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识阿赖耶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899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识阿赖耶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八识阿赖耶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八识阿赖耶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八识阿赖耶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八识阿赖耶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识阿赖耶识.docx

《第八识阿赖耶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识阿赖耶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识阿赖耶识.docx

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八识:

阿赖耶识

第八识:

阿赖耶识末那识所恒审思量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

如唐译《本事经》[1]卷三佛说“谓能除灭骄慢渴爱,害阿赖耶”;卷六佛言:

当修行者出离无色界时,“灭阿赖耶,断诸径路”(截断轮回于三界之路)。

《无问自说经》及一些戒律,属最原始的教典。

《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说世间众生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执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六识之外的深层心识,以解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

这些说法,虽然深化了对心识的认识,但其说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

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根本的佛教理论——阿赖耶识缘起论。

一、阿赖耶识的语义及别称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阿黎耶、阿罗耶、阿剌耶等,梵语原意为仓库、储藏、窟宅、执著,真谛意译阿梨耶识为“无没识”,玄奘意译为“藏识”,今有译为“仓库意识”者。

唯识学说此名只限于阿罗汉、八地以下菩萨及一切凡夫众生位的第八识。

从不同的角度着眼,阿赖耶识有诸多别名:

1、“第八识”,简称“八识”,可以贯通凡圣一切位。

2、“本识”,或译“根本识”、“普基识”,谓为诸识之本,犹如大地为万物之本。

还有最初(托生时)的心识之义。

3、“宅识”,众生的住宅、精神家园。

4、“一切种子识”,储藏着产生一切之种子的心识。

5、“异熟识”,今译“果报识”,能造成并承受异时(来世)成熟的果报者。

唯识今学说此名只限于佛位以下一切凡圣的第八识。

6、“阿陀那识”(梵ādāna),执持、执受生命者。

7、“初刹那识”,形成生命最初一刹那的心识。

亦译“初一念识”,《仁王般若经》卷上说此识乃从最初一念到成佛前众生色心的“众生根本”。

8、“不可觉知坚住器识”,具有维持世界的功能而难以觉知的心识。

9、“义识”,实在的心识,或诸识之实体。

10、心(质多),阿赖耶识独得称为“心”。

《瑜伽师地论》卷六三说:

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由此识能集起一切种子故。

在构成心的三大件中,只有阿赖耶识具有集起一切种子的殊胜功能,故最有资格独当本为“集起”义的“心”之大名。

遁伦《解深密经注》卷四解释,阿赖耶识独名为“心”之“集”有二义:

一能集色等五蕴,二能集滋长(使习气增长)。

11、“心体”,诸识之体,心的本质、质料,犹如说身为人之身体。

12、“识主”,诸识之主、主体。

13、“心王”,诸识之王。

14、“丈夫识”,谓其力量强大。

15、“无没识”,谓其贯穿过去、现在、未来,没有消灭停息之时。

这些名称,表明了阿赖耶识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二、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阿赖耶识的主要功能,《摄大乘论》卷一概括为“摄藏”二字,可谓精当。

摄,为统摄、包括义,谓此识不仅统摄所储藏的一切种子,而且统摄前七识,统摄心之全体,甚至统摄三界六趣的各种众生,统摄整个世界,为一切现象生起的所依,故得独称为心,谓之“所知依”,即一切认识对象之最终所依。

此“摄”略有三义:

1、阿赖耶识统摄前七识,前七识都可看作阿赖耶识的功能,为其“相识”(变现境相的功能)和“见识”(能认知的功能),阿赖耶识则为其“义识”(认识的实体)。

《楞伽经》卷一偈将藏识比喻为大海: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其余一切心识活动,都是这藏识大海上因境界风吹而起的波浪,为大海表面的动相。

《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偈谓“意从赖耶生,识依末那起,赖耶起诸心,如海起波浪”——末那识从阿赖耶识生,前六识依末那识起,前七转识都可以说是阿赖耶识所生。

《密严经》卷中偈云:

若离阿赖耶,即无有余识。

譬如海波浪,与海虽不异,海静波去来,亦不可言一。

说阿赖耶识与前七识为非一非异的关系,《密严经》卷下说“藏识为因,生于诸识”,藏识为前七识的依因,前七识有如车轮围绕车轴一样围着阿赖耶转,亦如众星捧月。

《瑜伽师地论》卷六三分诸识为本识与转识二类,本识指阿赖耶识,转识指前七识,转,有转变、生起、运作、生灭之义。

该论谓“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被阿赖耶识所摄的前七转识及其他心理活动(心所),“譬如水浪依止瀑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

同论卷五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作前七转识生起的二种因缘:

一、为其种子生因,前七识皆以阿赖耶所藏种子为其生起的因。

二、为其所依止因,由阿赖耶执受眼等五色根,眼等五识依之而生;又由阿赖耶识得有意根末那,由末那为依止,生起意识。

2、阿赖耶识还统摄众生的身体(根身)及其所依止的世界(器世界)。

此识的执受作用,令一切有色根(生理性的器官)“无有失坏,尽寿随转”,还于死后转世之时,执取所受生者为自体而投生,“执受自体”,故又名阿陀那识。

《密严经》卷下说:

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

又说阿赖耶识“摄藏诸种子,遍持寿暖识”,阿赖耶识与命根和体温结合在一起,起着维持生命、体温的作用,众生全身从头到足,“顿生或渐次,无非阿赖耶”。

阿赖耶随众生生死流转,可谓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轮回主体,“藏识持于世,犹如线贯珠”。

阿赖耶识还为“能持世间因”,世界是此识相分的一部分,依此识而显现、而维持,偈云:

依止赖耶识,一切诸种子,心如境界现,是说为世间。

阿赖耶随缘现境,就像随缘显现众色的摩尼宝珠。

六识所见外境,皆为阿赖耶所变现。

3、阿赖耶识还统摄一切众生,为众生相互之间发生关系的所依。

《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如同千灯共照,光光交彻。

藏,被视为阿赖耶识主要的、代表性的功能,此识因而多被称为藏识,意谓此识是一个具有巨大储藏功能的心识大仓库。

阿赖耶识所储藏者有二:

1、一切心识活动及其结果。

一切心理活动、行为语言等,皆形成种子,作为活动的结果,藏于此识中,又作为能再生起心理活动及其业报之因,被此识所藏。

《楞伽经》卷一说“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谓藏识做着采集储藏业种子的工作,第七识的我执增长这种采集作用。

《密严经》卷下说,阿赖耶识随七识的运作及身口意的造业:

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

长劫的积累,致使众生阿赖耶中“习气如山积”,习气,即种子。

《瑜伽师地论》卷六三说,前七转识的熏习,能长养、增长阿赖耶种子,如同植物在地里落下种子,使来年的植物更多更繁茂。

《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谓转识作阿赖耶识的二种因:

一于现法中长养七转识的种子,当转识生起时,与之同生同灭的种子熏习阿赖耶识,使后来的转识“转复增上,转复炽然,转复明了而得生起”。

二于后法中为阿赖耶识得生而摄植彼种子,谓七转识的熏习,能给阿赖耶识中不断增添内容,引摄未来的阿赖耶识。

2、诸众生摄藏此识以为自我。

《入楞伽经》卷二说,意识分别自身、外境而起自我执著,产生我、我所执习气,储藏于第八识中,被末那识恒审思量,使众生无意识地执自我及所知见的境界为实有。

《成唯识论》卷二解释阿赖耶名藏识之“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依次为因、果、自相三相。

能藏,谓此识本具储藏功能,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丧失,这是此识的主要功能,故名“一切种识”,此即因相。

所藏,谓此识的储藏作用能令众生轮转生死,承受来世果报,是众生生命相续不断之本,故称“异熟识”,这是此识主要产生的果,即果相。

执藏,谓此识具“藏”的功能,被末那识执为内自我,与杂染相互为缘,能摄持因果,这是此识的主要性质,即自相。

从今电脑及人工智能看,阿赖耶识的“藏”,除储藏种子之外,还应有处理所藏种子的作用,犹如电脑之处理所储存信息。

阿赖耶识处理所藏信息的工作,应该说是严格遵循法界本具的因果法则,不讲情面,不受意识主宰。

我人的身体、长相、生存环境等,都是阿赖耶识处理所藏而造成,在一定意义或一定程度上,阿赖耶识甚至可以说是命运的制造者、真正的创世主。

三、阿赖耶识所了境及相应心所《瑜伽师地论》卷五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所了别、所缘的境,有内、外二者:

于内了别所执受的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种子),及五色根(眼等五官)、根所依处(意根),于外了别无分别、于一切时无有间断的器世间相(世界),犹如灯焰生时,内执膏炷,外发光明。

《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与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恒共相应”。

然与其相应的五遍行心所:

亦异熟摄,最极微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

如是心法,亦常一类缘境而转。

阿赖耶识之恒常触、作意、受、想、思,是一种自然功能,一种无意识地、机械地储藏、处理信息的工作,与表层意识明显可见的触等心所不同,非一般人的意识所能知觉。

触、作意,谓其常处于接收信息的警觉状态,如常打开的电脑;受,谓接受信息剌激而起反应,其受只为不苦不乐的“舍”受;想,谓对所接收储藏信息相状的识别,如电脑之识别信息;思,谓对信息的处理,有如电脑运算处理信息。

阿赖耶识的了别作用,属因明学三量中的“现量”,而且是一种顿了别、顿处理的现量,其运算速度极快,大大快于电脑。

《楞伽经》卷一:

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四、阿赖耶识的行相行相(梵ākāra)指活动状况、特性、性质。

经论中对阿赖耶识的行相多有描述,其特点大略有五:

1、隐微难知。

隐藏于内心深处,微细难知,《解深密经》卷一偈比喻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

谓此识是一种执持处理一切心识种子、恒常活动不息的深层意识之流,其势如同波涛汹涌、昼夜奔腾不息的地下暗河。

《楞伽经》卷一说,微细的藏识之究竟,唯是佛及见道以上的菩萨依其智慧眼所知见,非外道凡夫及声闻缘觉所能觉了。

《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缘境微细,世聪慧者难了知故”。

《佛性论》卷三谓阿梨耶“依、隐为义”——是隐微难知的所知依。

2、非有非无、非常非一,生灭相续,作用宛然。

《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偈云:

我说如虚空,非有亦非无,藏识亦如是,有无皆远离。

说此识如同虚空,既非是有,也非是无。

非有,谓没有可以见闻觉知的物质性形象、实体;非无,谓其作用显然是有。

如《密严经》卷中说,阿赖耶识“住于身”,弥纶周遍于内外诸世间,遍于一切,“运动于一切”,就像陶工做瓶子等用的轮,如油遍在胡麻,如盐中有咸味,如无常性遍于诸色,如沉香、麝香等散发香味,如日月舒光,如车之轮,虽起着重要的推动、创造等作用,而不可寻求、不可分别。

《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于所缘境念念生灭,当知刹那相续流转,非常非一”,它不是一个凝然不动的实体,而是一生灭相续的心识之流。

用现代物理学的观念说,阿赖耶识可能是场态,或曰“无意识场”。

3、贯通三世,一味恒转。

《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谓阿赖耶识“缘境无废,时无变易,从初执受刹那乃至命终,一味了别而流转故”。

阿赖耶识了别的工作从人初生到命终,念念不断,没有一念停息,其储藏的内容虽然有异,而摄藏的运作从生到死没有差别,不断进行着接收、处理种子等工作,是动态的、连续不断的活动进程。

此识与前七转识,善、不善、无记心所法及苦、乐、不苦不乐受三受“一时俱转”(同时运作),为七转识提供种子生因和依止因。

阿赖耶识的运作不仅贯穿人的一生,还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贯穿全部轮回过程,没有暂时间断,即使在完全没有前七识活动的熟睡、闷绝、被麻醉、处胎、入无想定及灭尽定等无心位,也有阿赖耶在现行,起着维持生理活动的作用,此识离身,即告死亡。

《楞严经》卷一所谓起管理“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之生理活动作用者,即是阿赖耶识。

4、性属无覆无记。

无覆,谓其不障覆佛道,性属无为;无记,谓其非善非恶,属中性。

阿赖耶虽然与前七识及其善、不善等心所共同运作,而不与彼同一所缘,故不应说与七转识等相应而成为善或不善性,亦不与七转识相违。

犹如眼识与眼,虽然同时运作,非不相应,但不能说眼就是眼识,眼识就是眼。

阿赖耶识是一无情的、公正的心灵电脑,是中性的。

5、是多非一。

阿赖耶识是一是多?

是每一众生各自有一阿赖耶识,还是大家共同有一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卷一明确回答:

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

也可以说阿赖耶识亦一亦多,多,谓每个众生各自有其阿赖耶识,因为各自阿赖耶识所储藏的内容千差万别,故阿赖耶识非一;一,谓众生各自的无数阿赖耶识虽然内容不同,而具有共同的功能和性质,而且互相共为增上缘,互不相离,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总之,唯识学所说阿赖耶识,是在心理世界和物质世界深层“恒转如暴流”的一隐性的功能洪流,它默默地、永不停息地储藏和处理有关众生身心及其所依止的世界之一切信息,对于众生、世界何以如此及众生生命的维持、世界的样相,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工作忙碌认真,公正无私,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从不失职出错。

太虚《真现实论》称阿赖耶识为“无始无终、流行变化、潜现相续之生命流”。

关于由阿赖耶识生起众生、世界一事,《楞伽经》卷四有偈比喻说:

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整个心理进程犹如演戏,心(阿赖耶识)、意(末那)、前五识为合作演出者,第六意识的分别思维为观众。

这与近代西方流行过的意识好象舞台、各种心理活动就像演员,既可出现于前台,又可退回无意识之幕后的比喻,甚为相近。

五、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本为一切所依的阿赖耶识,是众生心受污染而起惑造业之根本,也是得以依法修行净化心识、获得解脱自在的根本。

《密严经》卷中云:

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

阿赖耶识是众生杂染之本。

杂染(梵samklesa),与“清净”相对,为一切有污染、有生灭的“有漏法”的总称。

《瑜伽师地论》卷五一说:

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

所以者何?

由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为增上缘故。

谓阿赖耶识是众生被烦恼等有漏法污染的根本,因为它能生起众生的身体、感知器官和前七识,为诸众生所以出生、生存的根本,又是生起众生所依止的日月星球、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器世间)的根本,还是众生相互之间能发生种种关系的根本。

有阿赖耶识为因,才得以有众生的身心和所依止的世界,众生被无始以来的无明所蒙蔽,不知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的真相,在染污末那的驱使下,以自我为中心而生起有漏的善恶心,造有漏的善恶业,经阿赖耶识的藏摄作用,自造成三界六道的生命形态和感知方式,尝受种种苦果。

《佛性论》卷三谓阿梨耶者“是生死本”,能生诸见、烦恼、业、果报四种“末”。

阿赖耶识也是一切清净法——清净心、般若、菩提、佛果的根本。

《密严经》卷中比喻说,就像以火烧木,此火更烧余木,通过长期修行,展转焚尽烦恼之薪,则轮回永息;众生以阿赖耶识所摄藏的无漏种子为因,发心修行,探求净化自心、解脱诸苦之道,以如实知见的智慧造清净的无漏业,由阿赖耶识藏摄,增长无漏种子,直到心识完全清净,转识成智,成就佛果。

《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唯有“心”才能“入现观”(见道,证真如),只有依止心,才可以断灭粗细烦恼,为什么?

心无常故,为智生因。

有所缘故,与智俱时同取境界,待众缘故,智不常有。

又心是粗重之所依故,性离我故。

此所谓心,当指阿赖耶识,因此心既是烦恼所依,又生灭无常,为产生正智之因(指所藏智慧种子),依靠正智才能断灭烦恼。

又,阿赖耶识所藏有漏种子虽然是生起烦恼之因,但阿赖耶识自身从来无我,没有主观意志,没有自我感和自我意识,故为证得无我之根本。

六、阿赖耶识的真妄阿赖耶识是真心抑是妄心,是有关修行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所依佛经中的说法及修行者各自体验、对阿赖耶识内容的界定不同,这一问题直到今天尚有争议。

大体而言,有认阿赖耶识为妄心、真心及真妄和合心三种见解:

1、认为阿赖耶识属杂染的妄心。

此有《阿含》、《解深密》等经中的佛言为依据。

《阿含经》中以阿赖耶识为应“断”、“害”、“灭”的生死之本,《本事经》卷三、卷七谓“灭阿赖耶”,“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

《解深密经》谓阿陀那识恒转如暴流,念念生灭无常,属有为法,当然不是真常无为的真心,而是生灭无常的妄心了。

《瑜伽师地》、《显扬圣教》、《摄大乘》等论,皆说阿赖耶识为杂染,入无余依涅槃者灭阿赖耶识。

《显扬圣教论》卷十七将阿赖耶识与“转依”(佛的清净心,即阿摩罗识、自性清净心)相对比,说阿赖耶识无常、粗重烦恼所随、为烦恼产生之因,故是杂染。

《摄大乘论》譬喻阿赖耶如幻、阳焰、梦、翳。

护法系唯识学发挥无著思想,主张阿赖耶识性属杂染,经正观真如,证得唯识实性,才能逐步转为清净,名曰“转依”。

这在经中颇多依据,如《华严经》卷六云:

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

然这只是就阿赖耶识的所藏摄的内容而言,就功能说,护法系认为阿赖耶识唯现量故,只储存我法二执及烦恼的种子而自身无我法二执。

天台宗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卷上称阿梨耶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是潜在的烦恼与无明隐藏之处,性属杂染,是菩萨修道所断,故名菩萨识。

密教《大日经·住心品》以阿赖耶识为“无始生死愚童凡夫”所误执为实常自我的“我”相之一,意味阿赖耶识是杂染的。

藏传密典中,亦多以阿赖耶识为杂染,如《觉现自现续》有云:

阿赖耶识执分别,种种迷识所染污,阿赖耶识无明法。

说阿赖耶识为凡夫染污的无明心,又称“昏昧迷茫识”。

麦彭《大圆满直指心性》谓阿赖耶识不知真实,迷昧不明,非明觉不昧、能自见真实本面的“法身”。

世亲《唯识三十论》说阿赖耶识有三位:

在凡夫及阿罗汉、八地菩萨以下的“有学位”,性属杂染,名阿赖耶识。

在阿罗汉、辟支佛,及八地菩萨以上、佛地以下,断舍杂染的阿赖耶识之名,其时的第八识只名异熟识,以能摄持异熟果(宿世的果报身)为特性。

到佛位,第八识转为清净,名阿摩罗识(无垢识)。

2、认为阿赖耶识为真心。

也有经言佛语为证,如《入楞伽经》卷七云:

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常不断绝,身俱生故。

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

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众生身中所潜藏的佛果功德,喻如胎中之王子、矿中之金、瓶中之灯。

此识本性清净,非无常,本来无我,可谓真心。

《楞伽经》卷四说如来藏、识藏(阿赖耶识)“虽自性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

《大乘入楞伽经》卷六甚至说阿赖耶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十说“赖耶性清净,妄识所熏习”,当修行成佛证得圆镜智时,如日出云翳,其本有清净性完全显现。

《大乘密严经》卷中云: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

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

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说阿赖耶“体净而无垢”、“坚固不动”,为“根本心”,不被习气污染,犹如水中月及莲花,虽不离水,而不为水所着,即是如来藏、密严佛土、大涅槃。

该经卷下还比喻如来清净藏与众生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该经还说,阿赖耶识虽然与能熏习的心、境及其所储藏的一切染净种子恒常同时俱在,而“性恒明洁”,就像波涛虽然汹涌不息,大海则湛然常住,从不失其水的湿性。

通过修行照破烦恼妄心,本来清净的心性便会全体显现。

《金光明经》也有第八根本识即是真心之说,世亲《十地经论》据之说阿梨耶识为第一义心、自性清净心。

地论师南道派勒那摩提、慧光等,依据此说,认为阿梨耶乃净识、如来藏、真如,即《楞伽经》所说三类识中的“真识”(汗栗驮),而以“妄识”为阿陀那识,以“事识”为前六识。

天台宗慧思《随自意三昧》也认为阿赖耶即佛性、如来藏、自性清净藏,觉了诸法时名自性清净心,乃初心菩萨所用:

藏识者,名第八识,从生死际乃至佛道,凡圣愚智未曾变易,湛若虚空,亦无垢净,生死涅槃,无一无二,虽假名亦不可得,五根不能见,无言能空。

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说“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名干利陀耶。

唐译密教经典《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属金刚界经)云:

藏识本非染,清净无瑕秽,长时积福智,喻若净月轮。

属无上瑜伽部的《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喜金刚本续》)卷三云:

唯一体性最上庄严,为阿赖耶,诸佛宝藏。

都说阿赖耶识乃真心。

藏传佛教界也有依据某些密续,说阿赖耶识乃本性清净的心体,被无明烦恼所覆蔽而现为杂染者。

3、认为阿赖耶识乃真妄和合。

此乃南北朝地论师北道派及摄论师的观点。

地论师北道派创始人菩提流支所著《楞伽经疏》说阿赖耶识有真、妄二义,真妄不曾相离,真心被妄心熏习而现为一切妄染法。

《大乘义章》卷三说,地论师北道派分第八识为真、妄两种,真识名阿摩罗,妄识名阿黎耶。

“佛性真心与无明地合为本识,名阿梨耶。

”八识的生起,是依真识(阿梨耶)起妄识(阿陀那),依妄识起六事识(前六识),依意识起前五识。

阿黎耶义译为“无灭”者,谓其“虽在生死,不失灭故”,其别名有“圣识”、“第一义识”、“净识(无垢识)”、“真识”、“真如识”、“本识”等,意谓此识中含藏无量佛法,自性真实不妄、清净不染,既是产生佛法的根本,又是产生世间一切虚妄现象的根本。

真心与妄心相互依持,真心有体有用:

本净真心为体,随缘隐显为用,用必依体,如波依水起。

在汉传佛教界影响极大的《大乘起信论》分一心为真如、生灭二门,谓依如来藏(心真如)而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

此识“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为摄持、生起世间、出世间一切的根本,这种功能出于其所具的觉和不觉二义。

觉,谓此识之体即是绝对平等、无差别的“法界一相”或真如,亦即诸佛共证的法身,本来具有如实觉知宇宙真实体性的觉性,名为“本觉”。

这种本觉使众生能够反思自身的存在,发心修善学佛,从“始觉”、“相似觉”、“随分觉”渐达“究竟觉”而成佛。

不觉,谓由不能如实觉知真如之绝对唯一,“不觉心起,而有其念”,成为根本无明,由无明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念相续的“业识”(心动)、“转识”(能见相)、“现识”(能现色声等境界)、“智识”(能分别染净)、“相续识”(相续不断),这五种识统称为“意”。

由这妄染的意的活动,“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总之,阿赖耶识尽管具有本觉,却因不觉而成为众生妄染的心识之本,具有处理和成熟善恶业报、令人不自觉地思虑过去未来的作用。

其观点接近地论师北道派,故古今皆有人认为乃地论师所造。

摄论师依印度安慧之说,也以阿黎耶为真妄、染净之和合。

吉藏《中观论疏》卷七谓摄论师说第八识有真妄二义:

有解性义是真,有果报识是妄用。

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说真谛依《决定藏论》立三种阿赖耶识:

一、解性梨耶,谓能悟解佛性,为成佛之因;二、果报梨耶,以众生认识中的一切现象为所缘的对象,指能执持根身、缘起器界,作一切能认识的心识和所认识的世界之本;三、染污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错误的理解,为微细法执(执著本非实有者为实有)或无明之本。

喻如藏有金的土,既有染污性的、很贱的土,又含藏有清净性的、贵重的金。

众生的阿赖耶识只现染污性,如只见土而不见金;佛的阿赖耶识只现清净性,如土已炼成金。

藏传宁玛派也有阿赖耶识分三种之说:

一、无始所依之阿赖耶,即真性;二、无记性阿赖耶,指能摄藏者,略同异熟识;三、杂染的阿赖耶识。

藏传觉囊派《了义海论》等则认为,阿赖耶识乃世俗诸法之根,依他起性所依,然非最终极者,其根为胜义有、如来藏,因忽尔障垢生染,现为杂染习气所依托的阿赖耶识,属烦恼根、有为法,若转识成智,则恢复无为法本面。

又说阿赖耶识有识、智之分,为染净之根、根之根,实即一如来藏分位所立假名,并没有从有为转无为的问题。

其看法接近《起信论》。

宁玛派学者或分阿赖耶识为三种:

一、本元的,即所依界、如来藏;二、无记的,即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通于凡圣;三、杂染的,即唯识今学所言众生位的阿赖耶识。

关于阿赖耶识真妄之三说,以第一、三说为妥当。

第一说,是从心识结构论、事相的角度,判众生现实的阿赖耶识为杂染,这种说法的难点是如何解释无明烦恼妄心的根源,回答只能说本来就有,然从本体论看,本来就有者应该是真常、清净的,唯识今学的处理,是以本来真常者为真如理,以不如实知真如理为无明烦恼之本。

此说符合从《阿含经》到多数大乘经论中的相关说法,唐宋以来,中国佛教界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