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1207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

《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

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个问题:

微课是怎样兴起的?

谈论《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我觉得有点儿难度。

原因有两个:

一是当前人们对微课的理解还不够。

二是大家对当前微课在教学中真正使用的现状还不是很了解。

上述两个问题其实是很有关联的,当然也有它们各自独立的一面。

先说说对微课的理解。

当前,在教育界,更确切讲,是在电教界,有两个非常流行的字:

一个是“云”、另一个就是“微”。

今天只讨论“微”。

“微”这个字,字义其实很清楚,就是一个“小”!

近几年的生活中它却时时冲击着我们的眼球。

微电影,微视频,微信息,微新闻,还有微信,微话,微博等等。

其实这些微什么什么多多少少都和今天的微课息息相关。

比如说,微信,现在简直成了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依赖。

平时许多人没事都爱时不时要撩撩自己的手机,然后像皇帝一样,陶醉地批阅一下他的相关奏章。

这种情况,你能说微信上面有些信息像不像启发人们教育人们的一堂堂微课?

大家还知道,微信是在QQ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微课,也有个从零起步的兴起的过程。

要弄清微课的起源,我们不妨看看外国人是怎么解释微课的。

外国人的微课,他们叫Microlecture,翻译成中文就是“微课程”。

它的意思就是:

在课程学习中的环节中,把微演讲、微陈述、微小教学片断以视频、音频的形式记录并呈现出来。

这可以算作微课的最最原始、最最朴素的定义。

我们现在可以到网上搜寻许多微课起源的资料。

大家普遍接受的最早的国外微课起源有两处:

1.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勒罗伊.麦格鲁(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McGrew,1993) 

2.英国纳皮尔大学凯(T.P.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简称OML(Kee,1995)

美国的化学教授麦格鲁(McGrew)提出60秒课程的设想是希望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如在舞会上、在搭乘电梯时、在举行酒会时,用最短的时间内为大众普及点化学常识。

他将60秒课程设计成三部分:

概念引入,解释生活,列举例子。

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学者对自己专业的执着。

在没有普通上课的前期铺陈和后续反馈情况下,他不断做着公益广告。

其实这也是一种化学专业的普及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快餐式的教育。

它和现代的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相匹配。

他认为其他领域的专家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普及自己的专业常识。

而英国纳皮尔大学的凯(Kee)教授则认为学生应当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一些核心概念,理由是他们必须应对现代社会需要的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

于是他提出要他的学生经常进行一些一分钟演讲的训练。

Kee认为一分钟演讲在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掌握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防止所学的知识限于孤立、片面的境地。

也有一些人更多地把微课的提出归于另一个美国人,他是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

圣胡安学院是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法明顿的一所社区学院。

2008年,这个戴维.彭罗斯第一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

讲这么多,大家要记住三个时间节点、三个人。

1993年,麦格鲁。

1995年,凯。

2008年,戴维.彭罗斯教授。

他们都主张一种快速的教育,主张60秒的课程。

好多人戏称他们是“一分钟教授”。

在国内,微课最早的雏形仅仅是一种微型教学视频,它就是电教圈内大家熟悉的优秀课例的片段。

说起国内的微课,我们不得不提起两位老师的贡献,一位是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另一位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

2011年,针对传统40或45分钟的、全程实录式的教学课例制作成本高、交互性差、评审难度大、应用率低下的现状,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届全市中小学优秀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片段的征集活动。

他们要求教师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和拍摄录制课例,同时像我们评选优秀教学课例一样,要求提供相应知识点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反思等,参赛的作品要求同步发布在网上供广大师生家长随时点播、交流和评论。

下面是原始的通知名称:

那次活动的效果出乎人们的意料,广大教师对这种“内容短小、教学价值大、针对性强、数量众多、使用灵活”微型课例好评如潮。

当地的媒体对此次评选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南方日报报道的题目是:

“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点击率破5万”;佛山日报报道标题如下:

“佛山全国首创‘微课堂’粉丝海量”。

其实,当时的媒体对“优秀课例片段”的名称含义也不十分清楚,报道中教育外行也许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优秀课例片段”便成了读者能够接受的“微课堂”。

后来又演变成了“微课 ”。

现在看来,当时的微课其本质还仅仅是一种公开课,只是对录下来的课程进行了切片处理,或者是仅仅录其中的一段,主要作用是用来进行点评与相互交流学习。

促进大家的业务进步。

参赛老师们匆忙上交的不少微课的作品有不少就是截取以前的公开课的录像中得到的。

此后,佛山市连续组织了三届的微课作品大赛,并率先在当地开展了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

如微课与班级教学的整合、与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移动学习结合等等,引领全国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形成一段时间的“微课热”。

这些活动的领头人就是我们开始提到的胡铁生老师。

另一个国内微课的提倡人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老师。

他没有上过大学,他从事教育的轨迹是民办教师、校长、教研员、主任、专业学者一直到热心微课研究的自由学者。

他从农村到城市,从内蒙到北京。

出于对研究的热爱,李玉平多次放弃了教育管理的职位。

因此,他其实是一位道道地地的“草根专家”。

李老师从教30年多年,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从事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研究体系。

最有名的是他做着“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

但开始的效果并不怎么好。

2005年8月,李玉平来到北京,与一些中外博士、教授、校长一起,启动了一个叫做“中国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项目。

在2011年,他们发现,让老师们制作研究小视频是展现“三小”研究方法及成果是一个好办法。

在教师群中试验、推广这种新办法过程中。

  这种小视频也被称作“智能课程”“微型课程”,后来才被他命名为“微课程”。

最近有人在网上晒出微课的发展史年表。

有些也是我第一次知道。

大家可以从这张表追寻微课真正的来龙去脉。

  1.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勒罗伊埃.麦格鲁(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

2.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P.凯(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简称OML) 

3.2008 年,美国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 DavidM.Penrose)正式提出微课(Microlecture)概念

4. 2011 年,李玉平老师制作教研小视频来展现“三小”研究方法及成果,后来被称为“微课程”

5.2011 年,胡铁生老师将“优秀课例片段”演化提升为“微课”,并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

6.2012年 ,在中国数字故事,TED、幕课、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概念与微课搅和了一年(TED,一种环球会议的名称,每年TED大会在北美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

7. 2012 年,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全国首届高校微课大赛

8. 2013 年,微课的在线教育兴起,官方及民间微课培训不断,各地学校开始在学校教育中运用微课。

9. 2014 年到2016年,微课理论及实践进入沉稳期。

这个期间,微课由理论争论、资源建设开始转移到实际的教学应用。

许多学者在这期间坚持进行微课教研,许多老师用微课辅助教改,改进他们的教学。

为什么要温习这团历史?

透过这团历史,我们可以基本弄清微课的真正的起源,微课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洋结合的新生事物。

说它是新生事物,诞生的时间实在太短。

真正微课运用于教学实践只能从2003年算起。

说它是土洋结合,我们不需考证就可以弄清的它的国外和国内两条平行发展途径。

国外,三个教授;国内,两个老师。

在国内,李玉平老师所以提出微课概念,是源于他的研究及和其他人一起做的中国“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项目。

胡老师所以发起“微课”这个概念,是根据他在2011年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的文章《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

他们的研究都受到了国外Microlecture概念的影响。

所以,对微课,你可以说它是“舶来品”,你也可以说它是“土老帽”。

另外要说明的,这些概念兴起也和慕课,这种新近涌现出来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有关。

和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利用网络影片进行互联网免费授课有关。

所以,我们顺便了解一下国外的微课程(Microleture)与我们国内微课的起源上的几个主要的不同:

1.国外的微课程(Microlecture)发起并应用在高等教育,我们微课发起则是在中小学;

2. 国外的微课程(Microlecture)建议时长只有60秒到3分钟,我们微课建议时长则是5到10分钟;

3.国外的微课程(Microlecture)不仅包括视频,还包括音频,我们微课主要特指是视频;

4.国外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起源是为了直接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我们微课起源是教师专业能力评比;

5.国外的微课程(Microlecture)的制作主要包括视频、作业、讨论等,而我们的微课则包括视频、教案、学案、课件、反思、点评等。

因此,我们的微课从产生开始就有着许多不同于外国微课的中国特色。

这一部分的探讨结束时,我自己也是很有启发的。

我要说明一下收集,归纳这些材料与我今天所讲微课具体应用问题的关系。

通过上述资料的梳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微课,是在中学电教的教科研中诞生、发展和普及的。

通过上述资料,我要说明的是。

我们都在做前人没有干过的工作。

我们需要探索前进道路中遇到的新的问题。

就是从2011年算起到现在,才几年功夫?

有些过程有些发展还和我们教育电视协会的课例评选活动有关。

如果将历史倒过来看,若干多年后,我们大家都是中国微课的探索者。

通过上述资料,我还要说明的是,微课应用的研究工作和当前的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有关。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教育部长袁贵仁代表中央回答未来五年教育如何发展六大问题的讲话的文章。

袁部长的讲话多处提及教育现代化,多处讲到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

多处提到要通过网络平台为每个人提供平等学习机会。

微课,和上面的各个大问题,或者说,和袁部长提到的国家的教育大策略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因此,推广微课的应用应该是这几年我们在座的老师们一项重点工作。

 

第二个问题:

什么是微课?

 什么叫微课?

鉴于它是近几年才风行的事物。

而且开始还是国外的教育概念。

近几年国内的专家、社会和教育界对“微课”给了它很多个的定义。

也就是说,对微课的定义一开始的认识上存在多个的不同看法。

比如说,微课是说课的视频形式?

比如说,微课是微型课件?

比如说,微课就是是微格教学?

比如说,微课就是教学微单元?

还有人说微课就是课程的微缩?

以上的说法有很多,不一而足。

把这一切充分地梳理以后,我觉得比较正确的、或是比较靠谱的的应该有三家说法。

第一家是李玉平老师提倡的微课程。

  李老师自己说,他理解的微课就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的教育视频文件。

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没有解说。

文字仅300字左右,要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音乐可以根据内容添加,以轻音乐为主,画面要求干净简洁。

学习时,大家在有特色的轻音乐中静静的阅读屏幕上的文字,欣赏画面同时引发思考。

他把一些教师专业学习的内容转化成这样一种特殊的高雅方式,创造了一种十分优美的意境,让人们在这种意境里享受学习,享受教育,像听特殊形式的有关教育的故事。

他希望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完成一次专业学习,这就是他研究微课程的开始的初衷,也是他设计的微课原本的样子。

显然,这种微课与教师的专业提高、进修和提炼有关,和他的三小研究有关。

李玉平老师的微课程把课程教学的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三小”研究挂钩,用“三小”做成了一种PPT数字故事。

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活动,他提倡的微课也可以算是教师的说课有关,是教师教学反思或说课的一种更高级形式。

因此,我们姑且称这种微课是一种“教师专业研讨型的微课”。

 第二家就是胡铁生先生提倡的微课程。

胡先生认为:

“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这种微课更倾向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精彩的截面片段,这里的教学活动还不等同课堂教学,他解释说它是课堂教学活动资源的有机体。

几年的积累,这种看法被大多数的教师认可。

显然,这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有关,就是和真正的课堂内乃至课堂外的学科教学有关。

同时,从一开始,这种微课就不同于传统单一的课件、教案、课例、试题等资源类型,它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一种新的资源类型和应用方式。

它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由此,他这种微课“营造”了一个现代的、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学应用的生态环境。

这种微课也可以称微课程的资源基本构成可以用“非常4+1”来概括。

“1”是微课的最核心资源:

具体来说,这种视频一般为5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它应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地点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

“4”是要提供四个与这段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反思(或微反馈),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网页的方式呈现,以便网上传播。

显然,这种微课既可以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又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用于课后巩固复习,用于习题解答等等。

其核心是直接服务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学生课堂教学型微课”。

第三家是吉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提倡的微课程。

他的看法更倾向于将微课界定为一个较为明确和具体的东西。

他认为微课就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在线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显然,他更简单更直接。

他更强调了“在线”,强调为“在线学习”网路学习远程教育服务。

比较起来,他的观念比较时髦,一开始站的高度也比较高,他的观念和世界最先进教育理念接轨。

他的微课和国外的可汗学院慕课提倡的微课程有着不少的类似。

从近几年开始,随着颠倒的课堂(翻转课堂)、可汗学院慕课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作为颠倒的课堂的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这种看法受到高校教师、专家的高度重视。

他的观念与当前推动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普及有关,受到国内好多教育专家乃至教育领导的热捧。

我们姑且称它为是一种“在线网络学习型微课”。

最后我还是要谈谈我的看法:

透过我刚刚的介绍,大家已经看出我对应用型微课看法的倾向。

我把微课自我定义为三大类:

教师专业研讨型的微课、学生课堂教学型微课、在线网路学习型微课。

我们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的主要是第二种微课,就是胡先生的学生课堂教学型微课。

同时,我又认为:

1.三种微课有内在联系,好多方面是相互兼容的。

尤其是第一种,李老师提倡的微课不要求另外教师的解说。

我想,有解说了是不是更好一些,难道有解说就就不好运用于教师反思?

第二,李老师教师专业反思型微课和胡老师的学生课堂教学型微课,其实并没有排斥它成为像第三类微课一样作为在线资源在网上运用。

相反,他们也希望有利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同样,第三类焦教授的在线网路教学型微课由于它的短小精悍特性,当然也应当方便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2.每类微课程对其需求上应该有所侧重。

我在2001年曾做过一个不错的在全国会议上获奖多媒体课件。

说明一点,那个课件也包含的好几个微视频。

它的最大亮点是网页显示形式,交互性很强,可以选择学习,可以自学复习,也可以用于课堂学习。

在交流会议上得到许多专家评委的好评。

而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使用中,却发现它在新授课上使用还是挺别扭的。

比如,我运用这一课件教学时,我讲东时,学生关注西。

我讲前面时,学生却都在关注着后面。

所以,真正的课堂教学还是要有一定流程的,新课程虽然主张选择学习,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应该集体活动,集体探讨。

课堂教学并不主张过多的颠三倒四,过分的七嘴八舌。

此外,如果是网上的在线学习资源,那就应该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规范、详细、有序和严密。

如果是一张张碎片型的知识,学生要自学反馈,就不太好办。

他们要是有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微视频不能解决,又不好随便打个电话问老师。

虽然可以微信,qq相通,但老师有事怎么办?

而且有些视频时间上也不允许放,课上时间宝贵,你的微课也总不能二十分钟吧!

而作为好的网上教育资源可以视问题解决的需要定夺。

三十分钟四十分种都无所谓的。

3.三种微课程应该有共同的特征。

比如,它们都不是优秀课的翻版,它们不是传统完整的四十分四十五分钟的课,它们都不是多媒体课件。

还比如,三种类型微课它们都是视频形式,都要数字化。

都要求短小精悍、中心突出、用途广泛、易于传播。

还比如,它们都要求有自己的网上平台。

学校应该有个人、学校、乃至教育系统到整个社会统一的平台。

能让学习者方便使用,随手拈来。

教师可以用,学生也可以用。

像第二类形式的微课,学生上课没有听明白,还可以自己在完成作业前重学,在复习时可以重点复习。

学校有专门的平台,学生看完微课之后,平台上会有一些在线检测题。

学生通过学习课程知识,平台会自动把数据反馈给老师。

老师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会了解学生学习微课之后,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在第二天讨论交流的时候再重点讲解。

更理想是师生课后的互动。

线上作业等等。

所以,三种微课有联系,有区别,有侧重,有共性。

但并不绝对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不相容。

以上就是我对“什么是微课”的基本认识。

对什么是微课,做一些简单回顾:

我认为微课分为三大类。

三类也可以简称为:

“教师专业型微课”,“课堂教学型微课”,“网络学习型微课”。

如果要进一步简化,也可以归为:

“教师型微课”、“课堂型微课”、“网络型微课”。

三种微课有侧重,有共性。

它们有区别的一面,也有相容的一面。

这部分内容结束的时候,我还要要提一下我们认识微课各种定义内涵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弄清它们的内涵意义相当大。

至少,我知道,不弄清这一问题,下面的应用就没有无从讲起,我们的探讨就没有任何针对性。

比如,我们谈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的应该是指第二类的课堂教学型的微课。

其次,我们也认识到电教教辅工作人员包括领导是教师教学同一条战线上的人,是“皮”和“毛”的关系。

教师和电教人员的工作是不分你我的,虽然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动者,但没有电教专业人员的帮助,它们的微课,微视频一般情况还是低档次的,在质量上不太容易得到保证。

如果拿来比赛,就欠缺一些技术含量。

再其次,作为我们,搞教学辅助的,一定要知道教师设计的微课主要是起什么作用。

你主要用于教师观摩的还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

你主要用于课堂教学还是作为远程教学课堂的系列资源使用?

方向不同,标准不同,形式和侧重点也、就不可能相同。

否则,大家制出的微课就是一个“四不像”,也可说成“三不像”。

如果什么都要兼顾,就像我所举例那样,制作的微课就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也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此外,通过了解,我们还应该知道微视频和普通视频有哪些不同。

微课,微视频比普通视频更注重学生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一个知识点。

它要解决用传统教学很难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兼有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功能。

而传统视频课,主要注重教师的教,而且时间长、容量大、不易传播、制作难度高、精彩教学环节不易集中,它主要用于教师备课和观摩交流学习。

再有,微课的录制对象、学习对象可以是任何人。

易搜索、易传播、应用范围广,最好能够交互,它还要求在有关教育平台中传播。

而普通视频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教师,应用与教师的业务提高。

了解后,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技术特长协助教师实现微课的有关功能。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我们过去倡导的现在基层教师普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现在主要是ppt为平台的,上面可以链接视频、flash动画以及其他网页的课件。

它和我们提倡的微课现在是什么关系?

弄清微课概念后,我们就会知道,微课和课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然,它们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有些情况下真无法把他们完全彻底地区别开。

比如,我们过去搞的多媒体积件,大多是比较小的flash课件,也用以说明课中一个环节。

伴着它收藏的还有小的说明某一问题的视频。

像物理、化学包括生物中有些实验不好做。

于是,那种块头比较小的视频,模拟视频在课上经常应用。

有些视频还有教师自己在镜头中出现的。

实际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也可以算是微课。

此外,这种小视频中也可以包容一些教师使用多媒体动画的课件实录。

所以,如果要形象说明课件和微课的关系,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当然,它们在课堂中地位不同,取用时间不同,表达形式不同,制作方便程度也不尽相同。

理顺相关的概念以后,我们还可以澄清许多流行的微课应用中错误说法。

比如,有人现在想用微课整堂课使用!

明白微课以后,我们知道微课仅仅是大课堂中一个抢眼环节,如果一堂课全部都用这些环节,微课抢眼的独特作用如何发挥?

还有,有些专家提出,为适应课改,要求颠覆课堂,全部用微课让学生课外自学。

显然,这种说法也有问题,一堂完整的课成为微课,那也不叫微课,而是课例。

仅靠微课学习又只能是不完整的学习。

因为微课是教学中主要片段,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的学习内容。

此外,有人把微课理解为正常课的浓缩,即把四十分,四十五分课缩水,变为二十分,十五分钟。

显然这也是种误解。

通过概念辨析,微课是一堂课某个环节中的精华,不是浓缩,更不是整堂课。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好用部分课来代替整堂课。

第三个问题:

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如何?

刚才讲过,知道微课应用的现状是探讨它在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前提。

“课堂”两个字是我后来加上去的。

这样,我们探讨范围缩小些,实用些,针对性也会强些,可能也比较好讲些。

这里我还是要说明一下微课目前运用的现状。

微课发展到现在就那么几年,从李、胡二老师的实验算起,就短短四年多。

客观讲,微课在教学中的使用还仅仅在简单徘徊的起步阶段。

比如,中小学微课的使用目前还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

在局域网、互联网这一块,把微课用到现代课堂课程改革,用到真正百分之百的自主学习这一块,在我们的中小学,好像还没有推行到那一步。

有些东西其实是非常现实的,如果学生课外都接触电脑,你难保证他们不被其他东西迷住。

我原来学校有几个老师倒是有将微课用在微信群里的。

但像各处宣传的用于倒转课堂,方兴未艾啦,极受欢迎啦,我好像还没有看到。

课堂真的翻转了?

其实,在美国,在欧洲,在日本这些发达国家,都没有真正翻过。

如果翻,大学是可以翻的,职业培训是可以翻的。

我们那个年代学习也是可以翻的。

我回忆自己年轻时在学校里的学习。

因为有些老师照本宣读,读了走人。

没有办法只有自己先自学搞懂。

还有,我们那个时代的学校,教学要求低,照顾最后进学生,有学生可以在老师没有教前已把老师教的学会,课上自己做别的事情。

现在的中小学,每堂课教学内容多,教学标准高,那个敢翻?

而且,升学录取考试排名是分分比较,半分,零点几分,中考、高考的录取学校就要拉上好多个档次。

翻砸了谁负得了责任?

这不是我们那个老师可以不可以、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