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1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8705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1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1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1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1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1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1讲.docx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1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1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1讲.docx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1讲

授课时间

第16周第5-7节

课次

11

授课方式

理论课√讨论课□实训(验)课□习题课□其他□

学时

安排

3

授课题目(教学模块、项目或任务):

第10章神经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6.脑的高级神经活动

第11章内分泌

1.内分泌基础

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3.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4.甲状腺的内分泌功能

5.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和1,25-二羟维生素D3

教学目标、要求(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特点、神经活动类型、激素的分类及作用特征等。

2.理解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内分泌与激素含义等。

3.掌握条件反射的建立、激素的作用机理、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沁激素及其生理作用等。

教学重点及难点:

条件反射的建立、激素的作用机理、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沁激素及其生理作用等。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图、表)

作业和思考题:

1.解释名词:

条件反射的强化、条件反射的消退、动力定型、内分泌、神经内分泌、激素、半衰期

2.试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并说明形成条件。

3.何谓神经活动类型?

包括哪四种基本类型?

4.简述激素的作用特征。

5.试述含氮激素及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

6.简述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途径。

7.简述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8.简述甲状腺激素主要生理作用。

9.简述调钙激素的种类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课后小结:

本此课教师讲授认真,学生听讲专心,常有互动,气氛活跃,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字体用五号宋体,1.5倍行距)

第10章神经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5.1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特点

▪植物性神经系统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其一般不受意识支配,故也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但习惯上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

按解剖和结构不同,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

(1)中枢分布局限:

只分布于中脑(Ⅲ)、延髓(Ⅶ、Ⅸ、Ⅹ)和脊髓胸段、前腰段(1-3节)和荐段(2-4节)部位。

(2)必需在神经节换元。

传出神经纤维不直接到达效应器,而需要在神经节更换神经元。

(3)神经纤维较细。

直径约2-3um,髓鞘不发达,传导速度较慢。

(此是内脏反射活动反射缓慢的原因)

(4)支配的效应器具有一定的自动活动能力。

如心脏、胃肠等。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如表示)

(1)植物性神经对效应器具有双重支配和相互颉颃作用;

(2)植物性神经的持续紧张性作用;

(3)植物性神经系统对效应器的作用与效应器自身的功能状态有关;

(4)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以机体动员为主,常以整个系统来参与——“交感—肾上腺”系统;

(5)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机能在于休整、恢复、促进消化、保持能量以及加强排泄生殖功能等方面——“迷走—胰岛素”系统。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略)

5.2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如表示)

5.3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

是内脏活动的初级调节中枢。

如血管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主要受脊髓控制,但同时也受到高位脑中枢的控制。

机体仅依靠脊髓本身的反射活动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部分副交感神经由脑干(延髓—Ⅶ、Ⅸ、Ⅹ)发出,支配头部的腺体、心脏、支气管、食管、胃肠道等。

•延髓中有许多重要的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胃肠运动中枢——“生命中枢”)。

•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和角膜反射中枢。

•中脑有瞳孔对光反射和视听探究反射中枢。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大脑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能够进行细微和复杂的整合作用,使内脏活动和其它生理活动相联系。

(1)对体温调节(调定点):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2)对水平衡调节(ADH):

下丘脑外侧部—摄水中枢,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控制排水。

(3)对摄食行为调节:

下丘脑腹外侧核—摄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饱中枢。

(4)对情绪反应的调节:

下丘脑腹内侧区—防御性反应区(在清醒时刺激该区,动物可出现防御性攻击行为,如张牙舞爪、怒叫、竖毛、瞳孔散大、血压升高、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反应,与正常动物搏斗时表现相似,故称为“假怒”。

(5)对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促垂体区能分泌释放因子和释放抑制因子9种,对腺垂体等靶器官进行调节。

▪大脑边缘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大脑半球内侧皮质与脑干连接部和胼胝部旁的环周结构,叫做“边缘叶”,边缘叶与大脑皮质的其他部位构成了边缘系统。

•大脑边缘系统是内脏活动的高级整合调节中枢,对内脏活动、情绪反应及记忆功能等具有调节作用。

如刺激动物大脑边缘系统部位,出现胃肠运动、消化腺分泌、心跳、血压、呼吸等变化。

6脑的高级神经活动

6.1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产生: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

•中枢部位:

非条件反射中枢在皮层下;条件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特点:

非条件反射固定不变;条件反射可建立、可改变、可消失。

▪条件反射的形成

•过程:

如铃声—狗唾液分泌反射建立,是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

•过程:

如铃声—狗唾液分泌反射建立。

食物—狗唾液分泌(非条件反射,食物为非条件反射刺激信号)

食物+铃声(之前或同时)—狗唾液分泌(反复多次,铃声为无关

刺激信号)

铃声—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建立,铃声转为非条件刺激信号)

从上分析可见:

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实质上是某一无关刺激(如铃声)变为某一非条件刺激(如食物)的信号(即条件刺激)的过程。

•条件:

(1)条件反射必须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

(2)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要强化: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需要多次结合,且无关刺激要提前或者同时与非条件刺激出现;

(3)条件刺激的生理强度要比非条件刺激弱,方容易建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形成的原理

•任何反射在中枢都存在有其特定的反射弧。

反射弧不但存在还要具有相应的功能联系。

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中有关神经元之间建立了新的功能联系。

•巴甫洛夫认为:

这是一种暂时性的功能联系,只有建立这种新的功能性的联系后,神经冲动才能沿着这条反射弧进行传导,表现出某些新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形成的消退

•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连续使用单独的条件刺激而不采用非条件刺激进行强化,那么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直至完全不出现的现象叫条件反射的消退。

•条件反射的消退并非是这种条件反射已经丧失,而是原来引起中枢兴奋的刺激条件,转化成中枢抑制的条件。

▪条件反射的生理意义

•条件反射在数量上是无限的;

•条件反射的可塑性大,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

生理意义:

(1)可以使动物更广泛、更完善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2)使动物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灵活性、主动性和预见性。

6.2动力定型

▪在一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强化而形成的一套有规律的条件反射,叫做动力定型。

如人或动物的作息制度。

▪动力定型原理对畜牧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家畜的饲养管理中,实行定时、定量管理,有助于提高生产性能。

▪通常所说的“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现象,都是动力定型形成的结果。

6.3神经活动类型

▪家畜在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强度、精细程度和稳定性,对疾病的抵抗力,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以及生产性能(生长、繁殖、泌乳)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品种差异)。

在生理学上,把大脑皮层神经调节活动的个体特点,称为神经活动类型,即神经型。

▪家畜的神经型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从畜牧业生产角度来说,活泼型是最好的,安静型次之,兴奋型和抑制型较差。

▪神经类型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

第11章内分泌

1内分泌基础

1.1内分泌与激素

⏹内分泌:

是相对于外分泌而言,其分泌腺体无导管,称为内分泌腺体,其分泌物直接进入体液(如血液、淋巴或组织液),随体液流动(如血液循环)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组织或靶细胞。

⏹内分泌系统:

是由内分泌腺体、内分泌组织和分散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调节系统,以体液性调节方式进行,具有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速度较慢及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等调节特点(与神经系统调节特点比较)。

⏹激素(Hormone):

是由动物机体的内分泌腺体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

(激素通过扩散或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组织或靶细胞,调节其生理活动)。

⏹动物内分泌主要腺体:

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

1.2激素的分类与传递方式

▪激素的分类

激素的种类很多,按照它们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含氮激素。

包括肽类激素(如下丘脑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降钙素、胃肠道激素等)、蛋白质激素(如生长素、催乳素、促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等)和胺类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褪黑素等)。

(易被胃肠道的消化酶分解破坏,不宜口服,必须注射!

(2)类固醇激素。

如醛固酮、皮质醇、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

(不会被胃肠道的消化酶分解破坏,可口服)

(3)脂肪酸衍生物。

如前列腺素等。

▪激素的传递方式

(1)远距离分泌:

大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运输至距分泌部位较远的靶细胞而发挥生理作用,如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

(2)旁分泌:

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起作用,如胃肠道激素。

(3)神经分泌:

激素由体内某些神经细胞(如下丘脑促垂体区)合成分泌,作用于靶细胞起作用(如下丘脑调节肽)。

1.3激素的作用特征与生理作用

▪激素的作用特征

(1)信使物质。

激素只是传递信息的物质,对靶细胞内原有的生理生化反应起调节作用,不会引起新的反应。

(2)具有特异性。

某种激素只能对特定的靶细胞产生调节作用,因为靶细胞具有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3)具有高效性。

激素在动物体内的生理浓度很低,一般在纳摩尔(nmol/L)或皮摩尔(pmol/L)数量级,但其调节效应非常显著。

如下丘脑内0.1ug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使腺垂体释放1u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能使肾上腺皮质分泌40ug糖皮质激素,生物效能放大了400倍。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一种生理活动时,它们之间往往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均能使血糖升高,两者同时存在时升血糖效应增强,即产生协同作用;但相反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共同存在时,可使升血糖效应减弱,产生拮抗作用。

另外,有的激素对另一些激素具有允许作用;如雌激素/催产素、糖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

允许作用是指某种激素的存在对另一激素发挥作用起保证或增强作用。

(5)激素作用时效。

用半衰期表示,半衰期是指激素活性在血液中消失一半的时间。

不同激素

(6)激素分泌速率不均一,呈脉冲式释放。

(7)与神经系统比较,激素作用的出现较缓慢,范围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激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机体生长与发育,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等。

(2)保证生殖,如各种性激素。

(3)维持内环境稳态,如抗利尿素、醛固酮、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等。

(4)控制机体的新陈代谢和消化过程,如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胃肠道激素等。

(5)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和适应能力,如糖皮质激素等。

1.4激素的作用机理

▪含氮激素的作用机理(第二信使学说)

•含氮激素包括肽类、蛋白质和胺类激素,其分子一般较大,不能透过靶细胞膜,如生长激素等。

通过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引起。

•含氮激素的作用机理(如图示):

用第二信使学说解释,1965年Sutherland等提出。

认为激素为第一信使,cAMP为第二信使。

其作用过程是:

激素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膜受体复合物,引起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在Mg2+参与下使ATP转变为cAMP;cAMP激活其依赖性蛋白激酶,促进特异蛋白磷酸化,激活靶细胞出现生理反应。

此外cGMP、Ca2+、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及NO也可以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介导激素的生理作用。

▪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基因表达学说)

•类固醇激素分子一般较小,呈脂溶性,可透过靶细胞膜,如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通过激活细胞核上的特定基因引起。

•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如图示):

用基因表达学说解释。

其作用过程是:

激素穿过靶细胞膜,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通过变构作用,激素进入细胞核,与核受体结合,形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作用于基因组DNA,影响转录及蛋白质合成,进而调节靶细胞的生理反应。

1.5激素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直接、间接)

⏹体液调节

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2.1下丘脑与垂体的结构与功能联系

⏹下丘脑:

位于间脑的腹面,是双侧对称的结构,被第三脑室分为左右两半,与内分泌有关的核团大多集中在下丘脑的内侧部,可分为三个区:

前区(视上区)、中区(结节区)和后区(乳头区)。

垂体:

位于脑的底部,深藏于蝶骨上的垂体窝内,由一个短柄与脑底相连,悬垂而得名,又称脑垂体或脑下垂体。

▪下丘脑与垂体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密切联系

通过如下两条途径:

(1)下丘脑-垂体束:

神经联系。

(2)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

体液联系

2.2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是指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大致分两类:

(1)神经内分泌大细胞:

主要颁于视上核(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室旁核(分泌催产素),细胞体积较大,轴突较长,其末梢终止于神经垂体,构成下丘脑-垂体束。

(2)神经内分泌小细胞:

集中分布于正中隆起、弓状核、腹内侧核、视交叉上核。

细胞体积较小,轴突较短,其释放的激素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故此细胞分布部位称为“下丘脑促垂体区”。

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通过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发生功能联系。

2.3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包括神经内分泌大细胞与小细胞分泌的激素。

现已确定大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OXT)两种(其生理作用见垂体内分泌功能部分);小细胞(即下丘脑促垂体区)分泌调节腺垂体释放或抑制激素共有九种,其名称及其主要生理作用(见教材表11-1)。

•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分泌调节

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分泌,一方面受到脑高级部位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受到体液因素的调节,特别是靶腺激素的反馈调控。

神经调节:

神经递质(NE、5-HT和ACh等)

体液调节:

长环反馈(long-loopfeedback)、

短环反馈(short-loopfeedback)、

超短反馈(ultrashort-loopfeedback)

3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垂体:

又称脑垂体或脑下垂体。

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大部分:

腺垂体:

远侧部——前叶;结节部;中间部

神经垂体:

神经部——后叶;漏斗

不同动物的垂体大小和重量是不同的。

如牛约3.8g,马约2.1g,绵羊约0.4g,猪约0.3g。

3.1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功能

▪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有两种:

即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和催产素(oxytocin,OXT)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

又称血管加压素(VP)。

分泌部位:

下丘脑视上核神经细胞分泌。

主要作用:

(1)抗利尿作用。

通过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见泌尿)。

(2)升血压效应。

大剂量时,有一定的升血压效应(通过引起小动脉收缩发生);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时,此激素浓度很底,不足以改变血压。

所以升血压是药理效应。

•催产素(oxytocin,OXT)

分泌部位:

下丘脑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

主要作用:

(1)催产作用。

促使妊娠末期子宫强烈收缩,有利于胎儿产出(催产)和产后止血。

(临床上,催产素在分娩困难时可用于助产,也可用于阻止产后子宫出血;孕激素能降低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故孕激素具有安胎作用。

(2)促进排乳。

促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和导管平滑肌收缩,将乳汁排出。

(3)发动母性行为,如母鸡出现就巢性(抱窝)与催产素分泌。

3.2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功能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共有八种,根据其分子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三大类(如表)。

(1)肽类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黑激素(MSH)、促脂解素(LPH);

(2)糖蛋白激素:

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促甲状腺素(TSH);

(3)蛋白质激素:

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

▪腺垂体激素的生理功能(如表)

•生长激素(GH)

(1)促进机体生长。

促进细胞的增大(体积)和增殖(数量);促进软骨和骨的生长(并非直接作用,通过使肝、肾、肌肉等产生生长素介质(SOM)而发生作用。

在临床上,若人生长激素分泌异常,对机体生长产生严重影响,但与年龄有关:

幼年时期:

生长激素分泌过少,机体生长迟缓、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称为侏儒症;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机体各部生长过度、四肢尤为突出,称为巨人症。

成年时期: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具有生长能力的器官(如扁骨)和内脏(肝、脾、肾等)发生过度生长,出现肢端肥大症(如手大、鼻宽、唇厚、舌大、下颌突出等症状)和内脏肥大症。

(2)对物质代谢作用。

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糖类的利用,加速脂肪的分解(可见,机体供能由糖代谢提供转为由脂肪代谢提供。

)。

•催乳素

(1)促进乳腺生长发育,发动泌乳和维持泌乳。

(2)维持黄体生成,刺激黄体产生孕激素。

对于鸽子,催乳素能刺激其嗉囊上皮细胞生成嗉囊乳。

动物在应激状态时,血液中的PRL、ACTH与GH会一起出现升高。

•促卵泡激素(FSH)

(1)刺激卵泡的生长发育;

(2)在LH的协同作用下,促使卵泡成熟和成熟卵泡分泌雌激素;

(3)刺激睾丸曲细精管的发育和产生精子,故又称精子生成素。

•黄体生成素(LH)

(1)促使成熟卵泡排卵和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

(2)刺激黄体分泌孕激素;

(3)促使睾丸间质细胞的发育及分泌雄激素,故又名间质细胞刺激素。

•促甲状腺素(TSH):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的生长、发育和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分泌。

•促黑激素(MSH):

促使黑素细胞生成黑色素,从而加深皮肤和毛发的颜色。

•促脂解素(LPH):

促进脂肪组织分解,释放脂肪酸,表现溶解脂肪作用。

•腺垂体激素的分泌调节(如图示)

(1)下丘脑调节性多肽对腺垂体的调节作用;

(2)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系统的负反馈作用;

(3)神经系统对腺垂体的调控作用。

4甲状腺的内分泌功能

4.1甲状腺的结构特点

▪甲状腺位于甲状软骨附近,哺乳动物为一对或一个(猪)。

甲状腺主要由大小不等的囊状腺泡构成,腺泡壁是一层立方上皮细胞,腺泡腔中充满含甲状腺素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nbulin,TG)胶体物质(是上皮细胞的分泌物);腺泡周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理和淋巴管,备注供应丰富。

4.2甲状腺分泌激素及功能

▪甲状腺分泌的激素有两种:

即四碘甲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1)聚碘作用(iodineaccumulation):

将细胞外液(血液)中的碘离子转运到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内的过程。

(通过碘泵完成,正常时碘浓缩能力25倍,甲亢时达250倍)

(2)碘的活化(iodineactivation):

进入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的碘离子被过氧化酶催化而活化成为活化碘。

(3)酪氨酸碘化(iodinationoftyrosine):

活化碘能马上与酪氨酸结合,合成一碘酪氨酸(MIP)和二碘酪氨酸(DIP)。

(如图示)

(4)碘化酪氨酸(iodotyrosine)的偶联:

两个二碘酪氨酸(DIP)分子偶联生成四碘甲腺原氨酸(T4);一个二碘酪氨酸(DIP)和一个一碘酪氨酸(MIP)偶联生成三碘甲腺原氨酸(T3)。

•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与转运

贮存:

甲状腺激素(T3或T4)生成后,以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存在甲状腺的腺泡腔中。

释放:

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腺上皮顶端的微绒毛通过胞饮作用将甲状腺球蛋白吞饮入腺细胞内,经溶酶体酶水解后,T3、T4被释放进入血液。

转运:

甲状腺激素(T3或T4)进入血液后,以两种形式运输,即大部分与血浆蛋白(如α-球蛋白)结合运输,少部分呈游离状态运输。

只有游离状态的甲状腺激素(T3或T4)才能发挥生理作用。

因T4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强,不易游离,而T3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弱,易于游离。

T3的生理活性比T4在2-5倍。

但T4的半衰期比T3长(T4大约6~7d,T3大约为1~3d)。

▪主要生理作用

(1)对代谢作用

①生热作用:

甲状腺激素能增加产热,促进能量代谢。

如1mgT4可增加产热1000千卡。

(相当于250g葡萄糖或110g脂肪产生热量)

②对糖代谢作用:

促进糖元的分解和利用(大剂量时,可使血糖升高,出现糖尿)。

③对脂肪代谢作用:

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氧化(甲亢患者,胆固醇低于正常,体脂减少)。

④对蛋白质代谢作用:

小剂量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但大剂量或分泌过多时,则促进蛋白质的分解(甲亢患者,常感“疲乏无力”,这与骨骼肌蛋白质大量分解有关)。

(2)对生长发育作用: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成熟。

体现在:

①协助生长激素参与促进机体生长;

②促进组织分化和成熟:

两栖类动物蝌蚪变成青蛙的变态过程,需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③对脑、长骨及性腺发育的作用:

婴儿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出现智力迟钝、长骨生长停止等症状,称为呆小症(克汀病)。

(3)对神经系统作用:

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如甲亢患者会有烦躁不安、睡眠不好、情绪易波动等症状。

(4)对生殖与泌乳作用:

生殖作用:

雄性动物切除甲状腺后,睾丸生长变慢、性欲下降;雌性动物切除甲状腺后,缺乏外部发情征兆;在缺碘发生甲状腺肿大地区,出现动物产弱仔或死仔现象。

泌乳作用:

乳腺对甲状腺激素很敏感,甲状腺激素具有很强的维持泌乳能力。

⏹甲状腺功能调节

(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2)反馈调节;

(3)其他激素的调节(E、GH与垂体对TRH的反应);

(4)碘摄取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5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和1,25-二羟维生素D3

5.1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是豆状的小腺体,一般有两对,位于甲状腺内(如马)、前方(如猪)或后方(如禽类)。

甲状旁腺由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组成,主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84肽)。

▪甲状旁腺素的主要作用:

升高血Ca2+,其靶器官为骨、肾脏和肠道。

(1)对骨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