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治疗观察与护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446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科治疗观察与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神科治疗观察与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神科治疗观察与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神科治疗观察与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神科治疗观察与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神科治疗观察与护理.docx

《精神科治疗观察与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科治疗观察与护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神科治疗观察与护理.docx

精神科治疗观察与护理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副作用和处理措施

一、椎体外系反应的护理常规

(一)、观察症状:

锥体外系的副反应有流涎、震颤、肌张力增高、面具样脸、静坐不能、扭转痉挛、口齿不清、吞咽困难、运动不能等表现。

(二)护理

1、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按医嘱给抗震颤麻痹药对症处理。

2、若有吞咽困难,轻者宜进软食,进食进水勿催促患者,以免发生呛咳现象,吞咽明显困难者,应绝对禁止喂食,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输液来保证入量,以免发生意外。

二、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常规

(一)观察症状:

大多在迅速改变体位时发生,患者突然眼前发黑、头晕、面色苍白、冷汗、直立晕倒及外伤、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老年人及伴有心血管疾病者可导致不可逆性低血压发生猝死。

(二)、护理

1、在治疗初期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特别是老年体弱,伴有心血管疾病、进食不好的患者,注意观察有无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趋势。

2、注射给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在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当感到头晕时立即坐下或躺下。

3、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立即让患者就地平卧或抬高下肢30度并通知医生,给患者测血压,观察生命体征;准备好抢救用品和药物,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三、肝功能异常的护理常规

(一)、观察症状:

有些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无黄疸性肝功能异常,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仅有单项谷丙转氨酶升高,这种药源性肝损害可能是一种过敏反应,轻者不停止用药,加服保肝药并密切观察。

(二)护理:

患者有乏力、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停药或减量时,密切观察巩膜、皮肤有无黄疸,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障充分休息。

四、粒细胞减少的护理常规

(一)、观察症状:

多见于氯氮平、氯丙嗪等药物治疗的最初三个月内,主要表现为感染症状,若伴有药物性肝炎及剥脱性皮炎称三联症,提示预后不佳。

(二)护理

1、将患者安置在单间病室,施行保护性隔离,避免发生感染。

2、室内空气新鲜,定时消毒,注意患者冷暖。

3、卧床休息,加强营养。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并发症。

五、恶性症候群的护理常规

(一)、症状观察:

恶性症候群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少见且严重的合并症,通常有前驱症状和较明显的肌肉强直、震颤、吞咽困难、体温升高,如处理不当,体温可高达40度以上,出现意识障碍以至昏迷等,如延误治疗可导致死亡。

(二)护理

1、做好基础护理,包括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热量。

2、高热时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等。

3、呼吸困难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痰、给氧,必要时做人工呼吸。

4、有惊厥发生时,放牙垫,以防咬舌,保护肢体,头转向一侧,预防外伤和窒息。

5、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副反应,及早发现前驱症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药物副反应的处理措施

(一)药源性精神症状

1、主要表现

(1)过度镇静多由于一次服药量过大、几种镇静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或对老年、体弱病人剂量调节不当所致。

病从表现睡眠过多、难以醒转、软弱无力等。

(2)情绪抑郁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抑郁状态。

其中以氟哌啶醇、氯丙嗪、利血平等较为多见。

(3)焦虑激越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初期,病人可出现失眠、多梦、易激惹、焦虑及心神不定等症状,多发生于具有焦虑素质的人。

其中以氟哌啶醇、奋乃静、维思通等较为常见。

(4)紧张症状群往往先有锥体外系症状、肌张力增高,随即表现缄默、呆滞、直至木僵,可出现吞咽困难。

常与药物剂量过大(包括注射长效剂)有关,老年病人特别易发。

(5)谵妄错乱抗精神病药及抗胆碱类药均能引起。

(6)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2、处理措施

(1)根据病史、症状特点、病人的反应等,详加鉴别,必要时停药观察。

(2)出现明显药源性精神症状时,应采取措施促进排泄,足量输液,给予维生素B、C等治疗。

(3)采用心理治疗,进行安慰、解释。

(4)症状治疗

抑郁状态:

经一般处理无效时,可给予抗抑郁剂,如多虑平25-75mg,3次/日。

意识障碍,应注意合并症。

(二)急性锥体外系症状

1、主要表现

(1)震颤麻痹综合征一般在治疗早期多见。

主要表现有:

假面具面容、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动作笨拙、小步态及流涎等,严重时可影响吞咽动作。

(2)静坐不能多发生于用药早期。

表现为不能静立、坐卧不宁、来回踱步,重者可伴有烦躁、焦虑,甚至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3)急性肌张力障碍通常在服药48小时内发生,以青少年为多见。

表现为面、舌、颈部的大幅怪异动作,痉挛性斜颈、动眼危象(眼球上窜)、角弓反张、扭转痉挛等。

2、处理措施

(1)注意鉴别,必要时减用抗精神病药物或加用对抗药(如苯海索)来治疗观察。

(2)采用抗震颤麻痹综合征药治疗:

苯海索2mg,2次/日。

(三)迟发性运动障碍(TD)

1、主要表现

此症状多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

典型的表现为颊肌、舌肌及咀嚼肌的不自主运动,产生吸吮、咂嘴、弄舌等动作,称为"口一舌一颊"三联症。

2、处理措施

(1)停药或换药迟发性运动障碍一旦出现,应及时停药。

对仍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病人可改用锥体外系反应较轻的药治疗,如氯氮平、甲硫达嗪等。

(2)药物治疗可试用:

①利血平,0。

25-1mg,3次/日。

②碳酸锂,0.25-0.5g,3次/日。

③氟哌啶醇,4-6mg,2次/日。

④异丙嗪,25~50mg,3次/日。

⑤安定,5mg,3次/日。

⑥毒扁豆碱,1mg,肌注或静注。

(3)预防避免长期大剂量用药。

长期服药的病人,可采取间歇给药法,防止骤停抗精神病药物,并合理使用抗巴金森症药。

对中老年及伴有脑器质性疾病患者,治疗时应密切观察。

(四)药源性癫痫

1、主要表现

多数抗精神病药可引起癫痫样发作。

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大发作;②局限性发作;③癫痫持续状态;④阈下发作(脑电图异常)。

2、处理措施

(1)对抗精神病药物敏感的病人,宜选用致抽搐作用较弱的药,加药不宜过快,对原已服抗癫痫药的病人还可适当增加抗癫痫药的剂量。

(2)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癫痫,若发作频数很少,-般不必停药,但要合并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0.1g,3次/日平,0.1g,3次/日。

(3)发作较重、次数较多的病人,应及时停药或换药,急性期按癫痫治疗原则处理。

(五)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1、主要表现:

由于许多抗精神病药物有抗肾上腺素能作用,抗胆碱能作用或刺激肾上腺素能作用,因此可出现多种自主神经系统副反应。

具体表现有:

(1)消化系统症状口干、便秘、麻痹性肠梗阻等。

(2)眼部症状视力模糊、青光眼。

(3)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尿潴留、性功能障碍。

(4)心血管系统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心律紊乱、心肌损害。

(5)排汗减少、降温及鼻塞等。

2、处理措施

(1)减药、停药或换药处理。

(2)对症治疗

口干:

少量饮水,常漱口,或咀嚼泡泡糖等。

便秘:

多活动,多吃含纤维的食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抗胆碱能药,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麻痹性肠梗阻:

禁食,胃肠减压,肛门排气,高压灌肠。

应用肠蠕动剂,如新斯的明,0.5-1mg,肌注,2次/日。

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密切观察并发症。

视力模糊:

必要时可用缩瞳剂点眼。

青光眼:

立即停药,眼科会诊。

尿潴留:

轻者膀胱按摩或热敷促排,重者需导尿,也可用针灸穴位刺激。

体位性低血压:

应取平卧位,头低位。

若不能恢复,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等使受体兴奋的升压药。

要告知病人,在服药期间,起床或站立时动作要缓和,出现头昏、眼黑,立即坐下。

不能用肾上腺素,因为这时。

a-受体被抑制,b-受体兴奋,使血管扩张,血压更低。

心律失常:

按心律失常处理,轻者用心得安10-20mg,3次/日。

普鲁卡因酰胺用于室性早搏,0、5g,3次/日。

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及时停药。

酚噻嗪类药引起的房性心动过速,用西地兰0.4mg溶于25%葡萄糖液20ml内,缓慢静注。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用利多卡因50~l00mg加入25%葡萄糖20ml内,静脉缓注。

心肌损害:

密切观察心电图改变,必要时停药,给予维生素B1、氯化钾、能量合剂等。

(六)恶性症状群

1、主要表现

(1)出现表情淡漠、少动,缄默类似木僵,或出现兴奋躁动。

(2)不明原因的发热,连续12小时热度在38℃以上,高热时可伴谵妄错乱。

(3)锥体外系症状,如肌强直、运动不能、震颤、吞咽困难、动眼危象等。

(4)自主神经症状,如颜面潮红,心动过速、大汗淋漓、流涎、皮脂溢出、排尿困难及迅速的褥疮等神经营养障碍。

(5)严重者有意识障碍、周围循环衰竭、脱水和营养失调,不及时处理可致死亡。

2、处理措施

(1)立即停用抗精神病药物。

(2)高热时宜采取物理降温,同时也可使解热剂。

(3)补液先输盐类液体,后补糖类液体。

(4)适当使用抗震颤麻痹综合征药物,以改善锥体外系

(5)控制或预防感染。

(6)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改善应激功能。

(七)消化系统症状

1、主要表现

(1)胃肠道反应口干、口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饱胀感、腹泻、便秘及肠麻痹等。

多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自行消失,若持续存在,应考虑其他疾病。

(2)可引起药源性肝功能损害。

2、处理措施

(1)中毒性肝损害应立即停药。

经常查肝功能。

过敏性肝损害可先减药。

(2)应用肝乐、肝泰乐等解毒保肝药物。

(3)补给葡萄糖、高蛋白饮食、维生素类。

(4)应用辅酶A及三磷酸腺苷及对症处理。

(5)有明显过敏或重症肝炎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八)血液系统副反应

1、主要表现

(1)血小板减少症甲硫达嗪、三氟拉嗪等偶可引起变态反应性血小板减少症,而引起皮肤、粘膜、胃肠道出血。

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50x1000000000/L),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

(2)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大剂量、长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出现再障,要考虑此因素。

(3)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症许多抗精神病药物都可引起白细胞减少,一般预后良好。

但也有引起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以氯氮平为常见。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等防御机能减弱症状。

一般病程较短,可能为变态一免疫反应所致,严重者可因并发症而死亡。

(4)有些药物还可引起血液凝固性增加,易发生血管栓塞性疾患。

2、处理措施

(1)血小板减少①适当休息,防止外伤出血;②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5-50单位/日,加入静滴,或强的松10mg,3次/日。

③重者可考虑输新鲜血。

(2)再生障碍性贫血①一经诊断,立即停用抗精神病药;②用强的松30-40mg/日;③加强护理,预防感染。

(3)白细胞减少①减药或停药观察;②控制感染;③应用促白细胞生成药,如利血生10-20mg,3次/日;维生素BB410-20mg,3次/日。

(4)粒细胞缺乏①立即停药;②控制或预防感染;③应用促白细胞生成药;④输新鲜血;⑤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10-20mg,3次/日;⑥加强护理.加强营养,清洁环境、防止感染。

(九)代谢及内分泌方面副反应

包括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泌乳、甲状腺机能低下等。

一般属可逆的,适当调整药量或对症处理可恢复。

(十)皮肤副反应

1、主要表现

(1)药物性皮疹以氯丙嗪为多见。

临床表现以充血性皮疹为主,多见于面部、耳后。

也可呈多形性红斑及固定性药疹。

(2)光敏性皮炎多在夏季日照强烈时发生,见于躯体暴露部位。

可呈红斑、水泡,愈后留有色素沉着,

(3)剥脱性皮炎以氯丙嗪引起为多,常在服药第1月内发生。

先有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自觉皮肤瘙痒,继而形成水泡、糜烂,面部或全身性大片剥脱,伴发高热,可同时有内脏粘膜受损。

还常伴有黄疸,肝功能障碍及粒细胞缺乏。

往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2、处理措施

(1)一般药疹不一定要停药,可先用抗组织胺药物及维生素C。

皮疹瘙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

(2)光敏性皮炎重点在于避免日晒。

可局部用可的松软膏等。

(3)剥脱性皮炎①立即停药;②局部用药,如用炉甘石洗剂涂布,若已糜烂、渗出,可用高锰酸钾水浸泡;皮质类固醇早期大剂量静滴,如氢化可的松一天用100-300mg;④抗感染;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⑥应用保肝药物⑦对症及支持疗法;⑧加强护理,注意无菌隔离,保肤皮肤、粘膜。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护理

一、严格守护病人服药,认真检查口腔,防止吐药和贮存药物。

病人出院时,将药品交给护送人员及亲属,认真交待药物的保管知识和服药方法,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二、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病人有无皮疹、瘙痒、黄疸、发热、吞咽困难、注射部位有无硬结、肌张力改变等。

三、体温高于38.5℃,血压低于90/60mmHg或高于140/90mmHg,脉搏少于50次/分或高于130次/分时,应通知医师暂停用药。

四、疗程初期,增药阶段或年老体弱者,应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五、静脉给药时,嘱病人排空大小便,待病人入睡后方能离开。

锂盐治疗护理

一、服药治疗期间加强饮食护理,鼓励患者进食、饮水。

注意补充食盐,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得少于3克,以保持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并有利于锂盐的排除。

二、宜安排在饭后服药以减轻消化道反应。

三、观察患者有无其它副反应表现,如有恶心、呕吐、尿频、腹胀、腹痛、腹泻、头晕、视力模糊、口干、震颤、心悸、皮疹、嗜睡、萎靡不振等症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四、碳酸锂的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应遵医嘱定期抽取血标本测定血锂浓度,并以检验结果对照患者副反应的表现,及早发现中毒指征,如出现无力、粗大震颤、体温升高等体征,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氟哌啶醇治疗护理

一、遵医嘱执行治疗,注射前嘱患者排大、小便并卧床休息。

二、治疗前测脉搏、血压均正常方可注射药物。

若血压低于90/60mmHg、脉搏大于130次/每分钟,应通知医师处理。

三、治疗中注意听取患者的主诉,观察其面色及肢端皮肤的颜色变化、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治疗并通知医师处理。

四、注射后嘱患者卧床休息,起床活动时应有人看护,防止跌倒。

五、若执行注射时患者已入睡,应将此情况通知医师并遵医嘱停止或减少注射次数、剂量。

六、晚间可遵医嘱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0.5mg以减轻药物反应,同时利于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护理

一、概述

MECT又称无抽搐电休克,改良电休克,全称为“多参数监测下无抽搐电休克”。

目前是通过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使患者抽搐明显减轻和无抽搐感,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

1、严重抑郁,有强烈自杀、自伤患者

2、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

3、拒食、或紧张性木僵者

4、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不能耐受者

禁忌症:

1、有颅内病变如大脑占位性病变,颅内压增高、新发颅内出血的患者2、有心血管系统疾患心功能不全、出血、不稳定的动脉瘤畸形、嗜铬细胞瘤患者

3、视网膜脱落

4、各种导致麻醉危险的疾病(如严重的呼吸系统和肝肾疾病)

二、电休克治疗护理措施

1、沟通

配合医疗人员与患者或监护人进行沟通,告诉他们MECT是一种比ECT(电抽搐治疗)和药物治疗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低,大概是万分之一,且出现在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MECT可能出现血压升高,但多数不会出现心律不齐或心肌缺血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逆行性遗忘,大多数会在几周或几个月后记忆缺失即可恢复;对造成的顺行性遗忘,即学习新知识的困难,多在治疗结束后几天到几周即可恢复,并要告知出现谵妄及癫痫的几率很低,在患者或监护人知晓上述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MECT治疗。

2、治疗前护理

①做好辅助检查,如:

心电图、摄X线胸片、血常规、血生化及体格检查。

②责任护士向家属及患者讲解治疗相关事宜,治疗前禁食12h,禁水8h,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呕吐、误吸而造成不良后果,对不合作的患

者应安置在隔离室。

男患者禁止吸烟,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女患者应去除首饰、口红、指甲油,以免干扰测量血氧饱和度。

治疗前,排空大小便,取下活动假牙、眼镜、发夹。

③一般护理。

治疗前1天为患者测量体重,每次治疗前测T、P、R、BP并详细记录。

治疗应随带病历,以便治疗医师查阅。

3、治疗中护理

①治疗室护士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向陪送护士询问患者准备情况(重点询问进食情况),查看相关记录,向患者讲解有关治疗知识,对恐惧不安的患者给予解释、安抚等正向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以取得合作。

②治疗前准备。

患者仰卧于治疗台上,松解领扣、腰带,检查有无松动破损的牙齿及连接好的心电监护仪。

③治疗中护士要密切配合医师操作。

静脉注射药物剂量要准确,掌握治疗中用药速度及各个环节注意点(要求阿托品、依托咪脂缓慢推注,琥珀胆碱应快速推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4、治疗后护理

①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恢复情况。

一般5min内自主呼吸恢复,如未及时恢复应持续辅助换气供氧直至自主呼吸恢复,生命体征平稳。

将患者送至观察室监护,去枕平卧至意识恢复清醒。

对意识未完全恢复而出现躁动不安者,必要时给予保护带约束,防止坠床或跌倒。

②饮食护理。

治疗后1h患者清醒后方可进食,保证每餐全量摄入,饮食不佳者给予喂食,拒食者可采取静脉输液以补充能量、营养及水分。

③密切观察患者治疗后反应。

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感,立即报告医师对症处理,并做好心理护理,给予解释安慰,稳定其情绪。

④意外的防治。

在治疗中对可能出现的麻醉意外、延迟性窒息、严重的心律不齐,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在治疗前,护理人员要重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治疗中要熟悉治疗的全过程,及时配合医师处理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治疗后重视患者的饮食、生活护理及治疗的各种反应,以保证整个治疗的顺利进行。

保护性约束护理

保护具是用来限制患者身体或身体某部位的活动,以达到预防患者发生意外事故,积极配合治疗,起到保护患者的目的

一、常用保护具:

肩部约束带、手、足和膝部约束带

二、应用保护性约束具的告知程序:

1.使用保护性约束具的目的是防止患者发生冲动、伤人、毁物等意外,以确保治疗,护理顺利进行。

2.对于患者冲动、兴奋、伤人、毁物、与病友发生冲突、不配合治疗等医生下医嘱,护士遵医嘱用特制约束带保护患者的肩部,上肢,膝部。

3.在使用约束具期间,我们要经常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必要时会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4.在使用约束具期间,我们会将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并保护患者安全和舒适。

5.感谢患者,家属的配合。

三、保护性约束护理流程

1.首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符合约束情况,方可列为实施约束对象。

2.约束前取下患者身上可能会损伤皮肤的物体。

3.在约束时避免对患者粗暴拉扯并向患者或患者家属充分说明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取得其谅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约束过程中定时巡视患者,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

尊重患者隐私,减少身体暴露部位。

及时供给食物,处理大小便,保持床单清洁。

5.在护理记录单中真实、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原因、约束的时间、约束的部位、约束部位的皮肤及肢体循环状况,约束后患者的皮肤及躯体的变化情况和解除约束的时间、解除人等。

如有纠纷时可作为法律凭据。

四、保护性约束时加强护理

约束之前应向患者解释约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患者的安全,说明保护性约束的必要性。

约束时工作人员态度要和蔼,有耐心,避免态度粗暴,注意患者的尊严。

尽量不引起患者的反感,使用约束带时松紧适宜,以能放进2个手指为宜,不可系活结。

对于被约束的患者,专人护理,严密观察肢体情况,耐心与患者进行交谈;重视患者的倾诉,避免不良的语言刺激。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能满足尽量满足,不能满足时耐心解释。

经常检查被约束部位的皮肤有无擦伤及受压情况,1~2h放松调整体位和姿势并进行局部按摩及肢体活动;定时供水,定时供饭,定时协助患者排便,保持床铺干燥平整。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保护具应用的适应证,维护病人自尊,不能以约束来对病人进行威胁或处罚。

2.保护具只能短期使用,使用时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并协助病人翻身,保证病人安全、舒适。

3.使用约束带时,约带下应垫衬垫,固定须松紧适宜,其松紧度以能伸入1~2手指为宜。

注意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受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活动及感觉等;每2小时定时松解一次,并改变病人的姿势,及给予受约束的肢体运动,必要时进行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4.记录使用保护具的原因、时间、每次观察结果、相应的护理措施、解除约束的时间。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