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845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

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考试类型及要点

1、填空题(要求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史实)

2、选择题(要求辨析基本史实与概念)

3、名词解释(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与一些重要的教育制度或学校)

4、简答题(要求掌握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5、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分析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二部分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所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具有学术自由高等学府。

2、六艺(出自《周礼•保氏》: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

礼节(即今德育)乐:

音乐射:

射箭技术御:

驾驭马车的技术书:

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

算法(计数)

3、有教无类孔子的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杂收弟子。

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少数贵族弟子,而大多数出生贫贱。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崛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同时,这一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人士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明人伦(明人伦是由孟子提出教育的目的。

人伦是指人道,人类本质的表现。

具体人伦就是五对关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虚壹而静(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

荀子所谓“虚”,指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壹”,指思想专一;“静”,指思想宁静。

荀子认为“心”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

5、三纲领八条目(摘至于《大学》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出自于《学记》, 豫,就是预防性原则。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

孙,是循序渐进原则。

摩,即学习观摩原则。

7、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8、三大文教政策(第一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为“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此为兴太学、择贤任能;施行察举制)

9、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10、事上磨炼(由王阳明提出的道德修养法,事上磨练即指结合具体事物,体究践履,实地用功。

1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

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13、岳麓书院(处于湖南善化县西岳麓山抱黄洞下,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历经元、明、清后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

14、小先生制(由陶行知提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和自己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

15、大职业教育主义

(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

(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

”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

16、五育并举(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间健全之人格”提出五育并举,分别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7、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核心思想,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包含“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简答题

1、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答: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5、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许多新的创造,他的启发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一定的教学规律。

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答:

(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

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

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3、《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哪几方面?

答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具体的说就是,不学则已,学究一定要学透,不然就不能中止,同理,问就必须知,思旧必须得,辩就必须明,行就必须笃。

4、《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1.预防性原则:

要事先估计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2.及时施教原则:

掌握学习的最佳时间,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3.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循序

4.学习观摩原则:

学习中药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

5.长善就失原则: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

教学要注重启发

7.藏息相辅原则:

既要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也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

5、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1)提倡尽早施教

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

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

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

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2)提倡严格教育

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

他说: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反,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放纵,必将铸成大错。

切忌偏宠,不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

(3)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他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

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

学习语言应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4)注重道德教育

它包括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两方面。

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以“风化”的方式进行,这是一种通过长辈道德行为的示范,使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立志的教育,即为生活理想的教育,他教育子女以实行尧舜的政治思想为志向,继承世代的家业,注重气节的培养,不以依附权贵、屈节求官为生活目标。

6、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包括

(1)循序渐进:

读书要按一地次序,不要颠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若真正做到这样,那就把书读通了,而且会永远记住。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

其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垮。

(6)居敬持志:

这是朱熹最重要的读书法。

“居敬“,指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

“持志”,指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7、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一)在组织管理上的特点

第一,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

第二,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的安排。

第三,学规严密。

第四,经费自主。

第五,重视自己的特色。

(二)教育教学方面的特点

第一,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第二,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

第三,入学“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

第四,教学注意讲明义理,躬行实践,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第五,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

8、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定义: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

有名望的推荐管,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对教育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

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

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

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

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

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

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

而门阀世族把持选士任官大权,归根结蒂也是为皇权所不容的。

统治者的权力一旦有所巩固,必然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对选士权的控制。

9、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

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

(2)在政治上,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主体文化成为联系各地各民族的重要纽带,有利于巩固统一,但也强化了封建专制制度,和毒害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

(3)在教育上,独尊儒术也确立了教育作为治国之本的崇高地位,奠定了古代各类学校教育发达的局面,但也使主体教育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

 

10、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

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11、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

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

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

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

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

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

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1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

第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建立。

不仅书院的数量大为发展,遍及全国许多地方,并且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体系。

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设置田产,书院的教育经费有一定的保障。

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第二、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书院作为讲述和传播学说思想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第三、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

政府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书院逐渐纳入官学体系,有的直接变成地方官学。

第四、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1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朱子读书法: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

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

1.循序渐进:

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

朱子反对“骤进”和“速成”,主张一步一个脚印渐进。

2.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一是“读”,二是“思”,讲的是读与想、学习与理解的关系,“熟读精思”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见解。

“熟读”就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3.虚心涵泳:

“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总之,这种读书法要求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不穿凿附会,不粗心性急。

4.切己体察:

指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总之,这种读书法要求自身视察,自求自得,自信不疑。

5.着紧用力:

该读书法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必须抓紧时间,发奋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发对松松垮垮。

总之,朱熹认为读书是一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只有勤苦认真,才能有所获。

6.居敬持志:

“居敬”是指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持志”是指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朱子认为,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志向,才能“一味向前”,学业不断长进。

 

14、简述明代王守仁的道德教育思想。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有知在即有行在,有行在即有知在,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不可分割。

他说: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

这就混淆了知行界限,否定了知行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知行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因为知和行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他把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知"当作"行",以知代行;又把属于实践和实际范畴的"

15、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答:

1)“中学”也称“旧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

其中,尤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

“西学”也称“新学”,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西政”,“西艺”和“西史”。

西政是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涵盖了教育,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领域;西艺是指近代西方科技技术。

2)“中体西用”的实质是:

在不危害中方体制的前提下引用采纳西方先进自然科学技术,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王朝的封建统治。

16、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

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这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对北大进行改造,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经过蔡元培的整顿,北大改变了以前腐败的风气,开始形成了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北大逐渐走上了现代大学的轨道。

蔡元培认为学校发展的方向是文理相通,一科之中兼有文、理两方面,这一点很可贵的,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总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的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启迪:

学校应改善教学系统,提倡学生全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各高校应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弱化政治风气,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培养学生不偏科,应该文理能力综合发展;etc

17、“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

(1)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2)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3)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4)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18、二十世纪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p392,393

(1)设计教学法:

是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摒弃传统教学形式主义的教学法。

(2)道尔顿制:

一种个别教学制度,有三大原则:

自由、合作、时间预算。

(3)文纳特卡制、葛雷制、德克乐利教学法等。

 

三、论述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

试论其现实意义?

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

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的近代文化,也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

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其灵魂是以自由、平等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

实质:

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现实意义:

我们要本着自身的"学”“为体”,将“中学"中那些有利于我国发展,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中学”“为体”,并且将"西学"中那些利国利民,利于我国长远发展的,所有的意识和物质,都应为我所用。

然后加一个例子说明。

建议举例:

政治上:

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上:

改革开放;教育上:

引进外国先进教育。

结合本国实际教育情况进行教育改革及人才的培养等

2、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

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这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对北大进行改造。

采取了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改革教学体制等措施。

经过蔡元培的整顿,北大改变了以前腐败的风气,开始形成了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北大逐渐走上了现代大学的轨道。

在论学与术方面,蔡元培认为,学与术,实为两个名词,应有所区别。

学为学理,侧重于基础理论;术为应用,侧重于应用学科。

蔡元培认为学校发展的方向是文理相通,一科之中兼有文、理两方面。

他在当时就看到了文、理相互渗透,主张文、理通科是很可贵的,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总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的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关于启迪,自己发表观点。

意义:

首次在近代新式学校内举起反封建的伟大旗帜,把教育与革命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近代的教育救国思潮有了崭新的内容和形式

对北京大学的成功改革,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营建了中国历史上思想的第二次大繁荣,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辟出一片沃土

3、阐述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杜威理论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