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2182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

1、教育形态1752319305

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划分标准

⑴、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

1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2制度化的教育:

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得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⑵、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1家庭教育:

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2学校教育:

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3社会教育:

指以在广泛的社会活动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⑶、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1农业社会的教育

2工业社会的教育

3信息社会的教育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内容: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的最深厚的动力。

 

3、教育的萌芽,亦称“前教育时期”

西方毕达哥拉斯《金言》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

中国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老子《老子》

庄子《庄子》

无名氏《中庸》

朱熹《四书集注》

王守仁《传习录》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

 

4、教育学的创立

1623年,培根(英)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名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1632年,夸美纽斯(捷)的《大教育学》。

1803年,康德(德)的《康德论教育》。

1806年,赫尔巴特(德)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5、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C末20C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C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代表人物: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克伯屈《设计教育法》

基本观点:

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非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的。

⑵、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有其它目的。

⑶、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⑷、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⑸、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教师,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非领导者。

⑹、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6、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

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菜单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⑴、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实现的。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活技能

2、内化社会文化

3、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

4、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体现。

⑵、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它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

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简单顺从,而是在继承

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和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7、教育对文化、经济的正向功能

⑴、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教育对于文化保存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正向功能。

具体表现: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

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的流动。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通常是:

首先,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教育传播的文化是有选择的。

其次,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

再次,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再对这些文化进行教育学意义的改造。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一方面,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如引进国外的教材、介绍国外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对这些异域的文化进行判断、选择,对本土的文化进行变革、改造,进而整合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文化的融合是要以某种文化为主吸收其它文化的有益成分,引起原质文化的变化。

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教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文化的创造功能:

首先,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其次,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

再次,教育创造文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⑵、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当代教育的突出功能。

两个途径:

1教育通过生产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首先,普通教育的层次,包括中小学教育。

其次,是专门的、职业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再次,是职后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的科学技术的生产通过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实现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再生产。

第二、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8、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最复杂:

是因为教育目的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且总是与社会各方面的人的各种问题联系在一起。

最重要:

是因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的,引导着教育活动目的考虑和选择的方向。

教育活动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特点: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我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需要来规范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

法国鲁索、瑞士裴斯泰洛齐、德国康德、美国马斯洛、法国萨特。

历史发展的表现不相同:

1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

2对待人和社会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在其态度上面具有对立和非对立之分,激进和非激进之别。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变化,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革性,或面对社会,或面对教育自身。

因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立,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此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衡量,离开了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代表人物:

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孔德、涂尔干。

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教育要造就社会化的人,就应该按照社会需求来培养人。

2基于社会(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注重人本性发展的教育,难以形成人的社会意识,容易导致人的社会观念淡化,甚至使人的本性疏离社会,使人的自由行为与社会冲突,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以来,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3、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A、不能以两种理论主张来简单代替教育目的的选择

①两种主张虽然都含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的抽象公式,它们各自的合理性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分析。

②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和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助的,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里啊你,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

B、认识、解决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关系的思维

①对教育目的中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与动态的、发展性的把握,而不是静止、僵化地看待这一问题。

②应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来思考和讨论问题。

C、应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认识和看待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个关系问题

①就一个社会(民族或国家)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

②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的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地理解为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或“分量相等”,应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

在价值实现过程中,能够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使两种教育价值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统一于教育目的或教育过程。

③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

9、我国教育的目的

⑴、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德:

人所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质量、道德追求、人格修养、人生信念等。

智:

人所具有的学识、才能、智慧等。

体:

人所具有的身体活动机能、能量、体质和体力等。

美:

人所具有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注重高全民素质

提高全民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

⑵、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和含义

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含义:

、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㈡、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㈢、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⑶、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德育:

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

智育:

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的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

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⑷、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

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发展的内涵:

㈠、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和谐性

㈡、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2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10、教师职业的作用与地位

⑴、教师职业的作用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是指教师职业对一定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

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起着“先导”作用;

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⑵、教师职业的地位

1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

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

教师职业的劳动报酬及其经济生活状态

3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

法律赋予教师职业的权利、责任

4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内在标准

11、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根据学术标准衡量,教师职业市一种专门性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⑵、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育区别其它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

所谓教书育人,可就是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的成长。

从教书育人的实质来看,教师职业是一种比其它职业更具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12、教师专业发展

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门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1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内容:

㈠、教育只是技能的专业化,形成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㈡、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教师教育专业化。

㈢、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㈣、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队。

2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质量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具体内容:

㈠、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

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的理念和信念

㈡、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区别于其它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

首先,是量的拓展

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

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

㈢、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使就是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

包含:

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

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㈣、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的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体系和教学风格的总和

具体包括:

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

正确的职业动机对职业状况的满意

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

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

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个体的专业发展,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发展的追求,是教师在专业生活过程中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⑵、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叶澜等从“自我更新”取向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深入研究

①“非关注”阶段

②“虚拟关注“阶段

③“生存关注“阶段

④“任务关注“阶段

⑤“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⑶、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三种取向:

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文化生态取向

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5自我教育

13、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⑴、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A、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B、教师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C、教师的智慧

D、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⑵、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互爱,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⑶、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在、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和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14、教材的作用

⑴、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只是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⑵、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

⑶、根据教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⑷、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有利于确立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作出统筹安排。

15、课程类型

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活动课程则有多种含义。

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称“生活课程”

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称“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

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称“设计课程”

强调无固定教材,称“随机课程”

⑵、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心理学家认为,综合课程可以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

综合课程不仅是科学发展、学习方法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2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核心课程的研制者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在形式上,黑妞课程通常采用由近及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

核心课程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以当代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⑶、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1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檔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

2隐形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表现形式:

A、观念性隐形课程

B、物质性隐形课程

C、制度性隐形课程

D、心理性隐形课程

⑷、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特征:

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2课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A、校本课程的类型

B、校本课程的开发

成立团队→环境分析→目标制定→方案拟定→组织与实施→评价和修订

16、我国课改的未来发展

突出成就:

①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力求把“集权制”和“分权制”两种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确立“一本多纲”的课程改革方略,以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

②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禁区。

发展方向:

①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②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

③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④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⑤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⑥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即“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

课程设置上,过去过分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现在则强调人的发展。

课程目标上,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现在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编制上,过去以学科系统为依据,现在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知识内容上,过去强调学习各学科的系统知识,现在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中,过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17、教学设计的依据

⑴、现代教育理论

⑵、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⑶、教学的实际需要

⑷、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⑸、教师的教学经验

18、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有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

教学结果的指标

②确立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由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19、教学措施设计

⑴、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

首先,要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

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其次,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有关新的教学方法,以便自己选择

再次,对各种可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主要是特点、适用范围、优越性和局限性

⑵、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

2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教学媒体

3依据媒体的技术特性选择教学媒体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