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276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生理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体生理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体生理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体生理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体生理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生理复习资料1.docx

《人体生理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生理复习资料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生理复习资料1.docx

人体生理复习资料1

第五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2、血细胞比容

3、可塑变形性

4、渗透脆性

5、红细胞沉降率

6、趋化性

7、血浆

8、血清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10血型

二、填空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和____。

血浆是____最活跃的部分,它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

在脱水时,其值____;贫血时,其值____。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___。

5、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与____之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____,主要是由____所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

静脉注入0.9%氯化钠溶液,血浆渗透压____,血细胞形态____。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____。

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

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

10、正常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女子平均约为____,这种差异主要与____水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___;女子的Hb含量是____。

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____,越不易____。

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____为;女子为____。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和____。

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____和____。

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____,下段是____。

17、胃腺壁细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____吸收障碍,可引起____。

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___增多所致。

1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____。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____;淋巴细胞占总数的____。

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____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____增多。

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____和很强的____。

22、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____。

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____。

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

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____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____。

2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三步____,____,____。

26、血液凝固是一种____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___。

27、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是____和____。

28、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见抗凝剂是____和____。

29、大面积烧伤病人以补充____为好;严重贫血的病人宜输入____。

30、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____不被受血者的____所凝集。

31、____或____血能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

32、某人的血清中不含有抗A凝集素,其血型为____型;而血清中不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为____型。

三、判断

1、存在于组织间隙的水分占体液的15%。

2、血液的比重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多,则比重越大。

3、血浆的粘滞性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浆蛋白的含量越高,粘滞性越大。

4、红细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

5、只有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

6、Rh阳性说明红细胞表面含有Rh抗原。

7、因子Ⅹ的激活是内源性凝血过程的开始。

8、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一成不变。

9、入国血浆蛋白深度不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越大,血浆胶体渗透压越低。

10、血清是经抗凝后,无红细胞的液体成分。

11、贫血时血细胞比容升高。

12、脱水时血细胞比容升高。

1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细胞的物理性叠连无关。

1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产生主要是机体缺铁所引起的。

15、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中性粒细胞数增多。

16、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及儿茶酚胺等生物活性物质,有利于止血。

17、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Ⅲ启动的,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18、血液凝固三个阶段都需要钙离子的参与。

19、红细胞凝集后,经振荡不能使细胞彼此分开。

20、凝血时间的正常与否决定于凝血因子是否齐备和有无跔的浓度。

21、某人失血后输入200毫升的A型血,没有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是A型。

22、Rh阴性的人二次输Rh阳性人的血时,不会出现凝集反应。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哪种缓冲对决定着血浆的PH:

A、KHCO3/H2CO3;B、Na2HPO4/NaH2PO4;

C、NaHCO3/H2CO3;D、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氯化钾;B、氯化钠;C、碳酸氢钾;D、钙离子

3、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形成?

A、球蛋白;B、白蛋白;C、氯化钠;D、纤维蛋白原

4、蛋白质的浓度在体液中的分布是: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B、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5、秘血液凝固密切相关的成分是:

A、白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肾素

6、使血浆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白蛋白减少;B、血浆白蛋白增多;C、血浆球蛋白增多;D、血浆球蛋白减少

7、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8、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C、入国问俗白蛋白含量增多;D、血细胞比容改变

9、0.9%NaCl溶液与血浆相同的是:

A、胶体渗透压;B、钾郭浓度;C、钠离子浓度;D、总渗透压

10、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红细胞发生哪些现象有关:

A、凝集的快慢;B、叠连的快慢;C、运动的快慢;D、溶血的多少

11、把正常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超前超前增快人的血浆中去,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A、不变;B、减慢;C、增快;D、先不变,后增快

12、如将血沉增快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正常人血浆中去,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A、不变;B、减慢;C、加快;D、先不变,后加快

13、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中心静脉压;B、细胞外晶体渗透压;C、血浆和组织韹胶体渗透压;D、脉压

14、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变形运动;B、吞噬作用;C、产生抗体;D、凝血作用

15、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雄激素;B、促红细胞生成素;C、雌激素;D、红细胞提取物

16、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不产生:

A、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B、过敏性反应物质;

C、肝素和组胺;D、消解酶和过氧化酶

17、柠檬酸钠抗凝的机理是:

A、与血浆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B、去年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C、破坏血浆中的凝血酶原;D、与血浆中的钙离子结合而沉淀

18、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β-型地中海贫血

19、可加强抗凝血酶Ⅲ活性的物质是:

A、柠檬酸钾;B、草酸钾;C、维生素K;D、肝素

20、慢性少量失血引起的贫血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β-型地中海贫血

21、诱发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素是:

A、凝血因子Ⅳ被激活;B、因子Ⅻ被激活;C、血小板破裂;D、凝血酶的形成

22、可使血液凝固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A、血小板破裂;B、血管紧张素增加;C、肾素分泌增加;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3、引起血块回缩的因素是:

A、纤维蛋白;B、血小板收缩蛋白;C、凝血酶;D、肝素

24、机体的内环境是:

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尿液

25、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

A、血清;B、体液;C、细胞外液;D、血浆

26、肾性贫血是:

A、缺乏铁质;B、缺乏维生素B12;C、缺乏叶酸;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27、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是:

A、肾和肝;B、脾和肝;C、胸腺和骨髓;D、淋巴结

28、血小板聚集的第一时相由下列哪一种因素所引起:

A、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B、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TP;

C、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D、受损伤组织释放ADP

29、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和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

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支因子不同;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D、因钙离子是否起作用而不同

30、以下哪种凝血因子不属于蛋白质:

A、因子Ⅰ;B、因子Ⅱ;C、因子Ⅳ;D、因子Ⅹ

31、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静脉注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

A、不变;B、升高;C、下降;D、红细胞皱缩

32、通常据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33、ABO血型系统的凝集素是一种天然抗体,它主要是:

A、IgGB、IgAC、IgMD、IgD

34、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

A、A型;B、B型;C、AB型;D、O型

35、某人失血后,先后输入A型血、B型血各150毫升均未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为:

A、A型;B、B型;C、AB型;D、O型

36、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的凝集素;Rh系统中:

A、有天然的凝集素;B、无天然的凝集素;C、天然D凝集素;D、抗D凝集素

37、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实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C、血浆不使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D、血浆不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

(二)双项选择

1、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B、球蛋白;C、氯化钠;D、氨基酸;E、钙离子

2、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A、缺乏纤维蛋白原;B、含有较多的葡萄糖;C、缺乏凝血酶;

D、含大量白蛋白;E、含有大量球蛋白

3、嗜中性粒细胞:

A、可产生抗体;B、可作变形运动;C、具有凝血作用;

D、可吞噬某些病原微生物;E、具有止血作用

4、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A、可释放肝素;B、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C、吞噬结核分支杆菌;D、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E、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5、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

A、肝素;B、去甲肾上腺素;C、组胺;D、肾素;E、促红细胞生成素

6、体液包括:

A、细胞内液;B、唾液;C、细胞外液;D、胃液;E、汗液

7、维护血管内外和细胞内外水平衡的因素有:

A、血浆中碳酸氢盐浓度;B、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C、血浆中钙离子浓度;

D、血浆中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E、血浆胶体渗透压

8、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有:

A、维生素B12;B、维生素K;C、铁质;D、蛋白质;E、维生素C

9、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素有:

A、肝素;B、叶酸;C、维生素K;D、雄激素;E、内因子和维生素B12

10、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是:

A、雄激素;B、铁质;C、肾素;D、促红细胞生成素;E、血管紧张素

11、缺铁性贫血:

A、红细胞数明显减少;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

D、叶酸缺乏可引起此病;E、红细胞数明显增多

12、下列情况哪些可使血沉加快:

A、血沉加快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B、正常红细胞置入血沉加快的血浆;

C、血液中的白蛋白增加;D、血液中球蛋白增加;E、血液中球蛋白减少

13、能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A、钙离子;B、5-羟色胺;C、ADP;D、ATP;E、血栓素A2

14、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

A、柠檬酸盐;B、抗凝血酶Ⅰ;C、肝素;D、维生素K;E、抗凝血酶Ⅲ

15、成人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是:

A、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小;B、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大;C、红细胞核逐渐消失;

D、红细胞核变大;E、血红蛋白量逐渐减少

16、抗凝血酶Ⅲ的作用是:

A、除掉纤维蛋白原;B、除掉血浆中的钙离子;C、增强肝素的抗凝;

D、降低凝血酶的活性;E、阻断凝血酶激活ⅩⅢ因子

17、血型可以指:

A、红细胞中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D、血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8、可与B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血型有:

A、B型;B、A型;C、O型;D、AB型;E、Rh阳性

19、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始动因子是:

A、因子Ⅲ;B、因子Ⅹ;C、因子Ⅸ;D、因子Ⅱ;E、因子Ⅻ

20、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是避免:

A、Rh阳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血液;

B、Rh阴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阳性血液;

C、Rh阳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阴性胎儿;

D、Rh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阴性胎儿;

E、Rh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

(三)多项选择

1、下列叙述哪些与“血液的概念相符”:

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B、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血液的颜色是由血浆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

D、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血液是紫色;血红蛋白与二氧化碳结合时,血液呈鲜红色;

E、血液的比重在1.050~1.060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2、血液的基本功能有:

A、分泌;B、运输;C、调节;D、防御;E、排泄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的变化有:

A、血容量增多;B、有效滤过压增加;C、细胞内液减少;

D、组织液容量增多;E、进入毛细血管的水分减少

4、血浆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有:

A、运输作用;B、供能;C、缓冲作用;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E、参与凝血

5、红细胞的特点:

A、正常呈双凹形,但具有可塑性;

B、平均寿命120天;

C、红细胞膜对各种物质具有选择通透性,高分子物质一般不能透过,某些低分子物质能透过;

D、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E、红细胞比重比血浆大,但红细胞的沉降却很慢

6、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因素有:

A、维生素B12;B、雄激素;C、内因子;D、叶酸;E、铁质

7、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A、缺乏纤维蛋白原;B、缺乏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

C、增加了一些凝血过程产生的活性物质;D、含有大量白蛋白;E、含有红细胞

8、白细胞的功能:

A、吞噬外来的微生物;B、吞噬机体本身的坏死细胞;C、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D、其嗜碱性粒细胞还能产生和贮存组胺和肝素;E、可形成抗体

9、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A、吞噬和消灭致病微生物;B、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C、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D、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E、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10、白细胞包括:

A、嗜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

11、T淋巴细胞的功能:

A、直接接触靶细胞;B、产生淋巴因子;C、体液免疫功能;

D、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性;E、产生多种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1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

A、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使局部血管收缩的物质;B、在损伤处血小板粘聚;

C、形成止血栓;D、促进血液凝血;E、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13、关于;内源性凝血的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A、洨原组织损伤首选激活因子Ⅻ;B、参与凝血步骤比较多;

C、所需的时间较外源性凝血长;D、许多环节有钙离子参与;E、不需因子Ⅱ参加

14、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

A、纤维蛋白降解;B、因子Ⅰ降解;

C、能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D、纤维蛋白降解后不再凝固;

E、纤维蛋白降解后能凝固

15、肝素抗凝的作用机理是: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合力;

C、抑制血小板的粘聚和适应反应;D、抑制因子Ⅹ的激活;

E、加速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16、关于缺铁性贫血,正确的是:

A、红细胞数目有所减少;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

D、失血可引起此病;E、内因子缺乏可引起此病

17、ABO血型系统的抗体是:

A、天然抗体;B、主要为IgM;C、不能通过胎盘;D、能通过胎盘;E、是凝集原

五、简述

1、何谓机体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2、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

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3、何谓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其大小标志什么?

正常男女的血沉值是多少?

4、简述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5、血小板有哪些生理功能?

6、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7、简述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8、何谓纤维蛋白溶解?

基本过程和意义如何?

9、简述ABO血型的鉴定及其在输血中的意义。

六、论述

1、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2、白细胞有何生理功能?

3、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

4、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

参考答案

第五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

以区别于整个机体所生活的外环境。

2、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4、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6、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

7、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

8、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9、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10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特异抗原的类型。

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二填空

1、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间环节

2、内环境稳态

3、40~50%、37~48%、升高、下降

4、7~8%

5、白蛋白、球蛋白

6、血浆、组织液

7、晶体渗透压、氯化钠

8、不变、不变

9、7.35~7.45、NaHCO3/H2CO3

10、5.0×1012/L、4.5×1012/L、雄激素

11、120~160g/L、110~150f/L

12、大、破裂

13、0~15mm/h、0~20mm/h

14、蛋白质、铁

15、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16、血浆、血细胞

17、维生素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8、促红细胞生成素

19、(4~10)×109/L、50~70%、20~40%

20、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21、敏锐的趋化性、吞噬能力

22、(100~300)×109/L、增加

23、血栓、止血

24、因子Ⅲ、组织中

25、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转变为凝血酶、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

26、酶促化学、加快

27、抗凝血酶Ⅲ、肝素

28、草酸盐、柠檬酸钠

29、血浆、浓缩红细胞

30、红细胞、血清

31、AB型、B型

32、A或AB、B或AB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C

2、B

3、B

4、A

5、C

6、A

7、B

8、A

9、D

10、B

11、C

12、A

13、C

14、B

15、B

16、D

17、A

18、C

19、D

20、B

21、B

22、A

23、B

24、C

25、A

26、D

27、B

28、D

29、A

30、C

31、A

32、B

33、C

34、D

35、C

36、B

37、B

(二)双项选择

1、AC

2、AC

3、BD

4、BD

5、AC

6、AC

7、BE

8、CD

9、BE

10、AD

11、AB

12、BD

13、AC

14、CE

15、AC

16、DE

17、CD

18、BD

19、AE

20、BE

(三)多项选择

1、ABCE

2、BCD

3、BDE

4、ACDE

5、ABCDE

6、ACD

7、ABC

8、ABCD

9、ABCD

10、ABCDE

11、ABD

12、ABCDE

13、ABCD

14、ABCD

15、ABC

16、ABD

17、ABC

五、简述

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液体环境,以区别整个机体所生活的外部环境,称内环境。

其生理意义:

一是参与机体代谢的各种酶均需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一定离子浓度;二是对维持机体细胞形态和功能也起重要作用。

2、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氯化钠形成;另一个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其生理意义:

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水平衡。

3、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其大小用血沉来测定,血沉值越小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大,血沉值越大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小。

魏氏法测得正常男性血沉值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4、其功能:

1、吞噬和消灭病毒、疟原虫、真菌、结核分支杆菌等致病菌;2、参与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3、识别、清除衰老的血细胞;4、参与体内铁和胆色素代谢。

5、其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2、促进血液凝固;3、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6、其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2、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3、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

7、其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2、缓冲作用;3、参与机体免疫功能;4、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5、参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8、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纤维蛋白和因子Ⅰ水解的过程。

基本过程包括:

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

其作用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使血流通畅,保持血管内血液处于液态。

9、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的凝集原的不同,将血型分为4型。

仅有A凝集原的为A型;仅有B凝集原的为B型;兼有A、B凝集原的为AB型;A、B凝集原均无的为O型。

为防止发生凝集反应,输血时应首选同型输血。

在异型输血时,只限于少量,缓慢输血。

异型输血原则是:

供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

六、论述

1、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有铁和蛋白质。

铁的来源有两方面:

一为食物中摄取Fe3+,维生素C将Fe3+还原为Fe2+,Fe2+在酸性环境中易吸收,每日吸收1mg左右。

二为红细胞在体内破坏释放出来的Fe2+重新被机体利用。

蛋白质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分解后的多种氨基酸,在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内的聚核蛋白体处合成珠蛋白,作为血红蛋白组成成分。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

维生素B12,内因子和叶酸。

叶酸正常人每日由食物中摄取50~100微克。

它直接参与细胞核中DNA的生物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成熟。

维生素B12能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促使贮存型四氢叶酸活化,而促进DNA合成。

内因子是胃底粘膜细胞分泌的一种粘蛋白,它保护和促进维生素B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