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生平经历.docx
《元世祖忽必烈生平经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世祖忽必烈生平经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世祖忽必烈生平经历
元世祖忽必烈生平经历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孛儿只斤氏,名忽必烈,蒙古人,政治家,军事家。
拖雷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
1260年5月5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拥立下,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但未获普遍承认。
直到1303年,元成宗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西北四大汗国再次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
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在位,在位34年。
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译辽、金、元三史中的音译专名,改译呼必赉,今日学界已无人使用。
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大汗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南宋灭亡,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
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流亡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汉语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
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汉语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他去世后,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蒙古语尊号薛禅皇帝。
生平经历潜邸岁月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年八月二十八日(1215年9月23日),忽必烈生于漠北草原。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的嫡次子(元宪宗蒙哥是嫡长子,旭烈兀是嫡三子,阿里不哥是嫡四子)。
忽必烈长大后,“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抚下。
”忽必烈年少有大志,早在1244年,年轻的藩王忽必烈“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
”元宪宗元年六月十一日(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
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
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元宪宗二年(1252年)六月,忽必烈前往草原觐见蒙哥,奉命率军征云南。
元宪宗三年(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军从陕西出发,进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国,元宪宗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忽必烈灭大理国。
云南地区并入大蒙古国版图。
1256年,段兴智前往漠北和林皇宫觐见蒙哥,被蒙哥任命为大理总管,子孙世袭。
从1254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到1382年驻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兵败自杀,元朝大理总管段世战败归降明军,元朝从此统治云南地区长达128年。
1256年夏天,以南宋扣押蒙古使者为理由,蒙哥正式宣布了攻击南宋的意向,1258年农历七月,蒙哥率大军攻入四川北部,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1259年初,在合州城下攻势受阻。
忽必烈率军抵达河南汝南,继续向南宋进发,并派命杨惟中、郝经宣抚江淮。
元宪宗九年八月十五日(1259年9月3日),忽必烈统领中路军渡过淮河,攻入南宋境内,随后一路向南,在湖北开辟新的战场,进攻长江中游的鄂州。
元宪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
元宪宗九年九月初一日(1259年9月19日),在四川的忽必烈异母弟末哥派来的使者向忽必烈宣布蒙哥去世的消息,并请忽必烈北归继承帝位。
忽必烈则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
”于是进攻南宋,并多次获胜,后来,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和林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阿蓝答儿在开平附近调兵,脱里赤在燕京附近征集民兵,使者催促忽必烈早日北还。
元宪宗九年十一月二日(1259年11月17日),儒臣郝经上《班师议》,陈述必须立即退兵的理由,坚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决心。
忽必烈声称要进攻南宋首都临安,留大将继续对鄂州的围攻,增加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元宪宗九年闰十一月二日(1259年12月17日),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求和,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元宪宗九年闰十一月二十日(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军抵达燕京(今北京市),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民兵,“民心大悦”。
忽必烈率军在燕京近郊驻扎,度过整个冬天,并积极和诸王联络,准备在1260年春天召开库力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
登基称帝元世祖忽必烈在庚申年(1260年)农历四月发布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全文,在即位诏书中,忽必烈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1251—1259年在位)为“先皇”。
此即位诏书节选自元英宗时期元朝官修政书《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元刊本之影印本。
《皇帝登宝位诏》全文之后的诏书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中统元年(1260年)五月发布的《中统建元诏》,建年号“中统”。
庚申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大臣拥立下于开平(后称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石别苏木)自立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庚申年四月四日(1260年5月15日),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1251—1259年在位)为“先皇”。
中统元年五月十九日(1260年6月29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
庚申年(1260年)农历四月,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城西按坦河被部分宗王和大臣拥立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
幼弟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为此发动战争争夺帝位,双方战争时断时续,一共持续了四年之久。
中统五年七月二十八日(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势穷力竭,归降忽必烈,忽必烈赦免了他和跟随的诸王,只是处死了他的众多谋臣。
。
阿里不哥失败后郁郁寡欢,于1266年去世。
至元元年八月十六日(1264年9月7日),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
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大元。
帝国分裂趁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内战,西北地区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纷纷自立,此时尚在西亚进行西征的旭烈兀也准备自帝一方,不论忽必烈还是阿里不哥都只得到一部分宗王支持,没有召开成吉思汗四子嫡系后裔参加的大忽里台,忽必烈不被广泛承认,于是,忽必烈将大汗在西亚的直辖地(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封给旭烈兀换取旭烈兀的支持,旭烈兀建立伊儿汗国(其实旭烈兀留在西亚,忽必烈也没办法,但忽必烈给了旭烈兀统治的合法性)。
忽必烈将大汗在中亚的直辖地(阿尔泰山以西直到阿姆河的农耕和城郭地区)封给察合台汗阿鲁忽换取阿鲁忽的支持。
而钦察汗国早在元定宗贵由和元宪宗蒙哥统治时期已经取得实际上基本独立的地位。
因为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导致蒙古帝国表面上维持统一,实际上已经分裂,帝国西部为四大汗国实际控制,帝国东部为忽必烈实际控制,忽必烈于庚申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登基称帝,“既以正立,一时豪杰云从景附,全制本国,奄有中夏,挟辅辽右、白霫、乐浪、玄菟、秽貊、朝鲜,面左燕云、常代,控引西夏、秦陇、吐蕃、云南,则玉烛金瓯,未为玷缺。
藩墙不穴,根本强固,倍半于金源,五倍于契丹。
”1260年忽必烈登基称帝后,他控制了漠南草原,以及原金朝和西夏故地,吐蕃,云南,西域东部等地区,阿里不哥控制的则是漠北草原和西域西北部地区,1264年忽必烈最终击败阿里不哥,完全控制帝国东部,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后,忽必烈实际管辖的政治版图包括(古今地名对照):
中原地区(位于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北地区(包括整个黑龙江流域)、朝鲜半岛北部、漠南漠北蒙古草原全境(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西伯利亚南部地区、西域大部分地区(今新疆东部和南部)、吐蕃地区(包括今青海、西藏、四川西部等地)、以及云南地区等地。
皇族内战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
胜利之后忽必烈立即向各系兀鲁思派去急使,召他们东赴蒙古草原,重新召开忽里台大会。
世祖重开忽里台的目的,是因为他考虑到中统元年三月二十四日仓促即位于开平,没有四大兀鲁思的代表参加,不符合成吉思汗的扎撒(法律),故而准备依照传统惯例,在祖先发祥地斡难---怯绿涟之域召开由各系宗王参加的忽里台,重新确立自己的大汗地位,并借这次大会扼制帝国分裂的趋势。
钦察汗别儿哥、察合台汗阿鲁忽和伊利汗旭烈兀(忽必烈之弟)一致同意东来赴会。
元世祖也向窝阔台汗海都派去了急使,但海都拒绝前来。
当然,这次原定于至元四年(1267年)召开的忽里台没能如约举行,主要是因为各汗国之间随后爆发战争,以及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阿鲁忽、旭烈兀、别儿哥三位汗王先后去世。
(旭烈兀1265年去世,别儿哥、阿鲁忽1266年去世,他们不可能参加1267年的忽里台,否则蒙古帝国皇族之间的内斗也许可以停止)。
但窝阔台汗海都的抗命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反叛意图。
1269年,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召开塔剌思忽里台会,达成了共同反对拖雷家族控制的大汗直辖地(忽必烈实际控制区)和伊儿汗国(旭烈兀家族控制区),并划分各自在阿姆河以北地区的势力范围的协议。
塔剌思大会是大蒙古国分裂解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从此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脱离了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大汗)的直接控制,对此后数十年中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窝阔台汗海都一直和忽必烈敌对,企图夺取大汗之位。
终元世祖忽必烈一朝,元朝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征战不休,直到元成宗时期才彻底解决西北问题。
建立太庙中统四年(1263年)农历三月,忽必烈下诏在燕京(后来改称大都)建立太庙。
至元元年(1264年)十月,初定太庙七室神主。
至元二年农历十月十四日(1265年11月23日),忽必烈祭祀太庙,为皇祖成吉思汗上庙号太祖。
至元三年(1266年)九月,太庙始作八室神主。
十月,太庙建成。
丞相安童、伯颜建议制定尊谥庙号,忽必烈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为大蒙古国的前四位帝王成吉思汗、窝阔台(元太宗)、贵由(元定宗)、蒙哥(元宪宗)上庙号和谥号,为他们的皇后上谥号;并追尊也速该、术赤、察合台三人为皇帝,也为他们上庙号和谥号,并为拖雷(已经于1251年被追尊为皇帝)改谥号为景襄皇帝,并将他们四人的正妻追谥为皇后,也上谥号。
太庙八室,这八位和他们的妻子的神主各居一室。
建立元朝设置官吏庚申年四月初一日(1260年5月12日),忽必烈立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中书左丞。
中统四年五月六日(1263年6月13日),忽必烈立枢密院,以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以燕王真金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立总制院,以总制院统领全国宗教事务并管辖吐蕃地区,以国师八思巴领之。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书省右丞相桑哥认为总制院职责重大,故向忽必烈奏请根据唐朝时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者的缘故,改名为宣政院。
忽必烈同意,并任命桑哥和脱因为宣政院使。
至元五年七月四日(1268年8月13日),忽必烈立御史台,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以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以张雄飞为侍御史。
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因刘秉忠之劝,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的国号正式出现。
定都大都元太祖十年五月二日(1215年5月31日),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克金中都(今北京市),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太师、国王木华黎改中都为燕京。
元宪宗六年(1256年)三月,忽必烈命刘秉忠在开平(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建立王府,忽必烈在此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
中统四年五月九日(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诏升开平府为上都。
中统五年八月十四日(1264年9月5日),忽必烈发布《建国都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两都制正式形成。
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忽必烈由上都迁都到中都,定中都为首都,忽必烈迁都中都后,居住于中都城外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内,并随即在中都的东北部,以大宁宫所在的琼华岛为中心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规划兴建工作,上都成为陪都。
至元九年二月三日(1272年3月4日),忽必烈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元大都包括南城(金中都旧城)和北城(元大都新城),两者的城墙“仅隔一水”。
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1274年2月9日),宫阙告成,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在大都皇宫正殿大明殿举行朝会,接受皇太子、诸王、百官以及高丽国王王禃所派使节的朝贺。
统一天下1268年秋天,元军开始围困襄阳,将襄阳和樊城分隔开来进行围困,至元十年正月九日(1273年1月29日),在回回炮的助攻下,元军将领阿里海牙攻克樊城,襄阳彻底成为孤城,元世祖降诏谕襄阳守将吕文焕,阿里海牙亲自到城下劝降吕文焕,保证吕文焕和城中军民的安全,吕文焕犹疑未决。
于是阿里海牙和吕文焕折箭为誓担保,吕文焕感泣,至元十年二月二十四日(1273年3月14日),吕文焕和儿子出城投降,归顺元朝。
元军经过接近五年时间包围,最终取得襄阳。
但是以后的进展则相当顺利。
至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1274年7月20日),忽必烈向行中书省及蒙古、汉军万户千户军士发布问罪于宋的诏书《兴师征南诏》。
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七月,忽必烈发布《下江南檄》,派伯颜统率大军讨伐南宋,并告诫伯颜要学习曹彬不杀平江南。
伯颜后来取临安,的确做到了忽必烈的要求。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伯颜率领大军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宋恭帝派遣使者给元军统帅伯颜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在降表中宋恭帝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元军俘虏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以及南宋宗室和大臣,灭南宋,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
至元十三年二月十一日(1276年2月27日),忽必烈发布《归附安民诏》,诏谕江南一带新附府州司县官吏士民军卒人等,稳定江南社会秩序,安定江南士人和百姓之心。
逃离临安的部分大臣陆秀夫等人,先后扶持宋端宗,宋帝昺,建立海上流亡政权,在东南沿海一带继续和元军对抗。
至元十六年二月六日(1279年3月19日),在厓山海战中,元军将领张弘范击败南宋海军,南宋丞相陆秀夫挟8岁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不少后宫和大臣亦相继跳海自杀。
《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
南宋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至此,天下一统,元朝结束了中国自安史之乱以来520多年的分裂局面,全国有一个统一的首都大都(今北京)。
辽阔疆域忽必烈统一天下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远超汉唐盛世。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朝不仅在疆域面积上远迈汉唐,而且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控制程度上也远超汉唐盛世。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朝的疆域范围:
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库页岛,并到达朝鲜半岛中部的铁岭和慈悲岭一带,北到西伯利亚南部(谭其骧版地图认为北到北冰洋),到达贝加尔湖以北的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西北至今新疆大部分地区,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以及缅甸北部,南到南海,东南到达东海中的澎湖列岛。
忽必烈在位时期和中亚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多次交战,双方互有胜负,1289年,窝阔台汗国夺取元朝控制下的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元朝只控制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且末、焉耆等地区。
终忽必烈一朝,元朝始终控制新疆北部的别失八里(今乌鲁木齐东北)一带和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哈密等地。
漕运运输隋朝南北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沿广通渠达大兴城长安,北由永济渠达涿州、南经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达江都、余杭。
元朝京杭大运河比隋朝南北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大大缩短了从北京到杭州的水路距离。
开凿背景元朝统一全国后,元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而经济中心仍在江南。
“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大都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主要通过隋朝修成的南北大运河北运,这条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之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
要从江南运送物资到大都,迂回曲折,需要水陆并用,极其不便,为了避免绕道洛阳,元朝政府决定裁弯取直,开凿新的运河,缩短江南和大都的水路距离,从元大都到江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济州和临清之间、通州和大都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
元朝在山东境内开凿了济州河和会通河,把济州和临清连接起来,又在北京境内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把通州和大都之间连接起来。
从而使得南起杭州,北至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
济州河,元朝政府开凿的沟通泗水(今泗河)和汶水(今汶河)的运河。
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工,至元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1283年9月18日)凿成。
这条运河南起南起济宁路济州(今山东济宁)东南之鲁桥镇,北到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西南之安山,全长150余里。
济州河完工后,元朝政府又开凿了一条沟通汶水(今汶河)和御河(今卫河)的运河,至元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1289年2月10日)开工,至元二十六年六月初四(1289年6月22日)凿成,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初四日(1289年7月22日),忽必烈赐名“会通河”。
这条运河南起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西南之安山,经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西北至东昌路(今山东聊城),又西北至于临清(今山东临清),达于御河,全长250余里。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政府开凿坝河作为运粮河。
这条运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全长40余里。
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正月开工,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凿成,此运河凿成后不久,至元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1293年8月26日),忽必烈从上都返回大都,路经积水潭,看到“舳舻敝水”,非常高兴,赐名“通惠河”。
这条运河由负责水利的都水监、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
从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连通数条河流后,至西水门进入大都,南汇为积水潭,然后经大都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出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全长164里。
通惠河建成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从江南杭州来的大批漕船可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
积水潭成了繁华的河运码头,元大都成为内陆港。
另外,海运至通州的漕粮也可经通惠河直达大都。
南北交流加强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出色地解决了“南粮北运”问题,元朝后期,“岁运米至京者五百万石。
”元朝新运河的开凿为南北物资的流动提供了重要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陆地上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它的修通同时带动了运河沿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元朝京杭大运河比隋朝南北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大大缩短了从北京到杭州的水路距离。
对外战争至元三年(1266年),大蒙古国皇帝忽必烈给日本的国书,在国书中,忽必烈在国书开头自称“大蒙古国皇帝”,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称为“朕”,此时距离他1271年将国号“大蒙古国”为“大元”,还有5年时间。
这是1268年的复制品,现藏于日本东大寺尊胜院,被称为“蒙古国牒状”‘调伏异朝怨敌抄’。
在灭南宋前后,元政府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琉求国)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入侵日本国最为著名,也最惨烈。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发动第一次侵日战争,日本史书称之为“文永之役”,以三万二千余人,东征日本。
至元十八年(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发动第二次侵日战争,史称“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军十余万人,到达次能、志贺二岛,却碰到台风,溺死近半。
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这两次征日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亦有观点认为,忽必烈担心归附军的忠诚,故而借东征日本而一举消除隐患。
晚年与去世1281年3月20日,忽必烈爱妻察必皇后去世。
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日(1284年1月24日),右丞相和礼霍孙率百官奉玉册玉宝,为元世祖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诸王百官朝贺如朔旦仪,大赦天下。
1286年1月5日,皇太子真金去世,连续几年的时间里,爱妻和爱子的先后去世,使忽必烈悲痛不已。
此外,忽必烈晚年饱受肥胖与痛风病痛之苦。
过度饮酒也损害了他的健康。
至元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1291年6月18日),忽必烈下诏颁布元朝第一部全国性的法律典籍《至元新格》。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于大都皇宫紫檀殿去世,享年79岁,在位35年。
忽必烈葬于起辇谷。
忽必烈去世后,在顾命大臣伯颜等人的拥戴下,其孙铁穆耳于1294年5月10日在上都继承皇位,是为元成宗。
1303年,元成宗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西北的四大汗国重新承认元朝的宗主国地位。
尊谥庙号至元三十一年五月初九日(1294年6月3日),元成宗为忽必烈上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蒙古语称号薛禅皇帝。
《世祖皇帝谥册文》,内容如下:
维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五月庚戌朔、越九日戊午。
孝孙嗣皇帝臣某,再拜稽首言:
臣闻继志述事,非尽孝无以致其诚;表行诔功,非定谥无以称其实。
肆邦彝之具举,维天道之协从。
钦惟先皇帝膺箓受图,体元立统,蚤从藩邸,茂著徽称。
为治之基有常,经国之略则远。
役用众智,独断于衷;总揽万机,如指诸掌。
内朝廷,外侯牧,等威迭降,罔不适中;先教化,后刑名,本末相循,亦皆有序。
在御迨逾于三纪,推尊合冠于百王。
若夫惠及困穷,恩加降附。
慎终如始,每存好仁之心;保小以仁,特示包荒之量。
扩盛猷之鸿鬯,沛膏泽之醇醲。
方其泰运渐亨,戢济多难,离纲复缀,混一四方。
传檄而氛祲开。
涣号而方维定。
干旋坤转,不足以喻其机;雷厉风飞,不足以比其捷。
至于嘉言博采,惟典谟训诰是师;诸艺毕延,尽阴阳图纬之学。
考音律以创字画,参古今以制礼仪。
振耀威灵,肃陈兵卫。
白旄黄钺,时则亲巡;犀甲雕弧,止于不用。
其圣德弗可及已,神功蔑以尚焉。
盖文之所加者深,武之所服者大。
是用升崇吉祔,揆卜刚辰。
谨遣摄太尉臣兀都带奉册宝,上尊谥曰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伏惟睿灵,俯垂昭鉴。
思皇多祜,锡羡无疆。
世祖实录至元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1294年7月19日),元成宗诏翰林国史院修《世祖实录》,以完泽监修国史。
元贞元年六月十一日(1295年7月24日),翰林承旨董文用等向元成宗进呈《世祖实录》,包括《世祖皇帝实录》210卷,《事目》54卷,《圣训》6卷,总计270卷。
明朝初年史官修《元史》,参照实录修成《世祖本纪》14卷,为《二十六史》中篇幅最长的本纪。
《世祖实录》今已失传,其主干内容保存在《世祖本纪》中。
董文用等《进实录表》,内容如下:
典谟述尧舜之功,令名显著;方册布文武之政,义问宣昭。
粤自汉、隋,及夫唐、宋,咸有信史,以贻后来。
况大业丰功,震今耀古,惟深善述,首议丕扬。
洪惟世祖皇帝仁孝英明,睿谋果断。
爰从潜邸,有志斯民,植根干而佐理皇纲,聘耆德而讲明治道。
始平大理,再驾长江,过化存神,有征无战。
迨其龙飞滦水,鼎定大都,革弊政以维新,扩同仁而一视。
规模宏远,朝野清明。
内则肇建宗祧,创设台省,修举政令,登崇俊良;外则整治师徒,申严边将,布扬威德,柔服蛮荒。
加以圣无不通,明靡不烛,守之以勤俭朴素,养之以慈惠雍和。
收揽权纲,综核名实,赏罚公而不滥,号令出以惟行。
万汇连茹,群雄入彀,削平下土,统正中邦。
慕义向风,声教实朔南之暨;梯山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