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332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docx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docx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

摘要

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完美女性观在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本文对《京华烟云》中包括主人公姚木兰在内的性格各异的几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

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以道家自然逍遥的思想关注内心,利用儒家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智慧面对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定义。

而姚木兰正是林语堂这种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的集大成者,是作者心中女性的完人,而且对于理想中国人的品格塑造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中体西用;儒道结合

Abstract

Asatypicalwriterfromtheolderascholar,LinYutang’sthoughtperformedoftraditionalandmodernfusionoftwocultures.ItincludedclassicalChinesecultureandphilosophicalandintellectuallife,butalsobytheinfluenceofWesternmodernhumanthought.Forthisembracingthought,Mr.LinhadauniqueperspectiveaboutthemodernChineseperfectwomanofhischaracter.Inhismasterpiece“MomentinPeking”,thisconceptoftheperfectwomanhadbeenagreatsystemofinterpretation.Inthispaper,“MomentinPeking”includedtheheroineYaoMulan’sseveraldifferentcharacters,includingfemaleimageanalysisandcomparison,wecanconclude:

philosophyofthetraditionalcultureastheinnerstick,andownedmodernideasoffreepersonalityandindependentpersonality;HappythoughtstoTaoistinnerfocus,usingConfucianethicsandlivingwisdomtofacelife,andthiswasthequalityofLin’sdefinitionoftheperfectwoman.AndYaoMulanwasLin’swest,butConfucianism,Taoismandtheunityofamasteroffeminism,wastheauthoroftheperfectwomaninhismind.Atthesametime,ithaditspracticalsignificancefortheChinesecharacteroftheidealshape.

 

Keywords:

LinYutang;momentinPeking;perfectfemaleimage;theintegrationofChineseandwesternculture;combinationofConfucianismandTaoism

目录

序言··········································································································1

一、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2

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2

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2

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2

二、《京华烟云》中不够完美的女性——对完美理想的衬托························3

1.莫愁——富贵荣华,不及姚家莫愁···························································3

2.曼娘——“顺从”是她一生悲剧的根源······················································5

3.红玉——现代的启蒙不应只是爱情·························································6

4.素云——她只是个被命运捉弄的骄傲女子················································8

三、林语堂理想中完美女性的化身姚木兰················································9

1.现代思想与传统美德的理想组合·····························································9

2.世俗智慧与超然思想的辩证统一···························································10

四、结论与启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序言

林语堂学贯中西,思想受到西方影响极大,因此,与同时期的中国作家相比,林语堂的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妇女思想解放的现代性命题。

由于对女性的尊崇和对女性解放问题的关注,在林语堂的作品当中有很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或是着力塑造性格层次丰满的女性形象。

在塑造这些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的同时,林语堂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在不同的女性形象的对比之下,体现了他对于完美女性的定义和看法。

而最具有代表性,最能集中体现林语堂的这种完美女性观的,当属他的代表作品——《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的写作时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不久,因此,在国家危难之际,林语堂在行文中一改平日的诙谐和洒脱,代之以林语堂特色的严肃和庄重。

林语堂自认为这部作品乃是“非无所为而作也”,因此,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以纪念全国那些在战争的前线上为国家牺牲的勇敢男儿。

《京华烟云》作为林语堂的“三部曲(《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之一,曾经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文化和人情。

在林语堂看来,“几十本关于中国的书,不如一本真正的中国书来得有效。

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

”在这一点上,《京华烟云》做到的非常好,而此书本身体现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也是令人称道的,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在对于书中姚氏姐妹、孙曼娘、牛素云、冯红玉等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体现了林语堂独树一帜的女性观,可以看到林语堂心中提倡的完美的女性,与传统的女性标准和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女性的思想及生活现状的异同。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

一、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儒家文化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文化下的社会是男权的社会,认为理想中的完美女性应该在生活上依附男性,在思想上顺从男性。

女性的平等自由和独立个性在儒家社会中是得不到实现的。

儒家文化对于女性行为规范所提出的“三从四德”等要求,严重束缚了女性自身的生活要求和心理需求,使她们千百年来皆是按照男权社会的期望去规范自身,压抑着自己的人格和天性,为了适应男性的观念和需求生存着。

时至今日,儒家礼教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依然在影响着女性在社会中的权利和生活。

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由于男性掌握了社会之中的话语权,因此,在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当中,女性的形象一直处于被选择的地位之中,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按照自己所向往的方式去生活。

然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也在破除旧有的传统,向新的现代文化过渡的进程当中。

思想的解放也带动了女性的解放:

戊戌变法中,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禁止妇女缠足、兴女学;二十世纪初以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这些都是女性解放思想的体现。

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处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林语堂,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在思想中最显著表现出的两个特点就是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也就是说,在林语堂的思想中,不仅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融合,而且在他的传统文化思想之中,也不尽然是儒家文化的体现,而是更多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道家自然、无为、质朴的哲学思想。

在道家思想中,不但不歧视和贬低女性的价值,提倡男女平等万物平等,而且,还有许多对女性的天赋中具有的阴柔,包容之德的推崇之处。

道家学说中“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制大”等等的思想精神,正是符合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对女性权力和女性价值的呼吁,甚至可以作为在现代学说中对女性文化的重新构建之中可以借鉴的宝贵理论。

因此,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之下,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就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交汇、儒家与道家合一的独特风貌,反映出了林语堂心中对完美女性的定义——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儒家为表、道家作里。

《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便是林语堂心中这种完美女性观的集大成者。

二、《京华烟云》中不够完美的女性——对完美理想的衬托

在《京华烟云》中,除了最富光彩的女主人公姚木兰之外,林语堂还着力塑造了许多出身、秉性、命运不同的女性,即便是着墨不多的人物,也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性,从而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背景下的女性群像,真实的反映了广大女性的思想和生活状态。

其中以木兰的胞妹莫愁、妯娌曼娘和素云、表妹红玉这四个人物比较有代表性,在她们的身上,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思想局限,都称不上是林语堂观念中的完美女性。

但是,对这些“不完美”的女性性格与命运塑造,是对林语堂心中女性完人姚木兰的对比和衬托,通过她们的形象,可以更充分的理解姚木兰的形象内涵及林语堂独特的完美女性观。

在分析姚莫愁、孙曼娘、冯红玉、牛素云在四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我认为可以按照是否受到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将她们分为两组:

一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顺从,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要求去规划自己人生的莫愁和曼娘;另一组是在妇女解放的思潮中受到了西方现代女性思想的熏陶,从而影响了自己的人生和命运的红玉和素云。

1.莫愁——富贵荣华,不及姚家莫愁

莫愁是木兰的胞妹,二人虽出身于富贵的姚家,但并不养尊处优,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

她们姐妹二人的共同之处是内心都以儒道结合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本:

既有儒家文化的孝顺贤惠,德言容工优秀;又有道家思想的淡定洒脱,处世优容有余。

木兰与莫愁姐妹一起长大,却没有在任何的事情上发生过大的分歧,说明二人的内心是相契相通的,那就是都有着对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把握和坚持。

但作为《京华烟云》中着墨最多的两个人物,林语堂断然不会写出两个雷同的形象来。

莫愁与木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木兰接受了现代教育,进而也接受了西方现代的文明观和女性解放的思想,并将这种现代性十足的理论运用到了她的生活中,深深影响着她的为人处事,使她沉稳睿智的内心于外在表现为才华横溢、热情浪漫以及出色的社交才能;而莫愁的内心固守着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审美价值观,评论莫愁最恰如其分的一个词语便是温柔敦厚,完全符合儒家的女性观。

《京华烟云》作为一部旨在向世界介绍近代中国社会人情的著作,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其情节构思与人物形象是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到对照之处的。

林语堂曾经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中国人》中说道:

“发现中国人脾性的最简易的办法,就是问他在黛玉和宝钗之间更喜欢哪个,如果喜欢黛玉,他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喜欢宝钗,他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而在《京华烟云》中也有一段关于《红楼梦》人物的探讨,从那一段对话中我们得知,木兰喜爱的人物是黛玉,而莫愁喜欢的人物是宝钗。

而且按照林语堂在这段情节中的观点,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最为欣赏的形象,往往是与自己有着相似之处的。

因此可以看出,莫愁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且是一个与《红楼梦》中的宝钗性格颇为相似的现实主义者。

莫愁的性格安稳、圆通、富足,在日常处事中大方得体,轻易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绝对是“胸中有沟壑”。

和宝钗一样,莫愁认为女人不应该看太多的书、不应该过于聪明,但是自己却在不多的言语和行为中将生活中的人情和利害尽收眼底。

莫愁为人现实,她需要的不是虚荣,她清楚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且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如此:

她嫁给家世清贫的孔立夫,是因为更看重他的正直和才华。

她对于幸福的要求来自于对丈夫的崇拜爱护和对家人子女的照顾。

莫愁性格中的现实和安稳,使她更懂得如何对大的社会环境进行判断,进而通过这种判断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保护她的丈夫和家人。

正如立夫所说,他的妻子莫愁“永远像大地一样坚强可靠”。

可见,莫愁拥有的是张爱玲所说的“俗世的智慧”,虽不如木兰那般高洁亮丽、光华四射,却如同一块温润的美玉一般散发着柔和的光彩,在乱世当中守护着自己家庭的幸福。

木兰有妹如此,立夫有妻如此,实在是一种幸运。

但是宝钗的形象对于莫愁来说只是一个借鉴,并不是完全的脱胎于宝钗,“莫愁这个形象的塑造参照了《红楼梦》中的宝钗,但保留了宝钗浑厚宽柔的大家女子风度,祛除掉了宝钗性格中过于保守的伪善一面。

”儒家入世思想的温柔宽厚和道家出世思想的圆融洒脱共同构成了一个“以豪华为表,以淳朴自然为里”的莫愁,一个在中国传统女性圆满人生的典范。

莫愁的性格沉稳而理性,但是与木兰相比,未免少了一份现代女性天性中的浪漫活泼和丰富的情趣。

她可以将丈夫与自己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却无法从精神和心灵上去理解和喜爱丈夫所追求的目标和人生,并为之共同努力奋斗。

因此,莫愁是立夫的好妻子,但是木兰却是立夫在精神层面上永恒的伴侣和知己。

2.曼娘——“顺从”是她一生悲剧的根源

孙曼娘,曾家的长房媳妇,曾平亚的遗孀。

她不仅是木兰的妯娌,也是木兰最亲密的女性朋友。

可以说,除了自己的丈夫和兄弟姐妹,木兰和曼娘都是彼此的生活中最为亲密的伙伴。

从曼娘出嫁前做过的那个雪中送炭的梦境来看,曼娘甚至将木兰视为自己悲哀的一生中唯一的慰藉和温暖。

在书中,曼娘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礼教文化熏陶下的旧式女子。

从小受到儒家传统中“德、言、容、工”四方面的教育,使曼娘成长为一个标准的具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的言行举止无不以这四个方面为标准,她顺从着自己被他人安排的人生,而且对于旁人看来压抑而无趣的生活,始终安于现状、逆来顺受。

曼娘的一生,就是一个女子被儒家传统的礼教逐渐渗透、侵蚀最后毁灭的过程。

作为木兰的密友,少女时代的曼娘虽然循规蹈矩,但并不木讷呆板,对于木兰那些现代女性的思想,她只认为是不可思议,而并不觉得是荒谬错误。

她只觉得木兰与自己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女子,但并不认为有是非对错之分,因此她对木兰这个朋友充满了发自内心的热爱。

作为冲喜之用仓促嫁入曾家,是曼娘一生悲剧的开始。

由于根深蒂固的顺从观念,她对于嫁入曾家没有任何的抵触,甚至认为那是自己的义务和使命。

从小她就知道平亚是她将来的夫婿,因此她在潜意识中便对平亚有了一份依赖和恋慕,这种爱情,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曼娘对自己被安排好的人生的顺从。

甚至在平亚新婚不久便病故之后,她依然以处女之身坚守着贞节,几十年如一日地过着平淡乏味的生活,从未萌生过改嫁的念头,儒家思想对女性节操观的束缚一览无遗。

和封建社会男权文化下寡妇的典型形象一样,曼娘的身上大有《红楼梦》中的李纨之风。

丈夫早逝之后,便如同“槁木死灰”一般地过着寡居的生活,被压抑的情感转化成了对子女的守护和期望。

曾家为了牵住曼娘的心思,在平亚过世之后为她抱养了一个名为“阿瑄”的孩子,曼娘对于此事的态度正如林语堂书中所写:

“曼娘也很喜欢,觉得自己也是母亲了,也算使平亚有了后。

”此后,她在对阿瑄的照顾和教导当中找到了做母亲的感觉,实现了自己作为封建家庭中妻子和母亲的价值,被压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和转移。

阿瑄长大之后对这位母亲孝顺有加,也使曼娘减轻了命运加在自己身上的悲剧之感,从而将自己对生活的重心和期望转嫁到了阿瑄的身上。

但可悲的是,在战乱中,曼娘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却没能逃过侵略者的摧残和蹂躏,最终在绝望中自尽身亡。

曼娘的悲剧在于她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束缚了她的真情实感,使她至始至终都处于一种蒙昧的、失语的状态之中,对命运盲目的顺从。

“这种不觉醒的状态,不仅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积淀所导致的,也是男权意识为女性的生存禁锢的思想囚牢。

”她缺少现代女性思想中对于自我价值和幸福的肯定和追求,缺乏改变命运的勇气,也缺少实用主义者对自身要求的认识和把握,缺乏掌握生活的能力,最终只能在命运的洪流中被吞噬。

林语堂塑造曼娘的形象,旨在表现在新旧巨变的近代中国社会之中,被封建男权社会所欣赏的那种完全遵循儒教贞节观念、对命运逆来顺受、以封建礼教的标准严格约束自己的女性,已经不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无法在生活中得到圆满的幸福。

曼娘这一男权社会中贤妻良母形象的毁灭,给世人留下的是对女性价值观和完美女性标准的深刻思考。

如果说莫愁和曼娘是从一正一反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价值和人生,那么接下来分析的两位女性——红玉和素云则是受到了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具备了现代性的两个形象。

3.红玉——现代的启蒙不应只是爱情

红玉姓冯,是木兰和莫愁的表妹。

初登场的红玉羞涩而淑静,安静淡然如同一卷水墨画轴,然而却才华不凡。

《试对联才女夺魁元》一章中,姚思安在宴游中提出上联“曲水抱山山抱水”,红玉以“闲人观伶伶观人”为下联,境界、理趣皆出众人之上,轻松夺得魁首。

这段文字的风致,堪可媲美《红楼梦》中“林潇湘夺魁菊花诗”一节,可见红玉才华之高。

不仅如此,林语堂在书中借其他人物之口盛赞红玉才华的情节比比皆是,全力营造出了一个“才华馥比仙”的古典小姐形象。

红玉在文学上的才华可比黛玉,而性情竟也如同黛玉一般:

心思细腻,纤细敏锐,对周遭事物和人们的评价极其敏感,“生性胆小,心事沉重”,以致于疾病缠身,终日辗转于病榻。

这样的一位小姐,似乎是中国传统戏文中常见的佳人形象,实则不然,红玉古典贞静的形象中包含的是现代浪漫主义中“爱情至上”观念对于中国女性爱情观的影响,甚至在红玉举身赴清池的悲剧结尾之中,蕴含的也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和选择结局的勇气,闪烁着现代女性自由思想的光芒。

红玉一生的症结所在,在于她对自己的表哥,木兰的弟弟姚阿非的纯情挚爱。

作为一个古典的旧式的女孩子,她在诸姐妹之中最仰慕的是平静安稳的莫愁,因为她觉得理智稳健的莫愁,对于她在闺中的忧思和疾病是一个救赎,是一种光明而向上的力量;但却只有在她和木兰联床夜话的时候,才敞开了心扉——“红玉现在对木兰说句良心话: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怕失去了他。

’”,而木兰的理解和宽慰也直接触及到了红玉的内心,使她意外并感到震动。

也就是说,比之莫愁,懂得现代浪漫主义思想的木兰更能理解红玉这种将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的想法,更能回应她那精致而复杂的内心。

这一点,被爱着的阿非不能理解,莫愁也不能。

红玉心细如发,感性而又敏锐,荷池中溺水身亡的女孩子给她留下的阴影最深,月老祠中抽中的签文也只有她最放在心上。

这样一个敏感近乎于怯懦的女孩子,最后却牺牲自己成全了爱人的幸福,因为她认为阿非爱的是宝芬,也认为“淑静知礼、风度喜人”的宝芬要比“生而体弱,卧病时多”的自己更能给阿非带来幸福。

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情。

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亲手去选择自己的结局,成全自己的心意。

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一个传统女性的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女性解放的现代思想对当时女性的深刻影响。

然而红玉这一形象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不仅于此,从这一形象的身上,可以看出当时的部分中国女性受到现代思想的影响,但是她们对于这种现代思想的理解又是片面的,带有局限性的。

片面地崇尚爱情,把爱情作为生命的全部,这样的浪漫主义使她们忽略了生命的本质是活着,只有活着,爱情才能有所附丽,才有更新和生长的可能。

而且,她们对于爱人的执着和忠诚令人动容,但是将自己的一切,包括喜怒哀乐甚至生死,都寄托在爱人的身上,这对于爱情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压力。

现代女性的思想中,除了对爱情的追求和重视,更应该有的是独立的人格和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这些都是如红玉一般的女性们未能理解的。

林语堂对红玉性格和悲剧的塑造,与鲁迅先生在《伤逝》中所引发的思考是共同的,在现代思想剧烈冲击着传统的近代中国,对女性的启蒙不应只局限在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之上,更应该关注的是女性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培养。

林语堂可以因为红玉生于爱又死于爱的悲剧而心酸挥泪,但是红玉的形象绝不是他内心推崇的完美女性。

4.素云——她只是个被命运捉弄的骄傲女子

牛素云,曾家的二儿媳,曾经亚的妻子。

如果说《京华烟云》中的其他女子无论命运如何,都能引起人们的欣赏或惋惜,那么牛素云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令人厌恶和讨伐的对象。

高傲庸俗、飞扬拨扈,少女时是目中无人的大小姐,嫁为人妇后更是不安于室、搬弄是非、凶狠恶毒的典型悍妇。

被休弃之后还做起了毒品生意,终落得被枪决的下场。

但是素云之于林语堂,绝非只是为了塑造一个书中典型的反面形象,素云的性格也不是单纯就可以用“悍妇”二字来概括。

一个人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她的性格,性格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素云生长在腐朽的官宦之家,父母兄弟无不是钻营有术的狡猾无耻之辈。

家族位高权重,牛氏夫妇自然目中无人,素云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心高气傲的大小姐脾气。

正因为这份高傲的心气,素云从少女时代开始,就极其爱慕虚荣,这也正是素云的心理瓶颈。

优越的出身使她处处都要争第一,做最完美最令人倾慕的那个,不容许身边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存在。

素云在曾家第一次见到优雅得体的木兰,心里是很难接受的,当她在言语中胜了木兰,自是得意非常。

对于“木兰强于自己”这一现实,素云不得不承认;但是她又不肯放弃“自己是最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