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809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docx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docx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

【甲】大道之行也

【乙】《礼论》礼起于何也?

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礼起于何也?

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

回答说:

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超过物资供应的限度,物资供应不是无限度的满足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

【注释】①穷:

困境。

②分:

区分、辨别。

③屈:

竭尽。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女有归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故制礼义以分之(4)以养人之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①避免天下混乱;②确定名分;③平衡人的欲望;④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2)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

颁布,公布。

②於:

同“于”。

③卒:

终于。

④嗣:

继承。

⑤刑:

处罚。

⑥傅:

老师。

⑦黥:

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译文】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

“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在这个时候,太子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

“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法令颁布施行十年,秦国的百姓十分高兴,没有人拾取别人遗失在路边东西,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庭富裕人口兴盛。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秦民大说  说__________  ②有一人徙之 之:

__________

1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15.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甲文中的“________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2分)

16.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2分)   

【答案】: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 12.①通“悦”,愉快。

②代词,指“木”(木头)。

 13.A 14.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15.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 16.不同意。

示例1:

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2:

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一13题。

(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

(1)屋舍俨然俨然:

 ______    

(2)阡陌交通交通:

______

(3)不独子食子 子:

______   

(4)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______

①男友分分:

______

②讲信修睦修:

______

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______

④停数日,辞去辞:

______

下列剧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复前行不复出焉

D.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            食之而不能尽其才

11.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孟子有句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

示例:

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示例: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13.【甲】文中的“世外桃源”与【乙】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

两文各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世外桃源”是根据语段【乙】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诗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语段【甲】侧重于记叙,语段【乙】侧重于议论。

14.【乙】文中的“大同”社会和【甲】文中的“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两者都描写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形象。

都是虚构的,都是不存在的,都反映了作者多美好社会的向往,希望人们都安居乐业,人人平等,没有战乱。

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许:

______

(2)佁然不动佁然:

______

(3)女有归归:

______

(4)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

结合【甲】【乙】两个语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译文】诸葛亮担任宰相,抚恤百姓,揭示法规,精简官职,权事制宜,诚心待人,公正无私。

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事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

坦诚认罪,传布真情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开释;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杀戮。

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无论多么细的恶行,没有不贬抑的。

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着重在它的根本,依照官名来要求他尽到实职,对于虚伪造假的人不予录用。

最后全国的百姓,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明白。

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道的好人才,和管仲,萧何是同一类的人。

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作大将的策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A.天下为公/不足为外人道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C.是谓大同/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D.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故虽有名马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乙文记叙了诸葛亮哪几方面的事例?

他的做法照应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乙文中写了诸葛亮安抚百姓、公开礼仪法度、精简官职、制定适当的制度、赏罚分明等事例。

照应了甲文中对领导者的要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11.解释加点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女有归

1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路不拾遗。

13.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

 人才选拔:

 福利保障:

14.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

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

   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

【答案】11.①与:

通“举”。

   ②归:

女子出嫁。

   

12.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②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3.人才选拔: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福利保障: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4.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作奸犯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