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答题公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401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文答题公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文答题公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文答题公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文答题公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文答题公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文答题公式.docx

《三文答题公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文答题公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文答题公式.docx

三文答题公式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1.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有时还用侧面描写。

(1)修辞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反语等)

(2)人物描写角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3)从动词、形容词、叠词、大词小用、贬词褒用等角度赏析词语的生动传神。

考点:

写作手法(也叫表现手法)一般常考的有:

(对比、伏笔铺垫、前后照应、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2.考点:

表达方式有5种: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练习:

请写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1)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议论)

(2)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描写)

(3)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抒情)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说明)

中考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题目的考点

1.考点一:

本文为什么要以xx为题

答题思路:

(1)吸引读者的兴趣

(2)贯穿全文的线索(3)概括文章内容(4)揭示文章主旨(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6)反衬(侧面、衬托)(7)表明写作对象。

示例

(一):

本文为何要以“一张船票的温暖”为标题?

(2011河南语文B卷)

参考答案:

(1)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2)是串联本文的线索。

(3)表现文章的主题(考主旨)(4)暗示情节(考内容)

2考点二本文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答题思路:

(1)表层义(实指)

(2)蕴含义(感情、主题)

示例

(1):

选文题目有什么含义?

(题目《光明行》2011年沈阳市)

参考答案:

(1)即指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

(2)也指女孩对”我”的帮助让“我”坚强自信,重新获得光明,“我”也由此感到人间真情如阳光般光明美好。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考点

考点: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思路:

时间+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没时间不答时间,地点也如此)

示例

(一)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011河南省《漓江清韵》)

参考答案:

在漓江边,(地点)“我”(什么人)被一只鹦鹉吸引,结识了一位残疾的摇船人,(做什么事)被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故事所感动。

(结果)

二、开头的考点

考点:

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思路: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5)环境描写(或交代时间、地点、社会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示例

(一)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011河南《漓江情韵》)

参考答案: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引起下文。

③营造朦胧的诗情。

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环境描写的考点

考点:

文中第几段或划线句子的作用

答题思路:

(1)指出是环境描写

(2)渲染了xx的气氛(3)烘托了人物xx的心情(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作铺垫)

示例

(一)选文第二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011河北《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句子:

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

参考答案:

自然环境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示例

(二)16.选文第9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沈阳市2011年中考语文《光明行》)

句子:

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

参考答案:

环境描写,渲染宁静的气氛,烘托“我”逐渐平静的心

三.结尾的考点

考点: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示例: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作答(2011海南《爱吃野菜的庄老师》)

结尾:

这,是一种细腻而伟大的爱

参考答案:

揭示主题(深化中心),总结全文

情节考点

考点:

补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答题思路:

地点+人+事+结果

四.赏析句子的考点

考点: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3)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4)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5)从人物的心理

示例

(一)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011河南《漓江情韵》)

句子:

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

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

参考答案:

a示例:

把雨雾中的漓江比作艨胧诗,把远处江中隐约可见的小舟比作破折号,形象地写出了小舟的形态,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示例

(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三段加点词在表达上的好处。

(2011河南b卷《一张船票的温暖》)

a我眼巴巴地看着排队购票的人群,希望能遇上一个我认识的人。

虽然我在想着要赶紧回去,可眼睛还是不自觉地在购票的人群中穿梭着。

参考答案:

“眼巴巴”形象地写出了“我”渴望遇到熟人得到帮助的焦急心情。

“不自觉”传神地写出了“我”虽然知道没有希望仍不甘心的侥幸心理。

人物形象的考点

考点:

文中的xx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人物性格+事件

示例

(一):

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2011河南《漓江情韵》)

参考答案:

①身残志坚、自食其力、拒绝怜悯:

不甘心靠屹“社会低保”打发日子,靠摇船为生,不接受“我”给他的五十元钱。

②乐观、开朗、热爱生活:

爱笑,不避讳自已的残疾,积极面对生活。

(意思对即可。

每个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

共4分。

若答“阳刚”,言之成理也可)

五.文章中某一段的作用的考点

考点1:

过渡段的作用

答题思路: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示例

(一)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2011大连《回家去问妈妈》)

参考答案:

本段起过渡作用(1分),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劝告(1分);紧扣文题(1分),呼吁人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1分)。

考点二:

插叙的作用

答题思路:

补充人物和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主题更突出。

第一步:

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

把握这段插叙写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

第三步:

把握中心事件的性质意义,然后看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

示例

(一):

例如《羚羊木雕》中插叙了什么事?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插叙了万芳体育课上帮我的事,这件事体现了万芳的善良以及一心为“我”的真诚友谊,它与“我”的行为做出对比,让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主题。

示例

(二):

第③段插叙了什么内容?

其作用是什么?

(2011河北《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参考答案:

交代了珍妮芙太太劝说医生改变手术方案的经过和遭遇不幸的情况;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另外考点一些如:

(1)考人称

答题思路:

①、第一人称的好处:

便于作者直抒胸臆,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②、第二人称的好处:

作者与读者(或文中人物)面对面交谈,便于交流感情,增强亲切感。

③、第三人称的好处:

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选材开阔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事性强。

(2)考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想些什么?

答题思路:

用第一人称来回答,做到符合人物身份,文从句顺。

(需要打稿)

附常见的写作手法:

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烘托、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状物抒情、以小见大、借物喻人

中考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题目的考点

考点:

题目的作用

答题思路:

(1)吸引读者的兴趣

(2)介绍说明的对象(3)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4)如果用修辞手法的点出修辞

示例

(1):

本文以“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3分)(2008河南《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参考答案:

1点出说明对象2点明高科技跑鞋的作用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点1分,共3分)

示例

(2):

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3分)(2009年河南《速冻食品也新鲜》)

参考答案:

速冻食品也新鲜(指出说明对象l分,写出其特征1分;语言简明,1分。

共3分)

开头的考点

考点:

开头的作用

答题思路:

(1)吸引读者的兴趣

(2)点出说明的对象(3)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

示例:

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008沈阳《飞向太空》)

参考答案:

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出说明的中心内容;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

二·说明方法的考点

考点: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的作用

答题思路:

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示例

(1)举例子: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举例子。

以刘易斯、玛丽安·琼斯和刘翔的跑鞋为例,具体说明高科技跑鞋的特点和作用。

(指出说明方法,1分;结合文意分析作用,2分。

共3分)(2008河南《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示例

(二):

列数字。

第(4)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对说明有何作用?

(2分)(2011深圳市《DNA证据也可以伪造》)

参考答案:

这里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分)。

用在这里,清晰、准确地告诉我们组成任何一个人的DNA信息所需要的DNA片段的具体数量(1分)。

示例(三):

打比方。

文中以“打喷嚏”“感冒”来说明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2011年江西省南昌市《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

参考答案:

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使人易于理解(1分)。

示例(四):

作比较。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好处?

(安徽省2011年中考语文《微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参考答案:

作比较,列数字。

作比较使微藻的优点更突出,列数字使说明更准确,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

(4分)

示例(五):

分类别。

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3分)(2009年河南《速冻食品也新鲜》)

参考答案: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速冻食品的解冻方法(若答“作诠释“,分析合理也可。

指出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2分。

共3分)

三.说明语言的考点

考点

(一)加点字词有何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

这个词的意思和作用,在文中的作用。

示例

(一)文章第④段"新加坡人只建绿篱不建围墙"一句中的"只"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

(3分)

参考答案:

“只”起限制作用(1分)在句中强调了新加坡人对城市环境绿化已达成共识

(2)

示例

(二)选文第⑥段“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一句中,加点词语“可能”有什么表达作用?

(3分)(昆明市2011年中考语文《神秘的人体“天网”》)

参考答案:

“可能”即不确定,意即医学家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谜案与“天网”有关仅只是一种猜测,未经证实,还不能完全确定。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

(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示例:

第④段巾加点的词语“一件又一件”,为什么不能改成“一件”?

请结会语境,说说你的理解。

(3分)

参考答案:

“一件”不能准确说明冰粒在空中不停翻腾,与低温小水滴不断碰撞后形成冰雹的过程(“一件又一件”准确说明冰粒在空中不停翻腾,与低温小水滴不断碰撞后形成冰雹的过程)(3分,大意对即可)

考点(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思路:

(1)表态(删或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示例

(一):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这样的“水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参考答案:

不能删去。

“可能”一词表推测,准确地说明了这种“破坏”不是一定会发生的。

若删去就A绝对了,表意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分析合理即可。

3分)

示例

(二):

文章第

(1)段“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中加点词语“完全”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不能去掉(0.5分)。

“完全”表示“全部,毫无例外”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示“DNA证据有不可靠的可能”(1分),去掉后,原句变成了“DNA证据不可靠”,表述绝对,与事实不符(1分)。

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0.5分)。

示例(三)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据说”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首先看到的是一面一字型照壁,雄宏高大,据说长24米。

参考答案:

不能删去。

“据说”是据别人说的意思。

表明照壁的长度是个约数,去掉了就成了照壁的准确长度,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四)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思路: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一句话,而是一部分话或一段话。

考点(五):

语言生动、平实的考点

示例:

说明文语言有“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之分。

请分析文章第①、第⑥两段画曲线的文字,其中,属于“平实说明”的是第段文字,其说明效果是:

  ;属于“生动说明”的是第段文字,其说明效果是:

第①像这样濒临江河湖海的地带,长期受水浸泡而形成的滩涂、沼泽、湿草甸、泥炭地、红树林以及潮落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是湿地。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

第⑥植物在湿地繁衍,动物在湿地蹒跚游弋、跳跃爬行和栖息。

即使晴空排云而上的仙鹤,声鸣于天,也是清晨从湿地超发,黄昏则次第归来,在湿地降落,喝水照影;翩翩起舞的大雁会呈“一”字、“人”字形排列,从广阔的天空降落于湿地之上。

参考答案:

①运用平实的语言,对湿地进行了客观、准确地说明,不加修饰,简洁明了,易于被读者理解(大意正确即可)⑥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对生活在湿地上的动植物繁衍生息的情景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大意正确即)

说明的对象

考点:

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011黄冈《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

答题思路:

看题目包含的内容(事物或事理)

示例: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参考答案:

颐和园里的亭千姿百态

说明的顺序

考点:

时间空间逻辑(一般采用排除法)

议论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及答题技巧

引入:

 1、议论文的特点:

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议论文的分类:

立论——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

驳论——批驳错误观点,然后确立其正确观点。

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类可分为:

立论文和驳论文。

一、把握中心论点

1、从题目入手

①题目即为观点。

例:

《抱着长不大》、《孝心无价》;

②有的题目是论题,从文中找出直接回答这个论题的语句,就能把握论点。

例:

《美的断想。

2、从文中运用的论据推断出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

即抓住文中所运用的事实或道理论据用来证明什么,尤其要抓住的是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也能把握论点。

例:

《什么是自制力》[先说明自制力是什么,再引用狐狸的事例论证是怎样的自制力,最后提出反问以结尾。

]

3、捕捉文章的“中心句”。

根据论点常见位置[一般在篇首或篇末,也有在篇中的]来寻找。

[篇首]例:

《论事业成效及艺术修养的关系》[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谈骨气》审视开头是不是中心论点,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才可确认。

[篇末] 例:

《论各类老师》[举了四个不同老师类型的例子后,进而总结。

]

放在结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

4、借助理清论证思路来把握论点。

要很好地研究文章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

先分析、后归纳的结构,论点常出现在篇末;总、分、总结构,论点一般是在开头。

[先分析、后归纳]例:

《不应该压制大胆的设想》[总分总结构]例:

《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审察论题。

通过阅读明确文章的论题是什么,对文章的论题还是能把握的,然后在这一论题中作者的看法、主张是什么,这样一来作者的观点就会比较明确。

例:

《不应该压制大胆的设想》

论点:

论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明确的判断]

6、有的文章中心论点在中间提出。

放在文中的这种文章,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读后感一类文章,好采取此种方法。

不管放在何处,只要留心题目、论点的位置、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心论点是可以找到的。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如:

《怀疑与学问》中:

中心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分论点①: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②: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要明确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二、①分析论证方法②不同论证方法产生的不同作用③如何辨析主要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论点。

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例:

《不应该压制大胆的想象》有力地驳倒了错误言论

②道理论证:

——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警句等证明论点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论点。

例:

《真正的人生需要磨练》作者更有力地提出论点

③对比论证: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用正反两方面的道理或事实通过对比来论证。

例:

《论“基本属实”》突出文章的论点

④比喻论证:

——用反向事例或事理对比说明论点。

 用比喻的方式来证明论点。

例:

《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它使语言形象生动,它通俗易懂地论证了……[论点]

三、①明确论据类型②不同论据的不同作用

1、道理论据:

深刻而有力地证明了……例:

《无私奉献》

[如果是警句,则说它具有警策作用,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例:

《谈“摆阔”》]

事实论据:

确凿而准确地证明了……例:

《无私奉献》

2、文中提及多个事例,是否过多。

例:

《真正的人生需要磨练》《有钱就幸福吗》《谈骨气》析:

考虑这个问题,往往从人物的所处年代、国籍、身份来考虑的。

①、朝代是否相同,从古至今。

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

③、提及几个人物分别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①②点体现了典型性,更具有说服力。

③点体现了普遍性。

]

如果几个事例分开分段来写,则要考虑看是否是因为“由身居高位的人讲到生活中的普通人”[或相反]

2、概括论据的答式→谁+做什么事+结果怎样归纳时,要突出论证论点的一面

总之,要揭示论点与论据,也即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看论据是否能成为论点存在的充足理由。

特别注意的是:

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四、论证结构

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

总分式——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

先总再分后总

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

一是分析段落、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

分析段落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

在分析问题时,还要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

\^O^/注意:

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认知。

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归纳形成一个结构系统图。

五、品位议论文语言

1、议论文语言:

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

2、全文论述严密准确,仍用了类似“可能”这样的词。

例:

《中国的革命》[具体题目具体分析]

3、用了几组排比句,其作用是:

突出强调了……[紧扣文中的意思,提炼出主要观点]用了几组比喻句,其作用是: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

4、用排比段开头:

使语言更优美例:

《智者无言》

六、议论文开头的几种特点及其作用

1、举事例[寓言故事、对比论证……引入]以此引出论点,更有吸引力

例:

《为生活设定目标》以一个事例来引出论点,更有吸引力

注:

它的表达方式为记叙。

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特点]:

概括性文字

2、以设问引入引发读者的思考,然后再从分析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例:

《学而知之》以设问开头,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3、引用诗歌、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更加突出论证中心

例:

《真正的人生需要磨练》作用:

1、引入2、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

共同目的:

1、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从分析后得出中心论点。

另外,也有是在开头举了反面例子后加以否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论点。

例:

《成功是一种感受》

七、要注意段、句的开头的标志性词语。

分段时的技巧——寻找标志性词语如:

由此、可见、当然

标志着出现对比论证的词语。

如:

相反

八、考虑文章话语、顺序可否调换

1、文章的内在逻辑顺序2、前后呼应

十一、引号作用

1、特定称谓2、引用3、特指4、表肯定5、表否定6、表强调7、表讽刺

十二、铺垫、伏笔的作用:

使下文情节展开更顺畅,不突兀[常出现在记叙文、小说中,在议论文中少见]

十三、驳论文中,后面的话驳斥前面的话的作用:

答:

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语言更警策有力。

十四、关于驳论文:

批驳对方的三个突破口:

①直接驳论点。

例:

《有钱就幸福吗?

》《严师未必出高徒》

②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

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③通过驳倒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驳论文的一般论证思路:

例《驳“金钱万能”》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先提出对方的错误观点“……”举例论证分析和道理论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批驳错误观点

十五、注意文章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

议论文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要运用其他表现手段,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

特别是杂文一类。

如某些例证要用到描写,讲清事实要用到叙述,讲明写作缘由和一些事物的特点等要用到说明,而爱憎喜恶等感情的抒发,则要用到抒情。

注意阅读这些成分,可帮助你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所论证问题的实质。

十六、指代性词语的具体意思在上下文里找。

  如:

这……这个意义……

附:

议论文阅读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