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居里夫人传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465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9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居里夫人传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居里夫人传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居里夫人传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居里夫人传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居里夫人传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居里夫人传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居里夫人传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居里夫人传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居里夫人传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居里夫人传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

第1课我的回忆(节选)

第1课

我的回忆(节选)

本课话题——奉献

一、从课本中积累

“我的生命现已无足轻重,因为已经有很多人可以接替我的位置。

”孙中山在艰难的逃亡过程中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一面宣传适合于拯救中国的民主思想。

历尽千难万险,面对无数次的死亡威胁,他从来没有顾惜过个人的安危,想到的是为革命奉献自己的生命。

当他看到革命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的时候,他才欣慰地感到自己身上的重任减轻了,个人生命也就无所谓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依靠这种大无畏的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精神,才会不断走向富强、文明。

二、从生活中积累

2015感动中国人物、学生口中的“莫爸爸”、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莫振高,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并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

默默小人物,无私大奉献,他用生命奏出了精彩的人生乐章。

三、从历史中积累

如果说奉献是花园,那么你就是芸芸众生中最美丽的一朵。

特蕾莎修女,甘愿与贫苦为伍,为贫困送上温暖。

用一双皱纹堆叠、布满黑斑、粗糙难看的手去抚摸乞丐,抱麻风病人伤残的肢体,她的那双手是“最美的手”。

她乐于奉献,她要向世人证明关爱老弱病残,从我做起,生活因奉献而精彩。

四、从名言中积累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陶行知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5.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拉第

一、作者简介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号日新,后改逸仙。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小团体

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

作品有:

《三民主义》《建国方略》《我的回忆》等。

二、背景回放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孙中山从美国取道欧洲,希冀争取英、法等国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与帮助,在伦敦接受《滨海杂志》的采访时,回顾了自己在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前的革命生涯,记者对采访稿整理加工,并由孙中山亲笔签名,在《滨海杂志》上以“我的回忆”为题发表。

整个谈话在事件的选择和材料详略的处理上都侧重强调革命过程的艰难险阻,强调革命队伍的一步步壮大。

课文节选的是前半部分,写孙中山青年时代以为民请命的情怀“弃医从政”,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经历。

三、相关知识

回忆录

回忆录是属于传记的一种文体,是作者对自己的生平或生平中的某一阶段的回忆。

因为它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其中必然包含自传的成分。

同一般的传记或自传相比,回忆录有以下特点:

涉及的生活面一般比较广阔,同当代社会生活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间上没有太大差距;形式极为自由,既可完整和连贯地叙述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中的经历,也可回忆生活中的某些片段。

由于回忆录是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所以一般比较真切,常包含许多轶事、对话和细节。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皈依(ɡuī)

(2)歧视(qí)(3)汕头(shàn)(4)焚毁(fén)(5)胡髭(zī)

(6)抵达(dǐ)(7)踝骨(huái)(8)吼叫(hǒu)(9)钳子(qián)(10)盯梢(shāo)

(11)缔造(dì)(12)濒临(bī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壳

(2)逮

(3)宿

(4)蒙

2.语境辨析法

(5)昏庸无道的隋炀帝乘龙舟南下巡视时,让习惯在闺阁中纺纱织布、刺绣扎花的纤(xiān)弱女子充当纤(qiàn)夫或划桨摇橹。

(6)他接住了对手一个有力的短打球,在他将球迅疾投出之后,他的臂(bì)膀处产生一种剧痛——肩膀和胳臂(bei)之间脱臼了。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一)明确词义

(1)天命无常:

上天的意志或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不是固定不变的。

(2)晴天霹雳:

晴天打响雷。

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

霹雳:

响雷。

(3)盛情难却:

深厚的情意难以推辞。

(4)得天独厚:

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

天:

天然,自然。

厚:

优厚。

(5)臭名昭著:

坏名声谁都知道。

昭著:

明白,显著。

(6)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7)置之度外:

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8)无地自容: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非常羞愧。

(9)不厌其烦:

不嫌麻烦。

厌:

嫌。

烦:

麻烦。

(10)无足轻重:

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足:

够得上,配,

值得。

[辨析正误]

他总是把我们不厌其烦的教导置之度外,认为这些经验无足轻重。

辨析:

“置之度外”是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此处使用“置之不理”更恰当。

(二)易混辨析

1.申诉vs申述

填一填

(1)为了能够竞选上学生会主席,他向各位评委作长达一个小时的申述报告。

 

(2)当下正值快递业务旺季,市邮政管理局要扎实做好快递业务旺季消费者

申诉处理工作,确保消费者申诉得到有效处理。

辨一辨

都是动词,都有“说明情况”的意思。

申诉:

①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

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

申述:

详细说明。

2.度过vs渡过

填一填

(1)合肥野生动物园昨天清晨出生的小黑猩猩今天状况变好,基本已度过危

险期,游客们可能“五一”就能在小动物幼儿园看到它。

(2)为了维护广东省家禽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帮助家禽业走出困境、渡过

难关,广东省将安排超亿元补贴资金。

辨一辨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经过”的意思。

度过:

指经过一段时间,多用于时间方面,如青年时代、季节、节日、岁月等。

渡过:

常用于有水面的空间,如江河湖海等;也说渡过难关、危机等。

作者通过回忆青年时代和革命之初自己几次不同寻常的经历,表现了他在革命活动中面对追杀表现出的镇定与执着,面对叛徒表现出的宽厚与明智,面对朋友表现出的信任与坦荡,以及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敢于牺牲、大义凛然、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精神。

我的回忆(节选)

一、阅读课文第1~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我很喜欢这门学科,相信我将会有一个为我的同胞行医的有益的职业”一句中的“有益”指的是什么?

你如何评价作者说的这一“有益的职业”?

答:

参考答案:

作者说这一职业“有益”指的是学医可以医治中华同胞的身体,对于国人“有益”。

这一“有益的职业”是当时作者基于对祖国人民的热爱而说的,是作者在探索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他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2.简要阐述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

第一自然段阐明了自己会讲英语和学医的来由,为后文的国外逃亡和弃医从政作了铺垫,同时他喜欢医学,准备将来医治国民,也表明了他一心为民的性格品质。

3.文中“我在那里度过一生中欢乐的五年”一句在文章结构方面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

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既承接了上文,孙中山在香港一所医学院注册入学;又启示了下文,欢乐的五年之后,自己拿到文凭去开业行医。

4.作者引用了帝舜的“天听自我民听”,结合上文,说说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

参考答案:

作者引用古代圣贤舜的这句话既有拿帝舜与当时皇帝的对比之意,又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皇帝和时政的极为不满。

5.简要概括作者从为民行医到弃医从政的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

原因主要有:

①作者怀有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事业;②由于社会动荡,作者行医四处碰壁,并不顺利;③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清政府的无比失望。

二、阅读课文第33~4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文中除了叙述作者自己的经历外,还有很多细节,下面两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经历(细节)

作用

在“南京”轮船上作者与要出卖自己的人对话,第二天听说对方投水自尽。

在广州时,与捉拿其归案的两个官吏争论,官吏最终放弃了逮捕行动。

参考答案:

经历(细节)

作用

在“南京”轮船上作者与要出卖自己的人对话,第二天听说对方投水自尽。

运用了衬托手法,用一个穷人想出卖作者而后又无地自容地自尽,表现出作者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伟大和作者人格的崇高。

在广州时,与捉拿其归案的两个官吏争论,官吏最终放弃了逮捕行动。

思想争锋,表现孙中山先生所持的救国观点,得到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赞同,显现其伟大。

7.文中的“他是一个好人,致力于行医”一句有何用意?

答:

参考答案:

明指孙中山的职业,实际上指他从事的救民于水火中的推翻帝制、寻求民主道路的思想及行动。

两个清政府的官吏称他为“好人”,即表现对孙中山思想的认同。

8.全文几乎都在描述孙中山艰难的逃亡经历,为什么文章结尾处作者会说“我的生命现已无足轻重”?

答:

参考答案:

因为作者在逃亡过程中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一面宣传适合于拯救中国的民主思想,使这种思想在国民中逐渐扩大,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志同道合者越来越多。

作者从来没有顾惜过个人生命,当他看到革命者的队伍逐渐扩大起来的时候,他才欣慰地感到自己身上的重任减轻了,个人生命也就无所谓了。

1.时空结构

时空结构是人物传记在结构安排上的一种很常见的形式。

它能使结构清晰,人物经历层次分明,便于读者走近传主,拉近与传主的距离,汲取人生的教益,也有利于作者展示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

本文就是巧妙地运用时间推移与地点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2.语言准确、鲜明、平实

人物传记是写真人真事的文体,因此,语言要准确、平实;同时,又要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在适当时候可以在真实性的基础上使语言生动活泼。

如孙中山回国后,在“南京”轮船上,一个金姓人打算出卖他,被说服后惭愧自尽的情形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语言特点。

3.选材真实典型,材料详略得当

传记的写作一定要做到选材真实典型,材料详略得当,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本文所选材料无不真实典型,材料无不详略得当。

如广州起义后逃往港澳是略写,回国之后几次不同寻常的经历是详写,这种详略全为表现主旨服务。

所选材料既真实又典型,从而再现了孙中山的伟大形象和坎坷历程。

如何使作文详略得当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详尽的描写,多倾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不同的题材,写作的详略不相同。

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详写人略叙事

写人,就是写出人的思想、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特征。

而要表现人的这些特征,就要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进行详写;对那些涉及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事件,则应概括叙述。

事件的叙述只是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而在于显示人物。

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主要通过对菲利浦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刻画,来揭示他们的冷酷、认钱不认人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本质。

至于于勒的败家和被遣送到南美洲的过程,及到哲尔赛的旅行经过等,与文章中心的表达关系不大,只是为渲染菲利浦夫妇的性格服务的,所以不用详写。

2.以事件为主的记叙文,详记事略描人

这类文章,叙事是重点,人物及景物的描写只是围绕且服务于事件。

文章的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不用着力于刻画人物。

这类文章也无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而不是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和品质。

如张抗抗的《感悟珍珠港》一文,在回顾珍珠港事件时,根据主题需要,文章重点要记叙的是发生在珍珠港的这一悲惨的事件,而对日军残酷的轰炸及美军狼狈的反击,并没有详细叙写,只用“美军地对空高射炮在五分钟之后才开始还击”一语带过。

因为本文重点是以此事件的悲惨来警示后人: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之巨大。

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详绘景略抒情

这类文章往往是情景交融,但情是由于景和物才生发的,所以描写景物是基础,应详写;而抒情是升华,是概括,要略写。

最典型的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表现出春天富有特征的景色中包含的勃勃生机,那种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充溢于写景的字里行间,却绝少直接抒情的语句。

4.详记叙略点睛

记叙描写类文章,有时要更好地点明主题,就要借助适当的议论、抒情。

此类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详写;抒情、议论是辅,只是深化中心,凸现人物思想性格,只需点睛式略写。

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作者通过回忆母亲生前几件小事,展示了一个勤劳、善良的母亲形象,而结尾的议论是对母亲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字虽不多,却是感情的升华,主题的深化。

总之,记叙事件、描写人物、绘制景物时,如果能够做到上述几点,剪裁讲究,就不会平分秋色,也不会避重就轻,就能做到:

写重点内容,细致入微,充分生动;写次要内容,寥寥几笔,清楚明了。

这样也就做到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请以“我喜欢夏季”为话题写一个片段,注意做到详略得当。

250字左右。

答:

答案示例:

我喜欢夏季

夜幕徐徐降临了。

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此时已摇着小扇,喝着浓茶在院中聊天乘凉。

屋里太热,我也搬了板凳来到院里。

夜,是多么恬静幽雅啊!

晴朗的天空像一匹优美光滑的蓝色绸缎,一轮玉盘似的满月,把它那皎洁的光华洒向人间。

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

每一片绿叶都似乎静静地浸在牛乳中,墙角的花披着如水的轻纱,似红霞摇曳着修长的花枝,散发着醉人的浓香。

清风阵阵,给人们带来一丝凉意。

每当这时,树叶就发出“沙沙沙”的声响,像在窃窃私语,又像在编织着夏夜的梦。

草丛里各种不知名的虫儿“蛐蛐”“唧唧”“铃铃”地唱着歌儿,此起彼伏,组成一支和谐的乐曲。

我想:

这是它们在开音乐会吧?

我被这美妙的夜景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诗: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考点对接

鉴赏细节描写

学习《我的回忆》,我们重点赏析了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着重考查的一种表现手法,因此,掌握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其主要作用有:

(1)深化主题;

(2)刻画人物性格;(3)显示时代背景,描绘典型环境;(4)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故事气氛;(5)表现人物感情。

(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

吃饭了吗?

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

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

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

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

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

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

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

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

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

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

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

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

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

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

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

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

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

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

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

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

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

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

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

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

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

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

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

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

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

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

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

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

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

有删节)

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

在“养猪”的相关描写中,“搔痒”“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等动作描写,体现了农人对猪的珍惜之情。

在“卖猪”的相关描写中,文章写了爷爷、奶奶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猪,在猪被拉走时,奶奶还要喊“猪娃子耶,回来哟!

”等内容,使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一方面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珍爱,一方面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参考答案:

①“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搔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颤动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

②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解答细节描写类题目的方法

1.确定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可分为场景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等等。

2.结合已有知识,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的作用:

在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3.依据题目要求,结合前面分析,确定答题的内容,整理归纳答案。

驻足于孙中山故居门前,我的思绪不能平静。

眼前的翠竹多像先生的精神,常青常绿。

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

轻轻地,怕踏醒你操劳一生后睡去的好梦。

是谁改变了历史,让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土崩瓦解。

孙中山!

他,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

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

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动。

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孙中山少年便播下忧国忧民的思想。

年少的理想,常在油灯下折射光芒。

后远涉重洋求学,满腹抱负无法施展。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载之,谱名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在留洋时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启蒙思想,拥有了哲学的思辨。

他的心中装满了人民的疾苦,为了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国,当年伏案疾书,向清政府痛陈时弊。

然而,清政府救不了旧中国。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此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孙中山,黑暗中找到光明,绝望中找到希望。

他是精神的先驱,驱逐迷蒙的思

想,迎来世纪希望的曙光。

二十世纪东方风云变幻,在世纪的风口,他站成永恒的塑像。

当我沿着翠亨村走过,百年多的风雨,并没有使这山村有惊天动地的变化、变迁,许多的民居古色古香,不少青砖灰瓦的老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童年孙中山上过书塾的祠堂还在,保持着一种朴素亲切的气息。

而就在这里却产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使中

国发生深刻的变化。

旧居保存基本完好。

当年的孩童,为什么却偏好听洪秀全的故事,从小思想里是否就埋下了革新的种子?

翠亨村,因为他,有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掀开中国革命新的一页。

香港、檀香山、广州、武昌、上海、南京……大半个中国,留下他奔走呼号、挥师转战南北的身影。

他的身影贯串中国革命的历史。

他高举三民主义旗帜,引导中国革命向纵深发展。

坦荡的胸襟令人肃然起敬。

古朴的旧屋,生出一种精神。

饮水思源,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