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安全教育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041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段安全教育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低段安全教育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低段安全教育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低段安全教育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低段安全教育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段安全教育备课.docx

《低段安全教育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段安全教育备课.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段安全教育备课.docx

低段安全教育备课

第1课窗户和阳台

学习目标

知道家中存在着窗户、阳台等安全隐患的处所,增强家庭安全意识。

懂得在窗户、阳台等地方活动的基本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1、家庭事故的多发区。

随着人们对窗户和阳台的开发利用,人们在窗台和阳台活动时间越来越长,因此,窗户和阳台也成了“家庭事故的多发区”。

有些家庭爱在窗台和阳台上种花,但由于缺乏防止花盆等物品坠落的防范措施,造成花盆等物品坠落而砸伤行人的事故;有些儿童在窗户边或阳台上看风景、做游戏,不小心翻落下去,造成摔伤、摔死等事故……据悉,高楼坠落已经成为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安全教育中“家居生活安全”第一条要求编写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

感受窗户和阳台的美丽,认识窗户边和阳台上的安全隐患,反思自己的危险行为,寻找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2、反思行为,拓展延伸。

古人修身养性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如果把这种反思精神用到安全教育中,鼓励学生自查纠偏,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将大有益处。

在教学“在窗户边、阳台上,我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危险事”时,除了让学生对照教材中所例举的四种常见的危险行为进行自我检查外,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窗户边和阳台上还有哪些危险的事”这一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窗户边、阳台上有没有做过其它的危险事。

而且,还可以结合家居安全预防坠落这一主题作进一步拓展探究,如在家登高取物时的安全,走家庭楼梯时的安全等,从而更好地加强防摔、防坠的意识。

3、联系生活,安全检查。

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要服务于生活,安全教育应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

可以开展一次窗户和阳台安全大检查的实践活动,查一查窗台和阳台上的玻璃是否稳固、花盆有没有防坠落的措施、阳台上的栏杆高度是否达到有关规定等。

也可以针对不少家庭安装防盗窗的情况,开展一次大讨论,围绕装防盗窗的利弊、怎样安装才是真正的安全等话题,让学生展开辩论。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实用价值,切实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第2课乘车不忘安全

学习目标

知道乘坐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基本安全常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养成安全乘坐交通工具的好习惯。

背景知识

1、儿童安全的一大“杀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大量普及,车祸已经成为儿童安全的一大“杀手”。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500万14岁以下儿童死于溺水、意外窒息、交通事故和中毒等,其中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最为突出。

在美国,交通事故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2001年有1579名儿童死于车祸。

据我国公安部交管局提供的数字表明,2002年中国各类事故中,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78.5%,2003年上半年为76.3%,其中每10名交通事故死亡者中约有1名是儿童。

交通意外已经成为儿童意外伤亡的一大“杀手”。

2、乘车人必须遵守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88年3月9日国务院发布)第六十五条,乘车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和长途汽车须在站台或指定地点依次候车,待车停稳后,先下后上;

(2)不准在车行道上招呼出租汽车;

(3)不准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和长途汽车;

(4)机动车行驶中,不准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不准跳车;

(5)乘坐货运机动车时,不准站立,不准坐在车厢栏板上。

1、激发兴趣猜一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时可以用猜一猜交通工具的形式来导入。

如:

“小小一间房,有灯也有墙,马路当中跑,行人退两旁”(汽车);“远看像道墙,近看一排房,走时快如飞,脚下轰轰响”(火车);“远看像座楼,近看水中游,无脚行千里,无水不自由”(轮船)。

也可以事先录制好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来分辨交通工具。

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创设情景演一演。

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促进学生积极探究。

课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自由协商分配角色(司机、乘客等),就地取材寻找道具(桌子、凳子等),表演平时外出乘车的过程。

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把乘车手伸到窗外、乘超载车等危险的行为穿插在表演的过程中。

在学生汇报表演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辨别哪些乘车行为是安全的,哪些乘车行为是不安全的,让学生从中辨别了解安全的乘车行为,增强安全乘车的意识,掌握安全乘车的常识。

3、结合经历说一说。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外出不仅是乘坐汽车这一交通工具,不少学生还坐过轮船、火车、飞机等。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说一说乘坐轮船、火车、飞机的安全常识,使学生对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有个全面地了解,以适应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发展,提高学生生活自理和安全防护的能力。

第3课在人多的地方

学习目标

知道菜场、商店、广场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中的安全隐患,加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懂得在菜场、商店、广场等公共场所中的基本安全常识,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背景知识

1、公共场所知多少。

公共场所是指人群聚集,供公众使用,具有一定围护结构的场所。

它属于人工环境,是人们劳动、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运动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等。

根据1987年4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分为7大类28种:

1类:

宾馆、饭店、旅店、招待所、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2类:

公共浴池、理发店、美容店;3类:

影剧院、录像厅、游艺厅、舞厅、音乐厅;4类:

体育馆、游泳馆、公园;5类:

展览馆、博物馆、美术观、图书馆;6类:

商场、书店;7类:

候诊室、候车室、公共交通工具。

其共同特点是人员聚集多,从事各种工作的都有,流动性大,并且与全社会男女老幼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公共场所安全防范四要诀。

在人多的公共场所里,时刻要有安全防范的意识,掌握四要诀:

一看,即看到人流拥挤的地方,千万不要为凑热闹而扎堆。

因为人多的地方往往行动不便,如果意外发生,容易引发人群混乱,场面极难控制,所以要避而远之。

二问,即在热闹的公众场所辨不清方向或找不到出口时,千万不要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应该及时询问别人。

三留心,在公共场所的墙上、顶棚上、门上、转弯处都设有“太平门”、“紧急出口”、“安全通道”、“火警电话”和逃生方向箭头等标志,走进商场、宾馆、酒楼、歌舞厅等公共场所后,要留心它们的位置,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疏散和灭火。

四冷静,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千万不要过于惊慌,不要盲目从众,要根据室内应急指示灯、工作人员给出的疏散信息及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了解选定最佳疏散线路,迅速离开险境。

1、调查身边的公共场所。

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感受公共场所人多的特点,可以做一个小调查,调查身边人多的公共场所,测一测五分钟(时间也可以让学生自定)内的人流量,并选用表示人多的词语来描述(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络绎不绝、人满为患等),找一找公共场所中的安全设施,查一查公共场所中的安全隐患,给公共场所的领导写一份加强安全防范的建议书。

02、收集公共场所事故资料。

事实胜于雄辩。

公共场所有时由于管理上的松懈、设备的落后,和人们思想上的麻痹,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公共场所又因其人群过于集中、人流量大等特点,不仅会造成财产上的巨大损失,还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发生的安全事故,课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能加深学生对公共场所危险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在公共场所的安全防范意识。

3、模拟险情自救演习。

在公共场所中,学生仅有安全的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旦遇到危险逃生自救的基本常识。

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中“在生活中万一遇到下面的危险事,该怎么办”这一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平时在影视、书本里看到或听到的逃生自救方法,开展模拟演习。

比如迅速撤离法,即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烟火包围,就立即设法逃离脱险,绝不可延误逃生良机;毛巾保护法,即逃生时把毛巾等浸湿,叠起来捂住口鼻,以免窒息;通道疏散法,即选用最便捷、安全的通道和疏散设施,低势行进或匍匐穿过险区;绳索滑行法,即利用结实的绳子或将窗帘等撕成条,拧成绳,用水沾湿,将其拴在牢固的地方,顺绳索沿墙缓慢滑到地面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而脱离险境等。

演习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这样做的原因,使学生在演讲中掌握最基本的逃生自救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4课外出活动安全

让学生懂得去野外郊游也要注意安全,了解山林、江河、草地都存在安全隐患,让学生懂得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

背景知识

学生很喜欢郊游,因为野外的风光景色与都市完全不同,对学生来说,野外有许多新奇的东西。

但是,就在学生愉快地郊游时,危险的事情也随时可能发生。

每年,全国有不少学生因私自去河里游泳、在郊游过程中不注意安全而导致意外伤亡。

因此,要让学生在野外活动时,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比较常见的野外事故有以下一些:

1、学生私自去江河、山塘游泳,因为没能得到必要的保护和及时的救助而死亡。

2、学生在高压线密集的地方放风筝,风筝绕到电线上而引起触电。

3、学生在森林里野炊,乱扔火种,而引起森林火灾。

4、学生在山林里看到小动物、小昆虫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不顾一切地去追,去抓,结果受到动物伤害,比如被蜜蜂蜇了,被蜈蚣咬了等等,有时还会迷路。

5、草地里,学生有可能陷入沼泽地。

6、在爬山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踩落石块而砸伤随后的同学。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我们不要求掌握很多的自救方法,只要求学生有一定安全防范意识,以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

教学建议

1、谈话导课。

小朋友们,你喜欢郊游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说理由。

2、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在郊游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哪些行为会引起不好的结果呢?

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第5课安全使用煤气

学习目标

知道煤气泄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了解导致煤气泄漏的几种原因,初步掌握发现煤气泄漏后的简单处理方法。

背景知识

煤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能猛烈燃烧。

用煤气做燃料,温度高,火力猛,污染少。

煤气还是多种化工原料,用于合成橡胶、化肥等工业品。

所以目前煤气在家庭和工厂都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如果使用不慎,导致煤气中毒,其后果不堪设想。

1、导致煤气泄漏的几种情况

(1)、在煲汤、烧水的时候,因为水过满而溢出器具,把火浇灭,从而导致煤气直接从煤气灶的孔洞里泄漏;

(2)、煤气桶的总阀门没有关好;

(3)、煤气桶与煤气灶之间连接的皮管老化,破裂了,煤气从皮管破裂处冒出来;

(4)、皮管与煤气桶没有连接好,煤气直接从煤气桶里冒出来。

2、发现煤气泄漏后的紧急处理方法:

(1)、首先应绝对禁止一切能引起火花的行为,比如打开或关闭电灯、抽油烟机、电话等家用电器!

因为火花会引起煤气的燃烧。

(2)、立刻关闭煤气的总阀门,停止煤气的继续泄漏。

(3)、迅速打开门窗,让新鲜的空气进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室内煤气的浓度。

(4)、赶快远离现场,到外面打电话给煤气公司或者通知爸爸妈妈。

教学建议

1、老师介绍一个由于煤气中毒引起重大伤亡事故的案例(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引起学生的重视。

2、出示灯片,提出问题:

咦,妈妈突然闻到了很浓的煤气味,这煤气味是从哪儿来的呢?

煤气又怎么会泄漏出来呢?

先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总结。

3、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今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你得自己做饭。

去厨房的时候发现煤气泄漏了,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第6课小物品大麻烦

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诸如剪刀、榔头、玻璃杯等一些小物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使用不慎的话也会有危险。

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要正确使用小物品,初步掌握发生意外后的简单处理方法。

背景知识

孩子总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当父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也会有强烈的欲望要试一试,所以他们总去尝试一些自己还不能胜任的工作,比如用榔头修凳子,提热水瓶等,甚至有时还会因为好奇而用尖锐的铁制品去捅插座,模仿父亲刮胡子等,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这些小物品而引起人身伤害事故也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教学建议

1、出示实物,说说作用。

出示剪刀、热水瓶、榔头、筷子、玻璃杯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作用。

2、出示投影,直观感受。

如果使用不当,这些小物品也会给我们带来大麻烦。

那么,会有哪些麻烦呢?

事例1:

用钢笔捅插座是很危险的,会触电。

事例2:

热水瓶打翻了,把孩子烫伤了。

事例3:

一个男孩子模仿爸爸刮胡子,把脸割破了。

事例4:

一个孩子端着饭,嘴里咬着一双筷子在奔跑,如果跌倒或撞到别的地方,筷子会插入喉咙。

事例5:

一个孩子踩到了一块有钉子的木板,钉子扎进了脚里。

事例6:

一个孩子用榔头敲打凳子,结果打在了手上,手被打出了於血。

(本活动通过一个个事例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懂得有些物品不能随便碰,有些在使用时要小心谨慎)

3、展开讨论,学习方法:

如果真的发生了意外,我们又该怎样处理呢?

方法

(1):

如果烫伤了,可以用大量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然后每天冲洗一次,并保持干燥;如果伤势较重,应该躺下或坐下,不要让烫伤的部位活动,防止皮肤撕脱,还要及时送医院急救。

方法

(2):

如果钉子扎脚了,不要把刺物自行拔出,因为医生可依此判断伤口的深度及方向,刺物也可堵住伤口,减少失血;送伤者到医院后,应注射破伤风疫苗。

方法(3):

如果是擦伤,可以先用干净的手帕轻轻拂拭掉伤口上的泥土,然后在伤口处涂抹红药水来消毒,再找到消毒纱布包扎受伤部位。

方法(4):

如果受伤非常严重,就要及时拨打120电话,送医院急救。

除了这些,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别的方法。

(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伤口处理方法)

第7课饮食安全

学习目标

懂得日常生活中有关饮食方面要注意的问题,培养饮食安全意识。

掌握基本的急救方法。

背景知识

1、日常生活中怎样注意饮食安全 

 典型的由食物和饮水引起并传播的疾病有甲肝、伤寒热和霍乱等。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否则就会传染疾病,危害健康,“病从口入”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注意:

(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

人的双手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

吃东西以前应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性。

(2)生吃瓜果要洗净。

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农药、杀虫剂等,如果食用前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

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4)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

食物腐烂变质,味道会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5)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

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6)不喝生水。

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2、怎样预防异物进入气管?

  气管是人呼吸的通道,如果误将异物吸入气管,就有可能引发咳嗽、呼吸困难、窒息,甚至危及生命。

怎样预防异物进人气管呢?

  

(1)气管异物一般是从口腔误食进入的,所以不要将钮扣、玻璃珠、图钉等物含在嘴里。

这样既不卫生,又容易发生危险。

  

(2)吃东西时不要同时做别的事情,更不要相互追逐、打闹,以免将口中的食物误吸入气管内。

  (3)一旦有异物进人气管,应立即送往医院诊治。

[教学建议]

1、提供部分实物,如合格与不合格的牛奶、饮料、糕点等,指导学生分辨哪些是安全食品,哪些不是?

2、观察书中情景图,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吃要注意的问题,如吃烫的、有刺的事物要小心;不喝生水;饮料不能多喝;即使好吃也不能吃得过饱;药片不能当糖吃等。

3、根据书中提供的反面事例,拓展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分辨对错,并掌握基本的急救方法,如立即告诉父母、找医生等。

4、活动指导

活动一情境模拟“逛商场”,通过学生的自由选购,了解学生原有的安全饮食

认知结构,引出吃东西要注意安全,并引导学生学会分辨过期的、不合格的食品。

活动二观察和讨论可以在四人小组进行,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让学生全面认识饮食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让学生生成新层次的安全饮食认知结构。

活动三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

主要是进一步巩固饮食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急救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