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馆的珍宝.docx
《殷墟博物馆的珍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殷墟博物馆的珍宝.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殷墟博物馆的珍宝
殷墟博物馆的珍宝
殷墟博物馆是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期间新诞生的一座殷墟文物精品博物馆。
如果按照《中国博物馆学概论》所说的“从博物馆所在的位置”、“藏品的性质和博物馆所反映的内容来划分”,殷墟博物馆因坐落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东侧的洹河河曲环抱处,即今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处东侧,所陈列展示的文物和建筑遗迹及自然遗物皆为殷墟考古出土之物,故该馆属全国最具盛名的殷墟遗址文物精品博物馆。
博物馆的职能是对特定时期、范围内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并借助陈C列展示的藏品艺术形象,向广大公众传播相关的人类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知识,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求知的需要,艺术欣赏的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生活。
这当然也是殷墟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或者说博物馆的功能。
在国际博物馆界,公认的博物馆功能基本上包括了三 方面,即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研究和传播,而陈列、展览通常被划入博物馆传播的范畴。
殷墟博物馆同样也具备了这三种功能,尤其是研究功能,在世界上是第一流的水平,就“传播”功能而言,要借助于殷墟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悠久和文物的精美艺术形象向国人乃至海外观光者昭示灿烂的殷商文明,寓史于教,因此说,该馆是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有关展厅还利用电脑、灯箱、三维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殷墟发掘的部分实况、文物及相关知识,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并用文字或图片介绍了相关背景知识。
1、 殷墟博物馆的兴建
殷墟博物馆是一座殷商王朝文物精品博物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安阳市市委、市政府共同建设,2005年9月25日开馆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图四二)
殷墟博物馆外景(图四二)
殷墟博物馆坐落在宫殿宗庙遗址东侧的洹河河曲环抱处,古老的洹水从其东侧蜿蜒流经。
周边树木葱茏,风景宜人。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馆藏文物内容的设计、陈列艺术的设计等,都是大手笔的杰作,给人以大器、古朴、典雅、厚重的殷商文化氛围。
博物馆的主体建筑营建在地面以下,这是响应联合国世界古迹理事会(ICOMOS)“严格保护古遗址景观”新理念的结果。
展室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外形酷似甲骨文“洹”(
)字。
位置及自身结构表达着两个意思:
一是寓意古老的洹河孕育了以甲骨文化为特色的殷商文明;二是寓意“博物馆内的殷商文物永远栖身洹河怀抱”之意。
当然,这样的设计,最终体现的还是为了不影响殷墟的景观。
游客从地表望去,洹河岸边视野开阔,隐隐可见一幢方正的青铜墙体建筑被如茵绿草托起,提示着博物馆的位置。
这一设计朴素大方,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
观光者进入博物馆需要穿越螺旋式“回”字形“历史走廊”,由高向低,“历史走廊”假定以今天地面为“当代”,而以博物馆陈列室所在的地面为3000多年前的“商代”,在由今天的地面通向博物馆入口处的走廊内侧,以用青石做成的一条“时间线”,将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灭亡至1911年辛亥革命约3000年的历史,按所经朝代存亡长短标出清、明、元、宋(五代)、唐、隋、南北朝、两晋、三国、东汉、西汉、秦、战国、春秋、西周、商不同朝代。
游客沿着这条“历史走廊”,可以准确找出商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时间定位。
博物馆的徽标设计也很别致,徽标取自殷墟出土青铜器铭文中的
(子)字,颇具动感,似在向游人招手欢迎。
更重要的是,据学者研究,“子”字正是商族的“姓氏”。
青铜墙位于博物馆的正中心。
外形方正,墙体上部的每一个外侧面都设有浮雕青铜兽面纹饰,下部饰以殷商文物中常见的“乳钉纹”。
由于该墙体是整个博物馆唯一明显高于现代地面的建筑,它起着提示游人的作用。
游客沿着“历史走廊”进入“商代”地面,首先看到的是“青铜墙”下一处方正的庭院。
庭院的正中是一方池水。
池水波光荡漾,池中隐约可见有一片褐色龟甲,甲上以古老的甲骨文书体铭刻着“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诗句。
诗句选自甲骨学家、首位到殷墟进行考古发掘的著名学者董作宾先生的书法作品。
池水中“水上风来自成文”寓意安阳洹水之滨是甲骨文的发祥地。
游客由“水院”便可进入馆室,馆室分五个展厅陈列展品。
2、 殷墟博物馆的陈列内容
殷墟博物馆陈列室分大邑商厅、青铜厅、玉器厅、文字厅、特展厅共五个展厅,所陈列的均为商代文物中的精品,其中的青铜器和甲骨文也是全世界最精美的同类藏品。
五个展厅共同诠释着一个概念:
殷商文明!
大邑商厅:
三千年前的繁华都邑
大邑商厅陈列有关殷商先民的生活用具、食物遗存、建筑遗存、货币和部分自然遗物,共计244件,并描绘了洹河之滨的部分殷商时期的四合院景观,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们进入“大邑商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列柜上的各种陶器,陶器是商人的日常用器,其种类有鬲、甗、甑、簋、豆、罐、觚、爵、壶等,各种器物体量大小不等。
旧中国被盗墓贼瞧不起的这些陶制品,为什么在博物馆里却倍受器重,而成为陈列座上的“贵宾”呢?
(图四三)
B
D
A、大邑商厅
B、殷代陶三通水管及白家坟西地三通水管出土情形。
水管每节长42厘米,管外径21.3厘米。
出土时三通水管呈“ T ”形,南北一条水管保存17节,全长7.9米;东西向的一条保存水管11节,全长4.62米。
C、殷墟出土的白陶罐
D、妇好墓出土的陶埙 乐器
(图四三)
追溯世界考古史,原来这些古代的陶器有独特的妙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的历史轨迹。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书中说:
“我们进行殷墟文化分期,是以文化层叠压关系和常见日用陶器的变化为主要依据,其他文化遗物,根据陶器分期寻找其演变规律。
”殷墟出土的各期陶制品的陶质、器类与纹饰的演变;各期陶器形制的演变是殷墟文化分期和殷商考古的主要内容之一。
商代的白陶质地精致,显示出制陶业的高水平,此外还烧制出硬陶和原始瓷器,为瓷器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器类上,生活用具占绝大多数,建筑用的陶器也迅速发展。
陶器出土的数量极多,对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生活及各时代的文化分期、断代,都有重要意义。
殷墟出土的常见日用陶容器,按其用途不同大体可分为炊器、食器、盛贮器等三大类。
炊器有鬲lì、甗yan、甑zèng;食器有豆、簋guǐ、盂;盛贮器包括酒器和水器等,有尊、壶、卣yǒu、罍léi、瓿bù、觯zhì、斝jiǎ、罐、盆、盘等。
其他陶制品按其用途大体可分为建筑材料、工具与生活用具、乐器、艺术品和杂器五大类。
建筑材料有陶水管一种,多系泥质灰陶,散见于少数遗址中。
如殷墟白家坟西地发现的两条管道,呈“ T ”字形排列,南北向保存的一条水管17节,全长7.9米;东西向保存的一条水管11节,全长4.62米。
交接处用一节三通水管相沟通。
三通水管的两端也与其他齐口水管相同,只是中部向外伸出一个圆形管孔,构造相当巧妙。
长42厘米,直径21.3厘米。
工具与生活用具有砂轮、“将军盔”、陶垫、陶制印模、网坠、纺轮、调色器等。
乐器有灰陶埙和白陶埙。
艺术品有人
像和人头像、牛头、龙头、鸮和杂器等。
大邑商展厅的陈列还通过电脑动画展示了“会说话”的“子商”,“子商”是根据2003年殷墟 孝民屯西M9出土的陶制人头设计展示的。
该件陶制人头被放置在一件独立展柜内,每当参观者走近展柜观看时,会自动触发感应器,于是展柜正面将出现这件文物的电脑动画,并伴随着地道的“安阳话”:
“你好,我的名字叫子商。
子商这个名是考古学家给我取的。
我原本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对于殷墟出土的商代玉雕、石雕人和陶塑人面具等,以“放大表现”“聚光展示”的手法,将商人的形象展示在参观者面前。
这种“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在当今博物馆中并不多见。
商族死亡平民的人骨体质人类学测量和考古发现的商代人像写实艺术品,表明商人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
青铜厅:
殷商文明的精髓
青铜厅陈列殷墟出土的青铜器160件。
殷墟是中国境内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遗址。
这些器类包括容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
大部分青铜器,特别是容器,除其实用功能外,还作为礼器使用。
各类器物或庄重伟岸、或小巧精致、或装饰精美,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水平。
展厅集中了考古发掘的商代青铜器的精华。
展品的种类、规格、铸造工艺均列全世界各博物馆所藏商代青铜器之首。
著名的青铜器包括司母辛鼎、戍嗣子鼎、M160有盖提梁鼎、司
母大方壶、郭家庄M160号墓出土的铜尊等
均是稀世珍品。
(图四四)
A
B
C
D
E
(图四四)
A、青铜厅
B、司母辛大方鼎 礼器
此鼎共发掘二件,成对,其形状基本相同是殷代的大型炊煮器。
其中标本789,口下长边一面的内壁中部有铭文“司母辛”三字。
重128公斤,另一件重117.5公斤。
C、殷墟郭家庄M160出土铜方尊
通高44.3厘米,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发掘。
方尊的肩部四角各铸有象头,象鼻上卷;四角的中部各铸一“多齿角龙头”。
形制精美。
D、司
母大方壶 肩部铸有一条“一头两身”的龙。
龙角为“长颈鹿角”形。
E、M160墓出土的有盖提梁鼎
通高33厘米,口径21.6厘米。
出土时盖与器口锈蚀,粘连的十分紧密。
揭开盖后,鼎内有猪肉,肉的体积占器腹之大半。
此鼎造型奇特,在殷墟首次发现。
3000多年前的猪肉,如何保存至今,这个“肉文物”是个待解之谜。
如殷墟青铜器中的龙纹极为丰富多彩,有爬龙纹、卷龙纹、一体两头龙纹和一头双身龙纹等。
另有龙头、蛇头合身纹、四足尖角龙纹等。
由于龙纹是由各种角型的兽头和蛇的躯干组成的形象。
因此,按其角型可以分为长颈鹿角龙纹、多齿角龙纹、虎耳角龙纹、后卷角龙纹、前卷角龙纹、曲折角龙纹、螺旋形角龙纹和尖角龙纹等。
殷墟青铜器中的龙纹饰变化奇异,反映了龙这种幻想中的动物之族类繁多,青铜时代的龙则主要是把它看做自然
力量的形象而加以崇拜。
铜器和玉器上的龙纹艺术,表现了殷人的宗教意识和审美情趣。
长颈鹿角龙纹和一头两身龙纹。
如青铜厅妇好墓铜壶,有盖。
标本794号,腹上部四面中部各有一条一头两身的龙,龙口向下,一双长颈鹿角竖起,足内屈,长身卷尾。
龙身饰菱形纹。
壶的圈足四面各饰对称的前卷角龙纹。
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出土的铜尊,肩部四边中部各饰一圆雕多齿角龙头。
青铜器陈列强调四点:
一是通过展出陶范及珍贵的制范工具解读青铜器的铸造过程;二是将若干商代贵族墓中出土的青铜器成批、成套展出,反映商代不同青铜器之间组合关系;三是专门对青铜器进行分类解读;四是通过切割展厅空间,局部抬升地面和局部增亮等手段,辟出礼乐展台,解读商代青铜器与礼乐文化的关系。
商代的的进攻性兵器包括戈、矛、钺、刀、短剑、镞等;防御性兵器则有胄、甲和盾。
陈列柜上还展示着一个战死沙场的商人士兵头骨:
头骨上的兵刃损伤痕共4处。
人头骨的体质特征表明死者是一名男性。
他可能为保卫自己的国土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甚至战死,但终究如何返回殷王都邑,又如何归葬于自己的家族墓地呢?
这至今仍是个谜……
玉器厅:
美石背后见证商人用玉
玉器厅陈列殷墟出土的玉器100余件。
包括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杂器等不同品类,以龙、虎、鸟、鱼、兔、兽面以及璧、环、璜、玦、柄形饰为主。
殷墟出土的玉器据不完全统计,总数约在2600件。
商代先民酷爱玉器。
殷墟大量商墓中的墓主都以玉器为随葬品。
这里展出的玉器,仅仅是商代玉器中的一小部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用玉。
这些玉器展现了商代玉工精湛的琢玉工艺,更反映了商代贵族和平民的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图四五)
璧 外径11.23厘米玉鸟 长4.59厘米
玉牙璧 直径3.55厘米玉鱼刻刀 长4.22厘米
(图四五)
玉器中有一部分是玉佩,殷代先民有佩玉的习俗。
《礼记》云: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古人认为美玉象征着德行,爱玉必重德,所以要长久地将玉佩系在身上。
甲骨文厅:
零距离阅读最古老的汉字
文字厅陈列了殷墟考古发掘出土的甲骨文近100片,约一半是完整的大版甲骨,无论是质量还是甲骨上的字数,均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最为珍贵的藏品。
另外,还展示了“91花园庄东地H3甲骨堆积模型”,并介绍了甲骨的整治、占卜和释读的相关知识。
殷墟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发现4500多个单字,已认识的近2000字,常用而无争议者已达1000多字。
其余多为地名、人名或族名等,考释难度较大。
虽然如此,甲骨文的内容还是基本可以明了的,其内容涉及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历法、气象等各方面。
对于那些尚未考释的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字可能还会逐渐被释读。
(图四六)
A、91花东H3甲骨堆积层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宫殿区南的花园庄东地发掘,这是当时出土情形。
B、卜甲 殷墟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出土
甲骨文已具备了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尤其是象形字更为有趣,如甲骨文
(日)、
(月)等取天象、
(土)、
(田)等取地理,
(木)、
(禾)像植物枝干,
(人)、
(女)象征人体,
(郭)、
(门)等像城郭与宅门之形。
(舟)、
(车)像水陆交通工具之形。
(羊)、
(鹿)、
(象)、
(豕)、
(犬)、
(马)、
(鱼)、
(龟)等像动物的特征,恍若与图画无异。
特展厅:
一睹镇国之宝的风采
以上大邑商厅、青铜厅、玉器厅和文字厅为殷墟博物馆的常设展厅,“特展厅”用于博物馆的特别展。
当前两件特级展品,其中一件是司母戊大方鼎,这是2005年9月殷墟“申遗”期间,安阳市人民政府向国家博物馆借来的特级展品,它是国之重器,“镇馆之宝”。
此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6厘米、宽79厘米,重875公斤。
1939殷墟王陵大墓出土,是中国迄今考古发现最大的鼎。
这件商代青铜礼器,庞大雄浑,纹饰精美,青铜配方之科学,中外专家学者称赞,司母戊鼎不仅是商代青铜文化中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青铜铸造史上罕见的瑰宝。
铸造这样的重器,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组织劳动力的经验。
这反映了奴隶制发达和人民高度的创造能力。
(图四七)
(图四七) 司母戊大方鼎
特展厅陈列的“妇好三联甗”,是一件前所未见的殷代巨型炊具。
尾声:
海外殷墟文物仍需国人挂怀
由特展厅通往出口的走廊墙壁上悬挂了10个灯箱,个个晶莹剔透,隐约可见淡灰色底纹映衬出一幅精美的文物照片。
如青铜器、玉器,也有刻辞甲骨。
照片内的文字说明提示着流失海外的殷墟文物。
设计者希望通过这批照片,让参观着留下两个印象,一是殷墟文化具有世界性影响,精美的殷商文物征服了不同国家的收藏家和美术受好者;二是提醒参观者,这些流失到异国他乡的殷墟文物,仍需国人挂怀。
(图四八)
A
B
C
D
A、龙纹卣 通高25.5厘米,日本个人收藏。
B、鸮形尊 高22.4厘米,日本不言堂藏。
C、玉虎 长6.0厘米,美国佛罗里达州诺顿美术馆收藏。
D、饕餮纹兕sì觥gōng 高25.5厘米,日本个人收藏。
安阳袁林
1简介
袁林于1916---1918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筹资兴建,占地近139亩(约合92713平方米),耗资约72万元。
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而规模略小,袁氏墓冢则仿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的形制修成,为内包水泥,外砌石墙的独特欧式风貌。
照壁、牌楼、碑亭、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等建筑,以神道为中轴,分布其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承袭我国传统建筑规制,又吸取西洋建筑风貌,形成了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陵园建筑特色。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河南省仅存的少数几个官式建筑群之一。
2选址
1916年,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病逝。
当时主政的北洋政府遵其“葬吾洹上”的遗愿,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赶赴安阳,“慎选堪舆,勘定吉壤”,“绘具详图”,“招商筑墓。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耗资70余万银元,在洹水河畔建起了这座占地近140亩的浩大茔宅。
3景区介绍
袁林以神道为中轴线,南北绵延两公里。
硕大的照壁是整个袁林的最南端,照壁内侧满饰砖雕图案,技艺精湛、庄重典雅,是全国现存照壁中规模最大、纹饰最精美的一个。
绕过照壁,沿神道北上,跨糙石桥、青白石桥,袁林的另一座大型建筑——牌楼便映入眼帘。
与传统木、石结构不同,袁林的牌楼是用铁筋洋灰石子筑就,这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极为少见。
当年,为了修建这座陵墓,北洋政府专门从日本进口了大量水泥,粉饰太平。
如今,这六柱五楼冲天式的高大牌楼,雄居神道中央。
而在它的每个柱子顶端都盘踞着一个阔口仰面的神兽——望天吼,为这座建筑凭添了几分神秘、威严、镇摄之力。
牌楼两旁,汉白玉质的望柱、石像生遥遥相对。
望柱,是袁林陵地的标志,高一丈五尺,耸立于基座之上。
柱身六面,满饰花纹。
上面的花纹称为“章”,因为总共有十二种,所以称作“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是中国传统的帝王专用纹样,它以黼黻为中心,四周围绕着日、月、星、龙等不同的图案,经过石匠的巧手雕琢,共同组成了一件难得的浮雕佳作。
神道两旁的文武翁仲最能体现袁林时代特色。
它们真人般大小而略胖,完全是袁世凯执政时期的装束。
文官头顶平天冠,身着祭天大礼服,袖手肃立,神态恭谨;武官身着北洋军服,腰扎皮带,手握军刀,神态威武,共同守卫着袁林。
这一文一武,时代特征鲜明,即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又充分体现了袁世凯时期的礼仪风貌。
碑亭,是袁林中比较重要的建筑之一。
它面阔三间,亭内伏卧着一座巨大的石雕,叫作赑屃。
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之一的赑屃喜好负重,所以人们安排它来驮碑。
在这个高达5.5米的墓碑上,雕刻出了数条蟠龙,翱翔云中,显现出墓主人身份的非比寻常。
墓碑正面则镌刻“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苍劲挺拔的端楷大字,这出自于袁世凯好友徐世昌的手笔。
转过碑亭,便来到堂院前。
堂院是袁林最重要的、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堂院大门,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上覆绿琉璃瓦,面阔三间。
在堂院大门的每一扇门板上,都有横七排、竖七排的铜门钉,它不仅起到装饰门面的作用,更重要的体现出一种森严的等级,表明它的主人虽然比故宫里的皇帝低一个等级,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贵人物。
过了大门,便进入堂院。
堂院是一组四合院式样的建筑,由景仁堂和东、西配殿组成。
景仁堂居中,是当年来祭祀袁世凯的地方。
室内设有供桌、灵位以及袁世凯生前的衣冠剑带。
而东西配殿则作为其他高级官员休息的地方,陈设相对简单。
在院内神道的中央,原来还陈列着一座风磨铜鼎炉,可惜解放前不幸遗失,只留下了一个汉白玉的基座。
穿过堂院,即达袁世凯的墓庐。
来到这儿,眼前豁然开朗,这里与前面的景象迥然不同,一派欧式风格。
罗马式的大柱子、浑铁铸就的大铁门、青石砌成的墓庐,与前面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墓台前的大铁门是呈“山”字形,以浑铁铸成,镶嵌在西洋柱廊式的白石双柱之间。
铁门的上端各有一个八角徽章,徽章的中心仍是十二章纹,反复强调着墓主人的独特身份。
墓庐作圆形,由三层台阶隆起,周围雕有十二尊石狮,更加显示出了一种威严之势。
那么,袁世凯的墓庐是怎么样修建起来的呢?
据记载,它是平地起墓,像我们平时盖房子一样,先打地基再建墓室。
墓室分为左、右两个。
左墓室用来安葬袁世凯,而右墓室则留给了他的原配夫人于氏。
为起到保护的目的,在砖砌的墓室外又加上了一层一米多厚的钢筋水泥作为外框,所以非常坚固。
据说,当年整个墓区由藜寨围护,寨外辟渠注水,环绕周遭;寨内松柏梅槐浓荫蔽日,在平旷的洹上一带,的确是一处景致福地。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莅临袁林视察。
他饶有兴趣的参观过后,做出指示,要把袁林保护起来,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
弹指间,神州换了新颜,昔日的荒冢上建起了人民的博物馆,成为了知识的殿堂。
修葺一新的房舍中,陈列出殷商王朝的文明,展现了清末民初的跌宕曲折,记录着今天的酸甜苦辣。
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到这里聆听民族已逝的历史,感悟辛酸的屈辱,追忆灿烂的辉煌。
回首往事,展望明天,爱国主义的情愫、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细心回味,激奋之余,更能享受那份静谧的惬意、幽雅的欢愉。
袁林,这一昔日的总统陵园也焕发出新的光彩,映射出中华儿女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的铮铮铁骨。
4建筑特色
袁林按照明、清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璧的构筑手法,以中国古典传统形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古今并存,风格殊异。
穿过中国传统的牌楼门之后,是林荫夹道的神路。
神路两旁是对立着的华表、石马、石虎、石狮、石雕武将、石雕文臣等。
这当然是按照“帝王”的规格,为袁世凯墓做仪仗。
令人感到特别的是,不论石马、石虎、石狮还是文臣武将,全都是短腿。
其碑亭是传统式的。
亭内袁世凯的墓碑也是和封建社会中的帝王将相一样是由巨大的赑屃背负。
过了碑亭,就是大门。
正面有一座大殿,两侧有陪殿,全是清代风格的建筑。
再往前行,便是大墓台基。
台基有三道门,中间的铁门又完全是西式建筑,貌似民初的“大帅府”。
然而,铁门上挂着的墓徽却是雕刻着苍龙、猛虎等。
铁门内的三层高台大墓,便是袁世凯葬身之处。
它呈圆形,全用钢筋水泥浇铸,周围雕的石狮也是模仿西式的“写实”,而不是中国传统式的“写意”。
袁世凯这个古怪的墓反映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瞬息多变的身份。
5背景资料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项城县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
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
袁世凯早年科举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弃文投军,依附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
1892年,大清藩属朝鲜内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
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
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
1895年受命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
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的收获。
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
1898年参与镇压维新派。
1899年任山东巡抚,逐步接近清廷的权力中枢。
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7年入主军机处、兼任外务部尚书。
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
此处原为天津盐商何炳莹的一座别墅,面积约13?
3公顷。
袁购买后扩充改建,共建9个宅院,姬妾9人,人各一院。
正厅“养寿堂”为袁的居室。
宅中置有花园,题名“养寿园”,并开天平渠引漳河水入园,小溪长流,山林峻石,亭台水榭。
宅四周筑高大围墙,建有炮台,由当局派两营马队护卫,俨然像一座城堡。
袁世凯择居洹上,尽管他每天草笠木履,从舟垂钓,自称洹上渔翁、容庵老人,好像谢绝尘世的样子,但却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他重登政治舞台的野心。
洹上村筑有铁路专线,时与朝野要人来往,并设有电报房。
袁虽身居乡野,其触角却伸向四面八方,每天都要用一两个小时处理电信“公务”。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使他终于得到东山再起的时机。
他先迫使清廷起用他出任内阁总理大臣,独揽了军政大权,后又窃取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
1915年复辟帝制,自称“洪宪皇帝”。
这在当时不难理解。
1916年3月,宣布恢复中华民国。
同年6月因患尿毒症离世。
北京政府依照袁“扶柩回籍,葬我洹上”的遗愿,在安阳洹上村东北的太平庄北侧,建造了一座帝陵式的大型陵墓,葬袁于此,人称“袁林”。
安阳县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在安阳市区西南25公里的宝山之麓,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
是一处东魏时期(公元534~550年)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的石窟及塔林群。
灵泉寺石窟始凿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止于宋代。
现存有东魏至宋代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塔200余处,并有北齐双塔和唐代双石塔。
灵泉寺摩崖石塔按年代编排,反映出历代塔式的沿革。
灵泉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诏寺僧灵裕法师(道凭的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