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3229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

《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

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填空或名词解释)

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自身发展必需的,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3、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

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把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

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806年)

5、在18-19世纪教育名著,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斐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则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6、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

⑴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⑵指导教育实践;⑶指导教育改革;⑷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

(简答)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7、教育的功能:

⑴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还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⑵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职能;教育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⑶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递、保存文化;创造、更新文化;传播文化;⑷教育的育人功能:

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发展,使生理、心理素质得以呈现;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造就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8、人的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象、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点。

10、论述:

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中,我们突出教育的作用,原因有以下几点:

⑴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的活动。

⑵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⑶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⑷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1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1)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做到因材施教。

(3)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做到了解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总之,教育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并非要迁就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要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其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不断提高其身心发展水平。

第四章我国的中等教育

12、中等教育的构成:

中等学校可以分为初级中等学校和高级中等学校两级。

13、义务教育概述: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

14、义务教育的特点:

(1)义务教育的强迫和免费

(2)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基础性(3)义务教育的民族性和公共性。

民族性和公共性是义务教育的灵魂。

(4)义务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5)义务教育的时代性和历史性(6)确立义务教育的法律,实施义务教育,需要长期的努力(7)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是政府行为。

15、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颁布教育法令,第一次把“教育”与履行法律“义务”联系起来,从国家的强制力来推进和实现国民教育的普及。

16、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历史从此进入了在法律保障下迅速发展的新阶段

第五章教育目的和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17、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集中体现为培养人的质量标准,主要是回答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

18、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六章课程

19、我国学者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等。

20、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应当区别两个层次的课程:

一是正式课程。

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正式引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按照编制的日课表实施。

二是潜隐课程,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21、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

(2)相关课程(3)融合课程(4)广域课程(5)核心课程(6)活动课程。

22、我国普通学校的课程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1)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的编排方式有圆周式和直线式。

第七章教师

23、教师的基本义务就是教好学生。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来存在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种观点,“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24、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生活动。

教师的劳动特点是由教师的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和劳动的手段决定的。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5)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25、论述:

如何建立教师的素养?

答:

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忠诚于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3)教书育人(4)为人师表。

26、教师的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能力: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好功课,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教育实际工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4)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

27、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最集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3)双向反馈(4)教学相长

28、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1)理解学生

(2)以身作则(3)深入细致地工作(4)做好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工作

教师资格条件:

包括: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3)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4)具有教育教学能力(5)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国家资格考试合格。

第八章德育(上)

29、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1)“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2)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智育、体育等是并列的概念。

(3)同其他各教育相比,德育更多地反映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

更直接地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发展需要的制约。

30、论述题:

我国德育目标体系的特点:

我国德育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面向共产主义的未来,从当前中学的实际出发而科学地制定的。

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它的特点,那就是方向性与现实性统一、普遍性与先进性分层、基础性与超前性交融、阶段性与连贯性兼顾。

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1)突破了偏狭的德育观念,客观、完整地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

(2)德育目标更加贴近实际,更加事实求是,即坚持方向性,又突出现实性,克服了过去在德育目标上脱离实际、要求过急过高、抽象说教、缺乏实效的弊端。

(3)德育基本任务本身包括三个层次:

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这是普遍性要求;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这是先进性要求;(4)突出了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培养。

(5)德育目标分级分层,更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第九章德育(下)

31、德育过程的特征:

(1)德育过程以学生行为的改善为终极目的

(2)德育过程通过活动来展开(3)内部矛盾运动是德育过程发展的动力(4)德育过程关注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5)德育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32、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教育:

(1)良好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2)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3)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4)学生的班级学习活动是重要的道德教育情境(5)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及其他思想教育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33、关于政治教育:

(1)政治教育的宗旨是提高觉悟、形成信念或信仰

(2)中学的政治教育是以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的政治基础教育(3)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

(填空,选择)

34、大德育课程:

包括四种类型:

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和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

35、常用的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

(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6)心理咨询法(7)生活指导法

36、论述:

德育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德育方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

各种具体的方法之间存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辨证关系。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应脱离整个方法体系而孤立地加以运用。

任何的方法,如果它的作用不受同时和它一起运用的其他方法的制约,就不可能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方法体系本身是不断变化着、发展着、不能永远不变。

正所谓“常则有法,定法则无”。

况且,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条件来选择德育方法,由于受教育者的主观情况与客观条件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因此,对任何对象、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方法是不存在的。

任何工作也不像教师的工作那样需要随机应变的灵活性。

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和开拓精神。

第十章智育

37、智育的概念:

智育是教育者指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8、智育的任务:

(1)掌握知识

(2)形成技能(3)发展智能

第十一章体育与卫生

39、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体育亦称为“体育运动”。

它是以锻炼身体、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运动主要是指学校体育。

它是向学生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运动能力和良好习惯锻炼的方法。

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十二章美育

40、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它是以陶冶情感、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提供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41、“美育”这个概念,在西方一般认为是由德国剧作家和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使用的。

42、美育的特征:

(1)情感激励性

(2)认知形象性(3)意志自由性

4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基本任务,审美能力是指体验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44、美的具体形态是丰富多彩的,按照美的事物产生的条件,人们一般将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

45、美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情感陶冶为核心,用音乐、美术、文学三件法宝。

第十三章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46、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

(1)劳动技术教育:

是指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是全面发展教育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职业技术教育:

是指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47、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1)实践性

(2)技术性(3)教育性

第十四章教学工作(上)

48、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49、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活动。

学生在此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教材等为中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这种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学。

50、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的,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教学原则即是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

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51、现阶段我国中学教学原则是: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贯彻科学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的要求是:

1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学;2根据各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发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以身教人。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是:

1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之间的关系;2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3)因材施教的原则,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

1研究了解与科学诊断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基础;2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保证;3“大面积丰收”与培养尖子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目标(4)循序渐进的原则(5)最优化原则(6)直观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8)巩固性原则

52、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3)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4)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53、教学认识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间接性;2教学环境的潜隐性;3教学中介的多样性;4教学发展的高效性;5教学主体的发展性。

第十五章教学工作(下)

54、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内隐和外显的动作体系。

55、论述题:

在教学种,存在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一种是启发式,一种是注入式。

启发式强调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一切有效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其智力,变苦学为乐学、被动地学为主动的学。

而注入式则把学生看做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只从主观愿望出发,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兴趣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仅起信息的负载和传递作用,学生则起接受贮存的作用。

判别一种教学是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关键在于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

56、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具体又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讲读

(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57、论述题:

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认同感----即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理智和感情上的认同;参与度----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合作;综合化----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集中了各种方法之长而达到的集约化、最优化;时效性----优质高效、省时低耗;移情性----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移情体验。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反思性教学,研究学生学习和自身教学的可能性,根据教学条件的不断变化,不断掉正和校正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58、学校教学工作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和会结合方式。

历史上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和分组教学。

59、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的学生,编成固定认输的班级,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按照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60、课的基本结构组成部分: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

61、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平定等工作。

62、论述题:

如何评价一节好课?

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紧凑(5)积极性高(详见P3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