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022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x

《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x

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跟踪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验收达标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赤 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赤 壁

杜牧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①杜庠:

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

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杜牧:

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③铜雀:

即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

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回答体裁上的不同很容易。

抒发感情的不同要在细读两首诗(特别是第一首)的基础上,结合诗中关键词句分析。

参考答案:

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

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周瑜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2)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答:

解析:

要求回答尾句写法的特点,实际上是要答出各自的表现手法。

第一首尾句写景,手法自然是以景结情;第二首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手法。

重点在于答出如何运用及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小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

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台 城

韦庄江

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 人

张佖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首诗中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韦诗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张诗表现的是别后的相思。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同:

这两首诗后两句都用了拟人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

异:

韦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张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别离之苦。

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

(1)~

(2)题。

衰 荷

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这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白诗主要写了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花被吹干的情景,通过描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王诗先写荷花曾经花开十里、飘香十里的盛景,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的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

(2)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①白诗后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将“无人解爱”与自己“更绕衰丛一匝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之惑:

为什么别人不爱凋零的荷花?

从而抒发了自己对萧条景色的喜爱之情。

②王诗最后两句由写景引向写人,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却送秋声到客衣”写出了诗人在秋风中的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4.阅读辛弃疾的两首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 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彩胜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

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

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元夕”指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

请从虚实角度分别分析两首词中的意象“东风”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

元宵节(上元节、元夜)。

前一首词的“东风”是实写,写东风盛吹,元夕无月,带来夜雪。

后一首词的“东风”侧重虚写,元宵的灯火似乎是东风吹开的,天空的烟火似乎是东风吹落的万点流星。

(2)简要分析词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梅”和“那人”的形象。

两首词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参考答案:

两首词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前一首以对赏灯、宴会的“情薄”反衬词人对梅花的情浓,突出“梅”的形象;后一首以喧闹欢腾的元夕景象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两首词均表达了词人对不同于世俗的高洁理想的追求。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别老母

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1)蒋诗“寒衣针线密”让人联想起孟郊《游子吟》中“        ,意恐迟迟归”一句。

参考答案:

临行密密缝

(2)请简要分析蒋诗中的“母亲”形象,并探究两首诗中体现出的相同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勤劳善良、牵挂体谅并深深爱着儿子的母亲形象。

体现出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以及没能孝顺母亲的愧疚。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最近被贴上了“毁三观”的标签:

《红楼梦》写的是“富N代的爱恨情仇”,《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慕虚荣的白富美”,《追忆似水年华》被认为是“体弱多病的高富帅写了本无病呻吟的碎碎念”……经过时代检验的经典作品怎么在一些读者眼中变成了“毁三观”的作品呢?

标签可能是彰显特质,也可能是偏见障目。

标签会使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

作品是作家无声的申辩。

包法利夫人自杀是时代的悲剧,福楼拜深刻揭露了造成这一恶果的各种因素,这种对个人、社会的批判不是“爱慕虚荣”的标签所能囊括的。

马克思的女儿在英文版《包法利夫人》导言中指出:

福楼拜的这部作品的实质是道德的,健康的;我们见到了邪恶,但没有被它所感染。

人需要审视自身的存在状况,而文学正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简单呈现好人与坏人的对立,那里只有人的棱镜,作家没有站在道德的彼岸。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

难道高大全就好?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展现人的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

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披露生活本质的一棱一面,都是意义生成的基石。

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剖析、对救赎的探索,对读者有着重要的警醒、借鉴意义。

文学作品在时间的链条上点亮智慧,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和生命的可能性,在心灵的对话中,用艺术形象去涵养、发展、健全人格,让世界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模糊,让读者心理成长。

从《俄狄浦斯王》到《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文学的过硬理由。

文学既再现生活,也造就生活;既照亮远方,也照亮深渊。

文学中建基于大地的世界,经由读者得以呈现。

当作者与读者的心境在碰撞中生成意境,作品对读者敞开了,读者因简化而遮蔽的行为是对作品的不尊重。

读者的评判应该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质疑,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作品、自我、生活、时代,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只顾贴“毁三观”的标签,却没有细想人性的复杂、生活的百态,确实有失偏颇。

现实主义文学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

悖谬、失落、迷茫……现实主义展现着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所呈现的正是从揭示社会谬误案例到进行经验教训总结的心路历程。

在“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在时代现场秉笔直书。

正如作家加缪所说,写作“是为了使人们至少能回忆起这些人都是不公平和暴力的牺牲品,如实地告诉人们他在这场灾难中所学到的东西,并告诉人们:

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

(选自2018年10月26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作品的动力,读者难免会给所读作品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B.文学作品为了真实呈现人的生存状态,会描述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甚至人的逾矩、背德、困境。

C.好的文学作品会巧妙地表现善恶对立,不回避对道德底线的触碰,能够用艺术形象涵养、发展、健全读者的人格。

D.肤浅、片面、标签式解读,缺乏理性质疑,这些问题存在于所有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中,影响读者理解作品价值。

2、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层面,阐述了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以及读者对作品准确解读应该具有的态度。

B.文章围绕文学的文献价值这一核心,结合经典作品论述脱离文献价值来评判文学作品是失之偏颇的。

C.文章引用马克思女儿和加缪的观点,意在强调准确把握作品的本质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

D.文章由文学作品标签化现象切入,先揭其危害后析其原因。

较之原因的分析,对危害的揭示更直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尽管有揭露和批判,但并不影响读者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从而引发共鸣、反思。

B.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现实主义文学更应该真实的展时代风云,绘社会百态,写人生悲喜。

C.如果忽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多样,以道德审判者自居,作家就难以创造立体、丰满而真实的文学形象。

D.任何一部文学经典,无论怎样表现社会荒唐人性丑恶,其本质必定是美的善的,都体现文学的应有价值。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代版权问题的产生,是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科技、书籍生产等因素全面发展的产物。

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无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印刷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经济的发展为版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宋代印刷业的繁荣是版权保护的技术前提。

印刷术的发明将人们从繁重的抄写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知识文明的传播。

宋代图书出版与社会文化传播事业空前繁荣,宋代在新书论撰编述、古籍收藏保存、图书出版发行等各个方面均超越了前代,将图书出版事业推向崭新的高峰。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种传播的合理掌控与保护。

“盗版”现象的出现是宋代版权保护产生的直接诱因。

不少著名作者的著作均有过被盗版的遭遇。

盗版行为的存在,侵害了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激起了作者及出版者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形成保护版权的观念。

对于版权的保护,宋代针对官方出版物和私人出版物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于官方出版物,采取“禁印”措施和确立出版审查制度。

一是采取“禁印”措施,在宋代,官府出版的书籍和法令,只允许官方印制,私人不得翻刻。

“禁印”不是正规的法令,而是宋代印书行业的一种禁例,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尽管该措施的初衷具有明显的管理目的,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版权的作用。

二是确立出版审查制度。

宋代出版发行的中央审查机构是国子监。

国子监是国家最高的教育与出版机构,承担部分出版管理职能,其中之―就是对出版物进行严格的审查以保护版权。

除了行使审查职能之外,国子监也承担着版权的登记和注册职能。

对于私人出版物采取“附牌记,发榜文,立公据”的措施。

一是“附牌记”,就是在书籍的扉页,序文目录后、卷末或者书边处刊印上版权保护的告示,相当于现代出版物的版权记载页,其上常常刻有图书的作者、书名、版刻时间、版刻地点及收藏人,主要起着显示版的作用。

二是“发榜文”,就是通过申报行政机关,将保护版权的有关事宜张榜公布。

三是“立公据”。

是指国子监审批印刻者向官府发出的申请后,为其颁发准许保护其版权的“公据”。

该“公据”用来证明书籍翻印的合法性,当遇到版权被侵害的情况时,可作为向地方官府告发并追究侵权者责任的依据。

在宋代,对版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的,由于在国家层面缺乏以私权为核心的系统的民事法律制度,版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利也无法得到准确的界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对盗版行为的打击效果也不太理想,但是宋代为保护版权不断探索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其对出版者与作者的权益维护,对出版物审查,保护的措施及版权保护意识的培养等各方面,对今天的版权保护机制都有借鉴与启发作用。

(摘自李睿《宋代的版权保护》,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图书出版与社会文化传播事业空前繁荣,这得益于当时对版权保护的重视。

B.因为官方出版物和私人出版物性质与地位不同,所以版权保护的措施也不相同。

C.国子监负责对出版物进行严格审查,进行版权登记和注册,颁发版权保护公据。

D.因为在国家层面缺乏系统的民事法律制度,宋代为版权保护所作的努力效果一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宋代如何进行版权保护这一问题.

B.第一段集中阐述了宋代版权问题产生的背景,这是全文论题提出的前提和基础。

C.文章运用说理论证与举例论证,介绍宋代针对不同出版物进行版权保护的措施。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研究宋代的版权保护对当下版权保护机制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宋代印刷业的繁荣,中国古代版权保护的问题可能就不会这么早出现。

B.盗版行为侵害了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这是宋代版权保护观念形成的直接原因。

C.如果出版物既不能提供牌记,又不能提供公据,出版者就可能被追究侵权责任。

D.宋代对版权的保护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是因为其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管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学大师饶宗颐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

曾有人问及他对王国维的评价,他说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未能真正超脱。

“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

”他认为,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下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挽歌,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已有所超越。

(摘编自历史研习社《悼念饶宗颐》)

相关链接:

①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摘编自饶宗颐语录)

②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

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1978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摘编自中国评论通讯社《先生走好》)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饶宗颐传统文化底子扎实,精通六国语言,熟知诸多古文字,能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皆得益于自学能力。

B.移居香港的饶宗颐多年在大学任教,醉心学术,为了深入研究,放眼世界,四处奔走,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C.饶宗颐在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因此被学者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D.饶宗颐画作技法炉火纯青、风格清逸飘洒,目成一滚,丽且入了他的性情与人生观,这使其画作成为了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饶宗顾感觉学校教育不适合自己,当其他孩子步入学堂时,父亲让他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后来饶宗颐成长为享誉中外的汉学大师。

B.饶宗颐大器晚成,为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多岁开始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

C.和王国维、陈寅恪相比,饶宗顾和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

D.在学术成就上饶宗颐高度肯定王国维,但在生死观上,他认为王国维未能真正超脱,而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已有所超越。

E.饶宗颐对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巧用守株待兔的典故,表明“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心想事成,称自己的学术成就不过是“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3、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也。

文帝与之亲友。

《魏书》曰:

尚有筹画智略,文帝器之,与为布衣之交。

太祖定冀州,尚为军司马,将骑从征伐,后为五官将文学。

魏国初建,迁黄门侍郎。

代郡胡叛,遣鄢陵侯彰征讨之,以尚参彰军事,定代地,还。

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

并录前功,封平陵亭侯,拜散骑常侍,迁中领军。

文帝践阼,更封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

尚奏:

“刘备别军在上庸,山道险难,彼不我虞,若以奇兵潜行,出其不意,则独克之势也。

”遂勒诸军击破上庸,平三郡九县,迁征南大将军。

孙权虽称藩,尚益修攻讨之备,权后果有贰心。

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

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

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

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

城未拔,会大疫,诏敕尚引诸军还。

益封六百户,并前千九百户,假钺,进为牧。

荆州残荒,外接蛮夷,而与吴阻汉水为境,旧民多居江南。

尚自上庸通道,西行七百余里,山民蛮夷多服从者,五六年间,降附数千家。

五年,徙封昌陵乡侯。

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尚悲感发病恍惚既葬埋不胜思见复出视之。

文帝闻而恚之曰:

“杜袭之轻薄尚,良有以也。

”然以旧臣,恩宠不衰。

六年,尚疾笃,还京都,帝数临幸,执手涕泣。

尚薨,谥曰悼侯。

子玄嗣。

又分尚户三百,赐尚弟子奉爵关内侯。

(节选自《三国志·卷九·列传第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尚悲感/发病恍惚/既葬埋妾/不胜思见/复出视之

B.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尚悲感/发病恍惚/既葬埋妾/不胜思见/复出视之

C.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尚悲感发/病恍惚/既葬埋妾/不胜思见/复出视之

D.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尚悲感/发病恍惚/既葬埋/妾不胜思见/复出视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指伯父、叔父之孙或血缘隔得更远一些的子侄辈,唐宋时称亲兄弟之子为从子。

B.“布衣之交”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友谊,等同于“贫贱之交”。

C.“持节”指皇帝不能亲临,派人代行,以节为凭。

下文的“假节”“假钺”与此类似。

D.“梓宫”指中国古代帝王、皇后等人去世之后所使用的、以梓木制作的棺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尚深受文帝重视,屡获封赏。

文帝没有称帝时就与夏侯尚交好,称帝后更是对其封侯、升职,屡加重用,前前后后共封给他食邑两千多户。

B.夏侯尚善用奇兵,颇懂作战之道。

他认为刘备在上庸有驻军,且山路难行,不会防备自己。

于是率一支奇兵,出其不意地攻下了上庸,击败了刘备的军队。

C.夏侯尚居安思危,见识深远。

虽然孙权自称藩属,但夏侯尚还是加强了进攻讨伐孙权的准备;在孙权怀有异心时,夏侯尚和曹真共同出击,攻下江陵。

D.夏侯尚影响力大,引得众民归顺。

他从上庯疏通道路,向西开路七百多里,有许多山中百姓和少数民族的人归附了他。

短短几年,投降归附他的多达几千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

(2)文帝闻而恚之曰:

“杜袭之轻薄尚,良有以也。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代边将有怀

刘长卿

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

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

注:

《代边将有怀》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当时战事颇多,国势日渐衰微。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少年”和“白首”相对,指少年赴疆场白首不得归,可见戍边之久。

B.颔联写塞马因“瘦”而思得秋草,则可知苦于久戍边地的征人更欲归乡安居。

C.本诗主要用叙述和写景而非直抒胸臆来表达情感,故情感显得相对含蓄蕴藉。

D.颈联借意象传情,薄暮笳声、塞上明月、战甲寒霜,无不充满悲凉伤感之意。

E.尾联写戍边将领仅仅是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