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主观题提分的重点是学会审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403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主观题提分的重点是学会审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提分的重点是学会审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提分的重点是学会审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提分的重点是学会审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提分的重点是学会审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主观题提分的重点是学会审材料.docx

《高考政治主观题提分的重点是学会审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主观题提分的重点是学会审材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主观题提分的重点是学会审材料.docx

高考政治主观题提分的重点是学会审材料

高考政治主观题提分的重点是学会审材料

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也是提高高考政治主观题得分的重点。

1.审好图表材料,答好图表题。

例1、(12上海题)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现已成为世界出口第一大国和进口第二大国。

下图是2005年至2011年中国货物进口与出口总额统计资料。

上图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4分)

答案示例:

2005年至2011年我国货物出口与进口总额总体趋势都在增加,出口总额始终大于进口总额;2008年到2009年出口与进口总额均有所下降,出口总额下降幅度大于进口总额;2005年至2008年出口总额增加幅度大于进口总额。

例2(12天津)

根据上表,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概述,我国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主要经

验。

(12分)

答案①坚持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

②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

③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④坚持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例3(12浙江第41题)表2007-2011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率及进口铁矿石价格

第41题图2007-2011年我国钢铁产业粗钢产量及行业集中度

注:

①行业集中度以钢铁行业前十大企业粗钢产量占行业总产量的比率来衡量;

②《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行业集中度指导目标为60%。

根据材料一中的表和图,指出钢铁行业的现状。

(7分)

答案:

材料一中的表表明,2007年----2011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率总体下降,进口铁矿石价格总体上升。

材料一中的图表明,2007----2011年,粗钢产量不断增加,行业集中度逐年提高,但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答好高考图表题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是要抓准图表题的特点

图表题是用图和数据表格作为命题材料的一种试题,其中以主观性试题为主,较多考查经济常识。

以图表为载体,简明直观、新颖活泼、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的图表题,已成为高考政治命题的常用形式。

与非图表题相比,图表题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文字阅读量小,信息量大,直观明了,便于考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

.图表之间联系紧密,可比性强。

图表式论述题通常由2~3个图表组成,有的还加注解。

表格之间有联系,图表与材料有联系,图表与注释有联系。

分析图表需要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做好此类题的必要条件。

图表形式灵活多样。

图表题可分图式和表格式两种,图式有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饼状图、扇形图等;表格式的又有横向排列和纵向排列之别。

.贴近实际,突出热点。

图表题把时政热点和教材观点有机结合起来,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当年国内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体现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

试题与党和国家当年的政策重点相一致,强烈反映国家的意志,体现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连环设问,注重能力考查。

图表题的设问往往是一题多问,步步深入,要求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整合处理信息,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设问的方法新颖、灵活,具有隐蔽性,问题全部从材料本身引出,设问之间形成锁链式,环环相扣,一环比一环要求高,其目的在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考生掌握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高考试题的区分度。

 

 二是掌握好解答思路和方法

具体有下面三点:

  

(1)读懂材料,找准信息

  

审清设问,明确题目要求。

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

在做题时,最好是先审设问,带着设问看图表,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强读题的目的性,而且也能节约时间,特别是在图表和材料较为复杂的情况下。

图表题的设问一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①“是什么”,通常要求考生回答所列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侧重考查考生把数字语言转化为代字语言的能力;②“为什么”,要求考生回答怎样正确认识这些现象,或者回答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要求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揭示原因,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③“怎么办”,一般要求考生回答怎样解决图表中所揭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侧重考查考生迁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考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意识。

 

审图表材料,明确答题方向。

要认真审读图表,从图表、数据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主要包括:

阅读标题即看表格的名称、阅读内容、理解表格内容等。

  一审标题。

任何图表都离不了标题。

图表标题即表头,它提供的有效信息往往是图表的中心内容,表明了一定的主体处于怎样的状态或是什么内容。

同时,标题也为考生答题起到了提示语的作用。

考生一定要明确各图表的标题,以便于全面理解图表。

 二审内容,对图表逐项分析。

图表的内容一般由时间、项目和表现各个项目状况的数据构成。

审图表内容就是要看在图表标题统领下的各个项目,在什么时间处于什么数据状态。

图表的最大特点是纵与横的统一,审图表内容时不仅要纵着(竖着)看,还要注意横着看。

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综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

此外,还要注意比较,遵循纵比比变化、横比比联系(差距)的解题规则,从比较中得出结论,找出数据中体现的规律或共同点,直接得出“图表之间的共同点、不同点、相互关系、内在联系、问题的原因”之类的答案要点。

三审附注。

附注是对图表不能直接罗列或体现的内容所作的代字补充说明,是图表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附注可以使图表的本意得到更全面、更彻底的表达,所以图表如果有附注,在审题时一定不能忽视。

如果忽略了附注,则不能全面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不能揭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必然会影响对图表的分析和理解,在作答时容易丢失要点,影响得分。

 四审联系。

图表题所提供的图表之间或图表与文字材料之间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要根据设问、结合各图表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把握图表之间或图表与材料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并弄清这种内在联系所蕴含的道理。

例12年全国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8、图9所示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

【答案】:

问题:

与世界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

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个人收入的分配----效率与公平----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以我国的居民收入与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对比和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对比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收入分配与公平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目前的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先进行“描述和阐释”,再进行“论证和探究”

【解析】:

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描述和阐释”的时候,既要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又要把居民收入和政府及企业的所得进行对比;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论证和探究”的时候,既要针对一个个问题有具体的举措,又要在整个问题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机制

【难度】:

本题“描述和阐释”的要求难度一般,“论证和探究”的要求则有一定的难度。

(2)多方联系,规范答题

  从近年的高考政治题来看,完整的答案大体是三种语言的结合,一是教材语言的观点原理,二是材料语言,三是时政语言即党的方针政策。

答案没有教材语言就缺乏理论依据,没有背景材料语言就会脱离实际,没有时政语言就显示不出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思维品质。

有的考生看懂了题目,基本把握了题目要求,却写不出答案或写不全面,主要原因就在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不会提炼材料以及时事政治知识薄弱。

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加强政治理论和重要政策的积淀,以及个人政治素养的提高。

这样,在根据设问答题时,才能熟练地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材料,较好地联系时事知识,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包括基本原理、观点和时政语言组织答案,提高答案的准确度。

 所谓规范答题,主要是指答题步骤化和答案语言的规范性,它包括:

按设问的先后顺序作答;理论与事实相结合,不能脱离图表,空发议论,堆砌教材原理观点,也不能照抄照搬图表的数据或材料而不作理论分析,务必运用教材观点作答,不可像写作文那样随意发挥;要注意辨证分析,有些图表题所列项目,往往是成绩与问题同在,考生作答时必须一分为二;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注意综合概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例2.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许多考生解答政治图表题,往往多现象性描述,就“表”论“表”,缺少理论的分析。

造成这种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高考政治图表题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当前经济生活或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要求考生从图表的数字变化中找出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解答时,必须做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强化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深化定量分析,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例2011江苏34.近年来,中国长期保持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由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占80%左右),为此,美国方面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以解决中国贸易失衡问题。

2010年底,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了一份题为“iPhone是如何扩大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按两种不同的原则计算了2009年度由iPhone所产生的中美贸易差额,得出不同的结果,具体见表一、表二。

表一根据原产地原则计算的贸易差额表二、根据附加值原则计算的贸易差额

美国市场销量万部

1130

中国出口值(亿美元)

20.23

中国对美附加值出口(亿美元)

0.734

中国出口值(亿美元)

20.23

中国附加值占出口比重(%)

3.6

美国对华零部件出口(亿美元)

1.215

美国对华零部件出口(亿美元)

1.215

中国对美净出口值(亿美元)

A

中国对美净出口值(亿美元)

B

报告揭示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真实状况:

美国苹果公司把iPhone制造环节分解到六个国家的九家企业,然后将高附加值零部件出口到中国,在中国组装后在出口到美国进入苹果公司销售网络。

一部iPhone成本为179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好的附加值仅为6.5美元。

(1)将表一和表二中的A、B两处数据补充完整,并概括出上述材料所揭示的问题。

(8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人民币升值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4分)

答案34.

(1)A:

19.015。

B:

-0.481。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

(2)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决定的;中国对美出口以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人民币升值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两国贸易结构。

2.审好事例材料或情境材料,依据有效信息组织好答案 

  高考题的材料基本都是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主要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这样的题学生不必慌乱,虽然书上没有,但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理在其中,解题时要注意以下步骤:

、仔细阅读材料,然后把材料分段分层,弄清每层的中心意思。

审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

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

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

、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例(2011高考全国卷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仰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仰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10分)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12分)

(1)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4分)

 答案:

(1)①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4分)②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

(4分)③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

(4分)②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4分)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4分)

(3)①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道德建设;②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③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④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

(答出l项可得2分,答出任意两项可得满分4分。

3.审好观点材料,提高辨析或评析能力

近几年高考中辨析、评析类题屡有出现,这类试题与时政相联系,角度新颖、形式活泼、综合性强,考生在答题时明显感觉到题目难度大、干扰性强,不好下手组织答案。

其实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辨别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考生应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克服思维的单一性和表面性。

  

(1)答好单向型辨析题

  特点:

题目中一种观点本身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客观事实或是公认的真理,观点完全正确;另一种观点与客观规律或事实完全背道而驰,观点完全错误。

  解题方法:

观点完全正确的题目解题步骤是首先指出观点的正确或科学性,接着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观点完全错误的题目解题步骤是首先指出观点的不科学之处,接着说明理由和原因,最后提出正确的观点。

  典型例题:

(10山东高考文综28题)材料二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3)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

结合材料二。

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评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单向型辨析题,没有单纯地考查教材的知识点,而是通过结合热点时政材料来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辩证否定观、创新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

不能单纯用理论知识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

①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②《沂蒙》等“红色”影视作品的成功,既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不合理因素的否定,同时又是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继承和发展。

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否定,但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

  

(2)答好正误混合型辨析题

  特点:

题目中的观点既包含合理的部分也包含不合理的因素。

在做这类辨析题的时候不能笼统地对题中的观点作出正确或错误的简单判断,以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解题方法:

将所给的观点划分出不同的层次,找出辨点。

对辨点要进行逐一辨析,指出题目中的观点是合理还是不合理,观点在什么条件下正确、在什么条件下错误。

同时要说明正确或错误的理由,运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原理加以论证,这是其理论依据。

有时候还要指明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或危害,并明确其正确的做法。

对该题进行总结。

  典型例题:

(福建文综·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一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

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

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

  评析:

这是一道含有正确和错误观点的辨析评析题,考查的理论知识很简单,设问已经圈定用到的知识点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解答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区分观点中正确与错误的部分。

通过分析,“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是正确的观点,用到的理论知识是: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而“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则是错误的观点。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重大影响。

因两类思想服务的社会制度不同,其政治运用的目的在根本上也不同。

最后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

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重大影响。

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

  (3)答好条件残缺型辨析题

  特点:

题目中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不全面,需要补充内容或其他的理由。

这类观点的逻辑是,结论要成立必须要由试题中所给的这个前提作依据,因为这个前提本身是没有错误的。

而存在的缺陷是没有看到结论要成立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解题方法

肯定命题的正确性,运用教材理论简要进行说明。

补充其他因素和条件。

就是要补充题目中观点的成立需要的但并没有完全给出来的条件,并且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说明。

对该题进行总结。

  典型例题:

(浙江文综·41)材料二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经济上,着力改变传统工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状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力推“家电下乡”,建立和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

在文化上,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2131”、送戏送书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3)有人认为:

“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评析:

这是一道条件残缺型辨析题。

其特点在于题目中的观点夸大了钱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作用,否定和忽视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的巨大指导作用,从而导致了结论的不科学性。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也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

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发展。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然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

实施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建设既需要物质载体,也需要正确引导。

实施文化工程,不仅有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助于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政府既要给钱,也要加强文化工程建设。

  注意事项

  

(1)、答题时错误的观点可以不必否定,只要把正确的观点列出,并找到教材中对应的理论知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2)、对于条件不完整的观点,应该先补充完整,然后找到教材中对应的理论知识支持自己的观点。

  (3)、避免只“辨”不“析”,或者只“析”不“辨”。

“辨”要求考生把原来较为复杂的、多层次的问题分解为结构简单、层次单一的具体问题,降低试题的难度,为下一步组织答案创造有利条件。

“析”就是分析,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你做判断的理由。

同学们在分析的时候应力求全面、透彻、完整、紧扣题意。

  (4)、最后要有总结。

应根据题目类型进行总结,或者强调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或者对全部观点进行综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想在这类试题中得到高分,就要在平时的练习与考试中多积累经验,多总结和提炼解题规律。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4.审好漫画主观题,考出好成绩

漫画试题具有形式灵活、寓意深刻、针砭时弊、设计新颖等特点,是近几年高考试题常见的形式之一。

漫画试题除了大量以客观试题形式出现外,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命题也不断出现。

例1

  (2007·广东政治卷·37)看图11漫画《取之不尽》,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解析]这是高考政治试题中第一个以漫画为背景的主观性试题。

它同一般的材料性试题一样,也包含了立意、情景、设问三要素。

情景上通过漫画《取之不尽》,反映了当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从立意上看,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设问上“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回答问题的三个基本点,即“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考查了辩证对待文化遗产的观点。

  参考答案:

(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