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377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归纳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中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的概念

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

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其半径大约是140亿光年。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在真空中,光速约30万千米每秒,所以1光年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2、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1)、公元150年,托勒密:

“地心说”

(2)、1543年,哥白尼:

“日心说”

(3)、18世纪,引入“星系”一词

(4)、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探测技术的应用。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

天体是指宇宙间各种物质的总称。

包括:

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质及尘埃等。

天体的类型:

自然天体:

自然存在的天,包括:

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质及尘埃等。

人造天体:

人为制造的天体:

宇宙探测器、宇宙飞船等。

(但一定要在太空中)

2、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1)、太阳系知识点汇总:

卫星:

木星最多,水星、金星无。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小天体流星

彗星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海王

天王

太阳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无光环有光环有光环

距离太阳:

近—远表面温度:

高—低;公转周期:

短—长;平均公转速度:

快—慢(左右);

月相的成因:

1、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但能反射太阳光

2、日月地三者的位置关系

(2)、天体系统总图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第二节、太阳队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概述:

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地球。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能量总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

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能量来源:

(1)、太阳辐射:

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是由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H高温高压变成He,质量减小,能量增大。

(3)、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波谱:

 

紫外区:

波长小于0.4;可见光区0.4-0.76;红外光:

大于0.76

能量分布:

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约50%)

到达地球能量:

辐射总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

(4)、太阳常数:

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

太阳常数值:

8.24焦/(厘米²·分)

3、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4、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①纬度高低②天气状况③海拔高低④日照时间长短

5、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分析(上课没讲,但要记住)

说明:

(1)、丰富区:

主要为南疆、陇西、青藏高原大部分和内蒙古高原西部,其中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

(2)、较丰富区:

主要为北疆、内蒙古高原东部,华北平原大部分,黄土高原大部分,甘肃南部,川西、川南、滇北一部分。

(3)、可利用区:

主要为东北大部、东南丘陵地区、汉水流域、广西大部、川西、黔西一部分、云南东部、湖南东部。

(4)、贫乏区:

主要为四川、重庆、贵州大部分地区,其中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

分析:

青藏高原能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

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的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量多。

而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的原因在于:

盆地形状,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的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圈层

太阳活动

现象

对太阳活动的指示作用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

黑子

太阳光球上常出现的暗黑斑点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耀斑为太阳活动最剧烈的表现形式。

约11年

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离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产生磁暴、极光、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气候异常等现象

色球

耀斑

色球层上有时出现的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

日冕

太阳风

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带电粒子流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轨道

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形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

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

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区别: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a.角速度: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

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周期:

相对于认为无限远处的一恒星来说,地球绕日转过了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恒星年。

相对于太阳公转一周,即太阳直射点的一个回归运动,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

速度:

a.角速度:

近日点(1月初)较快

远日点(7月初)较慢

b.线速度:

近日点(1月初)较大

远日点(7月初)较小

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这两种成分的叠加。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

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度34分。

黄赤交角是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

二分二至图与下图之间的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变化关系。

四、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1)任一时刻:

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如果人处于昼半球中,就是他的白昼,而处于夜半球之中应该是他的黑夜。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光线对地平面的倾角。

用当地的太阳高度来演示昼夜半球。

处于昼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角都大于0,(都处于地平面以上)。

处于夜半球的各地的太阳高度角都小于0,(处于地平面以下)。

处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都为0度(处于地平面上)。

[问题]太阳高度最大可以达到多少度?

哪里的太阳高度是九十度?

太阳直射点

对于同一地点来说,一天之中什么时刻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

(2)地球是在不断地自转的:

太阳日:

昼夜交替的周期,人们作息的周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

由于太阳日时间不太长,所以地球表面可以被均匀加热,从而保证了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的温度。

强调:

地球自转产生的是昼夜交替现象,而不是昼夜现象。

二、地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1)关于十二点的定义:

十二点:

太阳处于上中天图:

太阳总是先到达东边的人的上中天,(或者说处于东边的人总是比西边的人先到达它们的12点),也就是说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总结: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根据以上分析与总结:

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

地理经度

15度

15分

15秒

地方时

1小时

1分钟

1秒钟

地理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可找出如下的计算法则:

已知两地的地方时之差,根据一地经度,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理经度;

已知两地的经度差,根据一地的地方时,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方时。

(2)总结计算地方时的步骤:

①寻找地方时的标志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昼半球的中间经线、夜半球的中间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

②计算标志点与所求地点的经度差,将经度差换算成时间差。

③根据计算经度差时所利用的东西位置关系,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东加西减)

地方时因经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使用起来不方便,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地方时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2、时区和区时:

区时的计算法则:

(1)各地所处的时区:

当地纬度/15,四舍五入后得到的整数。

(2)时区差的计算: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

(3)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

东加西减。

(4)日界线:

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没水平方向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我们称为地球偏向力。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规律:

纬度变化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具体变化

二分日

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度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两分日达最大值。

季节变化: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

2、成因: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计算:

H=90°-|θ-δ|

(θ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夏半年用“+”,冬半年用“-”。

(举例):

夏至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分析):

夏至日:

δ=23°26′N;θ为济南的纬度=37°N;此时是夏半年

H=90°-37°+23°26′=76°26′

(练习):

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H=90°-40°-23°26′=26°34′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

(南球球相反)

夏半年(3、21~9、23)

1、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冬半年(9、23~3、21)

1、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春分日与秋分日

昼夜等长:

各12小时。

赤道

全年昼夜等分。

(二)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季节移动)。

六、四季的划分:

1、我国:

把地球绕日轨道分成二十四段,每一段即为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2、欧美四季划分:

把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北半球春季3、4、5,夏季6、7、8,秋季9、10、11冬季12、1、2)

二者的对比:

相同点:

都立足于太阳辐射:

同为天文四季。

不同点:

我国四季以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数值大小本身为标准。

即: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的过度季节。

);

而欧美的四季更接近实际气候的变化,如夏至日和冬至日分别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时候,但很多地方的实际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平均发生于夏至和冬至后一个月左右。

3、四季划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二十四节气: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等等。

七、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表粗略地划分为:

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到高纬减少的规律。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三大圈层: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①厚度: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

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

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①结构: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

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①组成:

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②结构: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1、概念:

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产: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气态、液态和固态。

如天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4、矿物的分类:

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

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

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1、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

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等

2、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二)岩石

1、概念: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

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岩浆岩:

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二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一是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1、地质循环:

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

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如下: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大山脉和巨大高原。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

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

板块移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板块碰撞

陆陆相碰

形成高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消亡边界

陆海相碰

陆地板块交界处形成海岸山脉,陆上形成岛弧,海洋板块形成深海沟

南美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屿

消亡边界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

生长边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形式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对地貌的影响

原因

背斜

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一般成山

岩层向上拱起

有时成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一般成谷

岩层向下弯曲

有时成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

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的意义:

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

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

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

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提供了“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如风、海浪等)就像雕塑师,每时每刻都在对这个“粗毛胚”进行雕塑,使地表形态变得多姿多彩:

出现了肥沃的平原、壮美的峡谷、神秘的沙漠、秀丽的梯田等等。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些物质又在地表较凹处沉积下来。

在侵蚀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一堆积地形。

如右图所示: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如:

平整田地、修筑堤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填海造陆、毁林开荒等等。

人类对地表的这些改造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

我国山区多梯田。

想一想,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发展生产?

为什么?

在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这是因为:

①在梯田上耕作比在坡地上耕作更方便;②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人类在利用、改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