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354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留守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维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二零一零年八月二十七日

 

目录

一、调研背景、目的及意义2

1.1调研背景2

1.2调研的目的及意义4

二、全国及广东省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现状5

2.1全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现状5

2.2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7

三、调研思路和方法8

3.1研究假设8

3.2调查对象8

3.3调查方法9

四、古竹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10

4.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10

4.2古竹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10

4.3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12

4.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15

五、促进紫金县古竹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和建议18

5.1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18

5.2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22

5.3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25

5.4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合作网络26

六、结论26

一、调研背景、目的及意义

1.1调研背景

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

最近20多年来,流动农村到城市流动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

由此,在很多流出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人口结构的“386199”现象,也就是“留守家庭”问题。

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

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

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仅广东省就有留守儿童95.08万人。

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料,对儿童正常社会化过程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往往会引发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行为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

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光明日报》在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的报道中指出:

“据有关资料显示,像安徽、河南、四川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打工的民工都在400万人左右”。

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

2004年春季新学期开学之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更是大规模地报道了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一经提出,很快就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会议并讲话。

她指出:

随着大量农民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随之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非常关注这一问题,教育部将加大研究力度,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共同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然而,对于引起了政府乃至全社会如此高度关注的留守儿童群体,迄今,学术界还没有开展过系统规范的研究,从而导致对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的“模糊不清”。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研究方法上讲,现有有关留守儿童的信息主要来自媒体的新闻报道资料。

这些媒体资料基本上是以“典型”个案为依据,它们除了因为其“典型性”能吸引人们的关心和重视之外,却无法从整体上告诉人们我国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基本情况。

当然,研究部门也已经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但根据能够收集到的文献可以看到,业已开展过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是比较随意的“抽样调查”。

这些“抽样调查”本身没有遵循严格的抽样设计,其调查结果也无法说明全国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情况。

第二,正因为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上述缺陷,目前有关我国留守儿童的若干基本结论也是相互矛盾的。

比如,如果要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首先必须准确地了解留守儿童的规模有多大。

然而,目前针对这一基础性问题的各种答案却相去甚远。

《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15日报道,有关课题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儿童中所占比例相当高,“留守儿童占农村适龄学龄就学儿童数的47.17%”。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普查时我国农村6~14周岁学龄儿童数量为14135万人。

依据这个47.17%的比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应达到7000万人左右。

但《中国教育报》的这篇报道同时又指出“按最保守的估计,农村留守儿童也不会少于1000万”。

当然,这些数据都是估算数据,相互之间有所差异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在同一时点对同一对象的估计,数量变动范围从1000~7000万,中间相差6000万,这实在是一个让人难以把握的巨大“区间”,令人难以适从。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键要从制度层面着手。

近年来,全国妇联每年都召开专题工作组会议,积极推进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政策措施。

目前,中央文明办已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作为文明城市考核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出台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公安部门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许多地方把暂住证改为居住证。

地方也出台了一批政策措施,如湖南、江苏等地把农村留守儿童特殊权益保护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细则和相关保护条例等。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1.2调研的目的及意义

古竹镇位于紫金县境西部、全镇总面积278.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6814公顷、耕地2275公顷。

2005年,全镇下辖1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户数13066户,总人口为56530人。

1992年经省批准成立的紫金经济开发试验区设在古竹镇,2005年9月,经省发展改革委初审公示,保留该省级开发区。

就广东全省而言,河源市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本次调研的重点主要在于研究当地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和心理健康现状。

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使大学生对农村问题进行更好地深入了解,并从调研结果分析出留守现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偿提供好的建议,使全社会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

二、全国及广东省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现状

2.1全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农村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

据统计,2009年,涌进城市的流动人口群体近2亿人,他们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但因为种种现实状况和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尚未打破、城市生活、教育、医疗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农村青壮年流动人口在奔赴外地时,不得不“撇下”尚处年幼的孩子,这给这个时代带来了另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

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目前中国有近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八成以上是14岁以下的儿童。

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或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过着由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的“寄人篱下”的日子。

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1数量众多

仅在安徽、河南、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总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

按照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

据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江苏、甘肃、河北、河南、湖北等省进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样本数的47.7%,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占农村适龄儿童的一半。

由此推断,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惊人的。

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刻不容缓。

2.1.2教育缺失

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多的处于中游水平。

留守儿童本身就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不十分充裕,平均每个老师要管理好几个学生,难以及时关心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

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上代监护或隔代监护的模式。

上代监护的模式,由学生的父辈亲戚代为监护,他们更多的是管理学生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等物质的方面,而对于他们接受教育的状况,并不能很好地关注到。

隔代监护的模式,由祖辈监护人代为监护,据有关调查显示,他们对学生接受教育的关注度与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有很大正相关关系。

而在农村地区,大部分中老年人,他们虽然有关心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想法,但限于自身文化水平,往往难以为他们提供任何的辅导,只能是关心一下他们的考试成绩的高低。

于是渐渐地,由于缺乏了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学习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

成绩好了,没人夸奖;成绩差了,没有批评。

久而久之,他们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态度,把本应该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上,从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2.1.3心理偏差

留守儿童家庭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

处在学习和成长关键期的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

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隔代监护或者上代的其他亲戚朋友监护的,由于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低,与儿童情感联系也不够紧密,对儿童的物质关注多于精神关怀,导致儿童成长阶段的情感呵护长期缺失。

畸形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儿童心理的偏差。

很多留守儿童存在乐群性低、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弱、极度自卑或自负、少年老成、忧郁、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

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情感交流和情绪释放途径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性格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得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

部分家庭出于对孩子的歉疚,物质上过度溺爱孩子,也助长了孩子消极性格的形成。

另外,在留守儿童道德观和是非观的形成阶段,父母长辈的教育缺失,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学校教育的缺陷,使他们心理抵抗能力较低,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染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像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

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留守儿童也占到相当的比例。

研究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群体出现道德全面滑坡的情况,这种趋势将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2.1.4安全问题严峻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的安全保护知识大部分来自其家长;而社会知识大部分来自其老师。

西格尔在《青少年犯罪》中指出:

“既然伙伴和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不良交往在导致青少年犯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不足为奇的。

”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阶段,他们年轻好动,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

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照料和引导不够,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仅限于低层次的物质生活,父母的缺位以及与监护人沟通的欠缺,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在同龄人中寻找情感依托和安全保护。

在某些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被不良团体所引诱,走上歧路。

2.2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

根据有关权威的调查,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也有接近100万,约占到了全国的1.72%。

广东留守儿童大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地区

留守儿童人数(万)

地区

留守儿童人数(万)

茂名

25.16

梅州

13.79

肇庆

8.21

汕尾

8.19

清远

6.86

湛江

5.89

云浮

5.35

河源

5.26

揭阳

4.44

韶关

3.95

根据相关的二手资料,在广东省的留守儿童中,亲情失落、学业失教、心理疾病、行为偏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同样也让人担忧。

三、调研思路和方法

3.1研究假设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

10—17岁年龄段是个体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最关键时期,也是最为复杂多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他们生理急剧变化,引起心理上的新的变化。

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突出地表现出了既不同于儿童前期,也不同于成人的过渡发展期的独特特征。

心理学家重视这一时期,把它称之为“心理断乳期”,“第二次诞生期”,“暴风骤雨期”。

因此,这一时期的儿童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环境。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以及笔者走访得出的切身体验,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非留守儿童。

(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龄、年级、是否住校、监护类型、父母外出类型、父母的文化程度和与父母团聚的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

3.2调查对象

(1)儿童及留守儿童的界定

笔者以为,要解释清楚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要从儿童开始。

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儿童指0—18岁的未成年人,即儿童个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的这一段时期;狭义的儿童是指处于少年期阶段之前的孩子,即11,12岁之前的孩子。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

“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联合国大会于195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中对儿童的理解与此类似,都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儿童”。

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也应从广义的儿童角度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把学龄前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也包括在留守儿童的概念范围。

因此,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8岁以下的儿童。

考虑到研究的需要和调查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的那部分留守儿童,年龄在10岁—17岁之间。

(2)对象的选取

由于条件的限制,笔者选取了广东省广州市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为调查地点,为使比较分析科学化,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将留守儿童放在原自然班,与非留守儿童同时进行调查,以尽量避免研究对象的回答出现“失真”现象。

在古竹镇进行了中学的整群抽样以及在镇中进行随机的抽样,考虑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与理解测试量表和调查问卷上有难度,同时研究中所采用的量表的适用范围是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对认知理解程度有一定难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访谈的方式。

本次研究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问卷率81.97%。

3.3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进行综合分析。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该研究法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理论阐释和比较分析,帮助研究者发现事务的内在联系,找寻社会现象产生的规律性。

从确定研究问题到形成结论,文献研究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它是重构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和解释事件意义的系统过程,能为研究者研究教育问题提供观察的角度,能使决策者从中获益。

本研究将利用各种条件通过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期刊等途径收集有关家庭教育各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搜集并整理己有的国内外研究资料,作为本研究的基点。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具有简洁、方便、经济等特点。

针对本研究的目的,笔者设计了一份综合问卷,对留守儿童本人进行了问卷派发。

(3)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本研究涉及的访谈所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4)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还运用社会学分析软件spssll.0对定量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对定性调查资料则采用了归类——分析——总结的方法分析,开放性问题用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进行了分析。

并采用OfficeExcel2007制作图表。

四、古竹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4.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古竹镇的留守儿童,年龄主要集中在10-17岁之间。

本次调查的访问对象共342人,其中属于留守儿童的有183人,可以反映出紫金县古竹镇留守儿童的比率约为53%。

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150份,有效率达81.97%,男女各75人,分别占有效总数的50%。

从问卷回收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比较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男女比例均衡,可以比较有效地代表整个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从此次调研中得出的调查结果,可以比较有代表性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以及心理现状;据此次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可以有针对性地为解决古竹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可以为整个紫金县如何关注儿童的教育和心理提供参考。

4.2古竹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4.2.1“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溺爱现象严重

“隔代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在被溺爱当中。

古竹镇中学老师普遍反应,现在的很多学生很怕吃苦,学习上的负担稍有加重,就会有腻烦心理,出现作业不完成、抄袭他人作业、说服教育不听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行为,其中留守儿童占了多数。

4.2.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的家长由于长期在外务工,便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

学校便承担起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角色。

尽管学校不断完善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不仅仅从学业和道德的方面教育学生,但还是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地位。

家庭教育的方式是一种最自然的,最潜移默化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

相比学校刻板的目的性极强的教育方式来说,家庭教育是一种最理想的教育方式。

如图4-1所示:

52.24%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从不参加家庭教育培训,这势必影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

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家庭的氛围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图4-1留守儿童监护人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的情况

4.2.3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是完整的,但家庭的作用和气氛却是残缺的。

他们缺少了与父母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感觉不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

在他们的内心中家庭的形象就会定格在这一瞬间,认为父母只是供养他们的人,只要给钱就完成了他们的职责,缺少了对于父母的理解和感恩之情。

使得留守儿童内心缺乏亲情和信任,长此便会造成扭曲的心理。

如图4-2所示,有超过50%的留守儿童有觉得他人不可信任的感觉。

待他们长大成人后,也会遵行这样的原则对待他们的下一代。

这样下去,必定会成为社会一大不稳定因素。

儿童只有在和睦温馨的家庭中才能健康的成长,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家庭的职责和潜力,那么社会便会出现危机。

图4-2留守儿童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的频率

4.3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4.3.1焦虑感、忧郁感比较严重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

根据的调查统计显示,有26.42%的“留守儿童”担心在外面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

图4-3留守儿童生活中常见心理状况

如图4-3所示,有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常感到心里烦躁,而另外有33.06%的人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

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2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

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3.2人际关系状况不好、孤独感重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

31.21%的“留守儿童”很少参加集团活动,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64.44%的人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但不抗拒,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13.34%的表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

55.30%的留守儿童虽然愿意父母外出工作,但希望他们多回家,另有28.79%的人表示不愿意父母外出打工,但是表示可以理解。

16.39%的人希望与父母联系的频率为一天一次,另有38.52%的人希望一周联系一次以上。

这些都表明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这并不利于他们心理和胜利的健康成长。

4.3.3自信心不足、受挫能力较强

图4-4留守儿童的自信心状况——自我感觉

由图4-4可以看出,“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认为自己很优秀的仅有1.52%,而认为自己一般的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多达16.67%。

由于信息不足,家庭经济等各种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这种情况在古竹中学的学生中表现非常明显,学生普遍认为己不如人,认为考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是“不可想象”的,导致学习的热情不高,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

然而,令人比较欣慰的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环境使得他们从小养成照顾自己的习惯,所以思想上行为上的独立性都比较强。

44.03%的人表示很少觉得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另有17.16%的人表示从不觉得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4.3.4学习心态

图4-5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感觉

根据调查统计,21.01%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13.0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10.14%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

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如图4-5所示,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因此,他们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另外,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很多留守儿童表示在家中学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图4-6所示有11.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