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交流《我和新教材一起成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8070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改交流《我和新教材一起成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改交流《我和新教材一起成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改交流《我和新教材一起成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改交流《我和新教材一起成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改交流《我和新教材一起成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改交流《我和新教材一起成长》.docx

《课改交流《我和新教材一起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改交流《我和新教材一起成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改交流《我和新教材一起成长》.docx

课改交流《我和新教材一起成长》

课改经验交流

我和新教材一起成长

柳树乡牌路小学俞会玲

新课程实施几年,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一种与往不同的教学意识突现出来: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

课堂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师生探索人生观和价值观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

  一、 我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注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习惯,我充分发掘教材,分析教材编排的目的,引导学生,克服以往为了迎合教师提问的需要而提出偏离课文内容的问题,我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能基本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了很高的预设能力,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使学生的心能“开窍”,针对学生提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类似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是什么”、“怎么样”、“干什么”的问题,教师直接组织学生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与提问的兴趣。

如:

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我根据教材中,“你还想了解有关老树的哪些知识”这一要求,设置这样的情境:

我扮做老树,让学生扮做小鸟问“老树”问题,在这种童话般的情境中,学生就会如同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会产生认识的冲动,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提问热情和质量都非常高。

 二、我的教学观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

教育直面生命。

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

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

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

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

正因为如此,在新课程要求下,我不断的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活动;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我还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肃穆”一词时,因这一词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时,她引导学生联系每年的清明节,在烈士墓前扫墓时的场面去想象,学生很自然就会讲出:

“清明节,在烈士墓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听烈士事迹介绍,当时,全场肃静无声。

她还引导学生再想:

你们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场面?

学生们有的讲:

“我爷爷去世,开追悼会也是这样的。

”这样学生自然就会说出“肃穆”是严肃恭敬的意思。

  三、挖掘“活”的因素,打造师生互动平台

在使用新教材后,我常常有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

例如:

在上《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时,我们通过研读他们的对话,已经明确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课本上的第二副图中的一家人肯定是在一边乘凉尝枣,一边在议论小柳树和小枣树;另一个同学说:

“我也看出是这样,”其他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还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等待我回答。

我做回应:

“既然大家都注意到了,那我们来模拟一下他们乘凉尝枣的情形,假如你们是图中的小朋友,会怎么来评说小柳树和小枣树?

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又怎么议论呢?

课堂气氛立刻变的激烈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讨论问题激烈得象开辩论赛一样;这时,课堂不再是我个人的舞台,它是沟通我和学生的桥梁,使我和学生能在平等的地位上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我已成为同学们的学伴;使学生感到,在上课时思考问题、参与讨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从这些可以看出,教师只有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形成摒弃“教师本位”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

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孩子的情感。

   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我特别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

例如在一次上课中,学生兴致勃勃地用“怀”进行扩词训练:

“怀念、关怀、情怀……”一个个争先恐后。

“怀孕”,一个学生声音不大却很清晰,有的学生开始窃笑,多半学生表现的是神秘和好奇,我迅速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孩子们,你们出生前要在妈妈的肚子里呆多久呢?

”“四个月、五个月……”孩子们七嘴八舌。

这时,一个孩子说:

“十个月,我知道有个词叫十月怀胎”。

我赞许的点点头说:

“将近十个月,而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这段时间,都可以说妈妈‘怀孕’了。

”学生饶有兴趣的听着,已不觉的新奇和神秘,我深情的地说:

“你们在妈妈肚子里越长越大,妈妈们挺着大肚子还一直工作、学习、做家务,直到你们出生!

”我故意停下来,课堂安静极了。

片刻,一个孩子说:

“妈妈怀孕真辛苦!

”接着,“妈妈好伟大,妈妈真了不起……”我告诉他们,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亲人的呵护,我们很幸福,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就这样在我的指导下,提供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掌握了不少新词,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又受到了爱的教育。

   五、想让课堂“活”起来,先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为此,在每次上课前我都设计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路有一种反思,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我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让资源共享;及时判断其正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迅速加以有效指导,并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恍然大悟。

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教育平台。

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活动更精彩。

 

课改经验交流

“协作备课”的实践

柳树乡牌路小学包瑾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应改革备课,让备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乐意行为。

我们认为:

备课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合作的;备课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而是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去;备课不是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而是落实人的主体地位;备课不是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而要能唤起人的情感……,因此,教师的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而架构在教师个人独立备课基础上的协作备课,是“有效备课”的新路之一。

因此,我们根据我们农村学校特点,结合学校实际,选择同年级同学科老师协作备课分别上课的课题进行研究,使教师在动态、富有创造性的备课活动中成长。

一、我们的做法

(一)任务分配:

开学初,我们先熟悉整册教材的内容,了解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

为了减少备课的盲目性,我们一起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分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科协作备课计划。

协作备课时,主要讨论一周以后要上课的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我们都是带着问题、自己的教学想法参加协作备课,充分交流,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二)备课上课过程:

任务分配之后,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设计教学过程、收集大量材料、制作课件等。

在研讨过程中,我们注重集体合作与个人特色相结合:

1、选择重点备课。

在一个学科中,每一个内容都是精细备课,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要采用各个击破的备课办法,即一学期中选择几个内容深入研究,进行重点备课,进行精雕细刻,至少是一类内容的备课应有自己的特色,以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长期以往,对本学科的教材,能按不同的类型内容深入浅出地备课,形成宝贵的资料。

我们着重体现单元章节重点课,把一篇课文或几节课作为重点,精心设计,其它课可以稍略。

腾出时间与精力让我们去研究教材教法,上出精品课。

2、个人备课、上课。

集体备课并不排斥个人单独备课,个人单独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准备和前提条件。

在研讨之前,我俩中的一人进行个人充分备课并在所任班级上课,力求在一个“活”字上创特色,即根据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和不同教学对象施教,力求上活每堂课。

3、开设研讨课。

请来同学科的老师一起听课,听课后,我们总是能在一起讨论上好久,大家十分积极地发表各自的意见,甚至还有激烈的争论。

这种有不同声音的讨论才构成了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

参与听课的老师听课后及时分析、反思,各抒己见,力求在一个“实”字上做文章,使研讨有实效。

积极创设愉快宽松的研讨环境,教师交流:

讲——讲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评一一对大家的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议——对大家的观点和做法以及有关疑义的地方展开讨论,充分发扬民主,最后达成共识。

4、个人上课。

即研讨之后,上课的老师反思整个过程的得与失,并记录到教案中,为以后的教学带来借鉴。

另一名教师要花很大的精力来分析和修改他的教案和课件,仔细分析里面的每一个细节,并增加新的内容,形成自己的风格。

所以每个教师最终展现给学生的东西都是各不一样的。

在修改的过程中,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和反复的斟酌让我们受益匪浅。

5、最后再进行交流、汇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难免有一些典型的失误,但更多的是令人兴奋的闪光点,由教师交流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过程中典型失误和解决方法、总结学生学习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富有个性学习方法,能更好关注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此环节放在授课结束期间,并将修改定型的备课(包括后记)整理成册。

 “协作备课”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校本教研形式。

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实践中,我们本着“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的基本操作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着自身的发展之路,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成效简介

我们有一种共同的认识:

要想上好课必须备好课,要想备好课必须研究教材,要想真正深入地认识教材,发挥同伴的互助是非常必要的,验证了一句话: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这两年多来,我们本着集体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不断地改进教研活动的方式,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1.吸收了他人的优点,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教学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把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件的处理、闪现的教育艺术的火花、教学环节的巧妙衔接等记录下来,作为研究教学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完善与改进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而协作备课就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彼此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2、营造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敬业奉献、和谐并进是一个优秀团体的工作作风。

同年级同学科老师选定一篇课文,“各自备课、互相上课、互相评课”,但令人感动的是,只要同学科没上课的老师,都会自觉来听课,听课后,我们总能在一起讨论好久,大家十分积极地发表自己地意见,甚至有激烈地争论。

这种不同声音的讨论构成了教师的群体合作研究的浓郁教研氛围,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让教学集思广益充满了智慧和活力,互相之间成了亲密的合作伙伴,教师之间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快乐。

3、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是供教师用的资源,如教学案例、课件、教学补充资料等;二是供学生学的资源,课本内容学习的拓展资料;综合性的学习资料等,资源要为我所用,在备课时恰当、灵活地运用,那就是开发了非常好的教学资源;三是一个教案可以多次有变化地使用,即原创人使用,用后修改,下次还可以使用;可以作为资源推荐给他人使用,即同一方法不同的人使用,效果如何?

同一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使用效果又如何?

由于教学资源丰富,教师便有了时间上、精力上的保证,创新型的教学设计便会大量地涌现出来,这些教学设计同时又成了新的教学资源。

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就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让每一位教师能确定自己今后发展的目标,从备课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实现教学相长,让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让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发展,为了我们的老师更好地成长,让我们一起追寻、一起创造、一起分享!

 

课改经验交流

转变观念让备课真正为教学服务

柳树乡牌路小学崔玉

备课是教学常规中的起始环节,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关键,也是评估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思想是否正确的具体标志之一。

上好课,必须备好课。

然而,我们的传统备课管理工作主要沿用“教师写教案”和“领导检查教案”这种单一的模式进行。

管理者对教案的过高要求,过于统一,过分注重教案的形式。

教师一味追求教案项目齐全,格式统一“规范”等,于是,多数教师总是忙于抄写教案,应付各级的检查。

备课和备课管理进入了误区,教师把备课仅仅局限于抄写教案,抄写教案是为了检查,与教学无关;管理者检查备课,只检查教案,数教案的节数、看内容是否详细,书写是否端正。

备课功能由原本的“服务教学”异化为“应付检查。

”而且长期以来,管理者与教师都心照不宣地做着这种自欺欺人的工作。

这样的备课状况如果延续下去,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何谈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当前,“有效教学”的理念正在课堂上日益强化,“有效教学”关键“功在课前”,同样在备课这项教学常规工作中也应引入“有效备课”的理念,课备得好不好,应以能否促进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学生能否得到发展为根本。

否则即使教师备得再周详,再合乎模式,书写再工整,也只能称之为“低效备课”。

只有课前进行的是“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

鉴于传统的备课与备课管理存在的弊端,也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几年前,我们在学区的指导下开始对备课这一环节进行改革,希望全体教师能以新课程理念、新教学方式来备课,提高备课实效,做到备课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服务,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服务。

一、转变观念:

由“应付检查”向“服务教学”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前提。

彻底改变备课的现状问题关键不是教师,而是于管理者能不能痛下决心转变备课管理的理念。

检查教师备课情况数教案个数、页数,看书写认真程度,这办法最简便易行,但弊端最多。

只考虑领导管理的方便,不考虑教师工作的方便,这与“以人为本”背道而驰。

为了彻底改变对备课的管理,我们通过座谈调查,组织教师对“如何进行有效备课”进行讨论,本着“以人为本,减轻负担,追求实效”原则,引导教师重新认识备课,使教师认识到:

教案只是备课最后呈现的形式,备课是一个过程,它是由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计划、书写教案、教后反思等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系统过程。

使全体教师正确对待备课工作,使备课真正为教学服务。

作为管理者,我们不再以检查教案这单一的渠道,来检查教师是否知道有备课,也不再以教案的外在形式来评价教师是否认真备课与教学。

理念的更新和对备课管理工作的改革,使得全体教师端正了对备课工作的认知,让备课的功能回归本位,真正为教学服务。

在对备课工作进行改革的几年来,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发展也逐渐进入了加速期。

同时,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明显得到提升,位居学区同类学校之首。

二、关注个性:

由“统一要求”向“因人而异”转变

一直来,学校对教师备课一般都实行了统一的规范要求。

由于备课要求的高度统一,制约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和教学的创新。

渐渐的,有些教师发展到抄教案应付检查。

事实告诉我们,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备课应该有不同要求。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备课重在基础,熟悉备课的基本常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中青年骨干教师备课要有个性,有创意,在教育、教学研究上狠下功夫;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备课要注重知识更新、观念更新。

针对实际情况,我们要求年轻教师每节课都必须认真准备,教案要规范,详简结合,大部分教案教学各环节要详尽,可操作;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备课,要求每周至少认认真真地备一二个课时,而且要有创意,教案要以精品教案的形式呈现,可以是手写的,也可以是打印的,备课时要认真思考如何实践新课程理念,教学后还要进行认真的反思,教学反思必须手写。

其他课时的备课要求比较宽松,而且教案呈现的方式也可以自行选择,可以写在书头、卡片上或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等等。

人性化的备课要求和个性化的教案呈现形式,使骨干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从机械的抄抄写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研究上。

三、改变检查:

由“定时检查”向“多形式检查”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常规管理中,我们虽然把认真备课放在常规管理的首位,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备课的管理放在了教学的后期进行检查。

这种检查对管理者来说是操作比较方便,但由于教案与课堂评价不同步,所以备课检查失去了管理调控的意义,很容易促成教师在上课以后为了应付检查而机械的抄写教案,检查时难以分辨教案的真实性和客观的评价教师工作。

在改革备课管理后,我们采用前期定时检查、不定期随堂听课检查和后期定时检查等方法来对备课进行管理。

所谓的前期定时检查,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检查,要求教师提前一周认真地备一二课时下周的功课,并以精品的详细教案呈现,教研组在每周五下午进行检查、登记,并把每个教师所备的课题和预定的上课时间报教务处备案。

我们认为,一个教师每节课都认认真真备课,都作充分的教学准备是不客观的,但每周至少认真地备一二课时,上一二节高质量的课是对每个教师来说是最起码的要求。

提前一周备课,提前定期检查,就是为了落实这个底线的要求。

不定期随堂听课检查,主要由教务处负责,学校主要领导参与,有时去听教师提前一周精心准备的随堂课,有时听教师按个性要求备课的随堂课。

随堂课的目的是检查教师备课的实效性,同时也进行教学调查和指导。

后期定时检查,主要是安排期中和期末两次,由教务处和各教研组共同负责,期中全面检查的目的是进行问题反馈、典型案例交流;期末检查主要是对教师一学期备课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多形式的备课检查取代以往的定时后期检查教案,不但能对教师备课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调控,客观的评价教师的备课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研究素材。

在去年的教案检查和随堂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师比较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但在也存在诸多问题。

于是,我们通过讨论形成了本学期校本教研主题——“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

这样,校本教研立足于教学实际,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教师参加教研的积极性。

四、改革评价:

由“关注形式”向“关注实质”转变

评价是指挥棒,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在改革备课管理时,我们将工作的重心转向备课评价的制定、学习和执行之上。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理解评价的内容和意义。

在评价教师备课时,一是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理念在教案中的体现和教学中的实践;二是注重备课的实效性,也就是课堂教学效果,备课的实效性主要看随堂课的效果,在课堂听一节下来,所有问题都能见分晓:

课上得好,说明教师的课备得好,下了功夫,不管他是备在纸上还是备在心里;而相反,一堂课在本子上写得再好,讲不好也还是枉然。

听课更有实质意义,同时也更简单,比泛泛地检查备课也更易于操作和评价。

我们认为学校应该将大力抓备课教案转移到听课上来。

三是注重教学随笔和反思,关于教学随笔和反思,我们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20篇,要求及时、真实,言之有物,要有真正的思考,而且必须以手写稿的形式出现在备课上,尽管是草稿,不成熟,甚至不成形,但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资料。

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引导是正确的。

工作中,教师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教学理念,关注教案的实用,也逐步重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尤其是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不再是以往的事后杜撰,“星星点灯”,取而代之的是真实、感性、言之有物的真正的随笔和反思。

总之,时代在发展,课程在改革,备课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实行备课改革并不意味着教学的放任自流,而是让教师从繁重的笔头工作中解放了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把握教材、研究学生上,保证教师有大量的自修时间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从而能把自己的智慧、情感、个性、魅力自由地投入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才能创造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