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最新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关注社会第2课论雅而不高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x
《学年度最新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关注社会第2课论雅而不高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最新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关注社会第2课论雅而不高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最新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关注社会第2课论雅而不高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关注社会第2课论“雅而不高”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本课话题——修养
一、从课本中积累
“有道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看来,肚子里‘缺货’,学问做不成,场面上的事情也捉襟见肘。
”一个人,要做到“肚中有货”,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
二、从生活中积累
修养,是雨中人的彩虹,是攀援者的渴望,是跋涉者的路标……有修养之人,攀援于峭壁之上,他心中没有一失足粉身碎骨的畏惧,有的只是对顶峰绮丽景象的渴望;有修养之人,独行于漫天风沙的大漠里,而他的视野中不是露于荒野的白骨,而是通向绿洲的路标……
三、从历史中积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忍受着腐刑的折磨,毅然、决然地选择“苟生”。
那时的他,需要何等的修养、怎样的气度,方能完成那一本大书——《史记》呢?
然而,他的修养战胜了嘲讽、鄙视,战胜了他人亦超越了自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终于完成。
四、从名言中积累
1.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
——罗斯金
2.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
——西塞罗
3.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黑格尔
4.如果通过修养达不到提高鉴赏力的目的,修养两字也就毫无意义了。
——波伊斯
5.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冰心
6.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周恩来
一、作者简介
时评作家——李景阳
李景阳,时评作家。
早年从事美术创作,曾任社会科学院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担任16集文化专题片《走进俄罗斯》的策划人和撰稿人。
代表著作是《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对俄罗斯的实证分析》。
二、背景回放
那些不和谐的现象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因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论“雅而不高”》一文。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时髦(máo)
(2)扭捏(niǔ) (3)剔牙(tī)
(4)底蕴(yùn)(5)相形见绌(chù)(6)恺撒(kǎi)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臭
(2)曲
(3)劲(4)稽
2.语境辨析法
(5)很多小作(zuō)坊式工厂里,工人们不能按照国家规定作(zuò)息。
(6)应(yīng)届生在应(yìng)聘时,往往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向别人推介自己。
二、写准字形
(1)
(2)
(3)(4)
(5)(6)
三、用准词语
(一)明确词义
(1)扭捏作态:
言谈举止不大方,装模作样。
(2)各尽其用:
都有各自的用途。
(3)口无遮拦:
说话毫无顾忌。
(4)捉襟见肘:
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5)矫揉造作:
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6)相形见绌:
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辨析正误]
他穿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还在那里扭捏作态,就显得更加滑稽了。
辨析:
“捉襟见肘”一是形容衣服破烂,二是比喻境况困难,与衣服不合身无关。
(二)易混辨析
1.品味VS品位
填一填
①在“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关注自我”的高考作文命题大的方针趋向不变的前提下,“品味生活”仍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方向。
②这次来汉挑战经典,杭越丝毫不担心武汉戏迷不买账,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说:
“武汉的越剧迷很有品位。
”
辨一辨
品味:
动词,仔细体会,玩味。
品位:
名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
2.高雅VS典雅
填
一
填
①水晶灯是华丽的象征,这组水晶灯奢华中又有点朴素,很适合日常的家居用,透明的优质水晶更是高雅生活的体现。
②这款改版后的音箱采用全木质箱体设计,棕色贴皮加上网罩显得典雅复古,整体外观设计工艺精细,箱体纹理细腻流畅。
辨
一
辨
“高雅”多指人的言谈举止或作风高尚,不粗俗。
“典雅”指艺术作品或词句优美,不粗俗。
全文从当前人们常讲的“高雅”说起,针对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雅的未必就高”的看法。
然后,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并剖析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原因,从而揭示了“高雅”概念的真正内涵;并提出要想解决“雅而不高”的问题,就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首先要让我们的物质环境与思想、行为协调起来。
一、阅读课文第2~6段,回答问题。
1.“硬与软‘两张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说明物质的“高雅”是外在的,里面可能暗藏着低俗的精神实质。
2.“看目下时髦男女常将‘档次’、‘品位’挂在嘴头,实则‘上档次’之类总有点扭捏作态”这个句子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那些时髦男女的讽刺与批判,另一方面饱含着强烈的厌恶情绪。
二、阅读课文第7~8段,回答问题。
3.“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得俗”这两句采用整句的形式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说明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对一个人的言行具有导向作用。
4.“就后一种情况言,环境造得越美,丑陋人习越不堪入目;物质越丰富,人的内在匮乏越叫人无法忍受”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手法?
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采用了对比与反衬的手法,说明了外部环境和人的习性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如何理解标题《论“雅而不高”》的含义?
参考答案:
“雅”即高雅。
“不高”就是不高雅,不文明,或者低俗。
本文标题的含义即“论‘高雅而低俗’的现象”。
6.文章反复提到“雅”“高”“俗”,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
“雅”与“高”是相应的关系,“雅”与“俗”是对立的关系,“高”与“俗”也是对立的关系。
1.语言幽默——诙谐风趣,寓庄于谐
文章或以通俗口语直接入文,或引用对联、名句、小说片段,亦庄亦谐,风趣幽默。
如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十分辛辣而又不失风趣地批评了缺乏学识修养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2.对比论证——相得益彰,是非自明
对比论证是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文章中用对比的方法列举了不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
自选超市明示不许品尝与有人偏下手抓,封闭空调车与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住公寓楼与在楼道内大吼大叫,出行乘自家轿车与一路车笛长啸,档次品位常挂嘴边与洋话国骂各尽其用,遮口剔牙与烟雾喷人,雅兴高歌与粗话迭出等。
除现实中的事例外,还把《儒林外史》中“雅得太俗”的矫揉造作之徒和推行白话文而成“俗中大雅”的胡适进行对比。
这些对比在论证“雅而不高”的实质原因过程中充当了有力的论据,使作者有理有据地展开分析;同时一正一反地举例,对照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善恶自知,美丑自明。
如何运用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
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
运用对比论证时要注意:
1.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
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
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2.要有相同的对比量。
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
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楚。
3.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
比是基础,议是升华。
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以“纳谏”为主题,运用横向比较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段。
答:
参考答案: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
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
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
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
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真文化、伪文化鱼目混珠的年代,我们是否已被繁华迷了眼、丢了心?
康德有云:
常有二理,在手心焉;敬而畏之,与日更新;上则为星辰,下则为德性。
但是在今天,当我们只会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长的朵朵浮云时,谁还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
当“简单”的《老鼠爱大米》唱红大江南北时,谁还会重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黄的感动?
当下的文化生活常流于简单、幼稚。
无可否认,青春文学确实能带来梦幻般的感动,通俗歌曲也不失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倘若这一切成为文化的主流,当一个人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拔时,很难想象他能直面现实,让心智与身体共同健康地成长。
当下文化生活的另一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的喧嚣。
每天,大量的娱乐新闻让人们津津有味地咀嚼明星的绯闻琐事,各类“速读名著”“小故事里的大智慧”常入畅销书之列。
以至于有人不无忧心地说,当绿蒂主动投怀送抱时,维特还有什么烦恼?
一个人可以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却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
类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暂时的声色之娱,还有什么能留驻心田,在心湖里回荡几许波纹呢?
个体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遗憾,但当其成为整体性的精神信仰缺失时,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
中国旧有的三纲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是否也成了迷惘的一代?
所幸的是,人文精神并未完全流失。
当年轻志愿者马骅在梅里雪山间失去生命时,便将诗人的理想主义带到了那里,成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的标杆。
当昆曲在大学校园引起轰动时,不由让人相信,传统的文化经典对于麦当劳下长大的年轻人们仍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
一个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对于青少年而言,精神之魂也许并不在远处,而在被重重伪文化掩盖的内心深处。
魂兮,归来。
[佳作赏析]
这是一篇善于独立思考,有着独特见解的文章。
作者透过当下的文化生活常流于简单、幼稚的迷雾和平庸、浮躁的暗流造成的喧嚣,看到了流行文化造成了我们精神文化的缺失,造成了整体性的精神信仰的缺失的严重后果。
试想,一个没有犀利的目光,没有受过较好的传统文化滋养,没有高雅文化的嗅觉和敏感的人,能够思考得这样深入,看得这样深透吗?
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反问句的使用。
从第二自然段开始,作者连用反问句,把流行文化得以流行,流行文化造成的严重后果分析得中肯而透辟。
(时间:
40分钟 分值:
39分)
一、语言表达专练(30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1)广东人特别看重传统 ,不管是在海外的,还是离家乡不远的人们,每年清明都要赶回老家,与父老乡亲一起去祭拜先人。
(2)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减压寻美食已为越来越多时尚游人竞相追逐, 美食成了出游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3)《视野》拒绝无聊的风月、虚假的温情和 的感动,而是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现实问题。
A.风俗 品味 浮浅 B.风俗 品位 肤浅
C.风尚 品味 肤浅D.风尚 品位 浮浅
解析:
选A “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风尚”是褒义词,“风俗”是中性词。
“品味”是动词,指仔细体会,玩味。
“品位”是名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
“肤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常用于观点、认识、体会、理论等等,侧重于不多、不深。
“浮浅”指浅薄,肤浅;浮在表面,不切实际,常用于人的态度、作风等,侧重于指人的态度浮躁、思想浅薄、缺乏修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意。
②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③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④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之久。
⑤在开罗大学的演讲中,奥巴马表示,要和伊斯兰世界开诚布公地对话,寻找共同价值,支持穆斯林,并决心用美国的力量来解决最困扰伊斯兰世界的问题。
⑥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A.①④⑤B.①⑤⑥
C.②③⑥D.②④⑥
解析:
选A ①矫揉造作:
比喻过分做作,不自然。
符合语境。
②捉襟见肘:
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用于形容衣服很不合身,不合语境。
③安之若素:
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
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属用错对象,不合语境。
④惨淡经营:
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
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符合语境。
⑤开诚布公:
指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符合语境。
⑥不绝如缕:
形容声音细微悠长或者局势危急。
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当著名的澳大利亚小提琴家拉出令我熟悉而深情、悠徐而又感伤的主题旋律时,我觉得整个悉尼歌剧院化成了一朵云,而我正坐在云端。
B.“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荣誉称号,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重要的城市品牌,通过“创文”活动,可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C.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语——摩梭语,其文化为达巴文化,信奉藏传佛教,摩梭人作为中国唯一仅存的母系氏族,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
D.“雅”和“俗”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是文学界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理不清这个关系,既影响作家的创作取向,又影响读者的阅读趣味。
解析:
选D A项,语序不当,“令我熟悉而深情、悠徐而又感伤的主题旋律”中的“令我”位置不当,应调至“感伤”前(或删除“令我”);B项,成分残缺,“通过‘创文’活动”中的“通过”一词,使后句缺主语,应删除“通过”;C项,成分赘余,“唯一”与“仅存”重复。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倏忽间,林木疏朗处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清晰可辨,那汩汩的水声好像响在别处。
风过树林,树叶哗哗作响,茂密的枝叶丛里又显出一汪清泉, ,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
A.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溪流异常清冽
B.溪流异常清冽,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
C.溪流异常清冽,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
D.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溪流异常清冽
解析:
选D “一抹青黛”是写形,而“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是比喻泉的清亮。
把“一汪清泉”比喻为“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不恰当。
这样可排除A、C两项。
“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是写溪流,应紧接“溪流”一句,故可排除B项。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面对发红包带来的各种烦恼与压力,特别是辛辛苦苦赚一年钱,回家过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专家表示,春节发红包要量力而行, ① ,切勿为了面子,逞一时之快。
另外,不少人的春节账单中,孝敬父母占很大比重,这包含着自己常年在外对父母亲情上的亏欠, ② 。
建议年轻人平时多关心家人,将过年红包分多次化整为零给父母,尽量常回家看看, ③ 。
答:
①
②
③
参考答案:
①要与自己的收入匹配 ②也有些是为了面子上好看 ③免得春节时压力太大
6.解说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40字)并概括其寓意。
(不超过20字)要求语言简明、准确。
(6分)
画面内容:
寓意:
解析:
解答图文转换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把握图画描述的主体,一是理解图画体现的意义。
这幅图画是两格图画,第一格描绘了笼子、瘦鸟、食物;第二格描绘了笼子、肥鸟。
对比两格图画发现,区别是第一格画里鸟是瘦鸟,第二格画里瘦鸟吃了食物变成肥鸟;而笼子的象征意义十分明显,就是禁锢、关闭等。
由此可以得出图画的寓意是:
接受了某些有诱惑的东西就会失去自由。
参考答案:
画面内容:
此漫画中,一只瘦弱的小鸟挡不住笼里食物的诱惑,钻进去吃食,吃肥之后,再也出不来了。
寓意:
接受诱惑的代价是失去自由。
7.一个人在自己的家里时的行为,往往很随意,有失高雅。
假如你在家中做了一件错事,又不好意思当面向亲人表达歉意,请写一封道歉信。
要求叙述清楚,语言得体,格式规范,不超过100字。
(6分)
答:
参考答案:
爸:
您好!
昨天我吃完西瓜后把瓜皮从阳台扔到了楼下。
您批评了我不文明的行为,我粗暴地跟您顶嘴。
经过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文明、不礼貌的错误。
我向您真诚道歉,并努力改正这类错误。
某某
某月某日
二、阅读理解专练(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
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
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
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
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
“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
“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确立。
即以“雅”为“正”。
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
“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
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也就是说,“俗”还是“雅”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趋赴道德。
也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性。
“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
“风俗”在需要稳定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在需要发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
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的表征。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
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
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摒弃媚俗之时,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境界!
8.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解析:
选B B项“俗”只是“在一定语境中”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9.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
“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
“雅”则是面向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
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解析:
选D A项,“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错。
B项,“‘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片面。
C项,“‘雅’则是……书面约定”没有依据。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
B.“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
“雅”与“俗”是相对的,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
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
人们认可它时,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
D.“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化人以雅”使人脱“俗”。
因此,我们应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培育雅趣,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
解析:
选A B项,“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文中无依据。
C项,风俗“受人的好恶的制约”错。
D项,“我们应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文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