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高考真题汇编之中国现代史部分一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docx
《近五年来高考真题汇编之中国现代史部分一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五年来高考真题汇编之中国现代史部分一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五年来高考真题汇编之中国现代史部分一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
近五年来高考真题汇编系列之中国现代史部分
(一)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2012年浙江卷)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2.(2012年广东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3.(2012年福建卷)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4.(2012年上海卷)“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这段话出自()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5.(2012年山东卷)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6.(2012年上海卷)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
7.(2012年海南卷)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8.(2012年北京卷)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其主要表现为:
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0.(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7题)“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11.(2011年海南高考25题)《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
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2.(2011年江苏高考10题)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13.(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全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 1949 B.1952 1956C.1966 1976 D.1978 1982
14.(2011年海南高考23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15.(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9题)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16.(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17.(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2题)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8.(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0题)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
19.(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20.(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题)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21.(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5题)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22.(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2题)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23.(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9题)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24.(2010高考广东文综17题)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25.(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9题)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6.(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10题)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27.(2009年广东高考12题)《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
“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28.(2009年广东高考13题)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29.(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7题)邓小平说: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
”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0.(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
31.(2009年上海高考23题)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009年海南高考22题)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33.(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5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4.(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8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5.(2008年广东高考12题)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6.(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7题)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
37.(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10题)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
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
主要事迹
评价
20世纪20年代
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
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
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③②①④
38.(2008年上海高考32题)周恩来总理曾说: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D.国家主权理论
39.(2008年海南高考25题)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40.(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6题)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41.(2008年江苏高考9题)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42.(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3.(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
这()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4.(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1题)《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立了国家性质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45.(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2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46.(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6题)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持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7.(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5题)从1953年底开始。
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48.(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5题)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49.(2008年海南高考27题)(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
《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
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
《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6分)
50.(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37题)(32分)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
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
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朱熹注:
俑,从葬木偶人也。
……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
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
(《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
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4分)
材料二
材料三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
……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
(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等)
(2)材料二中图13,14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
(3分)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英国有识之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
(8分)
材料四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
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
议8年之久。
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
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
1。
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
1。
(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3)根据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
(3分)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
(4分)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3分)
(4)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