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领导学考试复习资料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469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领导学考试复习资料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行政领导学考试复习资料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行政领导学考试复习资料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行政领导学考试复习资料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行政领导学考试复习资料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领导学考试复习资料12.docx

《行政领导学考试复习资料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领导学考试复习资料1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领导学考试复习资料12.docx

行政领导学考试复习资料12

《领导学基础》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领导:

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动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2、领导主体:

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

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3、领导客体:

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

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

4、领导手段:

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与方法。

5、行政领导:

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程。

6、领导权变理论:

是就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7、内隐领导理论:

有关领导概念的想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既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

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8、柔性领导:

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为的领导行为。

9、领导权力:

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10、领导授权:

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11、充分授权:

也叫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进行决策,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

充分授权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柔性授权;其二是模糊授权;三是惰性授权。

12、不充分授权:

也称之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

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13、制约授权:

又叫复合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生相互制约的作用,以免出现疏漏。

14、弹性授权:

又称动态授权,是指在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形式。

15、权力腐败:

特指权力的蜕变。

即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16、权力制约:

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与约束。

具体地说,就是享有制约权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与群体,运用民主、法制与新闻舆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所有人与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关系。

17、领导体制:

就是指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

18、领导层次:

指领导体制中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多少领导层次。

19、领导幅度:

亦称“领导控制跨度”,是指领导者可直接下达命令发出指示并直接向他汇报,对他负责的人数。

19、直线式组织结构:

又称层次制、分级制、金字塔式或传统式组织结构。

它将一个领导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垂直划分为若干层次(从最高的指挥中心到最低的基层单位),形成一个逐级扩散、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20、职能式组织结构:

又称分职制,它是一种为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立的某些专门性机构。

21、矩阵式组织结构:

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22、一长制:

又称为首长负责制或独任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体制。

23、委员会制:

又称“会议制或者合议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者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使的领导体制。

24、自热集体领导:

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简单的领导体制,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产生在原始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

它主要表现为氏族议事会、部落议事会与部落联盟议事会等形式,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对简单协作劳动的领导与军事指挥要求的领导体制。

25、领导环境:

是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

26、职位权力:

是指与领导主体的职位相联系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主体从其上层和整个组织、群体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的程度。

27、领导环境的发展:

是指领导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适于发挥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全新环境条件,实现领导环境的优化乃至创新。

28、文化生态学:

是研究人与文化、环境及其关系的学科。

其主要观点是:

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风俗、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有力的决定因素。

29、领导文化:

是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的,关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沉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30、领导者:

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选举、任命、聘用或由群众推举出来的,能够知道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

31、领导素质:

是指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指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

32、道德素质:

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

33、领导群体结构:

是在一个系统内,构成领导群体的各种人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

34、领导素质的测评:

就是对领导素质进行检测、测试、测量、验证、判断和评价的总称,是对领导的专项素质或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把握的系统化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

35、领导关系:

是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之间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往的关系,即领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36、群体:

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37、非正式群体:

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关系、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等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

38、战略:

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长期性、规律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其目标是指向组织的长期运作。

39、领导决策:

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领导目的,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行为过程。

40、头脑风暴法:

又称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维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判断的方法。

41、鱼缸法:

是一种通过领导者宏观职能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决策的方法。

运用这个方法时,所有决策人员围成一个圆圈,然后通过某个中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决策。

因其形似鱼缸,故得名“鱼缸法”。

4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是美国赫伯特·西蒙创建的。

他认为,每一项决策的制定,都要受到决策者的主观认识、信息处理能力和特定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经常处于变动状态并且表现出冲突特征。

43、渐进决策模型:

是由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型。

其主要特点有:

一是渐进主义;二是积小变大;三是稳中求变。

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步伐虽小,却既可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又能达到求变的目的。

他认为,剧烈的变革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与行为上的抵制。

44、危机:

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45、人力资源:

从广义上说,“人力资源”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讲,“人力资源”也就是一个经济组织内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46、激励:

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7、首因效应:

指对人的看法过多地依赖于第一印象,因此往往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

48、近因效应:

指过多地依赖最近的表现对人做出评价,而不考虑他的全部历史和一贯表现的一种现象。

49、戴维现象:

美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订书匠法拉第在化学上的潜能,并将其精心培育成才,使法拉第名声大振。

但此后戴维却开始贬低法拉第。

伯乐由识别和培养千里马,转而处处限制和妨碍千里马奔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一现象就叫做“戴维现象”。

50、马太效应:

是指对已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尚未出名的人则往往忽视他们的成绩,或不承认或贬低起价值这样一种常见的不合理现象。

51、思维方式:

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52、思维方法:

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

53、思维品质:

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差异。

54、思维创新:

是指通过思维主体大脑的活动,运用各种思维的技能、技巧,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思维活动的模式或过程,获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

55、自然性影响力:

也称非权力性影响力,源于个人自身的特点,通过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转化为某种动机的形式而发生作用。

56、强制性影响力:

也称权力性影响力,为领导者所独有,它是由社会、组织所赋予的,带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的影响力。

57、领导协调:

是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使组织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58、冲突: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由于在目标、认知与情感方面产生差异,所以在特定问题上采取相互排斥、对抗、否定等行为或情绪而形成的一种状态。

59、领导方法:

是指领导者为达到一定的领导目的,按照领导活动的规律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方法、手段、措施、步骤等的总和。

60、领导行为方式:

是一种具有权威性与结果性的组织行为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是领导主体以其特定的作风、习惯、性格、态度、倾向、思想和教育素质在特定的领导环境制约下形成的、对领导客体作出反应并施加影响的基本行为方式。

61、重事式领导方式:

就是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关心的是组织的目标、工作的任务和工作效率及质量。

62、重人式领导方式:

是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领导者关心的是如何建立和发展人际间的关系,以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63、领导效能:

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的能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收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环境与组织关系的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

64、领导效能测评:

即特定的测评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能力与效果进行综合测试与评价的过程。

65、民意测验法:

是现代民主社会日益广泛使用的一种测评方法,即通过投票法、对话法与问卷法等方式对被测评的领导者进行评议,以获得其某一方面或总体情况。

66、模拟测评法:

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测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让被测评的领导者进入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要求他按照既定的条件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映能力等,并根据这些观察的结果来评价他的领导效能。

67、领导发展:

指领导者对自身领导力的发展,即领导者根据时代和环境的需要,为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所进行的有计划的训练活动。

68、电子政务:

就是以构建一个高效、精简、弹性、有强大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平台,实现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内部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以及由此方式而产生的政府领导观念与管理体制的变革。

69、虚拟政府:

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

二、简答题

1、简述领导的属性及其关系。

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领导的属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领导的自然属性产生于社会整体活动的自然需要,是由人们社会集体实践活动中德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其一般标志,就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利,即任何社会与时代的领导都必须具有的共同的标志。

(2)领导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

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渗透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并规定着它们的社会性质,即领导的社会属性。

(3)在领导的双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甚至改变自然属性,使其发生某种形式上的变化。

2、按照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领导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1)自然式领导

(2)专制式领导(3)民主式领导(4)专家式领导,也称专家辅佐式领导

(5)专家集团式领导

3、简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1)儒家。

儒家反对一味以刑杀治国,主张以“德治”和“仁政”维护政治统治。

(2)道家。

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齐物论”和“道法自然”,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一体,无是无非。

(3)法家。

法家主张“法治”、刑治、霸道。

其核心是依靠严刑峻法以力服人。

(4)兵家。

兵家以谋略著称。

4、简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思想与领导实践方面的主要贡献。

(1)在宏观全局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2)在具体的领导思想与实践方面,主要有以下贡献:

一是决策与执行分工的领导观念;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三是注重领导作风与素质的领导思想。

5、简述西方领导理论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两个研究方向。

(1)一条基本线索:

由价值中立理论向非价值中立理论发展。

(2)两个研究方向。

西方领导理论,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两个研究方向:

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二是从研究领导活动(lead)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

6、简述西方领导理论主要涉及的三个研究领域。

①政治与行政领导领域,这主要体现为对政府首脑或领袖素质与行为的研究;②企业领导领域。

西方的一些经济管理学家普遍认为领导是管理的一部分,他们的领导学著作也往往冠以管理学的专业用语。

③军事领导领域,主要体现在对战争中的领导艺术的研究。

7、简述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贡献。

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

领导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特定领导目标的动态性行为过程,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一理论认为领导的成效依赖于领导者本身的条件、被领导者的条件、环境条件三个因素的交互关系,即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的函数。

此外,这一理论还认为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上。

领导权变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使领导具有更强的艺术化色彩,并且使得人们对领导的判断不再局限于道德范畴。

8、简述领导权力的发展过程。

(1)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

(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3)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权力

9、简述领导权力的特点。

(1)无形性;

(2)依附性;(3)可塑性;(4)对象性;(5)强制性;(6)目的性;(7)交换性;(8)垄断性;(9)诱惑性。

10、领导权力和权威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或是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

权力与权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1)权力与权威的共同性在于能够指导、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动。

在权力与权威的指示与感召之下,人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按照权力与权威占有者的意志行事。

(2) 权力不等同于权威,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

①权力与权威的来源不同。

②权力与权威的表现形式不同。

③权力与权威的影响时限不同。

④权力与权威的作用效果不同。

综上所述,领导者只有同时具备法定的权力与个性化的权威,才能实行最佳领导,并取得最好的绩效。

11、简述领导权力的结构。

领导权力的结构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进行有序性的活动过程所构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

一、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构成要素:

(1)领导权力主体;

(2)领导权力客体;(3)领导权力载体。

二、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

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是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

12、简述行使领导权力需要遵循的规则。

(1)正当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效益性原则(5)权变性原则

13、简述领导授权需要遵循的原则。

(1)适当原则

(2)责任原则(3)可控原则(4)信任原则(5)考绩原则

14、简述领导权力腐败的特征。

(1)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

(2)权力腐败的主要内容为寻租与造租;(3)权力腐败的主客体趋向法人化与集团化;(4)权力腐败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5)权力腐败的新形式不断涌现。

15、简述领导权力腐败的危害。

(1)权力腐败直接损害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并可能造成危及根本的合法性危机;

(2)权力腐败直接消解了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朝着民主化方面发展的积极力量;(3)权力腐败阻碍了行政与经济体制的变革;(4)权力腐败造成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5)权力腐败已经并将继续对经济收入的分配产生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6)权力腐败完全可能造成优秀人才的外流和埋没;(7)权力腐败会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

16、简述领导体制的特征。

领导体制除了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两种根本属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系统性;

(2)根本性;(3)全局性;(4)稳定性

17、简述领导体制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有助于协调各级各类领导机构;(3)有助于造就更优秀的领导者;(4)有助于建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良性关系;(5)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增强领导活动的效率与活力;(6)有助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18、简述领导体制的结构。

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作为领导内部各个要素的组合形式及相互关系与联系方式,主要有四种基本表现形式,即直线式、职能式、混合式和矩阵式。

19、简述领导体制的类型。

(1)集权制与分权制

(2)一长制与委员会制(3)完整制与分离制(4)层级制与职能制

20、简述我国领导体制的本质特征。

(1)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我国领导体制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3)中央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

21、简述我国领导体制的演变历程。

(1)1949—1956年,为领导体制的基本确立阶段。

这一阶段就是从分散的根据地政权到建立统一的、中央集中领导的领导体制的阶段;

(2)1956—1966年,为领导体制的探索与调整并走向集权化阶段;(3)1966—1976年,为领导体制的混乱与畸形阶段;(4)1976—现在,为领导体制的改革发展阶段。

22、简述领导生态系统的含义和构成。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态,是指生物体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它与生物体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能够通过反馈作用对外界环境的刺激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或修复,以维持支持的结构与功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

领导活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其基本要素为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

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23、简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影响与作用。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领导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协调统一又矛盾冲突。

它们的互动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领导者对下属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给予认可,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领导者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下属的需求并对下属的需求予以适当的满足;领导者通过经常有效的沟通,与下属分享信息,帮助下属了解分享信息,帮助下属了解组织对员工的要求、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领导者的决策效能有赖于被领导者执行与实施的程度;领导者权威的大小取决于被领导者心理认同的程度;被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领导者的命运。

24、领导环境发展过程依次为适应环境、认识环境和改造环境。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领导环境发展的过程依次是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三个方面。

这三个过程是环环相扣、密切关联、缺一不可的,具有时间上的相继性和逻辑上的继承性。

在实现领导环境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的疏漏或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环境发展的受阻、停滞乃至倒退。

25、制度性领导环境包含几个层次的含义,它们的关系怎样?

包含有三层含义:

(1)社会体系性制度,它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体系;

(2)规模法度性制度,即路线或政策性制度;(3)程序准则性制度,即在一定机构设置的基础上,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为准则。

这些层次含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必以社会体系性制度为基础而产生,程序性准则性制度必以规模法度性制度为基础而产生,这种因果关系决定了三种制度在对领导活动产生影响的时候会有所差别;二是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变化制度不同,三者的变化难度依次减小,而变化频率却依次增大;三是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与组织机构的关系不同,基本的情况是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决定决定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而程序准则性制度往往需要由行政组织的机构来决定。

26、文化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它们的关系怎样?

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物的的层面,即物质文化。

它构成了整体文化的基础;二是精神的文化,或称解释的文化;三是制度的文化。

它是精神文化转化后的一种表达形式。

文化的上述三个层次彼此推动、相互影响,在交互渗透中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

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前提和条件,构成了文化结构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文化结构的保障,合理的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精神文化是文化结构的主导,规范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在三个层次文化的互动中,制度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一方面,它把人们相互之间及其与自然界之间的现实的物质关系,提升为一种权力意志的精神表现;另一方面,它又选择精神文化的某些部分,具体化为社会行为和组织构建的实践。

因此,制度文化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它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

27、简述领导文化的功能。

(1)内化功能;

(2)规范功能;(3)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