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017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2010~2014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第一课时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2013江苏单科,3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意在考查考生对文字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题干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邀请各民主人士筹备新政协,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项不符合题意,错误;C、D两项不符合“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这一时间信息,排除。

答案:

A 

2.(2013北京文综,4分)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示信息的能力。

示意图体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这应是在1949年至1954年,故①正确;此时中国的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社会,②正确;③应在1954年后,此后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④出现于1956年底,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3.(2012广东文综,4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

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答案为B。

一大召开是在1954年,故排除C(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A明显错误。

答案:

B

4.(2011江苏单科,3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和“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等可知①正确;由“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可知②④正确;③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以排除。

答案:

C

5.(2011浙江文综,4分)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

“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会议的有关知识。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代表们穿的服饰种类很多,服饰的不同体现了代表们的身份不同,因此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

D

6.(2010江苏单科,3分)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B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A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确立于1956年,C错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确立于1954年,D错误。

答案:

B

7.(2010北京文综,4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

答案:

A

8.(2011天津文综,19分)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2: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

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

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3: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4: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3分)

(2)材料2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6分)

(3)对比材料3和材料4,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民主政治发展的情况,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综合把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男人就是城邦”即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参政议政,妇女、奴隶、外邦人不享受民主权利。

(2)问,应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选民人数的增多——男性获得选举权——女性获得选举权——全民普选的递进过程,说明普选的实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广大人民斗争的结果。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农村人大代表比例增加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主化程度逐步加深有关。

第(4)问,紧扣上面的问题,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第二课时 祖国统一大业

1.(2012天津文综,4分)“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

解析:

材料说的是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九二共识”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排除。

A、C、D三项都是原因,但只有D项是基本保障,国家实力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后盾。

答案:

D

2.(2012江苏单科,3分)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解析:

A项过于绝对化,与台湾的民情及题干主旨不符,排除;通过1992年的“九二共识”,两岸方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港澳回归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C、D两项;从题干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及老兵的哭诉可以看出答案为B。

答案:

B

第三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2014广东文综,4分)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解析:

二战后初期新中国和亚非拉地区新兴民族国家均面临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任务,此时中共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发展同邻近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加强团结,共同反帝、反殖和反霸,故B项正确。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的外交关系,而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新兴的民族国家不属于西方国家,A项错误。

“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项材料依据不足。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D项错误。

答案:

B 

2.(2014江苏单科,3分)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解析:

题干材料“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等信息说明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国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从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本题选择C项。

A项属于中印之间的会谈,不符合材料中“亚非国家”的信息;B项是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D项也是有西方国家参与的会议。

答案:

C 

3.(2014四川文综,4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4.(2013广东文综,4分)下面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处于两极格局之下。

“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反映出中国与美国处于对立状态,A项错误,排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反对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苏联与美国,毛泽东看到这一点,体现了B项的观点,B项正确;C、D两项虽然都是新中国曾经推行过的外交政策,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答案:

B 

5.(2013江苏,3分)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1972年”可知,这受到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解冻的影响,表明了美国对新中国孤立遏制政策的破产,所以答案是D项。

A、B两项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果;C项是新时代的外交实践,排除。

答案:

D 

6.(2013安徽文综,4分)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外交,意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历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A项时间不符,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B项与材料中的“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不符,排除;D项本身说法错误。

答案:

C 

7.(2012福建文综,4分)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解析:

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在这两次会议中,中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A正确。

B项所涉及的局面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的参加者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D项错误。

答案:

A

8.(2012山东文综,4分)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

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新中国除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外,还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为此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正确。

B项发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C项是“一边倒”方针的目的,不结盟运动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皆与题干不符。

答案:

A

9.(2012天津文综,4分)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

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解答此题最重要的是弄清楚题干的要求。

此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一是涉及中美关系,二是涉及台湾问题。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不涉及台湾问题的解决,可排除①;尼克松访华和中美正式建交都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②③符合题意;邓小平访美不符合“突破性进展”这一限定条件。

因此答案选C。

答案:

C

10.(2012北京文综,4分)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20世纪50年代初,非洲很多国家尚未独立,新中国主要的建交对象为社会主义国家,②错误。

中国既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也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③错误。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及中亚四国、不包括非洲国家,④错误。

故选A项。

答案:

A

11.(2012浙江文综,4分)2012年2月4日,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和俄罗斯一起否决了阿盟和西方国家共同起草的有关叙利亚的提案。

这份提案要求总统阿萨德移交权力、与反对派共同组建民族联合政府。

我国政府的这一外交行为是正确的,因为(  )

①联合国各会员国主权平等 ②叙利亚与中国有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 ③联合国不是一个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④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从阿盟和西方国家共同起草的提案内容来看,该提案干涉了叙利亚这一主权国家的内政。

中国和俄罗斯政府否决提案,是对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及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等原则的坚持,①④正确。

中国政府依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联合国宪章行事,并不是基于中国自身的私利,②不选。

③说法明显错误。

答案:

D

12.(2011江苏单科,3分)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日内瓦会议时,中苏关系尚未恶化,A错误;中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错误;当时,中美关系尚未缓和,更谈不上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C错误;“必须走出去”意为参加国家间的活动,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D正确。

答案:

D

13.(2010福建文综,4分)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

图1和图2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反映了中美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求同存异,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俄罗斯等国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也反映了求同存异的原则,D符合题意;美国与中国不毗邻,A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不属于战略结盟组织,B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排除C。

答案:

D

14.(2010浙江文综,4分)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数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表格显示出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断增多,这反映了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而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引发建交热潮的主要原因,故①③均符合题意,②不符合史实。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5.(2014浙江文综,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

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

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

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

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

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9分)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9分)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

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

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

解析:

(1)问,注意设问中的限定信息“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

(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1)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

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2)雨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司汤达。

《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朵夫》。

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3)更注重①:

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

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语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

更注重②:

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

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