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教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672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教案1.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教案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教案1.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教案1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体会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选取了他的六件事,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来写,详略得当,脉络清晰,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告诉我们做一个生动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全文共20个自然段。

第1—7段,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8—20段,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7、8、9三个段落过渡,这三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7段承接上文小结,8、9段开启下文。

最后的第19、20段则是对闻一多先生总的评价,属于全文的总结段。

根据过渡段和总结段可以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从而便于清晰地理解课文内容。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情景导入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

明确:

闻一多。

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

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设计意图]由毛主席评价闻一多先生的语言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

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

2.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县。

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2年7月赴美留学,1923年9月,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在国内出版。

1925年5月他回国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他毅然南下,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大会上怒斥国民党特务,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特务暗杀,年仅48岁。

主要著作有《红烛》《死水》《唐诗杂论》《离骚解诂》等。

3.臧克家与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住处,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就足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想出版。

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来往,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文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二)读准字音,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炯炯目光兀兀穷年

群蚁排衙楚辞校补迥乎不同

警报迭起气冲斗牛慷慨淋漓

衰微漂白赫然

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第一步,即观察病人气色。

兀兀穷年: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迥乎不同:

很不一样。

迥,差得远。

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极盛直冲云霄。

斗、牛,北斗星、牵牛星。

泛指天空。

群蚁排衙:

本文指整齐地排列着。

衙,衙门。

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三)精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

又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1)反复朗读课文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两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

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说”和“做”,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第二部分写闻一多先生“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选取了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

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段,使文章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课文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1)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2)师生评论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为了救国救民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3.本文是以什么表达方式来结构文章的?

明确:

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

第1、2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7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8、9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三、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例,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介绍闻一多的作品《死水》,进一步感受其人格魅力。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5年

四、巩固练习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漂白(

)气冲斗牛(

B.赫然(

)迥乎不同(

C.淋漓(

)炯炯目光(

D.钻探(

)兀兀穷年(

2.填空。

(1)闻一多,原名________,湖北浠水县人,中国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分别从__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对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事迹进行了记述。

3.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C.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D.(闻先生)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参考答案:

1.C

2.

(1)闻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学者革命家

3.D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体会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细读全文,画出精粹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后期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设计意图]通过复述课文内容,对上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复习巩固,有利于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课文学习

(一)理解研读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

这样写好在哪里?

通过朗读课文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

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

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

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

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研读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1)齐读3、4段。

(2)这部分文字叙述了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

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3)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等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了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

“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

“辛苦”“凝结而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3.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

文章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

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了,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

第二部分则是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一多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的敬意油然而生。

4.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前期: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5.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内容上理解课文内容。

(二)品味鉴赏

1.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表现力,试举例品析。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要说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表明这项工作的艰难;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赞扬。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埋头研究古籍的目的。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试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四壁”语出闻一多的诗歌《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那种敢于说出真理,又勇于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突出闻先生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的光辉形象。

2.人物形象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3.写作特色

(1)严谨的结构。

课文第1-7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8-20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7、8、9三个段落过渡。

第7段承接上文小结,第8、9段开启下文。

上下两部分过渡自然,脉络清晰。

(2)精当的选材。

作者所选材料,具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作者只选取了写作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则选取三件事作为例证。

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洗练的语言。

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诗兴不作、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等“四字词语”的运用,使语言结构整齐,节奏感强,精炼含蓄,耐人寻味;“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等对偶句式的运用,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4)丰富的内涵。

本文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

作者臧克家怀着一种赞美、敬重的情怀,运用朴实无华,精辟洗练的语言,分别描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说”和“做”的特点,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位学者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做了也不说”的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也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名革命斗士为反对独裁,争取独立,无私无畏,视死如归,“说了就做,言行一致”的英勇气概。

不管是作为学者,还是革命家,在他身上都闪耀着一份强烈的爱国之情,正是因为这份爱国之情才燃烧起他令人敬佩的“说做一致,始终如一”的火焰。

[设计意图]品读文章的经典语句,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课堂总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作者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的“说和做”。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拓展延伸:

闻一多读书成瘾

闻一多酷爱读书,并且读起来就会“成瘾”,一看就“醉”。

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娶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发现闻一多不见了。

大家只得分头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而当时的闻一多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正看得入迷,竟然忘记了举行婚礼的事。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中对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中间用过渡段连接,整篇文章结构非常严密紧凑。

B.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热情歌颂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斗争精神。

C.文章记述的关于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不多,但是其将叙事与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闻一多先生主要是以民主战士的身份被人们纪念,所以文章的重点在后半部分。

2.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文中哪些句子交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对表现闻一多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两个短语是对闻一多形象的描写?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在写闻一多作为革命斗士方面,既写“说”,又写“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

(1)“警报迭起,形势紧张”在此种形势下,闻一多却发表演说,参加游行,表现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时代背景起衬托的作用。

(2)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3)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4)因为革命既需要“说”,更需要“做”。

[板书设计]

闻一多

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既说又做

救国

爱国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