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8128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

《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呼吸系统总论

1、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疾病仍是我国人口死亡的常见原因。

(2)呼吸系统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原因。

A、呼吸系统独特的解剖结构特点。

B、未受足够的重视。

C、社会人口老龄化。

D大气污染、吸烟的危害。

E、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诊断水平。

(3)当前呼吸疾病临床必须掌握的重点。

2、基本要求

(1)了解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

(2)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原因。

(3)了解呼吸病学研究的重点及近年来的某些新进展。

第二章慢性之气管炎(Chronicbronchitis)

1、教学内容

(1)慢支的定义,发病情况、病因、发病机理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含义及概念。

(2)慢支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着重阐述外因中吸烟对慢支的发生、发展的危害和内在因素与发展的关系。

(3)慢支的病理特征。

(4)临床表现:

咳、痰、喘三大症状与炎症的关系;正确地进行临床分型和分期。

(5)根据定义临床表现,分型和分期、正确进行诊断,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等鉴别诊断。

(6)诊疗和预防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2、基本要求

(1)了解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

(2)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各种致病因素尤其是吸烟在发病中的作用,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特征。

(3)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和分期,诊断分期要点及防治方法。

第三章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pulmonaryemphysema)

1、教学内容

(1)阻塞性肺气肿的定义与COPD的关系。

(2)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理上主要形成小叶中央型肺气肿;α1—AT缺乏症在我国很少见,故全小叶肺气肿也较少见。

(3)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分型和主要的病理生理。

(4)阻塞性肺气肿的主要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内容和临床特点。

(5)主要并发症:

自发性气胸,下呼吸道及肺部急性感染,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Ⅱ型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

(6)治疗要点:

隔肌深呼吸锻炼、缩唇呼气和氧疗;如继发肺部感染,则用抗菌药物,解痉和祛痰。

2、基本要求

(1)了解慢支、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心病之间的内在关系。

(2)掌握阻塞性肺气肿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理。

(3)掌握阻塞性肺气肿的症状、体征及主要并发症。

熟悉肺气肿的肺功能改变。

熟悉A型和B型阻塞性肺气肿的主要特点及二者的鉴别要点。

(4)掌握肺气肿的防治方法、尤其是隔肌锻炼和缩唇呼吸。

第四章慢性肺原性心脏病(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

1、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危害性。

(2)病因:

A、支气管、肺疾病;B、胸廓运动障碍性病变;C、肺血管疾病。

(3)发病机理和病理:

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心脏病变,心功能不全,其它重要器官的损害。

(4)临床表现:

A肺心功能代偿期。

B、失代偿期。

(5)并发症。

(6)辅助检查:

X线、心电图、血气分析等。

(7)诊断与鉴别诊断。

(8)治疗:

A、急性加重期;B、缓解期。

(9)预后和预防。

2、基本要求

(1)了解慢性肺心病是常见病,是呼吸系统重点疾病之一。

(2)了解肺心病发病的关键是肺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缺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并发症。

掌握肺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

(3)掌握肺心病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要点。

(4)掌握肺心病治疗中的抗生素应用原则,改善肺泡通气、纠正缺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改善循环功能、防治各种并发症的方法和措施。

第五章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

1、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近年来发病情况。

临床特征。

(2)病因和发病原理:

过敏因素(外源性)、神经因素(内源性诱发因素、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症”学说)。

(3)临床表现:

A、过敏性哮喘;B、感染性哮喘;C、混合性哮喘;D、危重型哮喘持续状态—强调引起的原因和后果。

体征。

并发症。

(4)辅助检查:

血、痰、X线、肺功能、血气分析。

特殊检查包括过敏原皮试和吸入激发试验等。

(5)诊断:

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分型,病情严重程度。

(6)鉴别诊断:

心理性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癌、变态反应性侵润。

(7)治疗:

A、去除病因和诱发因素。

B、控制不同严重度的哮喘发作。

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

C、预防复发。

(缓解期处理)。

(8)预后。

2、基本要求

(1)了解哮喘是多发病、常见病,也是形成阻塞性肺气肿、肺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重要基础病之一。

(2)掌握本病常见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炎性本质和气道反应性增高的特点,从而为理解临床表现和抓作防治环节奠定了理论基础。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和鉴别诊断基本知识。

掌握控制哮喘发作的措施和防止复发的方法。

第六章肺炎(pneumonia)

1、教学内容

概述:

临床分类(按病因或解剖分类),临床重要性。

重点讨论肺炎球菌肺炎(细菌性)、杆菌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

(1)肺炎球菌肺炎

A、病因和发病原理:

肺炎球菌的生物特性和诱发因素。

B、病理分期。

C、临床表现:

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D、辅助检查:

血、痰及X线检查。

E、诊断和鉴别诊断:

其他细菌性肺炎、干酷性肺炎、肺梗塞、肺脓肿、肺癌和急腹症。

F、并发症:

胸膜炎、脓胸和感染性休克等。

G、治疗:

一般治疗。

抗菌药物治疗(青霉素G前述,疗程)和中毒性休克肺炎的抢救。

H、预防。

(2)葡萄球菌肺炎

A、临床类型:

原发吸入性和继发血源性。

B、病因和发病原理:

葡萄球菌、易感人群。

C、临床表现。

D、辅助检查。

E、诊断。

F、治疗。

(3)克雷白杆菌肺炎

A、病原菌生物特性。

易感人群。

B、临床表现。

C、辅助检查。

D、诊断。

E、治疗。

(4)肺炎支原体肺炎

A、支原体的生物特性及其致病性。

B、临床表现。

C、辅助检查:

冷凝集和链球菌MG凝集试验。

D、诊断。

E、治疗。

2、基本要求

(1)了解肺炎是常见病,在我国各种疾病死亡中肺炎居第五位。

(2)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临床表现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抢救治疗。

(3)熟悉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其它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药物的选择。

第七章支气管扩张(bronchiectasis)

1、教学内容

(1)支气管扩张症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理。

(2)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3)支气管扩张的防治:

抗生素的应用,体位引流,手术治疗的指征及咯血处理的原则。

2、基本要求

(1)掌握支气管扩张症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2)了解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病理生理、鉴别诊断要点。

(3)熟悉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要点,特别是防止感染的关键及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第八章肺脓肿(lungabscess)

1、教学内容

(1)肺脓肿的概念、病原学特点、病理特点、临床特点、好发年龄。

(2)病因和发病机理,肺脓肿的发病主要有三个途径:

A、口腔与上呼吸道吸入:

病原来自口腔或上呼吸道的病灶及分泌物。

肺脓肿的好发部位及常见细菌。

厌氧菌感染的重要性。

B、血源性肺脓肿:

病原来自皮肤创伤感染,疖痈或全身某器官组织感染灶。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理特点常为多发性。

C、继发性肺脓肿:

继发于肺部及其它疾病的基础上。

(3)病理:

病理变化及演变过程。

(4)临床表现:

症状:

急性起病、高热寒战咳嗽、胸痛、以后大量吐脓臭痰等。

体征:

肺实变体征、空洞体征、湿性罗音;慢性病例杵状指(趾)等。

并发症:

大咯血、脓胸等。

(5)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增高,痰特点:

痰细菌培养和痰涂片检菌。

X线检查特点。

纤支镜检查及治疗。

(6)诊断与鉴别诊断。

A、诊断:

依据典型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典型X线表现。

痰细菌培养和纤支镜检查可明确病因诊断。

B、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细菌性肺炎、支气管肺癌、空洞型肺结核继发感染及肺囊肿继发感染等进行鉴别。

(7)治疗:

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强调早治、足量、长疗程、如青霉素过敏或疗效不佳,可选用洁霉素或灭滴灵。

纤支镜抽吸脓液后局部注射药物。

慢性肺脓肿的外科手术适应症。

(8)预防:

消除口腔及上呼吸道病灶,保持口腔卫生,防止异物吸入,治疗皮肤感染等。

2、基本要求

(1)掌握肺脓肿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2)熟悉肺脓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了解肺脓肿的病理改变。

第九章肺结核(lungtuberculosis)

1、教学内容

(1)概述:

结核杆菌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病理特点,防治任务的艰巨。

(2)病因和发病原理:

A、结核杆菌:

生物特性。

B、感染途径:

呼吸道为主。

C、人体反应性:

免疫力与变态反应。

科赫现象。

(3)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渗出、增生、变质)及其转归。

结核病灶的播散。

(4)结核病演变过程及常见临床类型和表现:

原发型、急性粟粒型、侵润型和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5)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

(6)辅助检查:

痰结核菌检查、胸部X线检查、结核菌素试验。

(阴性和阳性结果的意义)。

(7)诊断:

临床表现、痰菌检查、X线等。

记录肺结核类型、病变范围及空洞部位,病菌检查、活动以及转归的方法。

(8)鉴别诊断:

肺癌、肺炎、肺脓肿、慢支、支气管扩张。

(9)预防:

重要性。

卡介苗接种。

早期发现并彻底治疗病人。

(10)治疗:

A、化疗原则: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活动性肺结核是化疗的适应症。

间歇及短程疗法。

B、药物介绍:

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C、化疗方案。

D、对症处理:

咯血等的处理。

E、其它:

中医、手术疗法。

2、基本要求

(1)掌握肺结核的发生、发展、临床类型、诊断要点和诊断程序、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具体治疗方法。

(2)熟悉肺结核的各种X线表现、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检查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卡介苗接种的方法及意义,并发咯血的处理。

第十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bronchiallungcancer)

1、教学内容

(1)概述:

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增加。

(2)病因:

尚未明确。

可能与吸烟、大气污染与职业性致癌因素或理化性致病因子有关。

(3)病理和分类:

按部位分型:

中心型和周围型。

按细胞分型:

鳞状上皮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大细胞未分化癌、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好发部位及生物特性。

淋巴道和血道转移。

(4)临床表现:

A、由原发癌肿引起;B、肿瘤局部扩展引起;C、癌肿远处转移引起;D、副癌综合症。

(5)辅助检查:

A、X线检查:

癌肿本身的征象、支气管阻塞引起的征象、转移征象(骨质破坏);B、痰液脱落细胞检查;C、纤维支气管镜检查;D、活组织检查;E、放射核素肺扫描;F、化验检查;G、开胸探查。

(6)诊断:

早期诊断。

可疑肺癌对象。

(7)鉴别诊断:

肺结核、肺炎、肺脓肿、结核性胸膜炎等。

(8)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抗癌化疗。

免疫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

(9)预防:

普查。

戒烟。

改善环境卫生。

(10)预后。

2、基本要求

(1)熟悉本病的发病情况、病理特点。

(2)掌握本病的早期症状、早期治疗及治疗原则。

第十一章胸腔积液(thoriceffusion)

1、教学内容

(1)概述:

胸膜腔由液体产生与吸收的动态平衡。

胸腔积液的各种病因(感染、肿瘤、低蛋白症等)及积液性质。

反映出结核性胸膜炎最为常见。

(2)结核性胸膜炎:

A、病因及发病原理:

结核感染及机体过敏状态。

B、病理:

干性与渗出性胸膜炎。

C、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D、辅助检查:

X线及超声波检查、胸腔穿刺抽液、胸膜积液检查、胸膜活检及结核菌素试验。

E、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X线、超声波检查、胸水检查。

F、鉴别诊断:

鉴别漏出液、渗出液、血性胸水、乳糜胸液。

并与癌性胸膜炎鉴别。

G、治疗:

抗痨治疗、胸腔穿刺抽液、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3)化脓性胸膜炎(脓胸)

A、病因:

直接蔓延,血行播散。

B、临床表现:

急性期和慢性期。

C、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X线和超声波检查,胸水检查和培养。

D、治疗:

控制感染、抽脓或闭式引流、外科手术。

(4)恶性胸腔积液与结核性胸膜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2、基本要求

(1)掌握胸腔积液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和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原则。

(2)熟悉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3)了解胸腔积液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第十二章气胸(pneumothorax)

1、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特发性气胸和继发性气胸在病因上的区别。

(2)临床类型:

A、闭合型(单纯性)气胸;B、张力性(高压性)气胸;C、交通性(开放性)气胸。

(3)临床表现:

诱发因素、症状体征、X线胸片特征。

(4)诊断和鉴别诊断:

哮喘加重、肺栓塞、肺大疱等。

(5)治疗:

不同类型气胸的治疗(胸穿抽气、安装胸腔闭式引流瓶引流等)。

并发症的处理:

脓气胸、血气胸、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复发性气胸。

2、基本要求

(1)掌握气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

(2)熟悉气胸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类型。

第二篇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1、教学内容

(1)循环系统主要疾病的范围。

(2)循环系统疾病诊断方法:

病史、体检及血压测量、实验室检查及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检查方法。

(3)诊断内容:

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功能、合并症。

(4)防治。

2、基本要求

(1)了解循环系统主要疾病范围及讲授范围。

(2)掌握诊断循环系统疾病的方法和内容。

(3)了解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和进展。

第二章心功能不全

1、教学内容

(1)慢性心功能不全

A、病因:

a基本病因:

心肌损害。

负荷过重:

前负荷、后负荷;b诱发因素:

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劳累与情绪激动。

妊娠分娩、严重贫血或大出血等。

B、发病原理和病理生理:

a、心功能代偿期:

心率加快,血液重新分布(交感神经亢进)。

血容量增多(钠潴留,心肌肥厚,心脏扩大)。

b、心功能失代偿期:

由代偿期转化为失代偿期的病理生理变化:

心排出量进一步降低。

内脏淤血。

钠水潴留。

心室舒张末压增高。

C、临床表现:

a早期表现:

只有体征而无症状:

如心脏扩大、奔马律、交替脉、颈静脉充盈、X线和心电图发现。

b左心衰竭:

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症状有气急、咳嗽、咯血、心悸。

体征有左心增大,第一心音减弱和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心尖部功能性收缩期杂音,奔马律,交替脉;两肺湿罗音和紫绀。

c右心衰竭:

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

症状:

上腹膨胀或胀痛、纳差、少尿。

体征:

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紫绀,右心增大,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肝肿大。

d全身衰竭:

常以一侧为主。

e心脏功能及心衰分级。

f并发症:

呼吸道感染、血栓和栓塞现象、心源性肝硬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D、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

心电图检查:

对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有诊断价值。

E、诊断:

病史,左、右或全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诊断内容:

病因、解剖部位、病理生理改变、心衰(或心功能)分级。

F、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渗出性心包炎(急性及慢性)、肝硬化及肾炎引起的水肿。

G、治疗:

a病因治疗,控制感染及其它诱因。

b减轻心脏负担。

c增强心肌收缩力:

洋地黄的应用。

d控制水纳潴留:

限盐、利尿剂的应用。

e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f难治性心衰的治疗。

(2)急性心功能不全。

A、概述:

主要讨论急性左室功能不全和二尖瓣狭窄引起的急性肺水肿。

B、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高度二尖瓣狭窄、心房粘液瘤、严重心律失常、大量输液。

C、发病原理:

左室或左房排血量显著下降,舒张期压力增高,肺静脉及肺微血管压力升高,导致肺水肿。

D、临床表现:

症状:

呼吸困难、烦躁、紫绀、咳嗽伴有泡沫血色浆液痰。

体征:

脉速而弱、两肺湿罗音、血压下降,可出现心源性休克。

E、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F、治疗:

坐位、吸氧(通过70%酒精或有机硅消泡剂等)、镇静剂、吗啡或杜冷丁、皮质激素的早期应用,快速洋地黄类药物,快速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消除诱因。

基本病因的治疗。

2、基本要求

(1)了解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和发病原理。

(2)掌握心功能不全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原则,着重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β阻滞剂的应用以及急性肺水肿的抢救方法。

第三章心脏瓣膜病

1、教学内容

(1)概述:

概念、发病率、各个瓣膜病变所占百分比。

(2)常见的瓣膜病变:

A、二尖瓣狭窄:

a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和分型、病理生理分期。

b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c辅助检查:

X线、心电图、超声心电图的意义。

d诊断:

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e鉴别诊断:

左房粘液瘤。

肺部疾病的咯血。

f并发症。

g治疗。

B、二尖瓣关闭不全。

a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b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c辅助检查:

X线、心电图、超声心电图检查的表现。

d诊断:

体征、辅助检查。

e鉴别诊断:

相对二尖瓣关闭不全。

生理性杂音。

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的区别。

f并发症。

g治疗。

C、主动脉瓣狭窄:

a病因、病理。

b病理生理。

c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d辅助检查:

X线、心电图、超声心电图。

心导管的意义。

e诊断:

症状。

辅助检查。

f鉴别诊断: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g并发症。

h预后。

i治疗。

D、主动脉关闭不全。

a病因和病理。

b病理生理。

c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d辅助检查:

X线、心电图、超声心电图检查、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术。

e诊断:

症状、辅助检查。

f鉴别诊断:

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

g并发症。

h预后。

i治疗。

E、联合瓣膜病变。

a常见类型。

b临床特征。

c对心功能的影响。

d诊断和鉴别诊断。

e处理的特殊性。

2、基本要求

(1)掌握风湿性心瓣膜病与风湿热的关系。

(2)熟悉二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二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的诊断要点。

(4)掌握防治原则,了解并发症、外科治疗的指征和禁忌症。

(5)了解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的临床特点及与风心病的鉴别。

第四章高血压病

1、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

标准。

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

发病情况。

(2)病因和发病原理:

尚未完全明了。

与发病有关因素。

神经体液学说为重点。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

(3)病理:

细小动脉从痉挛到硬化的病理形态特点。

主要受累脏器的基本病理形态、功能改变。

(4)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特殊类型的高血压:

恶性高血压及高血压危重症,老年人高血压。

(5)诊断: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血压水平的分级及危险度的分层。

(6)鉴别诊断:

肾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血管性高血压等。

(7)治疗:

A、一般治疗。

B、降压药物治疗:

用药原则与治疗目标。

常用药物介绍。

治疗方案。

C、高血压急诊的治疗原则。

(8)预后:

合理治疗对预后的重要性。

(9)预防。

2、基本要求

(1)掌握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与药物选择及高血压急诊的处理。

(2)熟悉血压水平分级、危险度分层。

第五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教学内容

(1)动脉粥样硬化:

A、概述:

定义。

兼介绍其它类型的动脉硬化。

B、病因和发病情况:

主要危险因素:

脂质代谢失常、动脉壁功能障碍、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有关因素:

年龄、性别、饮食习惯、肥胖、吸烟。

紧张脑力活动、体力活动少、高血压、糖尿病等。

介绍一些新看法。

C、病理:

动脉本身及受累器官的变化。

D、临床表现及分期:

简述不同动脉和有关器官受累缺血的临床表现。

E、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

血脂和X线(包括选择性冠脉造影)等表现为诊断依据。

鉴别动脉和有关器官的其它病变。

F、防治:

a一般防治;b药物治疗;c手术治疗。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A、概述:

定义,流行病学情况,临床分型。

B、诊断标准:

按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修订标准,并参照WHO的命名和诊断标准。

心绞痛

a、发病机制。

b、临床表现:

典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

各种类型心绞痛。

c、诊断:

特征性疼痛、心电图表现、心电图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检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d、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心脏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心包炎、胃肠道疾病、颈椎病等。

非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

e、治疗:

(a)发作时的治疗;(b)缓解期的治疗;(c)介入及外科治疗;(d)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

心肌梗死

a、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诱发因素。

b、病理:

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病变。

(a)冠状动脉病变。

(b)心肌病变。

c、临床表现:

(a)先兆症状;(b)症状:

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胃肠道症状、发热;(c)体征;(d)并发症:

室壁膨胀瘤、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失调、心肌梗死后综合症。

d、辅助检查:

心电图:

缺血型、损伤型、坏死型心电图改变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梗死区的定位,注意早期改变。

无Q波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沉、血清酶活性测定、肌钙蛋白测定、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

e、诊断:

症状、心电图和血清酶活性测定。

注意不典型及早期表现。

f、鉴别诊断:

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腹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g、治疗:

(a)原则:

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b)具体措施:

监测和一般治疗;

缓解疼痛;

再灌注心肌;

并发症的治疗;

介入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恢复期的处理;

无Q波心肌梗死的处理;

右室心肌梗死的处理。

h、预后。

i、预防。

2、基本要求

(1)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2)掌握各临床类型冠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3)熟悉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第六章心律失常

1、教学内容

(1)概述

A、心脏的传导系统。

B、心脏电生理:

a心肌细胞的膜电位;b心肌的自律性。

兴奋性与传导性及其影响因素。

C、心律失常的发生原理:

心律失常分类。

并行收缩。

折返机理。

触发活动。

D、心律失常对循环的影响。

E、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与分类:

按电生理作用分5类:

第一类:

以奎尼丁、利多卡因为代表;第二类:

以心得安、倍他乐克为代表;第三类:

以乙胺碘呋酮为代表;第四类:

以维拉帕米为代表;第五类:

其它。

[附]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的剂量、用法、适应症、禁忌症与疗效。

(2)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A、窦性心律失常:

a窦性心动过速;b窦性心动过缓;c窦性心律不齐;d窦性静止与窦房传导阻滞;e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B、过早搏动:

房性、交界性、室性过早搏动。

不同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与治疗。

及时识别及处理RonT室早的重要性。

室性早搏的临床分类:

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

C、阵发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与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及二者间的鉴别诊断,后者及时控制的重要性。

D、扑动和颤动:

房性和室性扑动和颤动。

治疗:

药物,电复律及其适应症。

E、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人工起搏的适应症。

根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推测阻滞部位:

高位和低位阻滞。

阻滞定位的临床意义。

F、心室内传导阻滞。

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