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样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1405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样本.docx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样本.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样本.docx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样本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记录报表重要指标解释

1.表1全国土壤肥料机构建设基本状况

(1)机构数:

是指各级从事土壤肥料工作单位,普通记录到有土肥机构县级。

(2)人员:

涉及专职和兼职从事土壤肥料工作在编人员,记录到乡(镇)级。

(3)管理人员:

指“专职”、“兼职”在管理岗位上从业人员,其中“兼职”仅指担任管理职务而享有技术职称工资人员,两者不可重复记录。

(4)技术人员:

专指寻常从事技术性工作人员。

(5)建筑面积:

指土肥机构实际用房建筑面积。

(6)实验基地:

指拥有自主产权,或具备5年以上使用权、面积10亩以上实验田。

(7)仪器设备(台、套):

指单价500元以上仪器设备。

(8)固定资产:

指拥有自主产权涉及基本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和车辆等折合资金。

(9)项目经费:

指用于开展本级项目开支经费。

2.表2土肥测试中心(化验室)建设基本状况

(1)机构数:

指农业部门管辖土肥测试中心(化验室)数,其中不属于土肥部门独立挂牌土肥测试中心(化验室)也应列入记录机构数。

(2)通过计量认证:

是指通过各级技术监督部门计量认证土肥测试中心(或化验室)个数。

(3)授权为质检机构:

是指被各级政府关于部门授权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测试机构土肥测试中心(或化验室)。

(4)岗位从业人员:

指所有在土肥测试中心(或化验室)任职人员。

(5)大型、精密仪器:

指价值以上仪器设备,光、电等精密分析仪器及“原子吸取”、“原子荧光”、“ICP”、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等。

(6)普通仪器是指化验室惯用价值500-元仪器设备。

(7)计算机:

专指办公用计算机,不含大型仪器配套计算机。

(8)仪器设备“其她”:

指单价500元如下仪器设备,不含低值易耗品。

(9)省、地区、县级分别填写本级土肥测试中心(或化验室)记录数字。

3.表3土肥测试中心(化验室)肥料质量检测状况

(1)样品数:

是指本级测试中心(化验室)出具检测报告或有关原始记录样品个数。

(2)代表基数:

是指检测样品所代表该品种肥料实物量。

(3)样品合格率:

是指被检测合格样品数量占被检测样品总数量百分数。

(4)查处假冒伪劣肥料:

是指依照本级测试中心(化验室)检测成果查处假冒伪劣肥料实物量。

(5)挽回经济损失:

是指依照本级测试中心(化验室)检测成果查处若假冒伪劣肥料若按合格肥料本地价格出售后导致直接经济损失和使用后也许导致作物减产价值。

计算公式为:

挽回经济损失=查处肥料吨数×肥料单价+肥料可使用面积×作物单产×作物价格。

(6)微生物肥料:

是指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培养基质和添加物(载体)培制而成生物性肥料,通称为菌肥和菌剂,是一种间接性肥料。

(7)有机肥料:

是指重要来源于植物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重要功能含碳物料。

(8)微肥:

是指以微量元素为主肥料。

(9)叶面肥:

以叶面吸取为目,将作物所需养分直接施用叶面肥料。

4.表4中低产田面积分类登记表

(1)高中低产田界定:

高产田是指没有明显土壤障碍因素、土肥水气热环境协调、农田基本设施配套完善、在本地典型种植制度和管理水平下主导粮食作物产量可以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耕地;低产田是指存在明显土壤障碍因素、土壤肥力水平低、农田基本设施差、经营管理粗放、主导粮食作物产量明显低于本地平均水平耕地;中产田是指产量界于高产田和低产田之间耕地。

(2)高中低产田划分原则:

各地高中低产田统一按《全国各耕地类型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粮食单产指标参照表》(见表1)划分。

①产量指标为本地典型种植制度下水稻、小麦、玉米等主导粮食作物前三年正常年份周年平均产量,一年两熟以上种植粮食作物,其产量为多熟粮食产量加和。

除薯类作物按5:

1比例进行折算外,其她粮食作物直接累加;非粮食作物按邻近地块参照粮食作物产量折算。

②各类耕地面积乘以该类型耕地平均产量之和不能突破全县年粮食总产量。

③高、中、低产田之和必要与上年末记录部门发布耕地面积相等。

表1全国各耕地类型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粮食单产指标参照表

单位:

公斤/亩.年

类型区

参照

粮食作物

高产田

中产田

低产田

涉及省份

东北平原区

玉米或水稻

>600

400—600

<400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

华北平原区

玉米和小麦

>800

500—800

<500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北方山地丘陵区

玉米和小麦

>600

300—600

<300

辽宁、内蒙、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北京、天津

黄土高原区

玉米或小麦

>500

300—500

<300

陕西、甘肃、宁夏、内蒙、青海、山西

内陆区

玉米或小麦或水稻

>600

300—600

<300

甘肃、宁夏、内蒙、新疆、青海、西藏

南方稻田区

水稻和小麦

>850

550—850

<550

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海南、福建、浙江、安徽、上海

南方山地丘陵区

玉米和小麦

>800

500—800

<500

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海南、福建、浙江、安徽

(3)中低产田类型划分:

统一按《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310-1996)进行划分,对于存在各种障碍因素耕地,按主导因素归类。

各类型中低产田面积之和要与中、低产田面积之和相等。

①干旱灌溉型。

指由于降雨量局限性或季节分派不合理,缺少必要调蓄工程,以及由于地形、土壤因素导致保水蓄水能力缺陷等因素,在作物生长季节不能满足正常水分需要,同步又具备水资源开发条件,可以通过发展灌溉加以改造耕地。

指北方可以发展为水浇地旱地,南方可以开发水源,提高水源保证率,增强抗旱能力稻田和旱地。

其主导障碍因素为干旱缺水,以及与其有关水资源开发潜力、开发工程量及既有田间工程配套状况等。

②渍潜稻田型。

指由于季节性洪水泛滥及局部地形低洼,排水不良,以及土质粘重,耕作制度不当引起滞水潜育现象,需加以改造水害性稻田。

其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潜育化、渍涝限度和积水,以及与其有关涉及中地形小地形部位、田间工程配套状况等。

③盐碱耕地型。

指由于耕地可溶性盐含量和碱化度超过限量,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各种盐碱化耕地。

其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盐渍化,以及与其有关地形条件、地下水临界深度、含盐量、碱化度、pH等。

④坡地梯改型。

指通过修筑梯田梯埂等田间水保工程加以改良治理坡耕地。

其她不适当或不需修筑梯田、梯埂,只须通过耕作与生物办法治理或退耕还林还牧缓坡、陡坡耕地,列入瘠薄培肥型与农业构造调节范畴。

坡地梯改型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侵蚀,以及与其有关地形、地面坡度、土体厚度、土体构型与物质构成、耕作熟化层厚度等。

⑤渍涝排水型。

指河湖水库沿岸、堤坝水渠外侧、天然汇水盆地等,因局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导致常年或季节性渍涝旱耕地。

其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渍涝,与其有关地形条件、地面积水、地下水深度、土体构型、质地、排水系统渲泄能力等。

⑥沙化耕地型。

指西北部内陆沙漠、北方长城沿线干旱、半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黄河故道、老黄泛区沙化耕地(不涉及局部小面积质地过沙耕地)。

其主导障碍因素为风蚀沙化,以及与其有关地形起伏、水资源开发潜力、植被覆盖率、土体构型、引水放淤与引水灌溉条件等。

⑦障碍层次型。

指土壤剖面构型存在严重缺陷耕地,如土体过薄、剖面1m左右内有沙漏、砾石、粘盘、铁子、铁盘、沙姜等障碍层次。

障碍限度涉及障碍层物质构成、厚度、浮现部位等。

⑧瘠薄培肥型。

指受气候、地形等难以变化大环境(干旱、无水源、高寒)影响,以及距离居民点远,施肥局限性,土壤构造不良,养分含量低,产量低于本地高产农田,当前又无见效快、大幅度提高产量治本性办法(如发展灌溉),只能通过长期培肥加以逐渐改良耕地。

如山地丘陵雨养型梯田、坡耕地和黄土高原,诸多产量中档黄土型旱耕地。

5.表5耕地土壤改良技术应用状况

(1)八种中低产田改造类型记录口径与农市(农)4表所列一致。

(2)每类中低产田改良面积依照上年度本辖区实际改良面积填报。

其中工程办法涉及发改委、财政、国土资源和水利等部门实行口粮田建设、高原则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顿、灌区改造等中低产田改良工程。

改造前平均产量指本地同类中低产田前三年周年平均产量;改造后增长产量指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等技术办法改良后,同一地块周年平均产量。

规定分类调查三个村(组)取平均值。

(3)重要技术办法。

除了表中所列开沟排水、集雨补灌、打井灌溉、坡改梯、经济植物篱、聚垄耕作、沟垄栽培、深耕深松、少耕免耕、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施用改良剂等14种重要办法外,各地可依照本地实际添加。

其中:

①开沟排水。

针对渍潜稻田型和渍涝排水型中低产田渍涝、潜育、地下水位高而采用工程办法,通过开沟排水,防止山洪水、排出地表水、减少地下水、排除矿毒水,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

②集雨补灌。

针对干旱灌溉型中低产田干旱缺水问题,在农田附近或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兴建小型集雨池(窖)及配套设施,收集丰水季节多余降水以利后期季节性干旱时补充灌溉,满足作物对水分需求。

③打井灌溉。

在地下水位较高农田附近,通过打井抽取地下水用于农田灌溉。

④坡改梯。

对坡度在5-25度之间坡地梯改型中低产田,采用水平修筑梯田梯埂等田间水保工程,变化地表形态,防止土、肥、水流失,变“三跑地”为“三保地”。

⑤经济植物篱。

在坡地梯改型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区,沿水平方向等高种植近年生高效经济作物,起到拦截地表水作物,既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效益,又能增长农业产值,提高经济效益。

⑥聚垄耕作。

对于坡度在5度以内坡地梯改型中低产田,采用等高开沟分厢或起垄分厢办法,加深耕作层,实行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沟垄间作。

⑦沟垄栽培。

针对渍潜稻田型中低产田前期水冷、泥温低影响水稻前期生长发育问题,通过起垄,将水稻种植在垄上,前期清沟沥水提高泥温,中后期做到沟间有水、垄面湿润或者在沟间养鱼或养萍。

⑧深耕深松。

深耕深松:

通过深耕,每年加深并熟化耕层2-3cm,3-5年使耕层厚度水田不不大于18cm、水浇地和旱地不不大于25cm。

同步深松不不大于30cm,30-40cm、40-50cm三个级别,基本规定不不大于45cm。

每3年深翻深松1次。

⑨少耕免耕。

针对耕层深厚、土壤构造较差潜育稻田而采用一种耕地办法,通过减少耕翻次数,增进土壤团粒构造形成。

⑩增施有机肥。

为改良土壤每公顷一次性施用15000kg以上腐熟农家肥。

11缺素补素。

由于土壤缺少某一种或几种作物必要中量元素或微量元素,通过补施一种或几种营养元素肥料矫正施肥办法。

12地膜覆盖。

在作物育苗期或大田生长期采用地膜覆盖办法,保水、保肥、保温、抑草,提早作物播种、移栽和收获季节。

13秸秆还田。

通过机械翻压、覆盖、留高茬、堆沤、腐熟剂解决等方式使秸秆归还土壤,培肥地力办法。

14施用改良剂。

针对土壤过酸、过碱、粘重、沙漏等问题,施用调酸剂、保水剂等土壤改良剂,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进土壤通透性,增强持水保水能力。

6.表6有机肥施用状况

(1)绿肥涉及田菁、苕子、草木樨、紫云英、箭筈豌豆、压青油菜、压青豆科、其她压青养地作物等。

施用状况指当年翻压入土用于养地面积和总用量。

(2)禽畜粪尿资源量以禽畜养殖量总量为基本,参照个体排泄量推算。

先分鸡、猪、牛、羊等禽畜种类推算,再累加。

(3)人粪尿资源量以人口总量基本,参照个体排泄量推算。

(4)商品有机肥涉及按有关原则生产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等。

虽发生交易但未经发酵、杀菌等工艺解决纯禽畜粪、腐熟秸秆、草炭、工业副产品不计入。

7.表7商品有机肥生产状况

(1)有机肥(NY525-):

以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等富具有机质副产品资源为重要原料,经发酵腐熟后制成有机肥料。

(2)有机无机复混肥(NY481-):

以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等有机物料为重要原料,经发酵腐熟解决,添加无机肥料制成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3)生物有机肥(NY884-):

指特定功能微生物与重要以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解决、腐熟有机物料复合而成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肥料。

(4)同步生产两类及以上产品公司,可在相应栏同步填写。

8.表8秸秆运用状况

(1)秸秆资源量计算按土壤监测或关于田间实验谷草比进行测算。

(2)还田用量:

指秸秆直接还田和堆沤还田用量及垫圈秸秆。

(3)饲料用量:

指秸秆通过氨化、青贮、微贮或直接饲养牲口。

(4)燃料用量:

指农户直接用于生活燃料秸秆。

(5)原料用量:

指用作工业、沼气等原料秸秆。

(6)焚烧量:

指在田间、地头或场院烧掉秸秆。

(7)弃置乱堆:

指弃置不用乱堆放秸秆。

(8)

(2)-(7)项之和等于秸秆资源。

(9)以上所有秸秆数量均为鲜重。

9.表9重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方式状况

(1)翻压还田:

指作物收获后,无论用动力、畜力或人力机械(具),将作物秸秆粉碎或整株翻压还田,留高茬收割后即翻压还田,记录在翻压还田内;

(2)覆盖还田:

指作物收获后,用机械(具)或人工,将粉碎或整株作物秸秆抛洒、平铺或覆盖作物行间;如果留高茬后,又将收获某些返还本田覆盖,也记录为覆盖还田;

(3)留高茬还田:

指作物收获后,留茬高度在15cm以上(涉及撩枝收割);

(4)堆沤还田:

指作物秸秆经老式高温堆肥或添加微生物菌种、化学制剂以加快秸秆腐熟制成堆肥还田;

(5)腐熟剂解决还田:

指将秸秆粉碎或整秆均匀铺撒田间后,再喷撒秸秆腐熟剂,加速秸秆腐熟速度。

(6)表中5种秸秆还田方式面积,只能记录一次,不要重复记录,每类作物小计与表8中秸秆用于肥料用途量要相等。

(7)秸秆还田数量均按鲜重记录。

10.表10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及资金投入状况(实计/预测)

(1)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重要作物播种面积(冬小麦等跨年度作物在收获年度记录,下同)采用年度记录数据,其她项采用逐县调查数据。

(2)总数栏为各记录项总数量状况,按耕地面积计。

小计栏为各记录项在所列重要农作物上分布数量之和,按播种面积计。

(3)作物种类必要严格按照下列顺序填写,作物1:

水稻;作物2:

小麦;作物3:

玉米;作物4:

棉花;作物5:

蔬菜;作物6:

水果,作物7:

其她。

其她项各地可选取本地较为重要2个未列作物。

(4)技术办法贯彻状况(单位面积增产(收)和节水)要按重要作物分别记录,省级汇总时应按面积进行加权平均填报。

各项技术节水和增产(收)数字可用实验、示范和典型调查综合分析成果填报。

(5)其她模式1和其她模式2填写在我省(区、市)有一定规模,且未列入本表中节水农业技术,并在记录分析报告中详细阐明该模式重要做法和特点。

(6)耕地:

涉及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和旱地四项。

菜地和果园依照实际状况分别归入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和旱地中。

(1)灌溉水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普通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耕地,涉及灌溉水旱轮作地。

(7)望天田:

指无灌溉设施,重要依托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耕地,涉及无灌溉设施水旱轮作地。

(8)水浇地:

指水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普通年景能正常灌溉耕地。

涉及设施种植用地。

(9)旱地:

指没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重要依托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耕地,涉及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耕地。

(10)灌溉用水量:

当年农业灌溉用水量。

(11)有效灌溉面积:

土地较平整,有水源保证,灌溉设施基本配套,普通年景可进行正常灌溉水田和水浇地。

(12)集雨窖池:

为补充灌溉而在田间修建集雨水窖、水池、塘坝等。

在“容积”栏填写当年已经可以集雨窖池总容积(专门用于养鱼塘坝不记录)。

“用水量”填集雨窖池全年蓄水并用于农业灌溉水量。

可通过典型调查,得出平均蓄水和灌溉次数,推算集雨窖池全年用水量。

(13)重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按作物播种面积填报,在一年多熟地区播种面积不不大于耕地面积。

(14)喷灌:

运用专门灌溉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田间,以均匀喷洒方式灌溉农田办法(不涉及微喷灌)。

(15)微灌:

涉及滴灌、微喷灌、渗灌和小管出流。

滴灌指运用专门灌溉设备,以水滴侵润作物根区土壤灌溉办法。

微喷灌是指通过低压管道将水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并以微小水量喷洒在土壤表面灌溉办法。

渗灌是指运用工程设施将水送入地面如下,并从缝隙或空洞渗出,以侵润根层土壤灌溉办法。

小管出流是指在末级毛管上安装专门设备,使灌溉水形成小股水流,以侵润土壤灌水办法。

(16)管灌:

人工手持小白龙等软管设备进行田间灌溉灌溉办法。

(17)沟畦灌:

通过在田间开沟或作畦,运用重力和毛管作用入渗土壤地面灌溉办法。

(18)点灌:

通过人工或者机械进行点水灌溉办法。

(19)漫灌:

灌溉水在较大田面上漫流,籍重力作用侵润土壤灌溉办法。

(20)分作物节水技术覆盖:

指应用了节水农业技术作物面积。

同一地块同步采用了各种节水技术办法,不要重复记录。

(21)单项技术共计:

各单项节水农业技术实行面积共计。

(1)膜下滴灌:

滴灌与覆膜种植相结合技术模式。

(1)水肥一体化:

又称灌溉施肥,指在压力灌溉系统中配备了施肥设施,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模式。

(22)农化抗旱:

应用品有提高土壤保水、蓄水能力以及提高农作物抗旱抗逆能力制品抗旱节水技术模式。

(23)地膜覆盖:

以聚积微小雨水、保墒为重点地膜覆盖技术模式。

(24)秸秆覆盖:

以减少土壤表面蒸发和土壤保墒为重点秸秆覆盖技术。

以培肥土壤为主秸秆还田不记录在内。

(25)经济植物篱:

在坡耕地上按一定间距等高种植,有一定经济效益近年生木本、草本植物或绿肥作物,与农田作物形成“经济植物篱+农作物”、粮肥分带轮作节水种植模式。

(26)聚水保墒:

南方紫色土地区旱坡地等高聚土保墒节水种植模式,北方或其她丘陵地区为增长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长活土层厚度而采用沟垄节水种植模式。

(27)深松耕(翻):

以增长土壤蓄水保墒为目,深松、深耕在25厘米以上技术模式。

(28)测墒节灌:

在保证产量水平不变或增长基本上,依照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状况,减少1次以上灌水次数或者减少每次灌水量,灌水总量减少10%以上综合节水技术。

(29)水稻浅湿控制灌溉:

依照水稻各生育期水分需求,适时适量灌溉和排水,控制稻田水层和土壤含水量,让不同生长时期水稻在浅水、湿润、干燥状态下生长、成熟,实现高产稳产灌溉技术。

(1)耐旱品种:

选用耐旱性强,与本地同类作物或品种相比抗旱减灾、减少灌水和增产效果明显品种。

(30)抗旱坐水种:

局部微水灌溉、带水播种技术模式。

(31)输水工程节水:

田间输水渠道硬化、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模式。

(32)灌排分开:

农田灌溉渠道和排水渠道分开面积。

(33)构造调节:

为适应水资源及科学用水需要,而调节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为“+”,减少为“-”。

(34)因灾调节:

因旱涝等灾害调节种植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