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8324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8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五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五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五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五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

《五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

五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五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节约用水

教材简析

实践活动“节约用水”是结合学习过的量的计量、简单统计及比例等知识设计编排的,旨在使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从珍惜“水资源”的角度去检讨自己的行为,认识身边有关与水的自然现象,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学会理性的、有创意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1、调查目前水资源现状,有条件的同学上网了解知识。

2、观察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用图片或文字呈现出来。

3、调查水价、了解家庭一个月用水量。

4、学生分组测量一个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

5、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广告情景情境,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

引出课题。

(屏幕显示课题:

节约用水)

2、提出问题:

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吗?

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通过图文广告,教育学生应节约用水,并感受到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课件展示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图片)。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图表的比较,深刻感受中国水资源的缺乏。

【生活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孩子,他们体会不到缺水的艰辛。

本课伊始,课堂上连续呈现几幅部分地方缺水的生活场景图,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而从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

有了这种感情积淀,下面的数学活动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

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

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测量方法,展示研究成果。

(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

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

(1立方米约重1吨)

【在实验、观察、计算、统计等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结合自己带来的用水发票,计算自己家一年大约用多少吨水?

花多少钱?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久?

4、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5、(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

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按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按市节水办公室提出的用水量标准:

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才能有所创造。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通过计算的结果,他们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引起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在今后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节约用水),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水呢?

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设计广告语,宣传节约用水。

3、节水倡议(多媒体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让学生意识到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不仅自己要节约用水,而且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板书设计

节约用水

(课件出示)

教学反思

1、实践性与体验性有效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的主题是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并要学生付诸行动。

根据这样的目标,放手让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对水资源状况有了充分的认识,明白了节约用水的意义。

同时培养课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实践证明: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媒体性与时效性有机相联。

采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措施之一。

多媒体具备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功能和动静搭配的特点,容易构造一种让学生的各种器官参与接受各种信息的教学环境,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上课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公益广告,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对资源的思考,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在让学生弄为什么要节约用水时,让学生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对水资源状况有了充分的认识,明确了节约用水的意义,同时,本课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水资源状况,把一幅幅画面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实现了让学生理解与掌握的双重功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主题

第一单元认识正负数

序号

1

授课

时间

3.93

主备人

付春芹

使用人

穴红峰

单元

知识

结构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数。

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与过度,是以后进一步学习“负数”的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本节课在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丰富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正数已经非常熟悉,“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无论知识的积累还是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

在本单元第一课时《认读温度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并简单了解与正数相对应的负数,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利用学生身边的、现实的课程资源来认识负数,可行又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非常高。

教学

目标

1、借助温度计,经历认识正、负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及认识整数的过程。

2、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知道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会比较简单整数的大小。

3、积极主动参加数学活动,对负数充满好奇心,感受借助直观模型理解数学的作用。

重点

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会写负数。

难点

整数的组成,会比较整数的大小

课时

分配

4课时

 

课时教案

课题

 认识正负数 

时间

1

教时 

3

主备人

付春芹

使用人

穴红峰

 

 

教学

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了解负数的意义

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板书

设计

认识正负数  

正数 负数   

温度:

+40-4  

海拔:

+8844.43-155  

得分:

+10-1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谈话: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谈话:

你看到什么?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师谈话:

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

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分组交流)

师谈话:

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

师小结:

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

(教师板书)

+13℃-3℃。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谈话:

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

(请各小组自己解决,并交流解决办法)

师谈话:

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师归纳总结:

像+13℃、+38℃、+49℃……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师谈话:

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

(学生讨论,师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找)

全班交流。

师谈话:

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交流总结(课件出示):

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

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填空,再集体交流。

3.自主练习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

今天。

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

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谈收获。

  

分别出示三个不同温度的温度计:

0度、0上13度、0下3度

从学生熟悉的教学素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与正、负数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0是正负数的分界线

 

课时教案

课题

 认识正负数 (复习)

时间

教时 

1

主备人

 付春芹

使用人

穴红峰

 

 

教学

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正负数和0的关系。

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了解负数的意义

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板书

设计

认识正负数  

(1)让学生移动帖纸分类

+4 4 -4  +18 -10 -8  +8844  -155 +3193  -400

(2)认识数轴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

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

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写出—3℃、—10℃)

谈话:

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课件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与—10℃哪个温度更低?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

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

学生会发现—10℃表示的温度低。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1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2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3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4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5、7题

1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2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1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

第8题:

某商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2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

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3交流得知。

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2.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1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2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3通过讨论,明白意思。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最少为(1500—25)毫升最多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最少为(500-10)克最多到(500+10)克。

1.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

1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2让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讨论。

(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谈话:

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负数,你对正负数有哪些认识?

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首先以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高对原有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通过大小比较,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通过以上形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找出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剪纸中的数学—公因式和最大公因式

课题: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29-3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剪纸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谈话:

老师带来了一些剪纸作品,请大家来欣赏。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这些美丽的剪纸都是用什么形状的彩纸剪出来的?

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裁纸可不简单啊!

2、出示情境图:

请同学们看剪纸小组的同学在裁纸时就遇到了一些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里面的信息,你能说出同学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3、再认真阅读,看同学们对剪纸有什么要求?

理解“整厘米和剪完后没有剩余”。

师:

下面我们就一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尝试猜想。

师: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学生猜想,你为什么这样想呢?

师:

同学们能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想,非常好!

但猜想只是成功的开始,纠结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

口说无凭,还要我们怎么办?

(验证)

(二)操作验证。

师: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预设:

摆一摆、算一算、画一画)

师:

这些方法都不错。

那你想一想,如果用摆一摆的方法,怎样能很快知道结果呢?

(生说)

课件演示用1厘米的正方形摆。

师:

正方形的边长还可以是几厘米呢?

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验证我们的猜想。

(三)交流展示。

师:

通过亲自动手,找到符合要求的正方形了吗?

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探究结果?

学生汇报。

师:

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同学们找出了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3厘米、6厘米。

现在我们通过课件再一起来回顾一下操作过程。

课件演示。

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2厘米吗?

8厘米呢?

可以怎样快速的来判断?

(算一算)

(四)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出示课件.

师: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

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呢?

1、2、3、6这些数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呢?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小结:

1、2、3、6既是24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同意吗?

(同意)也就是说24的因数里有这些数,18的因数里也有这些数。

是这样吗?

我们一起把24和18的因数找出来看看就知道了。

学生快速的找出24和18的因数,看看哪些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2、师:

怎样能更形象的看出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呢?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集合图。

引导学生人数集合图,及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3、总结:

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是它们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

师:

回到我们最初研究的问题,把一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小正方形纸,求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其实就是求什么?

求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几厘米,就是求什么?

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了。

(五)自主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

师:

经过共同努力,我们找出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再给你一组数你能找出他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交流。

课件展示两种列举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帮助同学们解决剪纸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2、站起来活动一下:

请编号是16、28的同学分别起立,再请编号既是16的因数又是28的因数的同学起立。

请编号是36、42的同学分别起立,再请编号既是36的因数又是42的因数的同学起立。

3、研究发现: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研究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然后汇报交流。

4、判断。

5、连线。

6、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

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7、猜一猜老师的qq号。

四、回顾总结,升华梳理。

师:

同学们,回顾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知识?

总结: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多种方法掌握了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掌握方法非常重要。

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还有一种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包装盒—有趣的溶解现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3

【教材简析】

在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了它们的展开图和表面积。

对于体积来说,学生只有模糊的意识,并且容易与表面积混淆。

基于这些认识,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问题引导使概念逐渐清晰,并通过比较体积大小,产生学习体积单位的必要性,并借此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及进率。

教材中还通过回顾面积单位的学习,突出感知由面到体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验和丰富的素材,逐步理解体积概念。

在比较体积大小的基础上,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

2.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知道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00。

3.在感知理解体积概念的过程中形成探究的基本策略,即观察、测量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想象、比较,感受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发展空间观念,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体积和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体积及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课件呈现信息窗内容)

谈话:

仔细观察,从中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研究体积的问题。

谈话:

什么是体积?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从包装盒的信息引入,便于学生联系旧知,产生研究新问题的兴趣,快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认识体积

1.分析实验1,体会“物体占空间”

介绍实验:

在空杯子里放石块。

谈话:

现在杯子里还可以再放东西吗?

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对“空间”的认识。

谈话:

杯子上面的这部分可以加水,下面的这一部分呢?

引导学生说出水和石块占了空间。

追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占空间?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逐步归纳出:

物体都会占空间。

(板书)

2.分析实验2,体会“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介绍实验:

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面分别是一大一小的石块,水面同样高。

谈话:

如果把两块石块都拿出,想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说出石块小,占的空间小,所以水面下降的少。

石块大,占的空间大,所以水面下降多。

追问:

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板书“大小”)

小结:

原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而且占的空间还有大有小。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

(出示长方体盒子)

提问:

什么是这个盒子的体积?

教师示范沿着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比划出盒子的体积。

学生学着比划,教师巡视反馈。

引导学生再举例说一说什么是石块、桌子等的体积。

追问:

谁的体积大?

小结:

生活中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设计意图】对体积的认识从“空间”、“物体占空间”、“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三方面入手,教师从实验中引出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丰富的素材中充分感知“体积”的概念。

(二)认识体积单位

1.比较大小,体会必要性

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

这两个长方体,谁的体积大?

学生产生分歧,无法直接比较。

小组合作交流:

你们能想到什么方法?

是怎么想到的?

预设交流结果:

(1)可以分割。

(2)利用水或者沙子。

重点引导学生由回顾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想到可以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比较体积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无法直接判断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产生认知冲突,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并借助已有知识的迁移引出体积单位,培养了学生的迁移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