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2.11KB ,
资源ID:66389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389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八识阿赖耶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八识阿赖耶识.docx

1、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 末那识所恒审思量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1卷三佛说“谓能除灭骄慢渴爱,害阿赖耶”;卷六佛言:当修行者出离无色界时,“灭阿赖耶,断诸径路”(截断轮回于三界之路)。无问自说经及一些戒律,属最原始的教典。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说世间众生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执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

2、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六识之外的深层心识,以解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这些说法,虽然深化了对心识的认识,但其说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根本的佛教理论阿赖耶识缘起论。一、阿赖耶识的语义及别称阿赖耶(梵laya)亦译阿梨耶、阿黎耶、阿罗耶、阿剌耶等,梵语原意为仓库、储藏、窟宅、执著,真谛意译阿梨耶识为“无没识”,玄奘意译为“藏识”,今有译为“仓库意

3、识”者。唯识学说此名只限于阿罗汉、八地以下菩萨及一切凡夫众生位的第八识。从不同的角度着眼,阿赖耶识有诸多别名:1、“第八识”,简称“八识”,可以贯通凡圣一切位。2、“本识”,或译“根本识”、“普基识”,谓为诸识之本,犹如大地为万物之本。还有最初(托生时)的心识之义。3、“宅识”,众生的住宅、精神家园。4、“一切种子识”,储藏着产生一切之种子的心识。5、“异熟识”,今译“果报识”,能造成并承受异时(来世)成熟的果报者。唯识今学说此名只限于佛位以下一切凡圣的第八识。6、“阿陀那识”(梵dna),执持、执受生命者。7、“初刹那识”,形成生命最初一刹那的心识。亦译“初一念识”,仁王般若经卷上说此识乃从

4、最初一念到成佛前众生色心的“众生根本”。8、“不可觉知坚住器识”,具有维持世界的功能而难以觉知的心识。9、“义识”,实在的心识,或诸识之实体。10、心(质多),阿赖耶识独得称为“心”。瑜伽师地论卷六三说: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由此识能集起一切种子故。在构成心的三大件中,只有阿赖耶识具有集起一切种子的殊胜功能,故最有资格独当本为“集起”义的“心”之大名。遁伦解深密经注卷四解释,阿赖耶识独名为“心”之“集”有二义:一能集色等五蕴,二能集滋长(使习气增长)。11、“心体”,诸识之体,心的本质、质料,犹如说身为人之身体。12、“识主”,诸识之主、主体。13、“心王”,诸识之王。14、“丈夫识”,谓其

5、力量强大。15、“无没识”,谓其贯穿过去、现在、未来,没有消灭停息之时。这些名称,表明了阿赖耶识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二、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阿赖耶识的主要功能,摄大乘论卷一概括为“摄藏”二字,可谓精当。摄,为统摄、包括义,谓此识不仅统摄所储藏的一切种子,而且统摄前七识,统摄心之全体,甚至统摄三界六趣的各种众生,统摄整个世界,为一切现象生起的所依,故得独称为心,谓之“所知依”,即一切认识对象之最终所依。此“摄”略有三义:1、阿赖耶识统摄前七识,前七识都可看作阿赖耶识的功能,为其“相识”(变现境相的功能)和“见识”(能认知的功能),阿赖耶识则为其“义识”(认识的实体)。楞伽经卷一偈将藏识比喻为大海:藏

6、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其余一切心识活动,都是这藏识大海上因境界风吹而起的波浪,为大海表面的动相。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偈谓“意从赖耶生,识依末那起,赖耶起诸心,如海起波浪”末那识从阿赖耶识生,前六识依末那识起,前七转识都可以说是阿赖耶识所生。密严经卷中偈云:若离阿赖耶,即无有余识。譬如海波浪,与海虽不异,海静波去来,亦不可言一。说阿赖耶识与前七识为非一非异的关系,密严经卷下说“藏识为因,生于诸识”,藏识为前七识的依因,前七识有如车轮围绕车轴一样围着阿赖耶转,亦如众星捧月。瑜伽师地论卷六三分诸识为本识与转识二类,本识指阿赖耶识,转识指前七识,转,有转变、生起、运作、生灭之义。该

7、论谓“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被阿赖耶识所摄的前七转识及其他心理活动(心所),“譬如水浪依止瀑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同论卷五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作前七转识生起的二种因缘:一、为其种子生因,前七识皆以阿赖耶所藏种子为其生起的因。二、为其所依止因,由阿赖耶执受眼等五色根,眼等五识依之而生;又由阿赖耶识得有意根末那,由末那为依止,生起意识。2、阿赖耶识还统摄众生的身体(根身)及其所依止的世界(器世界)。此识的执受作用,令一切有色根(生理性的器官)“无有失坏,尽寿随转”,还于死后转世之时,执取所受生者为自体而投生,“执受自体”,故又名阿陀那识。密严经卷下说: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

8、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又说阿赖耶识“摄藏诸种子,遍持寿暖识”,阿赖耶识与命根和体温结合在一起,起着维持生命、体温的作用,众生全身从头到足,“顿生或渐次,无非阿赖耶”。阿赖耶随众生生死流转,可谓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轮回主体,“藏识持于世,犹如线贯珠”。 阿赖耶识还为“能持世间因”,世界是此识相分的一部分,依此识而显现、而维持,偈云:依止赖耶识,一切诸种子,心如境界现,是说为世间。阿赖耶随缘现境,就像随缘显现众色的摩尼宝珠。六识所见外境,皆为阿赖耶所变现。3、阿赖耶识还统摄一切众生,为众生相互之间发生关系的所依。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

9、如同千灯共照,光光交彻。藏,被视为阿赖耶识主要的、代表性的功能,此识因而多被称为藏识,意谓此识是一个具有巨大储藏功能的心识大仓库。阿赖耶识所储藏者有二:1、一切心识活动及其结果。一切心理活动、行为语言等,皆形成种子,作为活动的结果,藏于此识中,又作为能再生起心理活动及其业报之因,被此识所藏。楞伽经卷一说“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谓藏识做着采集储藏业种子的工作,第七识的我执增长这种采集作用。密严经卷下说,阿赖耶识随七识的运作及身口意的造业: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长劫的积累,致使众生阿赖耶中“习气如山积”,习气,即种子。瑜伽师地论卷六三说,前七转识的熏习,能长养、增长阿

10、赖耶种子,如同植物在地里落下种子,使来年的植物更多更繁茂。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谓转识作阿赖耶识的二种因:一于现法中长养七转识的种子,当转识生起时,与之同生同灭的种子熏习阿赖耶识,使后来的转识“转复增上,转复炽然,转复明了而得生起”。二于后法中为阿赖耶识得生而摄植彼种子,谓七转识的熏习,能给阿赖耶识中不断增添内容,引摄未来的阿赖耶识。2、诸众生摄藏此识以为自我。入楞伽经卷二说,意识分别自身、外境而起自我执著,产生我、我所执习气,储藏于第八识中,被末那识恒审思量,使众生无意识地执自我及所知见的境界为实有。成唯识论卷二解释阿赖耶名藏识之“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依次为因、果、自相三相。能藏,谓此识本

11、具储藏功能,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丧失,这是此识的主要功能,故名“一切种识”,此即因相。所藏,谓此识的储藏作用能令众生轮转生死,承受来世果报,是众生生命相续不断之本,故称“异熟识”,这是此识主要产生的果,即果相。执藏,谓此识具“藏”的功能,被末那识执为内自我,与杂染相互为缘,能摄持因果,这是此识的主要性质,即自相。从今电脑及人工智能看,阿赖耶识的“藏”,除储藏种子之外,还应有处理所藏种子的作用,犹如电脑之处理所储存信息。阿赖耶识处理所藏信息的工作,应该说是严格遵循法界本具的因果法则,不讲情面,不受意识主宰。我人的身体、长相、生存环境等,都是阿赖耶识处理所藏而造成,在一定意义或一定程度上,阿赖耶识甚

12、至可以说是命运的制造者、真正的创世主。三、阿赖耶识所了境及相应心所瑜伽师地论卷五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所了别、所缘的境,有内、外二者:于内了别所执受的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种子),及五色根(眼等五官)、根所依处(意根),于外了别无分别、于一切时无有间断的器世间相(世界),犹如灯焰生时,内执膏炷,外发光明。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与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恒共相应”。然与其相应的五遍行心所:亦异熟摄,最极微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如是心法,亦常一类缘境而转。阿赖耶识之恒常触、作意、受、想、思,是一种自然功能,一种无意识地、机械地储藏、处理信息的工作,与表层意识明显可见的触等心所

13、不同,非一般人的意识所能知觉。触、作意,谓其常处于接收信息的警觉状态,如常打开的电脑;受,谓接受信息剌激而起反应,其受只为不苦不乐的“舍”受;想,谓对所接收储藏信息相状的识别,如电脑之识别信息;思,谓对信息的处理,有如电脑运算处理信息。阿赖耶识的了别作用,属因明学三量中的“现量”,而且是一种顿了别、顿处理的现量,其运算速度极快,大大快于电脑。楞伽经卷一: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四、阿赖耶识的行相行相(梵kra)指活动状况、特性、性质。经论中对阿赖耶识的行相多有描述,其特点大略有五:1、隐微难知。隐藏于内心深处,微细难知,解深密经卷一偈比喻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

14、谓此识是一种执持处理一切心识种子、恒常活动不息的深层意识之流,其势如同波涛汹涌、昼夜奔腾不息的地下暗河。楞伽经卷一说,微细的藏识之究竟,唯是佛及见道以上的菩萨依其智慧眼所知见,非外道凡夫及声闻缘觉所能觉了。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缘境微细,世聪慧者难了知故”。佛性论卷三谓阿梨耶“依、隐为义”是隐微难知的所知依。2、非有非无、非常非一,生灭相续,作用宛然。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偈云:我说如虚空,非有亦非无,藏识亦如是,有无皆远离。说此识如同虚空,既非是有,也非是无。非有,谓没有可以见闻觉知的物质性形象、实体;非无,谓其作用显然是有。如密严经卷中说,阿赖耶识“住于身”,弥纶周遍于内外诸世间,遍于一切

15、,“运动于一切”,就像陶工做瓶子等用的轮,如油遍在胡麻,如盐中有咸味,如无常性遍于诸色,如沉香、麝香等散发香味,如日月舒光,如车之轮,虽起着重要的推动、创造等作用,而不可寻求、不可分别。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于所缘境念念生灭,当知刹那相续流转,非常非一”,它不是一个凝然不动的实体,而是一生灭相续的心识之流。用现代物理学的观念说,阿赖耶识可能是场态,或曰“无意识场”。3、贯通三世,一味恒转。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谓阿赖耶识“缘境无废,时无变易,从初执受刹那乃至命终,一味了别而流转故”。阿赖耶识了别的工作从人初生到命终,念念不断,没有一念停息,其储藏的内容虽然有异,而摄藏的运作从生到死没有差别,不

16、断进行着接收、处理种子等工作,是动态的、连续不断的活动进程。此识与前七转识,善、不善、无记心所法及苦、乐、不苦不乐受三受“一时俱转”(同时运作),为七转识提供种子生因和依止因。阿赖耶识的运作不仅贯穿人的一生,还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贯穿全部轮回过程,没有暂时间断,即使在完全没有前七识活动的熟睡、闷绝、被麻醉、处胎、入无想定及灭尽定等无心位,也有阿赖耶在现行,起着维持生理活动的作用,此识离身,即告死亡。楞严经卷一所谓起管理“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之生理活动作用者,即是阿赖耶识。4、性属无覆无记。无覆,谓其不障覆佛道,性属无为;无记,谓其非善非恶,属中性。阿赖耶虽然与前七识及其善、不善等心所共同

17、运作,而不与彼同一所缘,故不应说与七转识等相应而成为善或不善性,亦不与七转识相违。犹如眼识与眼,虽然同时运作,非不相应,但不能说眼就是眼识,眼识就是眼。阿赖耶识是一无情的、公正的心灵电脑,是中性的。5、是多非一。阿赖耶识是一是多?是每一众生各自有一阿赖耶识,还是大家共同有一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一明确回答: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也可以说阿赖耶识亦一亦多,多,谓每个众生各自有其阿赖耶识,因为各自阿赖耶识所储藏的内容千差万别,故阿赖耶识非一;一,谓众生各自的无数阿赖耶识虽然内容不同,而具有共同的功能和性质,而且互相共为增上缘,互不相离,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总之,唯

18、识学所说阿赖耶识,是在心理世界和物质世界深层“恒转如暴流”的一隐性的功能洪流,它默默地、永不停息地储藏和处理有关众生身心及其所依止的世界之一切信息,对于众生、世界何以如此及众生生命的维持、世界的样相,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工作忙碌认真,公正无私,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从不失职出错。太虚真现实论称阿赖耶识为“无始无终、流行变化、潜现相续之生命流”。关于由阿赖耶识生起众生、世界一事,楞伽经卷四有偈比喻说: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整个心理进程犹如演戏,心(阿赖耶识)、意(末那)、前五识为合作演出者,第六意识的分别思维为观众。这与近代西方流行过的意识好象舞台、各种心理活动就像演

19、员,既可出现于前台,又可退回无意识之幕后的比喻,甚为相近。五、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本为一切所依的阿赖耶识,是众生心受污染而起惑造业之根本,也是得以依法修行净化心识、获得解脱自在的根本。密严经卷中云: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阿赖耶识是众生杂染之本。杂染(梵samklesa),与“清净”相对,为一切有污染、有生灭的“有漏法”的总称。瑜伽师地论卷五一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为增上缘故。谓阿赖耶识是众生被烦恼等有漏法污染的根本,因为它能生起众生的身体、感知器

20、官和前七识,为诸众生所以出生、生存的根本,又是生起众生所依止的日月星球、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器世间)的根本,还是众生相互之间能发生种种关系的根本。有阿赖耶识为因,才得以有众生的身心和所依止的世界,众生被无始以来的无明所蒙蔽,不知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的真相,在染污末那的驱使下,以自我为中心而生起有漏的善恶心,造有漏的善恶业,经阿赖耶识的藏摄作用,自造成三界六道的生命形态和感知方式,尝受种种苦果。佛性论卷三谓阿梨耶者“是生死本”,能生诸见、烦恼、业、果报四种“末”。阿赖耶识也是一切清净法清净心、般若、菩提、佛果的根本。密严经卷中比喻说,就像以火烧木,此火更烧余木,通过长期修行,展转焚尽烦恼之薪,则

21、轮回永息;众生以阿赖耶识所摄藏的无漏种子为因,发心修行,探求净化自心、解脱诸苦之道,以如实知见的智慧造清净的无漏业,由阿赖耶识藏摄,增长无漏种子,直到心识完全清净,转识成智,成就佛果。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唯有“心”才能“入现观”(见道,证真如),只有依止心,才可以断灭粗细烦恼,为什么?心无常故,为智生因。有所缘故,与智俱时同取境界,待众缘故,智不常有。又心是粗重之所依故,性离我故。此所谓心,当指阿赖耶识,因此心既是烦恼所依,又生灭无常,为产生正智之因(指所藏智慧种子),依靠正智才能断灭烦恼。又,阿赖耶识所藏有漏种子虽然是生起烦恼之因,但阿赖耶识自身从来无我,没有主观意志,没有自我感和自我意识,故

22、为证得无我之根本。六、阿赖耶识的真妄阿赖耶识是真心抑是妄心,是有关修行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所依佛经中的说法及修行者各自体验、对阿赖耶识内容的界定不同,这一问题直到今天尚有争议。大体而言,有认阿赖耶识为妄心、真心及真妄和合心三种见解:1、认为阿赖耶识属杂染的妄心。此有阿含、解深密等经中的佛言为依据。阿含经中以阿赖耶识为应“断”、“害”、“灭”的生死之本,本事经卷三、卷七谓“灭阿赖耶”, “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解深密经谓阿陀那识恒转如暴流,念念生灭无常,属有为法,当然不是真常无为的真心,而是生灭无常的妄心了。瑜伽师地、显扬圣教、摄大乘等论,皆说阿赖耶识为杂染,入无余依涅槃者灭阿赖耶识。

23、显扬圣教论卷十七将阿赖耶识与“转依”(佛的清净心,即阿摩罗识、自性清净心)相对比,说阿赖耶识无常、粗重烦恼所随、为烦恼产生之因,故是杂染。摄大乘论譬喻阿赖耶如幻、阳焰、梦、翳。护法系唯识学发挥无著思想,主张阿赖耶识性属杂染,经正观真如,证得唯识实性,才能逐步转为清净,名曰“转依”。这在经中颇多依据,如华严经卷六云: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然这只是就阿赖耶识的所藏摄的内容而言,就功能说,护法系认为阿赖耶识唯现量故,只储存我法二执及烦恼的种子而自身无我法二执。天台宗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卷上称阿梨耶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是潜在的烦恼与无明隐藏之处,性属杂染,是菩萨修道所断,故名菩萨

24、识。密教大日经住心品以阿赖耶识为“无始生死愚童凡夫”所误执为实常自我的“我”相之一,意味阿赖耶识是杂染的。藏传密典中,亦多以阿赖耶识为杂染,如觉现自现续有云:阿赖耶识执分别,种种迷识所染污,阿赖耶识无明法。说阿赖耶识为凡夫染污的无明心,又称“昏昧迷茫识”。麦彭大圆满直指心性谓阿赖耶识不知真实,迷昧不明,非明觉不昧、能自见真实本面的“法身”。世亲唯识三十论说阿赖耶识有三位:在凡夫及阿罗汉、八地菩萨以下的“有学位”,性属杂染,名阿赖耶识。在阿罗汉、辟支佛,及八地菩萨以上、佛地以下,断舍杂染的阿赖耶识之名,其时的第八识只名异熟识,以能摄持异熟果(宿世的果报身)为特性。到佛位,第八识转为清净,名阿摩罗

25、识(无垢识)。2、认为阿赖耶识为真心。也有经言佛语为证,如入楞伽经卷七云: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众生身中所潜藏的佛果功德,喻如胎中之王子、矿中之金、瓶中之灯。此识本性清净,非无常,本来无我,可谓真心。楞伽经卷四说如来藏、识藏(阿赖耶识)“虽自性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大乘入楞伽经卷六甚至说阿赖耶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十说“赖耶性清净,妄识所熏习”,当修行成佛证得圆镜智时,如日出云翳,其本有清净性完全显现。大乘密严经卷中云: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

26、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说阿赖耶“体净而无垢”、“坚固不动”,为“根本心”,不被习气污染,犹如水中月及莲花,虽不离水,而不为水所着,即是如来藏、密严佛土、大涅槃。该经卷下还比喻如来清净藏与众生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该经还说,阿赖耶识虽然与能熏习的心、境及其所储藏的一切染净种子恒常同时俱在,而“性恒明洁”,就像波涛虽然汹涌不息,大海则湛然常住,从不失其水的湿性。通过修行照破烦恼妄心,本来清净的心性便会全体显现。金光明经也有第八根本识即是真心之说,世亲十地经论据之说阿梨耶识为第一义心、自性清净心。地论师南

27、道派勒那摩提、慧光等,依据此说,认为阿梨耶乃净识、如来藏、真如,即楞伽经所说三类识中的“真识”(汗栗驮),而以“妄识”为阿陀那识,以“事识”为前六识。天台宗慧思随自意三昧也认为阿赖耶即佛性、如来藏、自性清净藏,觉了诸法时名自性清净心,乃初心菩萨所用:藏识者,名第八识,从生死际乃至佛道,凡圣愚智未曾变易,湛若虚空,亦无垢净,生死涅槃,无一无二,虽假名亦不可得,五根不能见,无言能空。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说“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名干利陀耶。唐译密教经典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属金刚界经)云:藏识本非染,清净无瑕秽,长时积福智,喻若净月轮。属无上瑜伽部的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

28、经(喜金刚本续)卷三云:唯一体性最上庄严,为阿赖耶,诸佛宝藏。都说阿赖耶识乃真心。藏传佛教界也有依据某些密续,说阿赖耶识乃本性清净的心体,被无明烦恼所覆蔽而现为杂染者。3、认为阿赖耶识乃真妄和合。此乃南北朝地论师北道派及摄论师的观点。地论师北道派创始人菩提流支所著楞伽经疏说阿赖耶识有真、妄二义,真妄不曾相离,真心被妄心熏习而现为一切妄染法。大乘义章卷三说,地论师北道派分第八识为真、妄两种,真识名阿摩罗,妄识名阿黎耶。“佛性真心与无明地合为本识,名阿梨耶。”八识的生起,是依真识(阿梨耶)起妄识(阿陀那),依妄识起六事识(前六识),依意识起前五识。阿黎耶义译为“无灭”者,谓其“虽在生死,不失灭故”

29、,其别名有“圣识”、“第一义识”、“净识(无垢识)”、“真识”、“真如识”、 “本识”等,意谓此识中含藏无量佛法,自性真实不妄、清净不染,既是产生佛法的根本,又是产生世间一切虚妄现象的根本。真心与妄心相互依持,真心有体有用:本净真心为体,随缘隐显为用,用必依体,如波依水起。在汉传佛教界影响极大的大乘起信论分一心为真如、生灭二门,谓依如来藏(心真如)而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此识“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为摄持、生起世间、出世间一切的根本,这种功能出于其所具的觉和不觉二义。觉,谓此识之体即是绝对平等、无差别的“法界一相”或真如,亦即诸佛共证的法身,本来具有如实

30、觉知宇宙真实体性的觉性,名为“本觉”。这种本觉使众生能够反思自身的存在,发心修善学佛,从“始觉”、“相似觉”、“随分觉”渐达“究竟觉”而成佛。不觉,谓由不能如实觉知真如之绝对唯一,“不觉心起,而有其念”,成为根本无明,由无明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念相续的“业识”(心动)、“转识”(能见相)、“现识”(能现色声等境界)、“智识”(能分别染净)、“相续识”(相续不断),这五种识统称为“意”。由这妄染的意的活动,“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总之,阿赖耶识尽管具有本觉,却因不觉而成为众生妄染的心识之本,

31、具有处理和成熟善恶业报、令人不自觉地思虑过去未来的作用。其观点接近地论师北道派,故古今皆有人认为乃地论师所造。摄论师依印度安慧之说,也以阿黎耶为真妄、染净之和合。吉藏中观论疏卷七谓摄论师说第八识有真妄二义:有解性义是真,有果报识是妄用。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说真谛依决定藏论立三种阿赖耶识:一、解性梨耶,谓能悟解佛性,为成佛之因;二、果报梨耶,以众生认识中的一切现象为所缘的对象,指能执持根身、缘起器界,作一切能认识的心识和所认识的世界之本;三、染污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错误的理解,为微细法执(执著本非实有者为实有)或无明之本。喻如藏有金的土,既有染污性的、很贱的土,又含藏有清净性的、贵重的金。众生的阿

32、赖耶识只现染污性,如只见土而不见金;佛的阿赖耶识只现清净性,如土已炼成金。藏传宁玛派也有阿赖耶识分三种之说:一、无始所依之阿赖耶,即真性;二、无记性阿赖耶,指能摄藏者,略同异熟识;三、杂染的阿赖耶识。藏传觉囊派了义海论等则认为,阿赖耶识乃世俗诸法之根,依他起性所依,然非最终极者,其根为胜义有、如来藏,因忽尔障垢生染,现为杂染习气所依托的阿赖耶识,属烦恼根、有为法,若转识成智,则恢复无为法本面。又说阿赖耶识有识、智之分,为染净之根、根之根,实即一如来藏分位所立假名,并没有从有为转无为的问题。其看法接近起信论。宁玛派学者或分阿赖耶识为三种:一、本元的,即所依界、如来藏;二、无记的,即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通于凡圣;三、杂染的,即唯识今学所言众生位的阿赖耶识。关于阿赖耶识真妄之三说,以第一、三说为妥当。第一说,是从心识结构论、事相的角度,判众生现实的阿赖耶识为杂染,这种说法的难点是如何解释无明烦恼妄心的根源,回答只能说本来就有,然从本体论看,本来就有者应该是真常、清净的,唯识今学的处理,是以本来真常者为真如理,以不如实知真如理为无明烦恼之本。此说符合从阿含经到多数大乘经论中的相关说法,唐宋以来,中国佛教界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