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415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五年级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五年级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五年级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五年级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第三四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9鲸

教学内容

    鲸

教学目标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学习列表格.

教学重

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教学用具

1.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介绍去认识一种动物。

请看录像,提问: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鲸”。

  3、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

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

你们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这个谜。

二、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1、按要求自读、自学:

  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生字会读、会认、会写;理解字义、词义,不会的查字典;想一想课文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2、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探讨。

  

  3、全班交流自学所得:

  ⑴生字的读音及书写:

(“肺”的右半部不要写成“市”)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垂直、捕获、宽敞、倾斜、适应、比较、胎生哺乳动物、鳍、吞进。

  ⑶朗读课文:

(师生探讨某些句段的读法。

  ⑷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4、各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教师小结,完成作业自主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1、自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⑴ 课文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特点的 

⑵ 作者为了说明鲸的某一特点,用了怎样的方法,用什么好处?

    ① 鲸的特点:

形体大:

两千──十六万公斤。

    ② 进化过程:

“陆地”──“浅海”──“海洋”。

    ③ 种类:

须鲸、齿鲸。

    ④ 生活习性:

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2、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和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⑴探讨一:

鲸的形体很大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鲸的大?

  ②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说明鲸的形体很大?

有什么好处?

  用了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③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⑵探讨二:

鲸为什么不是鱼

  ①鲸是哺乳动物。

  ②为什么形体像鱼?

   进化过程:

“陆地”──“浅海”──“海洋”。

  ③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④从鲸的进化过程可以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⑤课件出示鲸进化过程示意图,让学生看图复述鲸的进化过程。

  ⑥联系上下文还从哪看出鲸是哺乳动物?

   用腮呼吸、胎生、用母乳喂养。

  ⑶探讨三:

鲸的种类与食物

   ①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②须鲸、齿鲸的区别。

(课件出示)

  ⑷探讨四:

鲸的生活习性

   ①文章中介绍了鲸的那些生活习性?

   ②请你用不同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③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数字法、举例法、对比法。

   ④再读课文:

  想想鲸有哪些特点。

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三、你还知道鲸的哪些知识?

介绍给大家

四、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鲸的特点:

形体大:

两千──十六万公斤。

   进化过程:

“陆地”──“浅海”──“海洋”。

   种类:

须鲸、齿鲸。

   生活习性:

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教后反思

 

 

课题:

 10*松鼠

教学内容

 松鼠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感受课文准确的说明特点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方法,积累语言;

3、激发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用具

1.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初识松鼠

1、课件出示“松鼠”图片,请学生说说小松鼠给你留下的印象。

2、读学生读阅读提示,想想在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了解些什么。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请学生谈谈读后收获:

你看见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4、查读词语,梳理课文。

二、品悟课文,走近松鼠

   1、数一数,了解松鼠生活

(1)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数一数课文里“松鼠”一词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分别提示了关于松鼠哪一方面的信息。

(2)全班交流,教师参与交流,或倾听、或点拨、或质疑。

如,松鼠讨人喜欢;松鼠喜欢在高处活动;松鼠怕强烈的阳光;松鼠渡水的情景;松鼠很警觉,松鼠准备食物,松鼠爬树敏捷,松鼠叫声响亮;松鼠怎样搭窝;松鼠一胎生三四个孩子,小松鼠的样子等。

) 

(3)请学生齐读课文,并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2、比一比,感悟表达方式

(1)请学生读一读《鲸》的第一自然段与《松鼠》的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两者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请学生说一说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自己喜欢它哪些方面,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

三、拓展阅读,拥抱松鼠

1、请学生阅读“资料袋”中有关作家布封的资料。

2、请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松鼠的资料。

板书设计

松鼠

松鼠讨人喜欢在高处活动

怕强烈的阳光渡水的情景

很警觉准备食物爬树敏捷

叫声响亮怎样搭窝

一胎生三四个孩子

教后反思

 

课题:

11 新型玻璃

教学内容

新型玻璃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用具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导语:

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展销会。

那么,你们就是展销会上的推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你们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推销给在场

的每一位客商,大家有信心吗?

二、整体感知,自主阅读

1.师:

我非常相信你们,你们的推销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

不过,要把你们公司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你得首先熟悉新型玻璃。

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

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

2.师:

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呢?

我们一块来读读课文。

3.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玻璃?

5.这5种玻璃,你对哪种玻璃有兴趣呢?

那就请你根据自己的喜好的玻璃,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了解玻璃的特点、作用等。

三、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

(上台写出所学玻璃的特点、作用。

2.全班交流:

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四、拓展延伸

1.最近,一个商场要装修,请你帮帮忙,他们该用哪种玻璃?

为什么?

2.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商场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

(练习句式:

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玻璃?

你们设计了哪些玻璃?

二、展示、推销

1.让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走进展销会场,把你们设计的新型玻璃或已经生产出来的新型玻璃展示给客商吧!

2.学生设计展销形式,展销词。

要求:

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富有创意。

自行准备。

3.汇报推销,师生点评。

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推销员、最佳推销词。

三、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

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学得怎么样?

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触?

2.布置作业:

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新型玻璃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教后反思

课题:

 12*假如没有灰尘

教学内容

 假如没有灰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自学讨论

1.指名读课文

2.先默读思考:

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3.小组合作完成: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三、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1、出示句子比较:

①灰尘很小很小。

②灰尘的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

人眼能看到的灰尘,已称得上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了;细小灰尘只有再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A能用①代替②句吗?

B②句是怎样写出灰尘“小”的?

C体会说明的好处:

更具体真实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③交流搜集的资料:

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④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举例说明 ①如鸟粪、电视、网络……

四、说明文小练笔

2、运用说明方法仿写一种事物。

例如:

假如没有电话(手机、电视、书、网络、游戏机、电脑、高速公路等)

板书设计

 假如没有灰尘

灰尘的特点    细小

灰尘的作用    削弱阳光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 使天空呈蔚蓝色 

具吸湿性调节气候、气象万千

使用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做假设  

教后反思

 

 

课题: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

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习作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

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二、精心准备

  ◆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

  ◆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分的准备.

  ◆思考“顾客”针对产品会提出那些质疑?

你将如何解答.

三、小组试买

  ◆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

  ◆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

四、班级特卖场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

  ◆“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

  ◆耐心、机智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

五、总结

  ◆评出最佳“推销员”.

  ◆你认为怎样才能够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

(优秀推销员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确定习作内容

   ◆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

   ◆确定习作内容.

二、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回忆一下说明文和一般的记叙性文章有什么不同.

   ◆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

(你的物品有哪些特点?

如:

外形、质量、用途、价格等,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资料,但不要大量抄录.

三、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相互修改,完善习作

板书设计

我是“小小推销员”

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价格

教后反思

 

课题:

回顾·拓展三

教学内容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

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些说明的方法,你

能填写一下这张表格吗?

(课文中涉及到的尽可能都填上。

说明的方法

课文中的例子

举例子

 

用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除了课文中的,在其他的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你还能找到吗?

  

除了以上四种方法,你还发现什么好方法了吗?

试着填一填。

说明的方法

课文中的例子

举例子

 

用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除了用表格的方式小结单元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

向大家介绍一下. 

二、日积月累   

◆读读这首小诗,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   

◆这首小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和你的同桌说说.   

◆你还知道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吗?

向大家推荐推荐.

三、课外书屋   

默读课外书屋的介绍,明确阅读要求.   

你喜欢《森林报》吗?

挑选你印象最深的章节介绍给同学听.

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内容

   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自觉性和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揭题,读题质疑。

1.出示名言: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詹姆斯·兰费蒂斯。

2.学生读名言。

3.詹姆斯·兰费蒂斯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在十一岁时,一次钓鱼的经历让他牢记三十四年,让我们一同来看看他的少年时代的故事——《钓鱼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3)将自己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三字经,读一读。

(1)读一读三字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随机讲解。

3.根据三字经的提示,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写“钓鱼、放鱼、启示”的分别是课文的哪几自然段?

三、细读钓鱼,感悟得意之情。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找句子,深入理解。

鱼来之不易:

(1)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2)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我的喜爱之情:

(1)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小心翼翼”看出我对鱼的喜爱之情,担心鱼逃走了。

(2)啊,好大的鱼!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指导朗读四、细读放鱼,感悟不舍之情。

1.我钓到的是条罕见的大鲈鱼,可是父亲偏偏让我把鱼放掉。

小组学习,读读课文,议议问题:

你认为这条鱼该不该放呢?

并说说理由。

2.讨论后汇报交流:

可能一:

不该放。

可能二:

该放。

学生讲理由,教师随机出示以下的句子,加深理解。

(1)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2)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 “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和“得”你体会到

什么?

(3)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不容争辩”是什么意思?

从“不容争辩”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3.小结:

在父亲的坚持下,我只有依依不舍地放掉大鲈鱼。

小时候的一件小事会怎样影响我成长呢?

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口头填空。

当钓到大鲈鱼时,我(             );当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           );当父亲的话不容辩解,没有商量的余地时,我(           )。

二、品读启示,感悟感激之情。

1.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思考:

“钓鱼的启示”究竟指什么?

出示句子: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父亲的告诫让我牢记终生,出示句子: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1)请学生说说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对于钓鱼这件事来说,简单的是什么?

难的是什么?

3、父亲的教育,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诱惑”是什么意思?

(2)成年后让“我”充满诱惑的是什么?

(3)当“我”面对这些诱惑时是怎么做的?

4.小结

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遇到以下诱惑你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以下情境:

2.老师把一句名言送给大家:

“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3.小组中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道德的名言。

4.写话练习。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

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写一两句话;或者写几句话送给你的同学、朋友。

四、作业。

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诱惑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教后反思

 

课题: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内容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话语的含义,对题目的含义有所理解。

4.结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获得的类似的感受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用具

1.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

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四、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交流自读疑难

师: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重点引导句子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活也是这样。

(2)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3)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4)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5)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的含义。

五、拓展实践

(1)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2025年,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30岁左右。

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建树者,有的也许还深处逆境。

当2年后同学聚会上,成功人士将怎样对失败的同学劝慰勉励呢?

(2)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打算呢?

六、拓展总结

七、尝试运用师:

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

1、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演读课文。

板书设计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一条路走不通,想想另一条路

教后反思

 

课题:

   15落花生

教学内容

   落花生

教学目标

1、握本课7个生字。

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

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

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

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

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引入 1、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根根胡须入泥土,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谁能猜出这是什么?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对,是落花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

出示文字图片介绍许地山,突出他的笔名“落华生”,激发学生的疑问。

许地山为什么把自己的笔名叫作“落华生”呢?

学了课文你就会清楚了。

二、读课文整体把握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2、交流:

 围绕花生将课文所讲到的内容列一列小标题3、分别从课文中找出写以上内容的段落,指名读正确、通顺。

(1)种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