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题库博文学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3278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 题库博文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哲 题库博文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哲 题库博文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哲 题库博文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哲 题库博文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 题库博文学院.docx

《马哲 题库博文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 题库博文学院.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 题库博文学院.docx

马哲题库博文学院

 马哲选择题库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

(a)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的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是彻底的科学性。

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8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

9休莫说感觉是人与世界的屏障属于不可知论。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实践。

12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行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3人化自然:

被打上社会烙印的自然。

14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内外动力和源泉。

1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种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即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为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为同一性。

16从设计图纸到工程竣工说明了: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17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1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19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的优良传统强调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

2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前者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后者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1‘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句话所包含的哲理是:

认识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22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23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可以防止科学发展受到阻碍。

2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说明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26逻辑证明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补充。

27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

29布料和缝纫机属于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0社会意识形态:

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和观念的总和。

31观念上层建筑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政治法律思想。

32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

生产关系。

3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看它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4在物质关系和生产关系中上层建筑属于思想关系。

3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6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7“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种观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38解决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

商品交换的实现。

39在任何社会形态中,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使用价值,价格内容的是价值。

40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1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4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43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是(追求)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44所谓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45商品的生产成本: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

46商品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47当今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

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即传统经济成分与现代经济成分并存。

48消灭剥削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一定高度的发展。

49企业经营全球化的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50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全面社会化。

5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资本社会化为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52美苏冷战全面发展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

5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5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5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56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7.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58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国家政权问题。

59列宁看来,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列宁所提出的这个新论断的依据是:

以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60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政治斗争。

61人的依赖关系是: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2物的依赖关系是: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3“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性概念。

64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是:

消灭利益差别。

(“三大差别”是指工农差别;城市和农村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

65“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共产主义社会分配方式。

66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共产主义社会。

67“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是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

68“自由王国”是指:

人们摆脱了自然和社会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义的状态。

69“两个必然”是指: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70“两个决不会”是指: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的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问题、何者是第二性问题;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中正确的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不能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性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万物的差别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各不相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又承认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明确指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就是高度抽象的哲学上的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它克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也与归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划清了界限,同时也批判了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中主义。

折中主义最终也会走向唯心主义。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它的理论意义表现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第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整个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中千差万别的事物是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和发展着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客观的,又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原理,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的;关于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人们的认识是个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基础上的,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也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没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就没有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

3、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生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走向灭亡就成必不可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即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他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4.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其产生根源有:

  

(1)历史根源: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

也就是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不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困苦,就比较容易相信精神的力量,或者说从内心希望精神是第一性的。

  

(2)阶级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唯心主义符合反动阶级(剥削阶级)的需要,他们需要用这种思想去控制人民的思想,往往夸大精神的作用,以达到统治的目的。

所以剥削阶级会用此方式维护自己的统治。

(3)认识根源: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

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则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章

6简述时间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为实践服务,随实践的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彻底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是:

⑴、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

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8、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9、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论述题)

答: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并非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每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需要不断发展的,而每一个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因此,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真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

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

因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们只能不断地接近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永远不会穷尽它。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地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

它把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凝固化,使之变成僵死的教条。

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绝对化,把不断发展的马克主义看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乱套,结果导致在实践中失败,危害了革命事业。

相对主义真理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这样,就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相对真理认为,既然科学始终总是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那末真理只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性。

实际上,科学史上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的过程,是真理不断发展的过程,决不是真理绝对性的否定。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物理学的发展,并不是说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中不包含任何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的真理。

  (3)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坚持。

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如不超出主观范围,不跟客观世界接触,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同时,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因为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不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相比较,同样也无法解决真理检验标准的问题。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

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相对照、相比较,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程度如何,即检验出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

11、简述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1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13、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上层建筑的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

当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4、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为什么?

不是,是生产力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发展根本原因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运动而推动,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最最根源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

15、简述当代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第四章

16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使有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的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价值但只有这种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4、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须需品的价值决定,它包括三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18、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几个阶段、采取形式和执行的职能?

产业资本正在循环过程重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一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它属于商品的的流通过程。

在这一阶段上,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的已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只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第五章

19简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总之,灾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0、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

他是如何实现的?

垄断理论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

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垄断资本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21、简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因:

1,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每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只是自己的劳动,分配个人的消费品也只能以劳动为依据。

2.,由于存在旧的分工,人们的劳动存在重大的差别,而且劳动只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第一需要。

3,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按需分配的高度。

22、简述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1,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较于落后。

2,经济结构二元性。

3从生产关系上看这些国家的经济成分较复杂。

4,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依附性不同程度的依附于发达国家。

第六章

23.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人民,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这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4.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桌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领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5.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呢?

第一.经济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