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422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教案.docx

《《兰亭集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亭集序》教案.docx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主备人:

启东市汇龙中学沈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记住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方法与过程

1、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形成文言语感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指导学生经由朗读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及语言的美。

2、利用预习指导学生试译,培养学生积累、总结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与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表现的生死观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流露的生死观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四、对文中涉及的生死观的议论适当点拨,不作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春风和煦,当时的名士王羲之召集了41位社会名流,来到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风雅集会。

他们用香薰草蘸水洒在身上,感受春意,祓除灾病与不祥,他们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由书童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面前停住了,谁就赋诗一首,若吟不出,便要罚酒三杯。

集会将要结束的时候,大家公推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为汇集起来的诗写一篇序文,王羲之乘着酒兴,即席挥洒,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预习检测:

(一)正音

癸(guǐ)丑会稽(kuàijī)修禊(xì)流觞(shāng)曲水

游目骋(chěng)怀放浪形骸(hái)临文嗟(jiē)悼

趣(qǔ)舍万殊彭殇(shāng)清流激湍(tuān)

(二)重点字词解释

修(举行)禊事也茂林修(高、长)竹

群贤毕(都)至夫人之相与(结交、交往)

引以为(把……作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地方,引申为水边)

足以极(尽享)视听之娱,信(确实)可乐

三、研读课文

(一)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问: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明确:

乐——痛——悲

学生朗读:

朗读指导:

第一段感情为“乐”节奏明快些,第二、三段感情为“痛”和“悲”,语调要委婉舒缓些。

(二)研读课文,探究“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

1.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寻找乐之由。

明确:

良辰—贤人—美景—乐事:

“信可乐也”。

师生共同研习:

良辰:

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

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咏而归。

”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

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贤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乐事:

“修禊事也”。

“修禊事也”,禊事,类似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

这种祭礼要挑个黄道吉日,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为修禊日。

但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提问:

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

明确:

孟--仲--暮)。

总写: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想象一下,可以“听”到什么、再读第一段)

2.学生朗读第二段,解答“痛”之因。

明确:

痛是因为所得易倦、胜景不常、人生短暂。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

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止尽,而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

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古人这样的感叹是消极的呢,还是积极的呢?

拓展:

古人对人生短暂的浩叹:

孔子《论语》: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王勃《滕王阁序》: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苏轼《前赤壁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学生齐读第三段,讨论“悲”之源

明确:

千古同悲,一死生、齐彭殇、虚无的人生观

“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不仅如此,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王羲之在这里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有着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我相信他如果生活在政治清明的社会里,一定会更加有所作为。

所以道家的这种生活观在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可悲。

因为对王羲之来说对生命是如此的值得珍惜。

所以王羲之希望“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什么感呢,就是对王羲之的这个观点有所启发。

补充资料: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有人谈玄悟道:

"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整个社会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四、总结全文、齐读全文

寻找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动作。

明确:

俯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表示抬头与低头的动作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旧迹。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俯仰古今(第三段)

(或者:

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例如:

因为短暂,人生中的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珍贵。

送给同学们的话: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

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

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

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摘周国平著《守望的距离》之《思考死:

有意义的徒劳》

五、课后作业

(一)熟读课文(10分钟)

(二)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

茂林修竹:

高,长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长

修守战之具:

整治,治理

掌修国史:

著,撰写(后起之意)

是日也,天朗气清:

这,代词

共商国是:

国家大计,大政方针

不辨是非:

正确,对的

唯利是图:

宾语前置标志

信可乐也:

确实,实在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

西忆歧阳信:

音讯,消息

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意,随便

及其所之既倦:

往,到达

不能喻之于怀:

代指悲伤的原因,代词

不知老之将至: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兴感之由:

的,助词

俯察品类之盛:

的,定语前置句的一种标志,助词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

地方,引申为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次:

行军途中驻地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致:

思想情绪,情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致:

得到,取得。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

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期:

周。

期年:

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期:

约定。

少长咸集:

少,年少的人;长,年长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一觞一咏:

喝一杯酒,名词活用为动词。

所以游目骋怀:

使……放纵,使动用法。

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心情享受,副词用作名词;视听,眼睛、耳朵,动词用作名词。

修禊事也。

判断句,“也”为标志。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无标志。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句,“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句式

悟言一室之内。

省略,状语后置句,“(于)一室之内悟言”。

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句,“当其于所遇欣”。

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句,“亦将于斯文有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句,“虽无盛之丝竹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三)小段翻译:

1.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2.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3.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

“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

“正此好!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

雅量》

 

4.(羲之)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羲之)因谓姥曰: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复见羲之,求其书之。

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参考答案:

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

“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

”郗鉴说:

“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

”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

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

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

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

老妇起初面有怒色。

羲之就对老妇说:

“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

”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

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

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

探究:

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明确:

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

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

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

这样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

,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第二课时

一、朗读与背诵

可采用轮读、竞读的方式营造气氛。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组织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

讨论得出: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

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划分文章段落,概括要点。

(一)叙宴集盛况(乐)

(二)抒发人生感慨(痛)

(三)交代作序目的(悲)

三、赏析理解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活动一:

找出一~二段中写景的语句,感受景物的特点。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景物描写素净淡雅,清丽可爱。

活动二:

思考作者为什么产生“乐”的感受。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

一、前来聚会的人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

“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清朗。

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

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活动三:

朗读背诵。

朗读语调提示:

“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

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活动一:

本段作者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由“乐”转为“痛”?

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

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朗读语调提示:

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

”以曲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作结。

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的生死观。

活动一:

第四段说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在什么方面与古人相合?

“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反映作者什么人生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

”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

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可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

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

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和学习

问题:

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对此如何理解?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

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十六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

又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

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

“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世说新语》)

六、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

七、作业

1、练习题三、四。

2、《细练新教材》第五课“课前应知”“课后优化1—13”。

第三课时

一、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

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

文章最后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文,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古人对时间、生命的一般认识,启发学生对生命终极目标、生命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学生列举人生有限、时不我待的文句,越多越好,理解时可以结合文句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对消极的生命观做出正确的分析。

二、阅读下面几则有关王羲之的轶事,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

“正此佳婿邪!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设题意图:

王羲之、兰亭、流觞曲水、兰亭集序及其帖,代表了一种自由放旷的生存状态。

翻译《晋书》中的这几段文字,不但可以锻炼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王羲之其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

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

“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

”郗鉴说:

“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

”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

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

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

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

老妇起初面有怒色。

羲之就对老妇说:

“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

”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

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

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

三、拓展阅读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

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泳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

四、语文链接

纪晓岚巧改《兰亭》悼老妻

  对于纪晓岚这个爱臣,八十多岁的老皇帝乾隆甚为关爱,曾派侍卫去到献县崔尔庄纪家,在一品夫人马铃铃灵前致祭。

  纪晓岚安埋好妻子返回朝廷,自然向皇帝去拜谢这份恩典。

  乾隆说道:

“纪爱卿,你负海内文豪之隆誉,你夫妻始终伉俪情深。

悼妻之文,可拿来一观。

  纪晓岚想了一想,说:

“臣年老体衰,浑身疾病,文字也颓唐了,不足登大雅之堂。

但是将近六十年的结发夫妻,庄子鼓盆哭妻之痛在所难免。

然只抄袭了一篇古人的陈言用来塞责罢了。

  乾隆问:

“你抄的是哪一段古文?

  纪晓岚说:

“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作为一个颇有文化造诣的帝王,乾隆早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倒背如流,可他怎么也想不出文中哪一段言及了夫妻之情。

于是说:

  “纪爱卿定有生花之术,将王羲之一篇记述文坛议论的圣洁文章,抄改成面目全非的夫妻恩爱的文字了吧?

  纪晓岚说:

“启奏圣上,臣对古时书圣的文字岂敢擅改?

全是原文照录,一字不移,用作掉妻之文,或也差强人意。

  乾隆兴趣大增,忙说:

“如此甚好,卿且背来。

  纪晓岚说:

“臣遵旨。

”于是清清喉咙,亮开嗓子,一字一板念诵下去:

  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圣上明鉴,臣不是原文照抄王羲之,只在其文首前增加了一个‘与’字么?

五、练习及作业

《细练新教材》课后优化1-13。

《同步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