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9823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docx

《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docx

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

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

——读书读报笔记

□青近军

(一)国体保留的利弊

(二)实现经济的复兴(1946—1955)

(三)走向经济自立之路(1955—1960)

(四)经济的高速增长(1961—1973年)

(五)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0)

(六)贸易立国与对外投资时期(1981—1990年)(七)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萧条的十来年(1991—2001)

(八)当前日本经济复苏的迹象

(一)国体保留的利弊

1945年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

9日,苏联红军即越境进入中国东北,与日军开战。

同日,美国向长崎投了第二颗原子弹。

当天,日本政府在天皇皇宫地下室举行了一整天的会议,最后,在内阁与军部中的主和派与主战派仍争执不一时,44岁的裕仁天皇裁决:

在本土决战准备不足,决定接受美、中、英三个盟国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结束战争。

10日,日本政府通过广播电台与中立国,将天皇的决定通知盟国。

随后,盟国方面表示:

可以考虑保留日本国体的天皇制。

14日,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再次确认其“圣断”,并于当夜录制了天皇宣布的《终战诏书》。

15日,通过广播电台,天皇亲自宣布的《终战诏书》,向包括日本国民在内的全世界广播了。

9月2日,日本政府的代表,到停靠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了《投降文书》。

这样,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等国对日的太平洋战争,日本便以“终战”形式,向盟国予以投降,正式结束了战争。

9月15日美国陆军上将、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率其有43万兵力的盟军总司令部

正式进驻东京,开始了对日本的时达六年多的占领。

直至,1952年2月28日,美、日两国政府签订的法律上正式结束战争状态的《和平条约》生效,美军才宣布对日本战领的结束,其在日本的美军由“占领军”身份,改为“驻日美军”。

日本投降后的政局,有一些其他战败国家并没有的特点:

第一,日本国家的最高元首—天皇,并未因国家战败而沦为俘虏、战犯,相反,仍还作

为日本国家与人民整体的代表,地位仍居所有的日本人之上。

第二,日本的政权机构,即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也仍然在予以有效运转。

美国占领军对日本的占领统治,不是以直接的军管方式,而是通过有效运转的日本政府,去实现其意志。

而且,这个接受美国占领军旨意行事的政府体制,也不是打烂后重新组建的,而仍是原有日本政府体制方式。

8月17日,在天皇宣布“终战”投降后两天,日本新一届内阁成立(东久迩为首相),开始进行“终占”事务处理。

东久迩完成“终战”事务后辞职,其后,币原内阁上台

(1945・109—1946422),接手处理国务,至1946年5月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党内阁即吉田

茂内阁成立。

第三,国家的各项民主化程序在占领军的大力推进与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其中,主要有允许政党能自由成立,开创了日本的政党政治新局面。

因此,当时新成立的政党如同林立,1946年4月战后举行的第一次议员大选,竞选政党就多达363个。

其次,是制定并通过了《工会法》,让日本工人拥有了自由组织权、团体交涉权与罢工权,使55%以上的工人自由参加了各种工会组织,从而在劳资关系处理与国家事务中,工人在很大程度上都获得了发言与干预能力。

同时,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由政府向地主有偿征购其超过自耕地标准的多余土地,再

转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农民则可以在长达30年内,再慢慢分期向政府偿还这笔购地款。

这样,91%以上的日本农民,在瞬间便基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从而大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战后的日本,由于美国占领当局没有取消天皇制,没有打断日本的国体,也允许日本政府国家机器(除军队全部解散外),在接受占领军指令的前提下,继续予以运转。

因而,运用天皇的影响与日本政府的运转,不仅保证了美军在开进日本本土时,能无伤亡的顺利实行全国占领,对解散日本“皇军”、整肃20万对战争负有责任的政府官员、并全部开除其公职的工作,也都进行得很为顺利,同时盟国事先准备在战后日本,要进行的各项以推进民主的政治改革活动与战争罪行审判工作,更是能基本得以有序顺利的开展进行。

日本国则由于得以保有国体,天皇制也予以适当保留,所以,使其民心仍有所依附,不

致发生战后的无政府状态或敌对状态。

同时,由于仍有政府在有效地运转管理国家,使整个国家在战后进行的恢复与发展经济、文化与开拓发展民主政治的活动,都能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因而,避免了混乱曲折,保证了效率。

但是,保留日本国体,对日本曾侵略过的亚洲国家来说,却造成了一种随时会导致其感情伤害的精神隐患。

因为,由于日本国体得以保留,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没有被追究,并仍

保有了其天皇制。

由此,对日本侵略战争罪责历史的解释与教育,五十多年来,一开始便不可避免地含有对天皇的敬畏与连续运转的政府的影响。

因而,日本国民便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罪责,很容易地产生了不以为然的淡薄心理与认识,而且,这种心理与认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导,到现在根本无法体会往日战争罪恶的新一代人心中,更日益强化。

所以,这些年来,不承认日本侵略罪责的言论与举动,便常常在日本民间与政界要人身上发生,由此造成了对一些亚洲国家人民感情的伤害。

日本民间与政界要人经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在日本方面认为,“不去参拜靖国神社,

以后谁还会去为国捐躯?

”认为这是他们日本民族对为国献身精神的认可与赞赏。

可是,对曾遭受侵略的亚洲国家人民来说,靖国神社中安放有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灵位,参拜靖国神社,不就也包含了对战犯的赞扬?

推理下去,不也就是对日本侵略战争罪责的抹煞?

八、、•

现在的日本政府领导人,对亚洲诸国的舆论,自然不敢忽视。

可是,他更不敢轻视日本国民的选票。

大量事实已表明,日本国民中相当多的人,的确已是对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责,非常淡漠了;相反,对日本军人中动不动就剖腹自杀、尽忠于天皇的“神风”敢死队型的情形与人物,则给予了很高精神地位。

因此,现在,的确很难指望日本的国民,能正确看待日本曾发动过的侵略战争了。

对此问题看法对立的日本与亚洲诸国,不论是国民,还是政要,其实,都已是与那场战争无任何关联或责任的人了,但是,要在这个精神与观念的问题取得共识,还真不容易!

再客观地看,日本国的确是一个与众很有些不同的国家:

它居然将学习引进西方的民主政治、自由经济、个性文化体制,与本国原有的忠君、爱国、集体为上个人献身的东方传统古风,得以成功的嫁结。

因此,它便既运用西方式机制,将自己朔造成为“亚洲的西方国家”,而那种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国民的团队精神、妇女在日本仍处次要地位等东方传统现象,却仍时常凸现。

(二)实现经济的复兴(1946—1955)

日本战后经济的复兴,其实,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是在“一穷二白”或破破烂烂的废墟上进行。

自1868年明治维新始,早已在20世纪初便完成了工业化的日本,到三十年代时,它就已跃为美、英、德、法之后的第五个经济强国了。

而1945年战败之际,虽然日本的国力财

富损失了25%,但其综合国力却仍与1935年时的水平持平。

当然,由于日本的经济能力长期是用于战争,轻工业民需生产大幅减弱,农业生产破坏则更严重,粮食在战争期间就不能自给,而靠从中国大陆、台湾与朝鲜的掠夺性进口来弥补,因此,从1939年起,日本国内就实行了粮食定量供应(每人每天定量仅为345克)。

到战败后,生活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粮食更成了全日本的危机,人民生活是极端的困苦。

三大经济改革

美国占领军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只关心两个问题:

(1)使其非军事化;

(2)使其民主化,建立自由竞争机制。

至于其他具体运作,那是日本政府与企业的事。

在美国占领当局指示下,战后的日本,实行了三大经济改革:

(1)农村土地改革。

(2)解散财阀与组建新的企业集团。

(3)劳动体制改革。

农村土地改革大致情况,前文已述。

土地改革使日本真正出现了“耕者有其田”,从而,获得解放的农业生产力,不仅为保

证国民的生活,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食品物资,由此,稳定了原本动荡不安的社会。

同时,也为工业的复兴,提供了强大物资与人力基础。

解散财阀,其目标就是摧毁随时会演变为战争财力支持的垄断经济集团。

从而,既达到经济的非军事化目的,又完成了企业自由竞争的民主化程序,打破了垄断经济体制。

当时,日本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野村等“十大财阀”,以及其他与支持战争有关的垄断性公司,共83家,改革后,被勒令交出大部分股权(政府没收性质),然后,或予

以解散,或予以分割为多家公司。

其交出的股权股票,则由政府转卖给或该公司内部员工,或进行市场拍卖。

制定并公布的《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更在法律上使财阀集团不仅不复存在,而且,垄断企业也不允许再生。

劳动体制的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健全劳动立法制度,组建自由工会,改善工人生产与生活条件,建立合理的劳资关系。

这三大改革,无疑对日本战后经济,能很快复兴与高速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奠基作用。

战后经济复兴的基础

虽然,失败的战争使日本经济遭受到了很大的灾难,但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却也还是

仍有不少的基础。

在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的运输与能源方面:

铁路运输基本完好;船舶虽大部分毁于了战争,但船厂与港口却损失不大;电力基础(水力与火力发电)与钢铁生产能力,也基本没有受到破坏,恢复生产比较容易。

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工厂设备,原本是要作为对战争的赔偿,予以拆走付赔的。

但由于后来出现的冷战局势,使美国占领当局改变了这个计划,结果,实际拆走用于战争赔偿的机器设备,仅只有原计划的7%,当时价值仅约16亿美元。

由此,日本得以庆幸保有这些经济复兴的基础条件。

由于美国的支持,对其他国家的战争赔偿,也是比原计划大幅度的减少。

如原提出的赔偿计划是(美元):

缅甸25亿、菲律宾80亿、印尼172亿、南越20亿;而最后实际赔偿则只有:

缅甸2亿、菲律宾55亿、印尼223亿、南越3900万。

总共

还只101亿。

而且,这些赔偿,其一,是都需用10—20年慢慢偿付;其二,都是以提供

劳务与商品的形式支付。

这样,恰好还有利于拉动日本的经济。

中国方面,则自动放弃了赔偿要求。

在人口素质方面,由于战前日本的教育就很受重视,四十年代日本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就达近乎100%。

在摧毁财阀集团后,大量的人才新人得以进入企业各级管理层,填补财阀体制被摧毁后的空缺,从而成为了复兴经济的强大中坚力量。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更是成为了日本经济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

战后的1946—1949年间,日本的经济主要是恢复性重建,至1949年时,工矿业生产平均指数,仍只有战前(1935—1936年)平均水平的76%。

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为日本经济的外向发展,提供了一个“特需景气”,有力地促

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因此,到1953年朝鲜停战时,日本的工业生产、劳动生产率、实际人均收入与国民消费水平,就都超过了战前(1935—1936年)平均水平。

日本的外汇储备,1949年末尚只有2亿美元,而到1952年底,就达到了11•亿美元。

日本国民的消费水平,由于城市工薪阶层收入较之1949年提高了21%,农民收入提高了17%,更有着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机这新“三大件”的消费,开始取代原“三大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逐渐进入了家庭。

这样,至1953年,日本便完成了经济复兴的任务。

两大因素的出现,客观上帮助了当时的日本:

第一,美国因冷战形势的出现,而改变了大规模拆走日本机器设备及于战争赔偿的计划;第二,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日本经济在恢复性发展时,获得了一个高整发展的外来机会。

对此,日本人自己都经常说:

是“天助神佑”。

(三)走向经济自立之路(1955—1960)

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势头,虽然又出现了短暂回落,但毕竟日本经济已走出了低谷,新一轮发展已是在较高的平台上进行了。

鉴于朝鲜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日本政府吉田茂内阁与鸠山一郎内阁,先后制定完善了一个《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提出了二大目标:

第一,力争做好产业的合理化调整,以实现不依靠“美援”与“特需”的国际收支平衡与扩大,在此基础上达到“经济自立”;

第二,充分吸收迅速扩大的适龄劳动人口,实现“完全就业”。

与此同时,在1952年2月美、日两国政府签订的法律上正式结束战争状态的《和平条约》后,日本就积极地加入一切有利于它发展的国际组织,如1952年8月,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53年2月加入“(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1955年6月加入“关贸总协定”。

这些措施,对促进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日本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远远比预想的要好。

原计划在1955—1960年度内的五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要平均年增5%,工矿生

产指数年增长要达74%。

结果,实际上,GNP增长为91%,工矿生产指数增长为156%。

1955年,是日本经济从复兴走向高速增长的分界线。

这一年,日本出现了经济全面好转的“无通货膨胀的数量景气”,即生产与销售都增长,企业利润增加,但物价并不上涨的理想局面。

而1955—1956年度GNP竟高达12%,国际收支也出现了5亿美元的黑字,

在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期间,日本国民消费进一步大幅升温,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机这新“三大件”的家庭消费,迅速普及。

洗衣机的销量,从1954年的27万台,增至1958年的100万台;而黑白电视机的销量,更是迅猛增长,从1954年的3000台,增至1958年的100万台。

从1954年至1958年的四年间,家用工业产品的增长率,电视机达47倍,电冰箱为24倍,洗衣机与合成纤维均为

37倍。

到I960年底,城市家庭中新三大件”的普及率,达到了:

电视机为719%、洗衣机为

55%、电冰箱为266%。

因此,1956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称:

“现在已不再是战后了,我们正面临着和过去不同的新情况。

经济恢复期已经结束,今后则是以现代化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时期。

”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新目标。

不过,这五年经济的发展,也并不是呈一直向上趋势,而是经过31个月的连续增长后,在1957年6月至1958年6月间,出现了一次短暂萧条,致使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都以为日本经济又遇到了周期性萧条,还预测认为这是一次“平锅底”萧条,认为会有较长时间。

然而,事实上是,这不过是一次上升途中的库存性短暂调整,从1958年6月起,呈“V'

形发展态势的日本经济,新一轮上升又开始了(日本人称之为“岩户景气”),历时42个月,直至1961年12月。

在这轮新的上升三年中,每年的GNP都递增10%以上。

这个“岩户景气'的发生,一般认为,第一,是“投资引发投资'循环过程所致。

其重点是投资工业基础设备时,引发了机械、钢铁、水泥等需求增加,而却又供给不足,导致对这些产业的投资,之中又引发对能源电力的需求增加,从而引发对电力的投资,以提高供给能力。

第二,则是消费支出的稳定增长所致,“消费革命'的新观念开始出现,消费的内容也出现了均衡、一致,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

日本家庭不仅朝普及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这新“三大件'目标大步前进,而且,如娱乐性消费,出开始占到消费支出的10%以上。

(四)经济的高速增长(1961—1973年)

1960年12月,第二次组阁的日本新首相池田勇人,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即要在此后十年内,使日本国民的收入增加一倍,以“显著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与实现完全雇用'为目标。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制定,是政府召集了大批经济学家与各方面学者、专家,共同研讨后制定的。

当时,对此后十年间GNP的年均增长率计划,经济学者们分为二派:

一派主张为11%,另一派则认为72%为妥。

日本政府最后确定为78%以上,但前三年应不低

于9%。

然而,实践执行的结果之好,却是大大超过了计划。

在这十年间,GNP年均增率达10%以上。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执行,经池田内阁开始、佐藤荣作内阁继续,终于成功了。

就是在这十年内,日本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原计划GNP增长266倍,实际增长416倍;国民人均收入也增长了362倍。

二者均翻了二番。

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使就业问题得到充分解决。

池田内阁期间,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

日本,甚至出现了劳动力代应不足的问题。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中,日本经济的发展走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1)“投资牵引投资”的情况在继续,而以重化工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

到1964年,日本的粗钢产量,就超过了西德,仅次于美、苏,跃居世界第三。

汽车工业急速发展,1965年生产的轿车、卡车,就分别为I960年的42倍与37倍,

仅次于美国、西德与英国,跃居世界第四。

而至1970年,轿车产量又比1965年增长了46

倍,达到了318万辆

“投资牵引投资”,石油化学工业则建立了一个崭新先进的生产体系,大大提高了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后一步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大力进行公共投资与交通革命。

在这十年的前期,投资这些方面的资金额,相当

于1955—1960年间总额的42倍。

由东京至大阪的时速为200公里的超高速铁路新干线”从名古屋到神户的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的喷气式化与机体大型化,则是当时日本交通进行革命与飞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公共投资与交通革命所需的资金,相当部分是政府发行“建设公债”所筹集的。

政府认为,这些投资都有是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事,而不应仅由当代人纳税来负担,而应通过财政政策,也由下一代人来分担一些。

(3)经济走向对外全面开放。

六十年代初,日本政府便开始加入有关国际经济组织,

逐渐实行贸易自由化体制,到1963年8月,贸易自由化率已达92%,到1965年10月,小轿车也实行了进口自由化。

至此,除武器、麻药、粮食等39种物资外,日本的贸易自由化便已达到先进国家水平。

进出口贸易自由化,虽然对日本国内一些商品带来了竞争难度,但总体上,有益于日本扩大出口,而且,也促进了国内商品生产水平的提高。

日本出口态势出现强劲,出口总值由1967年的106亿美元,跃升到1971年的247亿美元,四年中年均增长20%,外汇储备也长期的由20亿美元增到44亿。

成为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

(4)日本国民个人及家庭消费的强大需求,也是促使这个时期日本经济繁荣的有力因

素。

1961—1970年间,居民消费增长率几乎与GNP增长同步,达103%。

耐用高档消费品

支出更是增长迅速,如新三C'(即小轿车、彩电、家调)消费增长率就为175%。

1970

年家庭汽车拥有量就达到878万辆,彩电640万台,空调、音响等则迅速向家庭普及。

1971年,居民千人汽车拥有量为200辆以上;彩电则进入了84%的家庭;电话也进入了1500万户家庭。

当然,这期间日本经济发展态势曲线,也并非全是向上的直线,同样也出现了如同股市走势的“调整”下降波。

1964年10月开始,日本经济出现了萧条景象,进入1965年,萧条情况进一步恶性。

该年5月,日本19家证券公司中,竟有17家发生了严重亏损。

对此,政府与银行一起采取了援救措施,向特亏公司山一证券等,提供实质上无担保的融资,从而挽救平息了证券市场危机。

57个月的繁荣

但是,1965年10月后,日本经济从谷底开始回升,又开始了一轮长达

与高速增长,直至1970年7月。

上述银行向山一证券提供的融资,原计划10年归还,结果,仅4年便全部偿还了。

对这轮新增长,日本人称为“伊奘诺景气”。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趋势,没有被1965年间那次短期萧条拖垮,一般认为,是二个正

确因素所致:

(1)日本政府及时采取了发行国债为支柱的积极财政政策;

(2)强化出口政策、

加大出口力度。

由“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开始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进入了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

1968年,是日本明治维新100周年之际,日本的GNP便达1419亿美元,超过了西德(1322亿美元),跃居于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

日本大和民族自明治维新时起,便梦寐以求争做世界强国10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

尤为重要的是,是通过生产,而不是通过战争,予以实现的。

1970年的中国,却尚处在政治的文革中期与经济的低水平时期。

在相当多的日本家庭已拥有了彩电、小汽车之际,那时,中国人为买一辆自行车、或买一块手表都还很困难(需要花三、四个月工资的全部,才能买得起一辆自行车或一块手表),而相当多的人,更是还不知电视机为何物。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日本的教育也同时飞速发展:

1955年,进入高中的升学率为52%,大学大专升学率为10%;而到1975年,高中升学率就提高为92%,大学大专升学率为43%。

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一些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

(1)影响环保的公害。

与添加剂不定期来的食品污染。

14个专门法律。

包括工业生产与工业品(汽车等)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

为此,日本政府与国会制定并施实了《公害对策基本法》等

(2)交通问题。

交通事故随着汽车产量的增长、城市市区的扩大而增加;汽车使用带来的噪音、空气污

而大中城市出现的交通堵塞“行路难”问题,则尤其严重。

当时,每天上学、上班单程

路途需要耗费一小时以上的人,占了城市居民的50%,让老百姓们叫苦不迭。

(3)农业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大步伐,农业虽也趋向了现代化,但是由于农产品自由化的实现,从国外进口粮食与农产品的数量却不断增长,导致本国粮食生产的自给率大幅下降,例如,谷物自给率就从1960年的83%,下降到1970年的48%。

同时,大量农业劳动力过度外流,也使农村中,变为“三老”(老爷爷、老奶奶、老妈妈)的农业了。

五)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0)

从进入七十年代后,尤其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经济突然开始发生向下的转折,高速增长的历史予以结束。

不过,虽然大大放慢了增长步伐,但几经周折后,却仍向上挺进,只是逐渐由高速增长,转为稳定性增长时期。

促使日本经济向下转折的直接因素有二个:

一是1973年的中东石油危机;其次是国际

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通货危机的拖累。

尔后,再加上当时的田中内阁力图进行的、以日本高速发展为前提的《日本列岛改造计划》经济计划的失败,致使日本经济出现了几大波折,最后才予以稳定前进。

石油危机前,日本产业消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