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政治会考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976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毕业政治会考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毕业政治会考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毕业政治会考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毕业政治会考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毕业政治会考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毕业政治会考哲学复习资料.docx

《高中毕业政治会考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毕业政治会考哲学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毕业政治会考哲学复习资料.docx

高中毕业政治会考哲学复习资料

高中毕业会考复习资料

哲学常识部分(上)

一.在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业内专家认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客观需要来安排,不能被动地迫于几个国家的压力来进行。

这一观点所蕴含的哲理是

A.规律的客观性B。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C.内外因的辩证关系D。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胡锦涛同志指出,大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统一的

3.孟子幼时,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而三次搬家,择邻而居。

这说明

A.孟母只强调外因对孟子的影响而忽视其内因作用

B.孟子因年幼而使其内因不能适应外部因素的影响

C.孟母强调客观因素,孟子强调主观能动性

D.孟母和孟子看问题都有片面性和绝对性

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一年来各方面的显著成就确实来之不易。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有不少缺点……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温总理的论述给我们哲学上的启示是

A.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B.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C.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坚持用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5.有人认为,“世界上除了运动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个观点

A.否认了人的意识的存在和作用

B.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意义

C.认为意识的内容不是客观的

D.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6.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将迎接机遇和挑战,既有利又有弊。

这就告诉我们

A.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客观性

B.看问题要把握事物发展的环节

C.看问题要坚持重点论

D.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

7.台风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危害,也给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是维持地球热平衡的重

要因素之一。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任何事物都的两重性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D.应该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

8.“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世贸组织需要中国。

”这一论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物质和运动不可分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9.经国务院批准的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正在实施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B.事物内部矛盾着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问题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10.科学家关于日食和月食的预报一再被实际观测结果所证实。

这说明

A.成功的预测来自人的主观意识

B.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C.人的认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有一定的联系

11.我国从“入关”到“入世”的谈判,经历坎坷,经过15年的努力,于2001年12月,终于

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

这一事实说明

A.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是世界的本源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D.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3.胡锦涛同志指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统一的

14.当前,社会上包工头、个体私营老板、施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农民工苦苦追讨工资现象相当普遍,必须引起社会和政府关注。

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拖欠工资者和农民工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

B.在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C.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依存的

D.既要敢于承认矛盾,又要敢于揭露矛盾

15.在拖欠工资者和农民工之间这对矛盾关系中

A.拖欠工资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B.被拖欠工资的农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C.政府维护农民工权益是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

D.领导人的提示和督促是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

16.邓小平说: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别国的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C.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

D.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17.200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就我国获得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发表社论指出:

“中国需要世博会,世博会也需要中国。

”这一论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中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客观的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18.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经历了“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个认识过程蕴含的哲理有

A.一切从事实出发,使主观符合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创新

C.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D.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19.目前,北京市机动车拥有量已突破200万辆,干上靠车吃饭这个新行当的在北京也有200万人。

“汽车生物链”已出现在北京。

专家强调,就全国市场而言,每出售一辆车就能解决两个人就业。

这在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有

A.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C.人们要正确认识、评价、改造事物,就必须用发展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D.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20.扶贫工作中“造血”与“输血”的关系体现了

A.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B。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原理D。

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21.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以2票之差失利。

中国人民经过11年的努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举世瞩目。

因而,2001年7月13日申奥,经国际奥委会100多名委员投票表决,仅经第二轮投票便获得成功。

这一事实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没有曲折的

D.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二.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22.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时间以发展特长和才能,从小学至高中,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做法

A.尊重了教育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B.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C.体现了教育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正确处理了教育活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3.有的同学学习不好,成绩上不去,往往抱怨学习环境不好,受干扰太多,而不能从自身找

原因,怨天尤人。

其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B.没认识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C.不懂得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否认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4.“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段论述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

B.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

C.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片面的看问题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形而上学

D.要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反对只看到前进性,看不到曲折性的孤

立的观点

2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26.2003年初,广州等到地突发了非典型肺炎。

起初,人们对这种传染病缺乏认识,导致

各种传言和谣言大肆蔓延,引起人们的恐慌。

经政府和医学专家及时通过权威的大众媒体说明

了事实真相,社会才渐趋平静。

各种传言和谣言的传播,给社会带来了混乱和不安,在哲学上

表明

A.假象不是事物的表现B.传言和谣言都歪曲了事实的本质

C.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D.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正确的理智判断

27.在广东发生非典型肺炎之初,有人在死者的肺组织标本中发现了典型的衣原体,认为这

是病因,但钟南山院士不苟同。

他在收治首位患者时发现此病有强烈的传染性,随即奉命到该

患者最先治病的现场调查研究,并屯香港大学开展了病源学合作研究,于4月12日正式公布非

典型肺炎的元凶是冠状病毒的一种变种。

四天后,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这一结果。

这说明钟南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B.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挑重担

C.坚持科学实验,同全球科研人员通力合作

D.人微言轻一名共产党员,他把拯救生命视为最大的政治

28.近20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

诸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多

媒体、软件、信用卡、再就业等。

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9.党的十五大在阐述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时指出:

“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

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

意义”这一论断

A.认为理论与实践应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C.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

D.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30.上题材料从思想方法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要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

C.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和实践第一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D.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已成功培育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的新品种二百多个。

这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能够有意识地利用和创造自然

C.物质世界与人的意识是相互依存的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32.“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这句话体现了

A.内因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B。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D。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33.李时珍的“窥天地之真而达造化之极”这句话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既上固定不变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要脚踏实地地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才能为人类造福

只有绝对的、永恒的运动,没有相对的、暂时的静止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改造要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

34.广东人在饮食上特别喜欢用糖,糖对人体确实有较大作用,但吃糖太多不仅会引起肥胖症、糖尿病、龋齿等,还会影响神经活动和智力。

这表明

A.事物的矛盾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即特殊性

B.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5.2003年11月15日,中国女排在第9届世界杯上能够以十一战全胜的佳绩重新夺回失去17年的世界冠军称号,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说明

A.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万能的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时也决定物质

C.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6.某地的白兰瓜曾享誉全国,但当地瓜农为抢市场卖好价,用化学肥料代替传统肥料,甚至用催熟剂擦洗,硬是将120天的生长期缩短到75天左右。

“早产”的白兰瓜不但不甜,反添苦涩味,变成了“苦瓜”,上市后无人问津。

瓜农们让白兰瓜“早产”,导致上市后无人问津,是因为他们

A.为民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忽视了过去的经验

B.不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性

C.运用科学的方法,改变了种瓜方式

D.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忽视其次要方面

37.十六届三中全会公布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段论述蕴含的哲理是

A.可持续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C.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也是无条件的

D.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38.我国先秦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的哲理有

A.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B.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C.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D.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

“对党的作风状况要有清醒的全面的估计,看不到主流,悲观失望,是错误的:

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丧失警惕,不下大力气加紧解决,是危险的。

请运用有关的唯物辩证法知识简要说明上述论断的正确性

 

40.党的十六在的主题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如何从哲学上认识十六大主题?

 

高中毕业会考复习资料

哲学常识部分(下)

一.在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这一论断的科学

依据是

A.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理

B.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2004年2月28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香港政制发展必须按照香港特区的实际情况,依靠基本法,循序渐进,实事求是,逐渐地来加以调整,只有这样,香港政制发展才不会偏离正确轨道。

这说明

A.要用历史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B.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

C.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事物都有先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3.青年是祖国的希望。

国家要求青年从理论和实践上认清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为

A.正确的意识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决定因素

B.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

C.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D.认光天化日社会发展规律就能承认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性

4.国庆节前夕,有关部门提醒节日期间安排职工加班的用人单位注意合法用工并支付相应的工资。

10月1、2、3日这三天不能作为例休处理,必须支付300%的工资,从人生价值观角度看,说明了

A.个人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统一

B.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的统一

C.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D.个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5.“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哲学上看,就是要培养、树立

1科学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方法

3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的观点

4动手动脑和改变事物现状的能力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6.理想与现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是

A.理想来源于现实

B.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发展方向

C.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D.理想属于社会意识,现实属于社会存在

某中学高二级学生以“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他们通过上网和看报搜集资料、访问学习和社会调查、处理信息和互动研讨,最后进行总结。

下面是他们对这个专题形成的共识:

)回答8-16题)

7.《雷锋日记》记录了许多他为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感,其中写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人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既要坚持两分法,又要防止片面性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8.上题材料表明,实现人生价值

1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

2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3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怕困难和挫折

4要走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误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雷锋说: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

“这说明

A.雷锋精神的本质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B.雷锋精神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学习雷锋精神在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要用雷锋精神教育青少年和全国人民

10.雷锋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行动。

他的伟大寓于平凡的服务人民的行动之中,这就告诉我们

A.一个人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品质

B.一个人要做行动的巨人,不做言行不一的人

C.人生的价值在于密切联系群众

D.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

11.雷锋追求的人生目标是:

“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奋斗。

”这说明

A.雷锋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

B.雷锋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与共产主义理想结合在一起

C.雷锋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也是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崇高理想

D.雷锋树立的崇高理想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

12.雷锋活着不辞劳苦,不惜牺牲为人民奉献最多最好的服务,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这表明

1艰苦奋斗才能使理想化为现实

2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艰苦奋斗是有抱负有志向的青年应有的精神境界

4艰苦奋斗是必须反对个人理想和个人利益

A.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

13.全国学习雷锋先进典型、深圳市竹园小学副校长李泓霖,自1997年以来的5年多时间,做义工3000多个小时,先后两次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赴贵州支教;担任海外志愿服务队长奔赴老挝。

这说明

A.人人都要像李泓霖那样学雷锋做好事

B.各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但为社会服务是没有先后之分的

C.个人的活动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

D.李泓霖学雷锋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

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其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是

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B.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

C.个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D.社会物质满足人们的需要

15.以往广州市瞧不上眼的保安、保洁、保姆、保健开始成为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新时尚。

从哲学

上看,这种变化说明广州失业人员

A.就业观念转变,正确对待各行各业

B.在再就业实践中,重新认识和转换自己的角色

C.树立了讲实惠的人生价值和就业思想

D.从实际出发,在就业问题上使主观符合客观

16.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这个论断蕴含的哲理有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C.直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D.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17.2003年2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他去世22年了,但当地干部群众仍然深情地怀念他、崇敬他。

每逢春节、清明节,人们总是不忘祭奠他;老百姓自发捐资,为他建造了一座塑像,干部群众中长久地传颂他的故事。

这说明

A.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B.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C.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18.钟南山带领他的同事日夜奋战在抗非第一线,经过摸索,形成了一套治疗效果很好的方案。

省卫生厅很快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在全省推广,自此,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死亡率

明显降低,全省死亡率仅为3.8%,创下了全世界非典最低死亡率记录。

这说明

A.人们必须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人民群众观点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9.上题材材料,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说明了

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的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D.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20.武警总医院主治医师李晓红因病已被批准休假,当她得知科里收治了非典病人时不肯休假

而投入抗非典战斗,不幸她被感染。

她说:

我也是医生,有什么新药就在我身上试,愿意以自

己的生命换更多人的生命。

她用年轻的生命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壮丽人生。

李晓红的事迹表明

A.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B.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发扬顽强奋斗精神

21.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

这个论断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2.在3000多年前的商汤时期,我们的先人就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每天都有新气象。

这表明

A.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

B.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

C.要用创新的理论不指导新的实践

D.要用创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

23.《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党成立83提来的第一部自我监督条例。

《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们党反腐工作已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预防,由权力反腐为主转向制度反腐为主,由事后处理转为事先制约。

这一变化说明了

A.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

科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C.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24.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农民殷玉珍默默无闻与荒漠抗争17年,将昔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