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级所有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862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9年级所有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69年级所有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69年级所有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69年级所有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69年级所有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9年级所有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

《69年级所有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9年级所有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9年级所有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

69年级所有课内文言文复习题

一.《为学》练习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朝的(人名)。

(2分)

2.本文谈论的是和“学习”相关的话题,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和“学习”相关的篇目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其中一篇篇名)。

(2分)

二.句子翻译

1.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吾欲之南海,何如?

4.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三.内容理解

1.作者通过蜀鄙二僧的故事,证明了“”这句话(用原文回答),并以此勉励他的子侄们(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

2.下列对富者说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的情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对穷和尚能够前往南海的愤怒。

B.表示对穷和尚前往南海勇气的敬佩。

C.表示对穷和尚决心前往南海的讥讽。

D.表示对穷和尚前往南海勇气的感慨。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⑴段指出“为学”的难易可以转化,关键在于“为”。

B.故事中贫僧的所为证明了“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观点。

C.选文⑶—⑹段富僧的心理由最初的轻蔑变成了最终的敬佩。

D.选文第⑺段由“蜀鄙二僧”的故事引出主旨:

为学贵在立志。

4.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用两个反问句引出了观点:

做任何事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为”。

B.富僧的两句“子何恃而往”都充满了对穷僧强烈的嘲讽之意。

 

C.作者以一富一贫两位僧人的对比,证明了客观条件对一件事的成功没有影响。

D.结尾处的“蜀鄙之僧”指的其实只是穷僧一人。

5.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通过“为之”与“不为”,“学之”与“不学”的对比,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B.蜀鄙穷僧的故事生动地证明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这句话。

C.作者主要运用语言、肖像描写刻画了穷僧知难而进的人物形象。

D.末段由此及彼,将穷僧成功的经验加以引申,重申了文章的观点。

二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文学常识:

1、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

本文选自《》。

二、句子翻译: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内容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

3、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孟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B.攻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小城却“不胜”,主要是因为“人不和”。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四个双重否定句形成排比,强调了“人和”对于战争的决定性作用。

D.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本文得出的结论是_____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

’王曰:

‘何坐?

’曰:

‘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文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_时期的齐国政治家_________(名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①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②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③齐人固善盗乎?

④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⑤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⑥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⑦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晏子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喻,把比作“淮南”,把

比作“淮北”,不盗之民比作“橘”,比作“枳”,从而推论出“”。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比喻的说法。

B.晏子的善辞令体现为成功地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

C.全文运用对比方法,以楚王的平庸愚昧衬托晏子的机智善辩。

D.文章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刻画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5.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针对楚王的诡计,晏子运用了比喻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迅速作出反应,印证了前文“习辞者”的评价。

 

C.晏子的话含蓄地回答了楚王“齐人固善盗乎”的发问并暗暗将矛头指向楚国。

D.“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6.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用楚王及其左右来衬托出晏子的机智和能言善辩。

B.楚王预谋策划的最终目的在于羞辱晏子所代表的齐国。

C.文末楚王的那句感叹表现出他是个胸怀坦荡的君王。

D.本文记述了晏子巧妙地维护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四.《伤仲永》练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一.文学常识

1.《伤仲永》选自《》,作者王安石与柳宗元、韩愈、欧阳修等人同列于“”。

(2分)

二.句子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三.内容理解

1.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结局,说明了的道理。

(3分)

2.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段点出仲永极高的天赋被不断消耗,为后文的变化埋下伏笔。

B.本文第二段先“见”后“闻”,交代了方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已衰减净尽。

C.本文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本文以“伤仲永”为题,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仲永“泯然众人”的惋惜。

3.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中的“伤”,是“为……哀伤”的意思。

B.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C.方仲永从小通达聪慧,可见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

D.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读来有真切感。

五.《周处》练习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编撰者是朝文学家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2.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3.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三.内容理解

1.本文以里人相庆来表现周处年少时(用原文)的特点,属于描写,并以周处终成忠臣的结局揭示了的道理。

(3分)

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乡人眼里,周处是比虎和蛟更为可怕的祸害。

B.文中有周处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贺周处之死的场景,有“改励”过程中的实际行动。

C.文章精心选材,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周处的个性特点。

D.文章告诉我们:

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成为有用的人。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同乡人“更相庆”是因为他们以为周处和蛟龙都已死了。

B.周处杀虎斩蛟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骨子里所具有的英雄侠气。

C.本文主要通过“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件事表现人物个性。

D.本文通过周处的事例告诉我们:

江山易改,本性也可移。

 

六.《小石潭记》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1.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作品《》。

(2分)

2.句子翻译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内容理解

1.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愉悦的,而后来的心情是的,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5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心乐之”一句表现出作者听闻水声时淡淡的喜悦。

B.第②段中“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表现出作者观鱼时内心的愉悦。

C.第④段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传递出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

D.全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七《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一、文学常识:

《卖油翁》作者,字自号、,(朝代)家,本文选自

二、句子翻译: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以我酌油知之。

3、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三、内容理解:

1、下面句子全部表现陈尧咨骄傲自满的一项是()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3)尔安敢轻吾射(4)吾射不亦精乎(5)康肃笑而遣之。

A、

(1)

(2)(3)B、

(2)(4)(5)

C、

(2)(4)(3)D、

(1)(3)(4)

2、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愤然责问做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3、陈尧咨看待自己射技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 “_”这些句子表现了陈尧咨的态度。

4、从神态描写写卖油翁看待陈尧咨射技的句子是“”“” ;表现了他对陈尧咨的射技的____________的态度;从语言上描写油翁看待陈尧咨的射技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 ”

5、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的深刻哲理是

八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____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

三。

内容理解:

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2、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4.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5.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6.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

7.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8.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9、文章第二段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10、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九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二、句子翻译: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三、内容理解:

1、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2、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了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1)

(2)(3)

3、课文以“”为顺序,分别记叙了口技艺人表演前的准备,表演时,以及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全文紧扣一个“”字,依次描写了、、三个情景,表现口技一人的(后四空四字回答)

 

一0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这篇课文选自《》,作者是(人名)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本文通过记叙年近九十的愚公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命天神(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

1.翻译下列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愚公产生移山想法的直接原因是太行、王屋两山非常高大。

B.愚公的妻子坚决反对他的想法,所以率先提出了质疑。

C.河曲智叟的嘲笑激怒了愚公,从而激发了他更旺盛的斗志。

D.山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表现了愚公之举的精神力量。

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一一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文章开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苔痕”两句描写了居室的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D.文章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自况,且引孔子之语,说明了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和“仙”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弃。

 

一二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