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疗法概述.docx
《格式塔疗法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式塔疗法概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格式塔疗法概述
格式塔疗法概述
格式塔疗法(gestalttherapy)又称完形疗法,由皮尔斯(FrederickS.Per
Is)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这种疗法是一种非解释性,非分析性的心理治疗方法。
格式塔疗法运用了格式塔心理学其整体和完形的观点,在精神治疗的实践中基础于精神分析并结合东方佛教的禅修原则。
皮尔斯认为格式塔疗法的本质是“我必须对于自己的存在承担一切责任”。
格式塔疗法主张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从而改善不良的适应。
皮尔斯的思想保持了人本主义的精神,他认为,大部分人都只发挥其部分的潜能。
我们的生活是定型、陈腐的,我们一再地扮演相同的角色,而极少设法再创造我们的存在,更别提去充分利用此时此刻的各种可能性。
因此,皮尔斯主张,
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自己是如何地在阻碍自己发挥全部的潜能,那么我们就可以学习到许多方法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而使这个潜能发挥的基础即在于,我们要使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充满朝气蓬勃的态度。
换言之,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协助当事人生活得更充实。
理论背景
皮尔斯认为,如果人要达到成熟,就必须寻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应负起的责任。
当事人的基本目标是去察觉他们正体验到什么及自己做些什么。
通过这种察觉达成自我了解,并得到足以修正自我的知识,从而学习到如何对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负责。
由于看重的焦点在于当事人对现实环境的察觉,因而其取向可谓是现象学的;
又因为该治疗法的基础是在此时此地,故同时也是存在取向。
换言之,此刻的存在,用牵涉到一个人之过去与未来的过渡阶段。
因此,该疗法要求当事人将其有关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带入此刻,然后直接去体验它们。
由此可见,完形治疗法是生动、活泼的,它能实际的增进人们的直接体验,而非仅抽象的谈论情境。
同
时,该疗法是体验性的,当事人必须去摄取与治疗者交互作用时的情感、思维与行为。
完形治疗法的功效取决于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愿意坦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
若有疗效,即是源自于两人愿意坦诚接触,而非由于治疗者所使用的技术或所作的一些合理解释。
格式塔疗法的主要概念:
人性观
格式塔疗法的人性观(Viewofhumannature)主要以存在哲学与现象学为基础。
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立即体验而产生。
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
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逐步渐进,直到当事人坚强得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
而通过察觉,一个人可以作决断,并且因而生活得更有意义。
格式塔疗法基本上假设个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
人们经常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去逃避某些可能面临的特定问题,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人格上的障碍。
对此,完形治疗提供了必要的处理方式与面对挑战的技巧,它帮助当事人朝着整合、坦诚,以及更富有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此时此刻
依皮尔斯之见,除了“此时此刻”(hereandnow),没有东西是存在的。
因为往者已矣,来者则尚未来临,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完形治疗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
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现在这一刻,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
为了增进当事人对现时的察觉,治疗者鼓励以现在式对谈。
波尔斯特(Polster,1973)曾根据“存在与现在”(nowethos)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命题:
“力量存在于现在”(Powerisinthepresent)。
他认为,对许多人而言,“现在”这股力量几已丧失。
他们不知把握此时此刻,却把精力虚掷于悲叹过去所犯的错误,枯思冥想该如何变化生活,抑或浪掷精力于未来无
“现在”的力
止尽的抉择与计划中。
当他们把精力投向追忆过去或冥想未来时,量便消失无踪。
但波尔斯特(1987a)也指出:
若把治疗焦点过度集中于此时此地,也会有走火入魔的危险,他认为应适度地让当事人说出他们自己的故事,其中可能包括了对其过去、现在及未来同时进行治疗。
为了有效帮助当事人接触现在,完形治疗者常会问“是什么”和“如何”的问题,而很少问“为什么”的问题。
为了增进当事人对现时的察觉,治疗者鼓励
以现在式对谈。
治疗者常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
“现在发生了什么事?
”、“现在进行什么事?
”、“当你坐在这里试图表达时,你体验到什么?
”、“此刻你察觉到什么?
”、“你如何体验你的恐惧?
”、“你如何试图从此刻中退却?
”等等。
皮尔斯(1969a)认为:
当一个人在平息激烈情绪反应的情境下,才能思索为什么他(她)会有如此之感觉,而“为什么”的问题只会导引当事人去编造
“为
合理化的解释及“自我欺骗”,进而离开此刻立即性的体验。
更明白的说,
什么”的问题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固地去思索过去,从而助长他们抗拒去体验现在。
从回答完形治疗者所问的问题与进行的练习当中,可发现当事人用来逃避现实的方法。
大多数人只能短暂的停留在现实?
,他们总是在找寻截断现时之流的
办法,同时常彷佛与现时经验无关似地提及自己的感情,却不去体验他们此时此地的感受。
皮尔斯从事完形治疗的宗旨就是在帮助人与现实活生生的接触与体验,而不仅是去谈论经验而已。
因此,假使当事人一旦谈及悲伤、痛苦或迷惘时,治
疗者就会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让当事人现在就去体验悲伤、痛苦或迷惘。
倘若一昧地去探讨困境人的问题,极可能会变成一场无解的讨论,或是无止境地探索问题潜藏意义的一种文字游戏。
就心理面而言,这是抗拒成长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某种型式的自我欺骗。
因为在面对问题、讨论问题时,当事人常会欺骗自己并以为自己正在解决问题,甚至认为自己已更进一步向成熟阶段成长。
为了降低这种
危机,治疗者在辅导时应设法增强或夸大某些情感的表现。
例如,在团体辅导过
程中,治疗者可请其中一位自觉能取悦他人或符合他人期望的当事人,立即在该团体中去取悦某些成员。
综前所述,完形治疗法是否就主张忽略过去?
如果说完形治疗者对当事人的过去并不感兴趣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完形治疗者认为,当过去与一个人现时功能的重要课题有所关联时,过去就是重要的,又当过去与一个人现时所表现的态度或行为有关联时,就要尽可能的把那些过去带入现在加以处理。
因此,当当事
人谈及他们的过去时,治疗者将要求他们藉着重演过去而将之导入现在。
治疗者指导当事人“将想像带到此地”(bringthefantasyhere),试着再次体验先前所经验过的情感。
诸如:
不要当事人仅谈论童年时期与父亲相处间不愉快的创痛,而要当事人在想像中变成那个受创伤的儿童,直接与父亲谈话。
透过此种想像历程,再度体验当初所受到的伤害,进而释放该伤害,再运用潜力的发挥达成进一步的了解及解决。
未完成情结
格式塔疗法的另一个重要焦点是未完成情结(unfinishedbusiness),它
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
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
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
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
未完成情结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
逃避
逃避(avoidanee)是一个与未完成情结相关的概念。
它所指的是人们用来避
免面对未完成情结、避免去体验未竟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绪所使用的工具。
皮尔斯认为,大多数人都宁可逃避体验痛苦的情绪,而不愿去做必要的改变。
因此,他们会变得迟钝、无法突破僵局,从而阻碍了成长的可能性。
因此,完形治疗者鼓励当事人在治疗阶段,充分表达以前从未直接表达的紧张情绪。
接触
接触(contact)在格式塔疗法的领域里,可说是促成成长与发生改变的必要条件。
当我们与环境接触时,改变就无可避免的发生了。
接触系通过看、听、嗅、触摸和移动等方式来达成。
良好的接触指的是与他人自然地进行交互作用,
但仍不失其个人的个体感。
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段不断变化而富创造性的历程(M.Polster,1987),而要与环境有效接触的首要条件就是敏锐的察觉、充满活力及自我表达的能力(Zinker,1978)。
波尔斯特更认为接触是成长的活力泉源,它可能会伴随着强烈的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但这种形态的接触却仅存在于片刻间。
因此,较正确的接触方式不仅要考虑与环境接触的层次问题,而且要注意最后状态的达成,尤其是在完成接触之后,常常需要某种形式的退却以便去整合所经历的东西。
完形治疗者同时对抗拒接触的问题也极为重视。
就完形学派的观点,抗拒指
的是形成防卫,而逃避以完全真实的方式来体验现在。
前述神经症候的五个层面
坦诚行为的表现。
波尔斯特二氏(E.Polster&M.Polster,1973)曾指出了在完形治疗中被质疑的五种主要抗拒接触方式。
此即[内化](intrjection)、[投射](project
ion)、[回射](retroflection)、[解离](deflection)、[混淆](confluenee)。
内化系指毫不排斥地接受别人的标准与理念,而不将其同化为与我们内心一
致的想法。
正因为我们未曾去分析和重组这些标准与理念,因此所接受的实际上与我们并不相容。
当我们内化时,我们被动的去合并环境所提供的东西,而不花时间去弄清什么是我们想要或需要的。
如果停滞在此阶段里,则当我们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恐怕早已筋疲力尽了。
投射其概念恰与内化相反。
在投射阶段里,我们否定了自己的某些部分,而将之指派给外在的环境。
当产生投射行为时,我们将无法区分内在、外在世界的
分际。
那些与我形象不一致的人格属性,
将不被承认是属于自己的,进而把他们
归诸于别人身上。
同样的,当看到别人具有某些人格特质时,拒绝承认自己也有。
在逃避为自己的情感为自己本身负责的情况下,使我们自己也丧失了去主动改变自己的能力。
解离指的是一种精神混乱的历程,使人无法保持持续性的接触。
具有解离倾向的人藉着幽默的反复使用、不实际类化与发问,而不去述及自己的问题,以此来扩大与环境的接触(Frew,1986)。
他们与环境的接触系建立在一种不协调的基础上,因而经常使他们在情绪上感到空虚。
解离的作用使得情绪经验逐渐减少,那些具解离倾向的人在与别人接触时很少谈及自己,只是不断地谈论别人的事。
回射指把我们愿意为别人做的事转回到自己,或是将希望别人为我们做的事转回给自己。
例如,在攻击别人之后,我们常会因后悔而痛责和伤害自己,进而将攻击向内转为躲避自己。
这种历程严重地阻绝了当事人与他人或环境间的互动参与。
一般而言,这些功能性的不适应性是我们所难察觉的。
完形治疗的部分疗效应于帮助当事人找到自律系统(selfregulatorysystem),并发挥其功能以实际地处理问题。
混淆系指自我与环境的分化,无法有清楚的察觉。
对于具有混淆倾向的人,内在经验与外在现实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
认为自我与环境不会产生冲突,同时会认为所有人都经验着同样的情感与思想。
混淆是一种接触的形态,这种形态的当事人常期待着被接纳与被喜欢。
他们与别人和睦相处的同时,并不轻易表达个人真正的情感与意见,这是一种他们认为让自己得到安全的方法。
当一个人依赖混淆为一种接触形态时,一旦发生冲突便会产生极度的焦虑。
混淆的方式使人
们难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为自己表达意见,因此这种人常倾向于避免冲突,这使
得他们很难去拥有真正的接触。
治疗者常会拒绝当事人使用这种抗拒接触的沟通方式,他可能会问当事人:
[你现在在做什么?
此刻你感受到什么?
你现在要什么?
],通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