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230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3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docx

《届高三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docx

届高三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

重点列表:

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

重点1

人口增长模式

★★★

重点2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

重点3

人口迁移的因素和影响

★★★★

重点详解:

重点1:

人口增长模式

【要点解读】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低—低—低”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过渡型

现代型

出生率

较高,有下降

死亡率

较高,有下降

低,有下降

自然增长率

极低

较低

较高,有下降

经济发展阶段

采集、狩猎

手工劳动、农业革命

产业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发达

原因

受自然条件制约

与自然经济相适应

工业化、医疗条件改善、粮食产量增加

现代科学知识普及,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生活和文化水平提升,生育观念和行为改变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欧洲从18世纪中期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目前阶段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个别发展中国家的目前阶段

2.人口自然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差异

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

一般来说,人口增长快,青少年比重大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人均寿命长;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劳动者的素质高,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长,劳动力的培训费用高;④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②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但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③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④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⑤女性受教育程度低

影响

①用于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经济发展活力不足;②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③老年人生活孤单、困难等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医疗卫生、交通、住房等条件改善困难;③人民生活贫困;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对策

①鼓励生育;②接纳外来移民;③鼓励老有所为,延长退休年龄

①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社会生产力;③转变生育观念

趋势

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增长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趋缓

[特别提醒]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由“死”到“生”来实现,生产力发展是关键,“死”是指死亡率下降,“生”是指出生率下降。

(2)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有所上升。

(3)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属于现代型,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数量仍然较大。

(4)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考向1】区域的含义和特征

【例题】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变率最大的是甲国B.201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乙国

C.2019年丙国处于人口高增长阶段D.丁国人口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

(2)推测目前甲国应属于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A.“高—高—低”模式B.“高—高—高”模式

C.“高—低—高”模式D.“低—低—低”模式

【答案】

(1)D

(2)C

【名师点睛】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根据生产力水平判断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过渡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多属于现代型。

(3)根据数值特征判断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高—高—低”模式

4%左右

4%左右

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

“高—低—高”模式

3%左右

1%以上

2%左右

“低—低—低”模式

1%左右

1%左右

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

(4)在坐标图中三种类型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重点2: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要点解读】

1.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首先要有空间位移;②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

③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19世纪以前

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地区→未开发地区

欧洲→美洲

非洲→美洲

中、日、印度等国→东南亚、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转向外籍工人(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西亚)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3.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脆弱;③战争频繁;④自然灾害多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地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①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②农村存在大量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迁移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的变化

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考向1】国际及国内人口迁移

【例题】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年~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经济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

【答案】

(1)A

(2)C

重点3:

人口迁移的因素和影响

【要点解读】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考向1】人口迁移的因素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远古,人类“逐水草而居”,自然环境影响人口迁移。

①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退休老人从东北部“冷冻地带”迁往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

②我国历史上古楼兰城市的消失,主要是淡水减少导致人口迁出。

③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近年来由于土地沙化,人口大量外迁。

④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地,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而形成城市。

⑤在旧中国黄河泛滥区,大量农民举家外迁。

材料二1978年前,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这吸引了千百万山东人“闯关东”,可到1985年,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经济大幅增长,超过了黑龙江,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

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深圳市总人口达700.9万。

近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供水源头丹江口库区的部分居民,迁出了世代居住的家乡。

材料三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口迁移。

到异地上大学、随军军嫂、我国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引发了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往往会引发人口大迁徙。

利比亚内战期间许多人迁往欧洲。

(1)材料一中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请对应说明。

(2)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举例说明经济因素改变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地、水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

在材料一中具体体现:

①——气候;②——水源;③——土地;④——矿产资源;⑤——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

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这些经济因素的改变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3)文化教育、婚姻和家庭、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考向2】人口迁移的影响

【例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人口迁移是________国家历史上和________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从人口迁移方向看,该人口迁移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的人口迁移。

(2)图中所示的人口迁移,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该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负面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移缓解了当地__________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___________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____________有积极作用。

【答案】

(1)发达发展中由农村到城市

(2)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经济因素

(3)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污染严重、住房困难等

(4)人地土地生态环境

难点列表:

难点

名称

难度指数

难点1

人口的数量变化及人口问题

★★★★

难点2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

难点详解:

难点1:

人口的数量变化及人口问题

【要点解读】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及原因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开始后

新技术革命后

人类的生产活动

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

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全球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防御疾病和灾害的能力低,人口死亡率高

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科技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2.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性别比失调

定量分析

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10%;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7%

0~14岁:

人口百分比在40%以上。

60岁及以上:

人口百分比在5%以下

性别比:

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出生性别比正常值为102~107

国家地区

发达国家、我国部分经济发达的城市或省区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主要在我国

原因

发达国家:

生产力水平高;人们提倡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低,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中国:

计划生育

出生率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导致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因素等

影响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独等

资源、环境压力大,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问题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措施

发达国家:

鼓励生育、吸引移民。

中国: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别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

【考向1】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例题】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9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答案】

(1)B

(2)C

【名师点睛】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达到最多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增减情况进行相关计算,必须明确两个要素:

一是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即人口基数。

二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其涉及的计算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计算

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出生率=

×100%

③死亡率=

×100%

(2)一年内人口数量增加的计算

人口增长数=该年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3)n年后人口总数的计算

该年人口数×(1+自然增长率)n(n为年数)

【考向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原因与人口问题

【例题】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含预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19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性别比例B.年龄结构C.教育程度D.医疗水平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A.人口迁移加剧B.社会负担减轻

C.人口分布不均D.劳动力渐不足

【答案】

(1)B

(2)D

【名师点睛】两类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难点2: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要点解读】

1.环境的限制性——资源问题

产生的原因

(1)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2)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显著增加;(3)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资源问题的表现

土地资源

(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土地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2)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显著减少

矿产资源

正迅速减少,甚至趋于枯竭

水资源

需求量增大,不合理利用及水体污染,导致短缺

森林资源

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加快,大气污染加重,气候反常

限制性要求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2.人口的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

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2)环境承载力:

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3.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区别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共同点

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

在不同的人类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人类生产水平高低不均,人口消费水平有巨大差异,从而造就了人口容量的巨大变化。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确定的。

【考向1】环境人口容量

【例题】下图是人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________、________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________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最大,而_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2)下列各项中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________。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环境人口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是人口数量不能超越当前环境人口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3)图中不同时间出现了两个环境人口容量,说明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征,简述为什么具有这两种特征?

【答案】

(1)资源经济消费资源

(2)BC

(3)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因为资源总数不确定,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但是在比较短的一段时期内,经济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在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考向2】环境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例题】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超过忍耐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乃至瓦解。

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比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2)题。

(1)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极限,某些部分甚至遭透支,其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①土地资源②交通③科技④水资源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日本地狭人稠,下列是其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利因素的是()。

①资源②科技发展水平③地区对外开放程度④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1)C

(2)D

一、选择题(共48分)

下图示意我国1960~2045年每五年劳动人口增长变化(含预测)。

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1965年B.1980年C.2019年D.2045年

2.未来10年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导致()

A.老龄人口增加B.人口增加C.用工成本上升D.人才外流严重

下图为我国2008年末人口统计资料(单位:

万人)。

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快,城市化水平高

4.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教育、医疗、就业压力过大

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1951-2019年,该地区

A.人口自然增长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B.是人口净迁入地区

C.人口增长了17.6%

D.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6.据图示资料显示,该地区

A.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B.自20世纪80年代起,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

C.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D.可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

下图示意我国1960~2045年每五年的劳动人口增长变化(含预测)。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1965年  B.1980年  C.2019年  D.2045年

8.未来10年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导致

A.老龄人口增加     B.人口增加

D.用工成本上升    D.人才外流严重

二、综合题(52分)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32分)

材料一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9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

2005年

2019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6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12分)

(3)从2005年到2019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12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2019年日本人口下降了26.8万人,创历史新高。

2019年日本全国出生人口100万人,同比下降2.8%,而死亡人数则升至127万人。

材料二下图示意日本的国土组成。

(1)北海道面积占日本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而人口还不到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试分析北海道人口密度低的原因。

(2)指出目前日本人口增长状况对日本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3)如今在日本的农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七成,70岁以上的老人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只有8.5%的农民年龄在39岁以下。

分析日本农民老龄化特征明显的原因,并说出农民老龄化给日本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