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设计全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626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4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设计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设计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设计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设计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设计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设计全套.docx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设计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设计全套.docx(1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设计全套.docx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设计全套

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概要分析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肉眼难以直接看到微小的生命,但微小的生命客观存在,它们也是生命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体内和周围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

因此,从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微生物的一些基础内容理应成为小学生学习和了解的对象。

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听说过微生物,也许还不经意地说过这个词,但由于微生物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学生还未真正亲眼见过,更没有见识过它们的多姿多彩与变化多端。

因而,学生渴望撩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去观察它们、认识它们,进入他们从未领略的微观世界。

从用显微镜发现细胞、微生物开始,人类对微小生命体的认识、研究和利用都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手段,并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加深认识和深化利用。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借此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科学史、正确认识与实际应用几个方面,呈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科学与用科学奠定基础。

教材立足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从关联性的角度出发,将科学与技术融合在一起,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指向,选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提出“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这个学习主题。

同时,还借助研讨微生物“功”与“过”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渗透辩证法的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7.4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7.5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17.2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由《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微小的生命体》《发霉与防霉》《微生物的“功”与“过”》四课组成,采用先总后分的逻辑结构编排。

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总”,介绍细胞及其作用,即本单元的第一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此课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认识细胞的大小和多种形状,让学生知道动物、植物、细菌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为下一个层次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个层次为“分”,指导学生认识微生物,它由本单元的第二到第四课组成,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为总—分—总。

其中,第二课为“总”,以制作“小水塘”并观察其中的微生物为切入点,介绍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发现过程以及微生物的广泛存在,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形状及其存在的广泛性,为下一课的展开做好铺垫;第三课为“分”,以微生物中的一种——霉作为认识对象,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并以此为依据讨论防霉方法;第四课又为“总”,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交流消灭病菌的方法、利用乳酸菌自制酸奶等活动,让学生懂得微生物对人类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四、单元教学目标

(1)能通过找出观察对象的共同点,说出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2)将实作和阅读结合起来,知道微生物的广泛存在以及它们具有不同的种类和形状。

(3)在探究活动中了解物品发霉的条件和怎样防霉的知识,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4)通过自制酸奶的活动及反思,获取有效信息,了解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

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

序号

课题

课时

1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

2

微小的生命体

1

3

发霉与防霉

1

4

微生物的“功”与“过”

1

总课时

4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课标落实】

1.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2)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2)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本节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7.4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教材分析】

本课遵照认识微小个体的主要进程,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从发现细胞到认识细胞的多种形态,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部分,发现细胞,其中包括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依次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人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内表皮,发现它们的特点,为第二个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找出显微镜下看到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共同之处,为课文介绍细胞打下基础;第三个活动,介绍胡克发现细胞的资料,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过程。

第二个部分,观察人体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细胞有多种形状,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通过一、三、四年级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动植物多样性、植物生命周期、生物延续生命繁衍后代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对生命体的宏观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生命体的微观概念还处于模糊认识的阶段。

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听说过细胞,也许还不经意地说过这个词汇,但由于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细胞,学生还未真正亲眼见过,更没有见识过它们的多姿多彩与神奇变化。

因而,学生渴望撩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去观察它们、认识它们,进入一个他们从未领略的微观世界。

同时,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表达交流、数据搜集和加工的能力,并且对未知领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愿意与同伴合作分享,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结构化的工具逐步观察生命体的细胞结构,通过对比、归纳建构出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概念,同时通过感受科技发展和工具的发明对人类认识自然具有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

2.在观察植物与动物以及人体的各种细胞图片中,知道细胞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比较用放大镜、手持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信息的不同,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2.能用科学语言、自然笔记等方式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观察、探究生物细胞具有兴趣和热情。

2.能严谨客观地将观察所得描绘出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通过胡克的事迹,了解人类的好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

【教学难点】

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

【教学准备】

洋葱鳞片内表皮、玻片、放大镜、手持简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实验记录单、课件、学习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任务驱动、聚焦问题

1.教师: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幅拼图作品,它的原图是出自北宋画家张择端之手,现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我们知道,再大的拼图作品,它的组成单位也不过是一块块小小的……

2.教师:

小明同学有疑问了,人的皮肤会不会也像拼图一样,也由一些小单位组成呢?

于是,他先后用放大镜、手持显微镜对手背皮肤进行了观察。

这是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效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3.教师:

这是用手持显微镜观察到的效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4.教师:

老师发现同学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很强,能把细节观察到。

那么接下来就要请出今天的主角了,你们看,知道这是什么吗?

它的名称叫:

洋葱鳞片内表皮,看,它的形状是一层薄薄的、半透明的……

5.教师:

那么对于今天我们的观察对象,你们觉得它的组成单位是什么呢?

6.教师:

大家的答案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观察和探究,找出答案。

为了方便观察,老师把洋葱鳞片内表皮取了下来,剪成小块,铺在一块玻璃片上,并架在塑料杯上。

1.学生:

拼图快。

2.学生:

有纵横交错的条纹、有毛细孔……

3.学生:

有凹凸感、有明暗面、条纹更粗、有手毛……

4.学生:

薄膜。

5.学生充分发言表达自己的猜想。

[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熟悉的拼图作品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拼图的组成,唤醒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理解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做铺垫,同时引出探究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教学重点,同时以《清明上河图》作为拼图素材,渗透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展示放大镜和手持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人体手背皮肤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描述观察所得,特别是强调对细节的观察,为接下来学生自主运用工具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做铺垫。

]

二、观察、记录、表达交流

1.教师:

首先请同学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会说一说你的收获。

2.教师:

接下来请大家换用手持简易显微镜来观察,有几个要求:

(1)正确使用手持简易显微镜(灯泡要亮、镜筒底部要靠在玻璃片上、用螺旋调整视野清晰度,左眼贴近目镜)

(2)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尽量如实、具体地画下来,例如纹路、斑点、形状、轮廓、结构等。

3.教师ppt展示手持简易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真实画面,教师:

看,这是老师拍到的手持显微镜下的真实画面,正如同学们描绘的,确实有……

4.教师:

接下来,我们将请出最重量级的观察工具,你们知道是谁吗?

对,光学显微镜,它的构造更精密复杂、放大倍数更大,请同学将桌边的光学显微镜小心地移到自己的跟前,不需要对设备有其他调整或操作,直接观察即可,把左眼贴近目镜,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尽量如实、具体地画下来。

5.教师展示显微镜下拍到的画面,与学生的描绘进行比对,教师:

刚才我们用三种不同的工具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收到了不同的信息,随着工具的迭代,观察所得也逐渐的细致入微、清晰明朗。

1.学生开始观察,之后发言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

2.学生继续观察,之后教师将2-3位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分别展示出来,生组织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该过程让学生充分表达。

3.学生继续观察,之后教师将2-3位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分别展示出来,学生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格子、颗粒、排列、堆砌、像砖头、像积木”等关键词,引导学生说出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与前面两种工具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学生体会到随着工具的迭代,观察所得也逐渐的细致入微、清晰明朗,学生发言结束,其他同学补充。

[教学设计:

通过有序地提供三种工具,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观察,并采取语言描述、手绘记录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地从宏观到微观地揭开洋葱鳞片内表皮的样貌,进而直观地认识到细胞的形态,自主建构起“一个一个小格子”的概念。

]

三、对比、归纳、建构概念

1.教师:

看来光学显微镜的能耐真不小,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人体手背皮肤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吗?

教师展示并提问:

你们能发现它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2.教师:

好,那么我们再把视野放大一些,再看看其他生命体在显微镜下的样子。

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资料,认真阅读说一说这些生命体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点。

3.教师:

是的,人、动物、植物等大部分生命体都是由这样的小格子或小颗粒组成的。

它们是——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子。

4.教师:

这些小格子最先是谁发现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请大家翻开学习资料的第二面,阅读这位科学家的事迹,一会分享你的收获。

教师补充板书:

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子细胞

 

1.学生:

想。

都是一个个的小颗粒;一个个小格子。

2.学生阅读学习资料。

之后发言,学生:

都是一个个的小颗粒;一个个小格子;这些小格子在人、动物、植物身上都有,只不过样子不太一样。

3.学生阅读学习资料,之后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了解:

1.胡克把这些小格子成为“细胞”2.学习胡克肯专研勤学习的精神。

[教学设计:

将显微镜下的洋葱鳞片内表皮结构与显微镜下的人体手背皮肤、人体肝脏、兔子小肠、猪皮下脂肪、洋葱根尖部、葫芦藓叶片的结构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寻找它们的相同点,让学生深刻了解“一个一个小格子”广泛存在于人、动物、植物等大部分生命体中,强化普遍性,进而让学生建构这些“小格子”是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

[教学设计:

通过提供学习资料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了解胡克是第一位发现并命名“细胞”的科学家,同时通过对胡克生平的了解,渗透和培养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想伟大科学家学习。

]

四、认识细胞的多样性

1.教师:

胡克向人类揭开了细胞神秘的面纱后,人类就此开始了对生物细胞的探究之旅,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科学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细胞。

大家请看,这是植物根、茎、叶不同部位的细胞,这是动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看完后你有什么启发。

2.教师补充板书:

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子细胞

细胞具有多样性

1.学生:

细胞有很多种。

[教学设计:

通过展示同种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不同种生物的细胞,让学生充分观察、表达,理解细胞具有多样性。

]

五、认识人体细胞形状

1.教师出示教材中人体各类细胞图,请学生描述形状,对于其中较难的肌细胞、骨细胞,和较特殊的白细胞,另外补充材料辅助学生认识。

2.教师出示连线题,让学生上台,将人体不同的细胞与相应的形状进行连线,巩固理解,与上一环节相呼应,强化“细胞具有多样性”这一概念。

1.学生观察图片,发言表达对人体细胞形状的判断。

2.学生上台进行连线。

[教学设计:

通过观察、交流、连线的方式,让学生对人体不同部位细胞的形状进行识别、对比,强化“细胞具有多样性”这一概念。

]

六、拓展了解特殊的细胞

1.教师:

今天我们看到的细胞是需要显微镜才能看得到的,但生物界还有一些细胞是我们肉眼能够直接看到的,你们知道吗?

教师展示鸵鸟卵细胞的图片和数据、苎麻茎部韧皮细胞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最大的动物细胞和最长的植物细胞。

[教学设计:

通过科普“细胞吉尼斯”,拓展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视野。

]

七、结尾

1.教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细胞,知道它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元,同时也了解了细胞的多样性,那么关于细胞的探究我们将在日后的科学课上继续深入,也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跟细胞相关的科普文章,可以在科学课上一起交流讨论。

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知识要点】

1.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

2.在观察植物与动物以及人体的各种细胞图片中,知道细胞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

3.能比较用放大镜、手持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信息的不同,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

4.能用科学语言、自然笔记等方式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

5.知道胡克是第一个观察到并命名细胞的科学家,了解胡克的生平。

6.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2.微小的生命体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微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3.知道微生物的广泛存在以及它们具有的多样种类和形状,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教材分析】

《微小的生命体》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的第二课时。

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和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不同的动物或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物种也存在个体差异。

本课带领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生物——微生物。

但学生对“微生物”这个词缺乏理解,本课要从细胞结构、生存方式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微生物”的概念,认识微生物广泛存在且具有多样性,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本课教学内容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由“大”到“小”地观察,引出微生物的概念。

第二部分,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发现微生物的存在及其特征。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观察各种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微生物有多种形状,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的多样性。

第四部分,在认识不同各类微生物的基础上,了解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

第五部分,通过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运用和改进工具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

第六部分,引导学生从微生物的结构特点思考和辨析,懂得蘑菇和木耳也属于微生物。

第七部分,采用视频介绍的形式,指导学生制作“小水塘”,让微生物在自制的水塘中的水中大量繁殖,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和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不同的动物或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物种也存在个体差异。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微生物的多样性。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观察、表达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等实验习惯,对所观察记录的现象和阅读的文本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对未知世界有很强的探究欲。

同时,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的思辩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观察与阅读分析,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微生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知道列文虎克是第一位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辩证地思考。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描绘不同微生物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制备好的“小水塘”,电子显微镜,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

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传统显微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观察“小水塘”

1.上课前,老师到公园的池塘里取了些水(教师准备已提前制备好的“小水塘”),你能看到杯子里有些什么吗?

2.请你继续用放大镜观察,还能看到什么?

3.如果让你再继续观察,你猜猜还能发现什么?

你准备用什么工具观察?

(板书:

微小的生命体)

1.观察并汇报(预设:

腐烂的落叶、沙土……)。

2.观察并汇报(预设:

一些絮状物……)。

3.汇报(预设:

浮游生物、微生物,可以用显微镜观察)。

[设计意图:

结合观察工具的变化(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引导学生由大到小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对微小生命体的观察兴趣。

]

二、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1.用显微镜来观察微生物,你准备怎么做?

 

2.同学们可以制作临时装片来进行观察,为了保护物镜,待观测物要盖上盖玻片。

3.播放微课《制作临时装片》。

4.巡视指导学生制作简易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记录。

5.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6.将教师提前制作的装片用电子显微镜连接到屏幕投影。

7.小结: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结构简单,没有头、脚、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板书:

微生物: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1.学生汇报:

预设1:

取一滴水滴在截玻片上,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预设2:

水滴上还要盖上盖玻片。

预设3:

多余的水份要吸掉。

 

2.观看微课。

3.分组制作简易装片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在记录单上绘制所观察到的微生物。

4.介绍所观察并绘制的微生物形态特点。

5.学生观察,交流并归纳微生物的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教师有意地培养,提高微生物密度,以便学生用显微镜发现水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

进而观察和归纳微生物的特征,为后续的认知冲突做好铺垫。

]

三、认识微生物形态的多样性

1.刚才我们观察到几种不同的微生物,但是微生物的世界丰富多彩,它们可不仅仅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些(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的微生物图片,如菌类、病毒类,引导学生辨识)。

2.微生物形态各异,他们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板书:

形态:

多样性)

1.观察、比较这些微生物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判断自己观察到的可能是什么微生物,并进行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多种微生物图片资料,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微生物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

四、认识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

1.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在水中发现了微生物。

它们只生活在水里吗?

 

2.播放微课《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3.通过视频你了解到什么?

4.小结:

微生物分布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板书:

分布:

广泛性)

1.学生汇报:

预设1:

土壤中也有微生物的存在。

预设2:

空气中也有微生物的存在。

2.观看微课。

3.学生汇报:

预设:

微生物无处不在,甚至一些极寒、极热的地方都有微生物的存在。

[设计意图:

在微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利用微课让学生认识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

]

五、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1.微生物是谁最早发现的呢?

2.教师:

播放微课《列文虎克与显微镜》(发明和改进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等贡献)。

3.谈谈从视频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事例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4.小结:

安东尼·列文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在一生当中,他磨制了超过500个镜片,并制造了400种以上的显微镜,其中只有9种至今仍有人使用。

从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