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测套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2461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测套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测套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测套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测套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测套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测套题及答案.docx

《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测套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测套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测套题及答案.docx

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测套题及答案

忠源中学2016届高三级周测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王国维写了一篇专论艺术形式美的美学论文,题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这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专论,值得我们重视。

王国维在这篇论文中,系统地考察了古雅(艺术形式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下一些论点:

一、艺术的意象(壮美或优美)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

用王国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

”“吾人之所以感如此之美且壮者,实以表出之之雅故,即以其美之第一形式更以雅之第二形式表出之故也。

二、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

换句话说,同一内容,同一意象,由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因而就有雅与俗的不同。

王国维说:

“即同一形式也,其表之也各不同。

同一曲也,而奏之者各异;同一雕刻绘画也,而真本与摹本大殊。

诗歌亦然。

‘夜阑更炳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诗)之于‘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词),‘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之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蝶恋花》词),其第一形式同,而前者温厚后者刻露者,其第二形式异也。

一切艺术无不皆然,于是有所谓雅俗之区别起。

三、但是艺术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

王国维说:

“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

”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论断。

意思是说,艺术形式美的使命在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完美,因此只有通过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一个传统的思想。

这个传统思想反映了艺术形式美的一条规律,当艺术的感性形式诸因素把艺术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欣赏者为整个艺术形象的美所吸引,而不再去注意形式美本身时,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形式美。

在这里,艺术形式美只有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否定得愈彻底,实现得也就愈充分。

这是王国维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四、艺术形式美有自己独立的价值。

王国维认为艺术形式美(古雅)可以离开艺术意象(壮美或优美)而有独立的价值。

这是不错的。

但艺术形式美的这种独立价值终究是相对的,因为艺术形式美终究不能完全脱离艺术内容和艺术意象。

王国维没能指出这一点,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王国维对于艺术形式美具有独立价值的论证,也有很多不妥当的地方。

例如,自然中不美的东西,到了艺术中,可以产生“不可言之趣味”,王国维认为这种趣味都来自艺术形式美,这显然是片面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趣味主要还是来自艺术的意象,而不是来自艺术形式美。

这一点,并不因为艺术家描写的对象是自然中不美的东西就有所改变。

王国维对艺术形式美的考察,是相当系统的,比历史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都要深入得多。

其中显然有康德美学的影响,但他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见解,对后人进一步研究艺术形式美很有启发。

(选自叶朗《美学史大纲》,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艺术形式美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它们的艺术形式美不同,故而前者雅而后者俗。

B.王国维认为,“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

这是因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才能表现出来。

C.王国维认为,“一切艺术无不皆然,于是有所谓雅俗之区别起”,即:

一切艺术都是因为形式美不同,所以才有了雅和俗的区别。

D.所谓真正的艺术形式美,即:

艺术内容通过感性形式诸因素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由此而使得欣赏者不再去注意形式美本身,而是完全沉浸于整个艺术形象的美之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艺术形式美只有通过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一个传统思想。

B.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才能表现出来,但艺术形式美可以离开艺术意象而有独立的价值。

C.王国维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认为“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

D.自然中不美的东西,到了艺术中,可以产生“不可言之趣味”,这种趣味主要来自艺术的意象,而非艺术形式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形象地说明了王国维“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的论断,即:

艺术形式美的目的在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完美,为此它只有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

B.中国古代著名文论家王弼认为,“意”(主旨)要靠“象”(艺术形象)来显现,“象”要靠“言”(语言文字)来说明。

但是,“言”和“象”本身不是目的。

“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显现“意”。

因此,为了得到“象”,就必须否定“言”;为了得到“意”,就必须否定“象”。

这与王国维的论断是一致的。

C.中国古代著名文论家叶燮在论水的波澜之美时说,只有当水的“质”空虚明净,微风鼓动,生出的波澜才是美观的,如果换成一条臭水沟,遇风而动,虽然也会出现波澜,但是只能扬起恶味,哪里有什么美呢?

这说明艺术形式美不能完全脱离艺术内容和艺术意象。

D.杜甫的《登岳阳楼》前四句写登楼所见,拉开了浩大无边的景观,风格昂厉;后四句突音转调换,格调幽咽,怆然含悲。

前后大开大合,有一种顿挫回环之美。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这主要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美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

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

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

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讨之。

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

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

以诛化及为名,三月,发自东阳,行收兵,将趋江都,下余杭郡,比至乌程,精卒六万。

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

时齐郡贼帅乐伯通据丹阳,为化及城守,法兴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

武德元年八月,复闻越王侗立,乃上表于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

承制置百官,以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尚书左丞,徐令言为尚书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法兴自克毗陵后,谓江淮以南可指捴①而定,专立威刑,将士有小过,便即诛戮,而言笑自若,由是将士解体。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并握强兵,俱有窥觎江表之志。

法兴三面受敌,军数挫衄②。

陈棱寻被李子通围于江都,棱窘急,送质求救,法兴使其子纶领兵数万救之。

子通率众攻纶,大败,乘胜渡江,陷其京口。

法兴使蒋元超拒之于庱亭,元超战死。

法兴与左右数百人投吴郡贼帅闻人遂安,遣其将叶孝辩迎之。

法兴至中路而悔,欲杀孝辩,更向会稽。

孝辩觉之,法兴惧,乃赴江死。

初,法兴以义宁二年起兵,至武德三年而灭。

(节选自《旧唐书》第五十六卷)

注:

①指捴(zǒng):

指挥。

②挫衄(nǜ):

挫败。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B.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C..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D.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

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

隋代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

 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宇文化及叛变后,沈法兴野心渐起,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

B.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杨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得到杨侗认可。

C.沈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沈纶打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

D.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途中竟变心欲将之杀害,被发觉后因畏惧而自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

(5分)

(2)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形象地写出女主人公对恋人朝思暮想,翘首以待的句子是“,”。

(2)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愁后,表达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3)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钱穆:

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

1960年,耶鲁大学把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当代大儒钱穆,他们这样评价说:

“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个大儒的人,却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

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

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

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晚上读史,中间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

钱穆小时候身体一直很弱,每年秋天都生病,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他一直为自己健康担忧,一次从一本日本书上看到讲究卫生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便警醒自己,从此每天起居有恒,坚持静坐散步,记日记,以此督促自己。

晚年他把自己长寿的秘诀都归功于有规律的生活。

从1912年起,在十年半时间内,钱穆辗转四所学校任教,读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

十年面壁,钱穆终于找到自己的治学门径,专治儒学和史学,自称“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

(《宋明理学概述·序》)钱穆之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研究对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

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

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当我幼年,在前清时代,就听有人说,‘中国不亡,是无天理。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

”这种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后来治学的动力,“莫非因国难之鼓励,爱国之指导。

”(《中国文化精神·序》)在无锡三师时,钱穆已经完成《国学概论》,并开始撰写其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学者蒙文通看到他的文章,慕名前来造访,打开“系年”手稿便被吸引了,在回南京的车上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认为该书“体大精深,乾嘉以来,少有匹矣”。

钱穆虽然自学出身,却从不迷信权威。

当时学术界正流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观点,顾颉刚也是康的拥护者。

钱穆对此十分怀疑,他没有因为顾颉刚于己有恩就放弃己见,而是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用事实证明康有为的观点是错误的。

顾颉刚对此毫不介意,不仅将此文在《燕京学报》发表,还推荐他到燕京任教。

钱穆称,“此等胸怀,万为余特所欣赏。

”钱穆的文章影响极大,一扫刘歆遍造群经说,在经学史上另辟了以史治经的新路子,对经学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其观点也逐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

“北平各大学经学史及经学通论课,原俱主康说,亦即在秋后停开,开大学教学史之先例。

”(罗义俊)

钱穆后来到北大任教,胡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钱穆并不因此而在学术上苟同他,他的许多观点都与胡适不一致,胡适认为孔子早于老子,他却认为老子早于孔子。

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学术观点不一致,故意拿胡适的观点来诘问,他也毫不掩饰,常在课堂上批判胡适。

据他的学生回忆,他常当众说:

“这一点,胡先生又考证错了!

”并指出哪里哪里错了。

当时胡适声誉日隆,敢这样批评他的在北大也仅钱穆一人而已。

钱穆治学讲究有大视野,从大处入手,由博而精。

“先从大处着手,心胸识趣较可盘旋,庶使活泼不落狭小。

”他从自己十年苦读中领悟到,求速成找捷径是做学问的大忌,治学者应该“厚积薄发”;认为“中国学问主通不主专,中国学术界贵通人不贵专家”。

(郦家驹《追忆钱宾四师往事数则》)他虽是治史专家,却披阅广泛,发现学生有好书就借来一读。

40年代在西南联大时,钱穆见学生李埏有一本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也颇有兴趣,并据此写了《道家与安那其主义》一文,发表后引起了读者极大兴趣。

他主张多读书勤思考,触类旁通,认为中国治学与西方不同,西方学问分门别类,互不相关,中国学问分门不别类。

经史子集四部,是治学的四个门径,入门后,触类旁通,最后融而为一。

认为“读书当细辨精粗”,“读书当求识书背后之作者”。

而且要抱着谦虚的态度,对任何作者都要先存礼敬之心,这样才能有所得。

(选自欧阳悟道《民国那些范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钱穆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是从一次读曾国藩家书中得到启发,开始自学成才的。

B.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

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在爱国之心的激励下,钱穆对中国史学和儒学深入研究,著作等身。

C.钱穆不顾及顾颉刚,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指出康有为的观点是错的,这说明钱穆将学术放在第一位而置恩情于不重要的位置。

D.钱穆虽是治史专家,却披阅广泛,借学生的书读,说明他放得下架子,治学不拘一格。

E.钱穆认为治学应有大视野,只要博览群书,多思考,触类旁通,治学就有成就。

(2)作为评传,本文有多处文字对传主进行了评论,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6分)

(3)文章分别写到顾颉刚和胡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4)钱穆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初到迪拜,见不多,识不广,迪拜五光十色、________的纷乱生活给了我强烈的刺激,不禁感叹,迪拜真是土豪遍地啊!

(2)现在,许多年轻人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流连于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没有抱负,一辈子________、浑浑噩噩地虚掷光阴,与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3)贪腐分子都曾为官一方,却没有为民谋利之心,他们贪图享受,道德败坏,腐化堕落,每天过着________的生活,终为人民所唾弃。

A.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纸醉金迷B.纸醉金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C.花天酒地纸醉金迷醉生梦死D.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花天酒地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朝鲜军方周六警告说要对韩国边防部门发动打击,同时针对美国发出了新的核武威胁,作为对所谓韩美“严重”挑衅的回应。

B.近期,一些地方相继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教训极为深刻,损失极其惨重,警钟震耳。

C.《烽火·冼星海》这台音乐剧并没有原封不动地用冼星海作品,而是将《黄河大合唱》等作品融入剧情,希望能让观众在剧情中听到他的作品,享受到音乐的美妙及其作品的精神。

D.据报道,比起平躺或趴着睡,侧着睡对人的大脑更有帮助,因为侧睡有利于大脑进行自我清理,同时也可以减少阿兹罕默症、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经疾病。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他们的统治永远无异于一个野蛮阶段。

有着复杂的典章制度、从本能状态进入能够未雨绸缪的理性状态的文明,属于文化的高级阶段。

①这当然不是只有今天才能找到的迹象

②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最终解体是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的

③他们被不无道理地称为野蛮人

④彻底摧毁一个破败的文明一直是群众最明确的任务

⑤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

⑥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知识贵族而不是群体

A.②③①⑤④⑥B.②①④③⑤⑥C.④①②③⑥⑤D.④③①②⑥⑤

六、写作(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我儿子5年没有回家了,他是公务员,他很忙”。

临近春节,一对来自湖南郴州的老夫妻发的一条博引发网友普遍关注。

短短的一句话,透露出老人对儿子能够回家的强烈期盼。

为了满足百岁母亲看遍祖国山山水水的心愿,成都双流县处级干部陈录雪辞去公务员工作,把一辆二手轿车改装成“房车”,带母亲周游全国各地。

身上没钱,他就沿途打工挣钱,钱凑够了,再继续到下一个地方旅行。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B选项前后不是因果关系。

注意,A选项“其第二形式异也”,这里的“第二形式”指的就是艺术形式美;“温厚”和“刻露”实为“雅”和“俗”。

2.【答案】B【解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B选项是王国维的观点。

3.【答案】D【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原文第五段认为“王国维认为艺术形式美(古雅)可以离开艺术意象(壮美或优美)而有独立的价值。

这是不错的。

但艺术形式美的这种独立价值终究是相对的,因为艺术形式美终究不能完全脱离艺术内容和艺术意象。

”杜甫的《登岳阳楼》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并非其艺术形式美所致,主要还是在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意象。

4.【答案】C【解析】文言文断句要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沈法兴)自称梁王,建年号为延康,改变更换隋朝的官员,很遵循陈朝的旧制,当时,杜伏威占据历阳(今安徽和县),陈稜占据江都(今江苏苏州),李子通占据海陵(今江苏泰县)”。

该句中的“曰”是“为、是”意,而非“说”,“延康”是年号,不是“改易隋官”的主语,“是时”是状语前置,应断开,因而选C。

5.【答案】D【解析】弑:

 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6.【答案】B【解析】B项由原文“承制置百官”(承圣旨设置百官)可知杨侗认可了他的自封,故正确。

A项“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错。

沈法兴起兵后,进发至乌程时,才拥有六万精兵。

C项“沈纶大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错,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沈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攻打李子通,却被李子通打败,李子通乘胜追击,攻占京口。

D项“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的途中竟因变心欲将之杀害”错。

沈法兴在投奔闻人遂安的途中欲杀害的是叶孝辩。

7.【答案】

(1)翻译:

沈法兴自己认为世代居住在南方同姓宗族有几千家,被远近的人所归向顺服,便与元祐的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擒住元祐,并向远近百姓发布号令。

[得分点:

“代”,“为……所……”“执”,各1分,句意2分]

(2)翻译:

毗陵通守路道德率领军队抵御沈法兴,沈法兴请求跟他联兵,趁会盟之机偷袭杀害路道德,进入占据毗陵城。

[得分点:

“拒”,“连和”,“因”,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沈法兴是湖州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人。

父亲沈恪,是陈朝官吏,官至特进、广州刺史。

法兴在隋代大业(605年—618年)末年担任吴兴(今浙江湖州)郡守,东阳贼寇首领楼世干举兵反叛朝廷,攻略郡城,隋炀帝下诏命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一同讨伐楼世干。

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煽动兵变,弑杀隋炀帝。

沈法兴自己认为世代都居住在南方,(家族世代都是郡中有声望的大姓),同姓宗族就有几千家,被远近百姓归向顺服,便与元祐的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擒住元祐,并向远近百姓发布号令。

以诛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三月从东阳出发,边行军边收集兵马,往江都趋进,攻下余杭郡(今浙江余杭区),待进发至乌程(今浙江湖州)时,已拥有六万精兵。

毗陵通守(今江苏常州)路道德率领军队抵御沈法兴,法兴请求跟他联兵,借会盟之机偷袭害杀路道德,进入占据毗陵城。

当时齐郡贼寇首领乐伯通占据丹阳(今江苏丹阳),为宇文化及守卫该城,沈法兴派遣陈果仁攻陷丹阳。

(沈法兴又攻陷余杭和毗陵),于是平定江表十余郡,任命自己为江南道总管。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杨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承圣旨设置百官,任命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左丞,徐令言为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沈法兴自从攻克毗陵(今江苏常州)后,认为江、淮以南只须自己指挥调遣即可平定,专门设立威严的刑罚,将领士兵有小过错,就立即被诛杀,他却谈笑如常,十分镇定,因此将领士兵人心叛离。

(沈法兴)自称梁王,建年号为延康,改变更换隋朝的官员,颇为依循陈朝的旧制。

当时,杜伏威占据历阳(今安徽和县),陈稜占据江都(今江苏苏州),李子通占据海陵(今江苏泰县),(三人)均拥握重兵,均有觊觎江表之意。

沈法兴三面受敌,所率的军队数次被挫败。

不久,陈稜在江都被李子通围困,陈稜窘困危急,送人质(到沈法兴和杜伏威处)请求出兵援助。

沈法兴让儿子沈纶带领几万军队(与杜伏威一同)救援陈棱。

李子通率领众人攻打沈纶,沈纶大败,李子通趁着胜利的形势渡过长江,攻陷占领京口(今江苏镇江)。

沈法兴派遣他的仆射蒋元超抵抗李子通,(双方)在庱亭交战,蒋元超兵败身亡。

沈法兴和左右数百人投奔吴郡贼寇首领闻人遂安(复姓闻人,名遂安),(闻人遂安)派手下将领叶孝辩迎接沈法兴。

沈法兴至半路后悔,想杀了叶孝辩,而改道奔赴会稽。

叶孝辩发觉了沈法兴的意图,(沈法兴处境很窘迫),沈法兴惧怕,于是投江而死。

当初,沈法兴在义宁二年起兵,到武德三年灭亡。

 

8.

(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

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9.“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10.【答案】

(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1.

(1)【答案】B3分,D2分,E1分,AC不给分。

【解析】A项,“是从一次读曾国藩家书得到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