登高临远望故乡,倚阑干处正凝愁是实写,写词人自己登楼望向家的方向。

(2分)一个“想”字,由实而虚,推己及人,写故园之闺中人,此时也应该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1分)她“妆楼颙望”,望穿秋水之际,对游子的迟迟不归生出怨恨。

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更显归思之切。

(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草书屏风

韩 偓

[注] 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写诗人询问对方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屏风的,因为他一眼就看出字是怀素写的,说明诗人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很熟悉。

B.颔联上句中的“尘色染”形象地写出了屏风不被人重视的现实,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

C.颔联下句中的“墨痕浓”的“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

D.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表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E.主人家所在之处奇石藤松的环境布局,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解析:

选BE B项,“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表述错误,从“虽多”二字的分析可知,表达的应是诗人在极端爱惜中流露出的惋惜之情。

E项,“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以“怪石”来比喻怀素草书中的字,指笔画中的“点”,好像正向秋涧奔赴;“寒藤”比喻笔画中的“竖”;“古松”比喻笔画中的“弧钩”。

而不是指主人家的住处。

(2)诗歌的后两联运用了哪些手法?

描摹出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

(6分)

答:

答案:

手法:

①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歌把怀素书法中的笔画比作“奔秋涧”的怪石,倒挂在古松上的枯藤等。

②想象的表现手法(或化静为动)。

诗人想象如果把这个屏风放到水边的话,怀素的字就会化成入水的龙。

(3分)

特点:

①狂(怪):

怀素草书中的变化“点”就像怪石一样,“奔秋涧”说明笔画迅疾有力。

②苍劲有力:

“寒藤”“古松”等表现出怀素草书刚劲浑厚的特点。

(3分)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

(2)题。

(11分)

赤 壁

杜 庠[注]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 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

不得志,放情诗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纵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曹操根本不把孙权放在眼里。

C.颈联出句描写曹军的雄姿,将赤壁大战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使人感到英气逼人,用笔锋利。

D.诗的前五句,作者把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呈现了战争原貌,但并未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E.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了眼前风物,面对荒矶鸥鸟、衰草寒烟,诗人不禁感慨万端。

解析:

选CD C项,“颈联出句描写曹军的雄姿”错,此句写的是曹军的失败;D项,“呈现了战争原貌,但并未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错,诗的前五句重在写曹军战前的雄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了评价。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思想感情:

诗人对历史变迁(或历史沧桑,或人生如梦)的感慨(1分)和现实“荒凉”(或仕途失意,或生活坎坷)的伤感(1分)。

表现手法:

①怀古伤今(或伤己),前五句回忆赤壁大战和三国人物;②用典,第六句化用《赤壁赋》语句;③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尾联对句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其中每点结合诗句解释1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古 意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首七言律诗是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一位长久戍边未归的丈夫思念闺中少妇。

B.首联叙述简练,比兴自然。

卢家少妇,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

C.颔联绘景抒情,情景相生。

深秋九月赶制征衣,此起彼伏的捣衣的杵声,阵阵飘落的树叶,使人触目伤怀。

D.颈联分承上句,进一步阐发题旨。

音讯断绝,丈夫生死难以预料,思妇愁肠百结,更觉秋夜漫长。

E.尾联中“更教明月照流黄”的“流黄”,意思是流动的黄河之水。

解析:

选AE A项,该诗写的是闺中少妇思念长久戍边未归的丈夫;E项,“流黄”指的是褐黄色的绢,诗中用来做征衣。

(2)本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试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本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借比兴、用典、烘托、对比等手法来表现闺怨。

(2分)

①用典:

借用卢家少妇的典故,暗示抒情主人公的贵妇身份。

②比兴:

“海燕双栖玳瑁梁”一句运用比兴,以梁上海燕双栖的情景引起思妇心中的愁思。

③烘托:

借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

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

(或以景衬情,寓情于景:

“寒砧木叶、城南秋夜”衬托思妇的孤寂之情。

)④对比:

通过“海燕双栖”与思妇独守空闺作对比,更加凸显思妇的孤寂之情。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寄荆州张丞相①

王 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②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注] ①张丞相:

指张九龄。

他对王维有知遇之恩,曾举荐王维为右拾遗。

王维写此诗时,张九龄已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朝廷,贬到荆州担任长史。

②艺植:

栽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所思竟何在”借用乐府诗语调,用一个反问句开篇,显得情韵绵绵。

B.“怅望深荆门”中的“深”字用得十分精当,诗人遥望故人的神情如在眼前。

C.“举世无相识”追忆往事,倾诉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这一略显夸张之语更强调了张丞相的知遇之恩。

D.“终身思旧恩”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张丞相赏识、提拔自己的感激之情。

E.“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写出了在张丞相被贬后,诗人艰难的生活状况。

解析:

选AE A项,“反问句”错误,应该是“设问句”;E项,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田园的决心。

(2)诗歌尾联表达感情时用了哪些艺术技巧?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融情于景。

诗人寄思念之情于南飞的大雁,但鸿雁飞尽,无人寄书,表达了诗人深情难寄的痛楚。

②采用疑问句式。

怎样才能将我的思绪传于远方的故人呢?

意指没有办法传达情意,写出了诗人的无奈与隐痛。

(每点3分)

6.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

(1)~

(2)题。

(11分)

苍洱临眺

李 京①

[注] ①李京:

字景山,河间人。

元大德五年至云南,曾任乌撒乌蒙道宣慰副使。

②云母屏:

用云母镶嵌的画屏。

③罘罳(fúsī):

古代的一种屏风,设在门外。

④旃(zhān)檀:

檀香。

⑤虎头: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

⑥龙眠:

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写出了大理的独特景观:

水环绕着青山,青山环绕着大理城;大理人烟繁盛,山川明丽。

B.诗中用“云母屏”“鲛人镜”“翡翠罘罳”描写苍山洱海,描写贴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

C.诗人看到大理的风光,情满于山,意溢于海,遂描绘了大理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D.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诗人置身苍山洱海秋天美景中的感受,洱海如玉,秋声悠远。

E.此诗的诗眼是“临”字,诗人居高临下,全景式地描绘了大理的山水风光。

解析:

选CE C项,诗中没有描绘大理的“风土人情”;E项,诗眼应为“眺”字。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虚实结合。

(2分)诗歌前三联均为实写,最后一联为虚写——哪怕顾恺之、李公麟在世,就算他们的生花妙笔用尽百幅生绡,也画不出大理的美景。

(2分)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白帝城最高楼

杜 甫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①西枝对断石,弱水②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

泣血迸空回白头。

[注] ①扶桑:

传说为日出之处的一种神木。

②弱水:

神话中的西方之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尖”字奇峭、形象,突出了最高楼位于白帝城顶端的突兀感。

B.“旌旆愁”有象征意味,寄寓了诗人对时局乱象的担忧。

C.颔联写诗人登楼俯视,隐约可见峡谷龙蹲虎卧,江面鼋鼍遨游。

D.尾联中的“杖藜”“白头”是诗人年老体弱、济世无力的自画像。

E.诗人即景抒情,借登白帝城最高楼所见奇景宣泄激愤、沉痛之情。

解析:

选BC B项,“寄寓了诗人对时局乱象的担忧”错,此句以“旌旆愁”凸显楼之高险:

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

C项,“隐约可见峡谷龙蹲虎卧,江面鼋鼍遨游”错,龙、虎、鼋鼍均为虚写,颔联写诗人城楼观景时阴晴气象的变化。

忽而江峡若裂,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横卧波心;忽而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如同鼋鼍怡然嬉游。

(2)颈联体现诗题中的“最高”,其写法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颈联写诗人站在城楼,极目远眺,向东仿佛能看到最东方的扶桑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向西仿佛能看到最西方的弱水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意境亦真亦幻,宏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