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5900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理解课文的议论层次和议论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从中获得启迪。

难点:

理解本文的议论层次,体会其说理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全文至少诵读三遍,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3.搜集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真实故事三则,制作成资料卡片,(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准备一则故事进行复述交流。

4.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有关逆境与人的成长的格言和故事、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方法:

突出朗读,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展课堂讨论,在辨析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你们步入人生已经十三个年头了。

人生就像走路,有的人只希望走舒适平整的大路,永远一帆风顺。

但是,人生之路如果有100条,其中就有99条是崎岖、泥泞、艰难的。

俗话说: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面对逆境,每个人将交出不同的答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向世界,去领略那些面对逆境奋勇搏斗的英雄的风采。

二、引导学生回顾第五单元内容,然后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关逆境中崛起的格言和故事补充:

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

(拜伦《唐璜》)

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朱光潜《谈美书简》)

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

华罗庚逆境成才:

华罗庚二十岁时得了伤寒病,卧床半年病愈后,左腿致残。

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自学数学,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震动了数学界。

后来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辍劳苦继续研究数学,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家。

一位美国学者在给他的信中说:

“您向大家证明了,好的学者即使在最恶劣的逆境中,仍然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绩,您使我们这些生活在安逸和稳定环境中的人们只能感到羞愧。

海伦·凯勒与命运搏斗:

海伦·凯勒诞生在美国南部的一座小镇。

一岁半时,她不幸染病,致使眼瞎耳聋,陷入了茫茫的黑夜之中。

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她心中燃起了反抗命运的火焰。

她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用手摸着老师的嘴唇和喉咙发声动作,就这样,她学会了发音,学会了用盲文写字作文,并勇敢地考入普通中学。

后来又奇迹般地考入美国第一流高等学府——哈佛大学,以惊人的毅力学完了文学、历史、地理、数学等课程,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教育家。

三、整体感知课文。

面对逆境,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回答,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孟子的世界中,去体会他对逆境的态度。

板书课题、作者。

(一)让学生介绍孟子和他的作品。

教师补充: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人,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孔子曾被尊为圣人,而孟子则被尊为“亚圣”。

《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它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他的思想、政治主张,属于语录体。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笔带锋芒,论辨技巧高明。

(二)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体会课文字词的读音和正确的停顿。

四、探究、鉴赏课文内容。

(一)探讨题目意思。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刚才又听了老师的朗读(或朗读录音),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在表达方式上与《愚公移山》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愚公移山》以记叙为主,本文以议论为主。

(本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区别文体)

议论要有一个话题,大家读了课文,认为哪个句子是本文的话题呢?

——题目,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释课文题目的意思。

(参见课文正文的注释)

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中心,议论常常是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的,同学们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本文是怎么样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的。

(二)指导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朗读本段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的正确性。

(各句停顿应在人名之后)

2.探究课文文字的意思。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小组讨论“于”“发”“举”的意思。

教师明确:

于——在、从。

发、举——被任用。

(应该强调这两个词原来是推举、任用之意,这里根据上下文要理解,是被动用法。

3.探究课文内容。

这里一下子举了六个人的经历,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①六个都是名人。

②都被提拔到很高的权力地位上,作出了巨大的社会贡献。

③都是来自下层社会,都有过苦难的经历。

(板书:

六个名人的经历)

从这六个人的经历中可以得到什么共同的道理?

学生讨论,教师补充:

六个人的经历本来是个别的,但是直接并列起来,就显示出一种普遍性:

老天要把重大的任务交给一个人之前,一定要让他受苦,也就是“生于忧患”的意思。

这几个句子来说,结构是同样的,但是它们从内容到句法形式,却都平行的,或者叫做排比的。

这种排比是双重的排比,不仅是句子形式排比,而且内容也排比。

这就不仅不单调,相反让人读来更有气势,有了一点震撼性。

4.根据课文的意思,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补充: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体现着朗读者对原作的理解。

朗读的表现手段主要有两个——速度的缓急和语音的轻重,一般在强调时要读得重一些,要引起注意时可以停顿。

本段中人名后可以略加停顿,“畎亩”等词可读得略重些。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课文内容。

五、课外作业

(一)朗读全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翻译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这节课继续研讨课文。

要阐明一个道理,要让读者、听众被我们说服,要做到有理有据,而且这个“据”即事实或道理还要很充分,才能达到目的。

第一自然段只举了几个事例,对于说服读者显然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来研讨孟子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来充分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二、继续探究、鉴赏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课文。

2.探究课文文字的意思。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质疑,小组讨论,准备翻译课文。

教师巡视,答疑。

补充:

(1)强调“苦”、“劳”、“饿”、“空乏”等词是主语使宾语具有这些词语的性质,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所以”与现代汉语中“所以”的不同。

(3)“曾”通“增”,通假字。

3.学生讨论本段与第一自然段的不同与联系。

教师明确:

第一自然段是叙述事例,本段为议论。

在内容上与第一自然段有紧密的联系。

第一自然段连续举例,这一段为对事例加以归纳,在逻辑上,这叫做枚举式的归纳,即直接从感性材料,抽象出共同的特点(也就是论点)来。

这个论点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板书:

归纳——必先苦其心志……)

为了加强气势,又是一连串的排比,直至“空乏其身”。

这样的排比也加强了说服力。

但如果从头到尾都一样的句式,也不免单调,所以为了为了防止单调,孟子改用了另外一种句法,避免呆板: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样,顺着一个观念,一条思路,一连用了七个短句,有严整的排比,有参差的递进,这就构成了一种思绪和语言滔滔不绝的效果,就叫做气势——用孟子自己的话说就叫浩然之气。

4.学生根据内容朗读第二自然段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先由学生自由读,揣摩体会,然后单人读,学生集体讨论评价优劣。

教师提示:

“故”字为上文的总结,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应略重些,并作停顿。

“大任”“苦”“劳”“饿”“空乏”“动心忍性”“曾益”等词要读得略重些,因为“大任”突出其要达到的目标,其余几个词强调要经受苦难、困难。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1.2.步骤同上。

要强调的词语:

“然后”——这样以后。

“于”——在。

“拂”——通假字,通“弼”,辅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翻译课文,其他同学纠正不足。

3.学生讨论第三自然段说理的层次。

教师明确:

这一段从两个方面对论点加以证明。

先从个人的角度、从正面说:

人有了过错,才能改正。

就是说,没有过错,也就没有苦其心志的由头。

这是一个层次。

思想受到堵塞,才能奋起。

说明没有堵塞,也就不可能受到忍性的磨炼。

这第二个层次。

(板书:

从个人、正面写)

然后从国家的角度、从反面说:

在国内没辅佐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人,也就是没有威胁,则国家必然灭亡。

这是第三个层次。

(板书:

从国家、反面写)

4.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课文。

由学生讨论确定必须加强语气的词语。

教师提出参考意见:

“人”“过”“改”“困”“衡”“作”“征”“发”“喻”“入”“法家拂士”“出”“敌国外患”“国”“亡”。

这些词语一是主语,一是谓语,前者突出陈述的对象,后者表现作者的观点——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经历苦难,才能成功。

(三)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最后从理性上把第一个结论作更深邃的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

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讨论“阅读练习”第二题,理解本文的议论层次和议论特色。

层次分析见上文,教师可以加以小结复述,加深学生的印象。

重点讨论第二问。

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不一定强求统一。

但从论述的充分性看,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是从感性材料到理性概括的论述过程,是论据的主体,两段关系密切,都不可删节;第三自然段如果抽去,也会使文章显得单薄,以保留为好。

四、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外作业。

(一)朗读、背诵全文。

(二)积累文言文词汇。

(三)完成配套的练习册本课作业。

9252246288抈403219D81鶁R322847E1C縜2530962DD拝_29327728F犏367498F8D辍231615A79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