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0911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docx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docx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师:

有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

你相信吗?

生:

(纷纷答)相信!

师:

没人有疑问吗?

生:

(纷纷摇头)没有!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

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

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

没有!

(众笑)

师:

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

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

(众大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

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

生:

歪理。

(众大笑)

生:

谬论。

师:

对啊!

所以,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

有疑问吗?

生: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

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

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

(高兴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

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生: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一生朗读)

师:

理解吗?

生:

(纷纷)理解。

师:

有问题吗?

生:

(纷纷)没问题。

(众笑)

师:

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习惯了,要想有问题都很难。

(众大笑)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

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

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

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

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

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

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

(众笑)

生:

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

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吃饭。

(众大笑)

生:

白天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月亮。

师:

一天又过去了。

(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过去的时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

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

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

(惊异地)没有!

不知道!

师:

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

“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

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

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

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

“高髻云环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奢侈生活的诗,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

明白了吧?

生:

(恍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

不问不知道——

生:

一问吓一跳。

(众大笑)

师:

你吓什么呀?

那叫——问了才知道!

(众笑)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

这里的“?

”和“!

”分别表示什么?

生:

“?

”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

”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

“?

”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

”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

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

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

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

这是你的理解?

生:

《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

书上写的是别人的理解。

你的呢?

生:

这样说感觉很新鲜,也很简单。

师:

这才是你的理解,你的观点。

说得多好啊!

新鲜,简单!

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

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

(齐读)

师:

刚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真理呢?

99个不行吗?

101个也不行吗?

生:

“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很多问号,无数个问号。

生:

“一百个”是形容有很多很多问题。

生:

“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要经过艰苦的探索。

生:

“一百个”是指那种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

师:

说得都有道理!

“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

比如“这件事交给我,你放一百个心吧!

”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

不是!

是指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

对了!

一起读一读这个观点。

生:

(齐读课题)

师:

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

请你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生:

(认真默读,教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括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师:

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

生:

(读黑板上的概括)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

你转动一下眼睛让我看看。

(众笑)能转动的是你的眼珠啊!

(学生快速修改)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生:

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当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

怎么开始?

说清楚些。

生:

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

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

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师:

哦,哪里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

生:

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是有心人。

师:

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

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

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

生:

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的真理。

师:

分别说说?

生:

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师:

说得清楚明白!

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

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

写法是一样的。

师:

你从写法上去发现的!

请你写到黑板上。

这是第四个相同点。

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

生:

起因,经过,结果。

师:

对啊!

一般写事情,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

生:

经过。

师:

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

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生:

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写了一句话,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

至于怎么实验?

怎么研究的?

一个字都没有写。

这是为什么呢?

生:

(迷茫的样子,师指点题目中的“真理”、“问号”。

生:

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

没有问题就没有结论。

生:

问号与真理是因果关系。

生:

有这么多的问题才会有这么伟大的结论。

师:

对啊!

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

你们刚才没有一个问题,怎么可能发现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个真理呢?

(众笑)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具体些?

生:

经过部分!

把怎样反复试验和研究的过程写具体,就能看出功夫下得多深了。

生:

不写具体实验的过程,就体现不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了。

师:

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所侧重的角度就不一样。

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

生:

写一个事例,别人以为那是偶然发生的。

生:

一个事例不可信,有两个事例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了。

师:

一个是偶然的,两个叫什么?

生:

必然!

师:

没这么快!

(众笑)出现了一个,又出现了一个……

生:

无独有偶!

师:

对啦!

只有一个事例那叫“孤证”!

三个事例不是多余的吗?

生:

俗话说“事不过三”,有三个了那肯定是真的了,不会再是假的了。

(掌声)

师: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

中国人证明观点要用中国人的办法!

(众大笑)作者说完三个事例觉得还不够,又作了一个总结。

谁来读一读?

生:

(朗读)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师: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

坚持不懈的人。

生:

追根求源的人。

生:

锲而不舍的人。

师:

文中哪些是“发现”?

哪些是“发明”?

生:

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是发现;石蕊试纸是发明。

师:

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生:

发现的东西本来就有的,发明的东西本来是没有的。

生:

发明是创造了新的东西。

师:

对啊!

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

一起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

(齐读)

师:

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

(自由朗读后,一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

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

生:

不难!

师:

何以见得?

生: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

生:

只要……就,这个句子也说明发现这里其实不太难。

师:

并不难!

(板书)往下读!

生: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

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

生:

不容易。

因为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

生:

“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

生:

“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

师:

你是这样的人吗?

生:

有一点。

(众笑)

师: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要恭喜你,你离发现真理不远啦!

(众笑)发现真理并不易!

(板书)

师:

(指着板书)你发现什么了?

生: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一段说发现这里并不难,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师:

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他想干什么呀?

生:

不知道!

师:

我知道你会说不知道。

(众大笑)一般人都认为科学发现是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的结果,是望尘莫及、敬而远之的。

但是作者说其实科学发现并不难,你听了会——

生:

(接话)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

生:

觉得真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师:

说并不难,就会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

让我们充满激情地加入科学探索的行列。

可是,正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会盲目和冲动。

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真理!

(众笑)一起读一读这个结论吧!

生:

(齐读)

师: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了一个观点——

生: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

再用的三个事例——

生: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

证明科学发现需要——

生: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师:

最后告诉我们,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机遇”属于那些——

生:

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

观点、事例、结论,这是一篇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阅读这样的议论文就是要把握“观点、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

敢于怀疑,善于发问,勇于探索,才能最终发现真理。

陶行知先生说:

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的是——

生:

第一个问号!

师:

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

有待你课后去用事实来证明!

【下课】

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后感

薛法根

我一直主张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

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

如此,一篇课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教的东西就很有限。

课堂教学就要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而滤去那些正确的废话。

课前,我常常会翻阅学生的教科书,查看学生的预习状况。

这一次,我发现许多孩子将词语的意思,语段的含义,乃至文章的结构、写法等都一一作了标注。

细问才知道,孩子们手头都有一本《课文详解》,内容之详尽较之教师用的《教学参考》,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学生与教师拥有同样多的信息,教师能教给学生什么呢?

我想,那应该是教师的智慧,从文本中看到学生看不到却很重要的东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初次教学议论文,必然要涉及所谓论点、论据、结论等常识,而学生已经通过课外资料读懂了。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努力让学生熟悉的文本变得陌生起来,在学生自以为读懂的地方读出新鲜的东西来,从而带领学生进入议论文阅读的新视界。

于是,我在课堂上有了下面的四问:

一问:

你信吗?

对于课题的含义,学生早已领会。

但是读完课题,我问学生:

你信这是一个真理吗?

学生都说“相信”;再问,学生还是说“相信”。

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学会相信”,而不是让学生“学会思考”。

我们的学生往往以为教材中、课文中所写的都是正确的知识,是应该学习的,从来少有怀疑和追问。

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顺从、听话的“良民”,而不是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公民”,也与本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想背离。

如果我们的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学生只是懂了这样一个“真理”,却未能产生一个怀疑的问题,未能作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学就离真正的教育“真理”越来越远,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或者是一种悲哀。

在课尾,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待证的“真理”:

一百个问号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问!

这是一个需要学生用事实来论证的判断。

教学,不是将学生心中所有的“?

”变成了“!

”,而是要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

”,找到自己的“!

”。

我想,这才是需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相对于理解和接受科学知识来说,怀疑、求证的科学精神,似乎更为重要!

二问:

你了解吗?

学生凭借课外资料,已经大体上理解了文中词句的意思。

当讲到“司空见惯”这个词语的时候,学生很熟练地说出了词语的意思:

“见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

”然而,学生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词语,特别是耳熟能详的成语的出典,未必就有追根求源的深入学习。

如果我们的教学停留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必然失去教学的魅力。

我问学生:

“你了解这个成语的来历吗?

”学生从未想过一个成语还有好什么来历,所以凝神静听。

我联系刘禹锡所作的诗句,给学生讲述了“司空见惯”的故事,既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培植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品质。

而这,比理解词句的意思显得更有意义。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对文本的相关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研究,要下“诗外的功夫”。

对于语文知识,学生可以处在“语感”的层面,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教师必须超越这个层面,达到“语识”的层面,将那些学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借助科学的概念、原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只有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才可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而不致于捉襟见肘,甚至黔驴技穷。

三问:

你比较过吗?

对于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

然而,却缺少深层次的比较研究,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也难以发现因不同的观点而选择不同的重点等,这些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特别的指导、讲述,学生才会关注。

不教,就很容易从文字表面滑过去。

教学中,我提了一连串的问题:

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

最重要的过程为何只写了一句话?

为什么要用三个事例?

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关注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进而关注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

从中,学生就发现了不同的文体在叙事时的差异,发现了不同的论点在引用事例时的详略。

议论文阅读是一种理解性阅读,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文中的事例、表述作出自己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间接,这有别于散文等感受性阅读。

什么文体的文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阅读,如果错位,就会陷入阅读的困境。

试想,用体验、感受的方法去阅读议论文,那就会让学生找不到阅读的方向。

教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和方式,才能让学生越读越聪明。

四问:

你这样想过吗?

文章最后的结论写了两段话,粗粗看来,也没觉得什么。

但细细推敲,就发现大有文章:

前一段说科学发现并不难,后一段却说科学发现并不易。

文章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味着科学发现是不容易的,结尾为什么却说是并不难呢?

这就有了矛盾。

而发现这样的矛盾,就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理解力,必须从更加抽象的视角来看这两段话,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是很难有所发现的。

教师不这样想,学生自然就不会这样去思考。

只有教师从这样的视角去思考,学生才可能获得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阅读方式。

科学发现并不难,是激发人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勇气与信心;科学发现并不易,是告诉人们探究科学要有准备的头脑,要独立思考,要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其实,这并不矛盾,是一种辩证法。

如此教学,学生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阅读就能进入一种赏心悦目的境界。

会不会这样想?

能不能这样想?

取决于教师的阅读智慧和教学智慧。

说到底,教育是以智慧启迪智慧。

智慧的语文教师才能创造出慢智慧的语文课堂,才能教出更加智慧的学生。

磨砺我们教师自己的智慧,才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