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重点.docx
《略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重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略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重点
略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姓名:
***
学号: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有其必然性和非必然性,存在着合理因素和非合理因素居民收入分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结构的反映,非合理因素形成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可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中探询原因。
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分配结构的变化,进而在改革实践中导致一些领域的失控,从而婕罟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要提高认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好第二次分配。
关键字:
基尼系数、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分配制度
一、居民收入差距介绍
1.1居民收入差距定义
国际上衡量收入差距的通用指标是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
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
1.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GDP年均增速保持在7%以上,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据我国学者研究分析表明:
全国城乡整体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不断攀升,从1980年为0.33上升到1999年为0.397,到2000年该系数已经超过了0.4,随后一直在高位运行,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2.1总体表现
2013年,据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73,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
目前,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行业差距达到8倍,地域差距近3倍。
2.2城乡差距
而我国收入差距有将近一半来自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
无论是城镇内部还是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且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大于城镇内部。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1.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的名义增长率高出2.8个百分点。
同时,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农村绿皮书》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在1980年为2.5:
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数据逐年攀升。
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在1.5倍左右,发展中国家在2倍左右。
而超过3倍以上,则显示收入差距过大、结构失衡。
这一数字在中国自2002年首次突破3以来,长时间徘徊在这一高位之上。
2.3地区差距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迅猛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但是,中国的区域差距仍然比较大,特别是地区间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拥有财富的水平等等重要指标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有些方面可能还在扩大。
近年来,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平均超过了0.47,2013年达到0.49,中西部地区的人居可支配收入一直保持在东部地区的50%左右。
2.4行业差距
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证券业的工资水平比职工平均工资高6倍左右,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11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这一差距又扩大到15倍。
如果把证券业归到金融业一并计算,行业差距也高达6倍。
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行业收入差距,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保障研究所提供的资料,2006-2007年最高和最低行业工资差距,日本、英国、法国约为1.6-2倍左右,德国、加拿大、美国、韩国在2.3-3倍之间。
从目前的资料看,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已跃居世界之首。
三、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3.1历史原因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主要表现在:
农村长期以来依旧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城市却是发展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妨碍着城乡之间物质、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等的合理流动。
尤其表现为户籍制度,自1985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该制度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规定“农业户口”的居民必须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才能迁入城市。
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限制在了农村,使得城乡居民的竞争起点不公平,没有给予农村居民以“平等国民待遇”。
虽然近年来户籍限制有所淡化,但固有的城乡分化的经济格局并未根本改变,进城工人的身份、地位始终无法与城市居民相及。
近几年来,随着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市场,歧视农民的二元社会结构依旧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当前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成为了户籍制度的争论点之一,如果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不能接受公平的教育,这将又会强化二元经济的作用。
3.2政策原因
一是“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打破经济发展桎梏,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实行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片面强调少数人和少数地区“先富”,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给少数人和少数地区倾斜,使“先富”目标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然而由于“先富”带动“后富”缺乏刚性的制度支持,导致“共富”目标迟迟不能实现。
相反,随着市场化、私有化的发展,“先富”不仅没有带动“后富”,反而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二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
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吃“大锅饭”造成的效率低下这一弊端,我国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分配原则,认为效率高于公平,把公平作为兼顾摆在了从属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只注重效率,没有做到兼顾公平;对于公平,“可以顾也可以不顾”,“顾得上就顾,顾不上就不顾。
”因而,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得到矫正的同时,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三是淡化按劳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虽然是我国的分配原则,但这些年片面强调“多种分配形式”,按资分配成为天经地义,资强劳弱顺理成章,资本收入一路走高,劳动收入一路走低必不可免。
四是壮大私有经济。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受“国退民进”、“公降私升”思想支配,部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被贱卖、被股份,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大量流失,少数人一夜之间暴富,成为百万、千万或者亿万富翁,数千万工人被迫下岗,沦为收入没有保障的市场弃儿,不同群体贫富差距迅速拉开。
可以说,私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助推器。
3.3体制原因
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各个群体和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每个群体和社会成员都充分发挥个体自由,尽力抢占利益制高点,但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的缺陷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加上管理的疏漏,处在强势地位的群体和社会成员往往凭借资源优势,利用体制机制间隙和漏洞,钻着无序竞争的空子,通过无偿使用公共资源,抬高行业准入门槛,限制社会资本进入参与竞争,挤占劳动报酬,垄断经营以及损人利己、胡作非为等手段,侵害弱势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摄取财富,为企业谋取超额垄断利润,为职工谋取高工资、高福利,为自己谋取不义之财,使市场经济丧失起码的平等性,造成我国基尼系数不断恶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劳资之间和贫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3.4社会保障原因
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最佳调节器。
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覆盖面小、范围窄、水平低,保障基金缺乏,统筹层次不高,社会救助不健全,管理体系不顺,保障能力不足,调节贫富差距作用微小,对贫困阶层的上学、看病、住房、失业、养老、最低生活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足量保障,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3.5劳动者原因
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收入存在差距。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
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比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
劳动力素质较高者能够为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的高收入。
人力资本还表现在:
受教育程度越高,所处的等级越高,他们掌握的技术水平也就越高,就越不容易被替代,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
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
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
四、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4.1政治影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共同富裕一直是我党的价值追求,但现实的情况是贫富差距过大,使人民群众感到党的理论与实际不符,说的与做的不一样,导致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理念和制度体系产生怀疑,影响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认同,进而动摇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理想信念,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程度,危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动摇执政之基。
4.2经济影响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与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
特别是在需求约束型的经济中,需求更成为经济基础增长的动力。
如果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经济将出现繁荣;反之,经济将出现萎缩。
在需求相对不足的经济中,由于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即派生需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需求的增加。
有效消费需求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
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使得区域之间居民的需求结构差异度较大,某些必需的耐用消费品在东部区域市场上已趋于饱和,而在西部区域市场上却缺乏有效需求,导致新兴耐用消费品的区域性传导及消费的地区间梯度转移出现梗阻,造成区域差别性市场之间的“断裂”,影响到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而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者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受收入水平的限制而无法形成现实购买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经济增长受到制约。
4.3社会影响
研究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暴力水平显著相关,暴力程度在不平等的地区远高于相对平等的地区。
由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与周围参照群体比较后容易产生利益受到剥夺的感觉,从而对社会充满各种不满情绪甚至怨恨,这样就很容易深化各种社会矛盾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如暴力犯罪、吸毒贩毒等问题,同时也有可能引起社会利益集团的矛盾和冲突。
这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严重不公甚至两极分化时,就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动摇性的负面影响。
此外,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容易降低人们对改革的认同和支持,从而不利于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实现,甚至成为深化改革的严重障碍。
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加,影响到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首先,地区收入差距的拉大导致中西部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加。
一方面,地区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减弱落后地区的人才吸收、涵养能力,人才向高收入地区的流动成为必然,不可避免地也会导致资金和技术的转移。
五、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需要多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5.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收入分配中的差距是经济发展中的差距,经济发展中的差距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蛋糕”做大,为社会生产出丰富的物质产品用于分配,最大限度的满足分配的需要,才能为分好“蛋糕”提供坚实的平台,这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和治本之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5.2完善收入分配政策
完善的收入分配政策是引导和调控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一是制定“先富”向“后富”过渡政策。
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根据发展形势,科学制定“先富”向“后富”过渡政策,积极地、稳妥的推进“先富”向“后富”过渡。
二是实行效率与公平优化组合。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同时,贫富差距悬殊,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对增长带来的边际收益越来越少,而对公平的诉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调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政策,初次分配适当强调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逐步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或“公平与效率的优化组合”转变。
三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
按劳分配为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四是强化公有制主体地位。
所有制决定分配制,财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5.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
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
要减少国家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力争到2020年使居民收入达到国民收入的55%以上。
二是提高劳动报酬初次分配比重。
要加大劳动报酬保护力度,认真落实按劳分配原则,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效保证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随国民经济、社会平均工资同步增长,随物价水平变动及时调整。
三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要采取缩小存贷款利差、落实分红制度、研发大众化理财产品、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等措施,拓宽居民投资渠道,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居民财产保值增值。
五是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机制。
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范围,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国有资本收益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在国有企业的权益得到保障。
5.4健全分配调节机制
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一是深化税制改革。
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推进个人收入申报、财产登记、信息沟通等社会征信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要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三是加大财政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城乡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建设,大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四是鼓励三次分配。
动员社会力量,通过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壮大三次分配力量。
5.5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举措。
一是改革户籍制度。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用现代生产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培育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要加大“三农”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使公共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村倾斜,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
四是加大农民技能培训。
要增加农民技能教育培训投入,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的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五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要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农村新型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民因病返贫问题。
六是加大农产品补贴力度。
要采取加大生产补贴力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措施,提高务农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六、结语
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遏制贫富差距的扩大势头并努力缩小差距已经刻不容缓。
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对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评价,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要实现这一的更高要求,必须下大的力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